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拟行上肢手术患儿4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例。A组给予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全麻,B组给予臂从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全麻。比较2组术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情况及苏醒情况。结果 A组、B组麻醉后MAP与麻醉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HR保持相对稳定,麻醉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HR明显升高(P〈0.05)。A组术后苏醒时间短于B组,苏醒后躁动和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对术中患儿循环系统影响小,术后不良反应少,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更优于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小剂量氯胺酮-丙泊酚加臂丛神经阻滞与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患儿断指再植术的麻醉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急诊断指再植术患儿8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为氯胺酮-丙泊酚加臂丛神经阻滞;B组为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记录手术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变化,评价麻醉效果以及苏醒期反应.结果 术中,B组MAP和HR明显高于A组(P<0.05),B组的SpO2和RR值明显低于A组(P<0.05);A组氯胺酮、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1);术后A组苏醒较快且平稳,苏醒期精神症状少(P<0.01).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丙泊酚加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患儿断指再植术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或丙泊酚合用氯胺酮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90例行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三组,行臂丛神经阻滞后分别复合丙泊酚持续泵入、丙泊酚+氯胺酮持续泵入、间断静脉注射氯胺酮,观察患儿术中生命征、体动、麻醉效果及术毕清醒时间。结果臂丛阻滞复合丙泊酚或丙泊酚+氯胺酮组术中HR均明显低于静脉注射氯胺酮组,术中麻醉效果均显著优于静脉注射氯胺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苏醒时间也明显短于后者。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或丙泊酚合用氯胺酮静脉持续泵入法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具有操作简单,术中镇痛、镇静效果完善,生命征平稳、麻醉效果满意、术后清醒迅速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小儿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小儿腹股沟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单侧腹股沟区手术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采用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B组采用单纯全麻.观察2组入手术室时(T1)、手术切皮时(T2)及手术结束时(T3)各时点患儿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平均动脉压(MAP),记录氯胺酮、咪达唑仑总用量及术后苏醒时间.结果 A组HR、MAP在各时点无明显改变,B组HR、MAP在T2、T3时点高于T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HR、MAP在T2、T3时间点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SpO2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氯胺酮和咪达唑仑总用量少于B组,术后苏醒时间明显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 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较浅全麻下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减少全麻药用量,有利于患儿的术中管理和术后尽快苏醒,是小儿腹股沟区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在基础麻醉下借助神经刺激仪行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行上肢择期手术的患儿随机两组氯胺酮-丙泊酚复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A组)和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组(B组)。结果术中B组血压、心率均高于A组(P<0.05)。与术前比较A组患儿血压、心率比较稳定(P>0.05)。B组患儿血压、心率均高于术前(P<0.05)。与B组比A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减少,苏醒时间明显缩短,出现术中体动,呼吸抑制,苏醒期躁动,术后恶心呕吐,复视,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臂丛阻滞复合丙泊酚-氯胺酮麻醉下行小儿上肢手术,可减少氯胺酮用量,术中及苏醒期平稳,术后苏醒快,并发症少,患儿、家属及医护人员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胡泊  徐力 《医药论坛杂志》2012,(3):51-52,55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单侧上肢骨折行切开内固定手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儿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中给予氯胺酮强化;对照组采用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全身麻醉。观察手术中HR、SpO2、MAP的变化;观察麻醉期间氯胺酮的用量及术毕神志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术后立即清醒,术后1小时哭闹和术后2小时哭闹的人数均多于对照组的患儿,(P<0.05)。治疗组氯胺酮总用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HR及MAP增高,SpO2下降的人数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效果完善,安全系数高,全麻药用量小,是小儿上肢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小儿腹股沟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单侧腹股沟区手术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采用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B组采用单纯全麻。观察2组入手术室时(T1)、手术切皮时(T2)及手术结束时(T3)各时点患儿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平均动脉压(MAP),记录氯胺酮、咪达唑仑总用量及术后苏醒时间。结果 A组HR、MAP在各时点无明显改变,B组HR、MAP在T2、T3时点高于T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HR、MAP在T2、T3时间点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SpO2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氯胺酮和咪达唑仑总用量少于B组,术后苏醒时间明显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较浅全麻下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减少全麻药用量,有利于患儿的术中管理和术后尽快苏醒,是小儿腹股沟区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并与传统氯胺酮麻醉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行上肢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A、B组各30例。A组采用氯胺酮麻醉.B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即在用舒芬太尼和丙泊酚对患儿进行麻醉诱导后再行臂丛神经阻滞.两组患儿均在麻醉效果满意后开始手术。结果手术开始后A组患儿心率、平均血压比B组明显增加,B组患儿术后清醒时间[(4.1±0.5)min]、于A组[(51.6±0.3)min],发生不良反应情况(0.O%,0/30)也优于A组(26.7%,8/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具有术中麻醉平稳、术后苏醒迅速的优点.是小儿上肢手术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对臂丛神经阻滞下小儿上肢手术的镇静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行上肢骨折手术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组(ESP组),每组40例。P组采用丙泊酚镇静,ESP组采用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镇静。记录麻醉前、手术开始时、术中0.5 h、手术结束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脑状态指数(CSI);记录苏醒时间、麻醉复苏室(PACU)时间、补救镇痛时间、苏醒后1 min修订面部疼痛评分(Faces Pain Scale-Revised,FPS-R)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ESP组患儿不同时点的MAP、HR明显低于P组,CSI高于P组(P<0.05);与麻醉前比较,ESP组各时点的MAP、HR和CSI明显降低(P<0.05);与P组比较,ESP组患儿苏醒时间和PACU时间明显少于P组、补救镇痛时间明显长于P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P组(P<0.05);患儿苏醒后1 min FPS-R疼痛评分明显低于P组,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P组(P<0.05)。ESP组患儿丙泊酚注射痛和术后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P组(P<0.05)。结论 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镇静,可安全用于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小儿上肢手术,提高镇静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小儿腹腔镜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单侧腹股沟疝患儿50例,随机分为A、B2组各25例。A组采用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B组采用丙泊酚、氟哌啶、芬太尼+维库溴铵静脉复合全麻。观察2组围麻醉期HR、MAP(平均动脉压)、SpO2变化及患者苏醒时间。结果本组50例患儿麻醉效果均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气腹后MAP、HR都略有升高,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气后10minMAP、HR都恢复至基础值,SpO2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苏醒时间为(10.2±7.8)min,B组苏醒时间为(48.0±12.4)min,A组显著短于B组(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腹腔镜疝修补术,苏醒快、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C6横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加氯胺酮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应用的麻醉效果,对呼吸、循环功能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60例行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C6横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加氯胺酮麻醉组(A组n=30),氯胺酮-咪唑安定基础麻醉后,C6横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注入1%利多卡因+0.25%罗比卡因混合液0.5ml/kg;单纯氯胺酮静脉麻醉组(B组n=30),术中氯胺酮1~2mg·kg-·h-间断静注.结果 A组麻醉效果优于B组;A组循环、呼吸功能较B组稳定(P<0.05);肢体不自主运动、喉痉挛等不良反应较B组少(P<0.05);A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1);术后A组苏醒快且平稳,恢复期精神症状少,与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C6横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加氯胺酮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损伤少,可减少氯胺酮用量,从而减少其不良反应,使患者在麻醉手术期间呼吸、循环更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与单纯气管插管全麻方法作比较喉罩全麻联合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利弊,为小儿麻醉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Ⅰ-Ⅱ级,上肢手术患儿46例,随机分为两组:喉罩复合神经阻滞组(L组,23例)和气管插管组(T组,23例)。分别记录两组患儿麻醉前(T0)、插喉罩或气管导管时(T1)、拔喉罩或气管导管时(T2)、的MAP、HR、Sp02;并记录两组患儿术后疼痛、停药后苏醒时间、苏醒时躁动及术后嗜睡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麻醉前(T0)的MAP、HR、Sp02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插喉罩或气管导管时(T1)、拔喉罩或气管导管时(T2),L组的MAP、HR低于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的术后疼痛评分(VAS)低于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苏醒时间短于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时躁动及术后嗜睡发生率明显低于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全麻联合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循环系统稳定,术后疼痛明显降低,苏醒质量高,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地佐辛复合芬太尼辅助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80例18~65岁的需要臂丛神经阻滞患者,ASA Ⅰ ~Ⅱ级,将其随机分为地佐辛复合芬太尼组(A组)和芬太尼组(B组),每组40例,A组于臂丛神经阻滞完成后,手术切皮前15 min静点地佐辛和芬太尼;B组于臂丛神经阻滞完成后,手术切皮前15 min静点芬太尼.记录切皮(T0)、手术30 min(T1)、手术60 min(T2)、手术结束时(T3)、术后4 h(T4)的心率(HR)、动脉压(MAP)及VAS评分,观察术中及术后4h患者有无恶心、呕吐,SpO2有无降低.结果 A组患者T0、T1、T2、T3、T4的HR、MAP及VAS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SpO2均不下降且术中及术后4h回访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佐辛复合芬太尼辅助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与单纯芬太尼辅助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相比,镇痛效果明显,镇痛时间延长,两组术中和术后副反应差别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利用周围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罗比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应用,对呼吸循环功能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30例行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组(A组),氯胺酮基础麻醉后,应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臂丛阻滞成功后注入0.25%罗比卡因0.5ml/kg;单纯氯胺酮静脉麻醉组(B组),术中氯胺酮1—2mg/(kg·h)间断静脉注射。结果术中A组循环、呼吸功能较B组稳定;肢体不良自主运动,喉痉挛等不良反应较B组少,A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B组;术后A组苏醒较快且平稳,恢复期精神症状少,与B组比有显著差异。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可减少氯胺酮用量从而减少其不良反应,使患儿在麻醉手术期间呼吸循环更平稳,家长及医护人员满意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艾司氯胺酮预处理在臂丛神经阻滞老年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罗哌卡因臂丛麻醉下行上肢手术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K组和C组,每组30例.K组手术切皮前10 min缓慢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5 mg/kg.记录麻醉前(T0)、臂丛阻滞完毕后15 min(T1)和30 min(T2)及术毕(T3)的SpO2、MAP和HR,并同时检测血清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及血糖(BG).记录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组T1~T3时的MAP、HR、NE、E、Cor和BG水平均高于T0(P<0.05),且高于K组(P<o.05).K组术后需要追加镇痛药的比例小于C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艾司氯胺酮预处理能减少臂丛神经阻滞下上肢手术老年患者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麻对胫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各时间点血压(BP)、心率(HR)变化及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胫骨粉碎性骨折患者82例(2018-01 ~2019-02),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喉罩全麻,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麻.比较两组麻醉前(T0)、置入喉罩时(T1)、切皮时(T2)、取出喉罩时(T3)平均动脉压(MAP)、HR、术后1h、6h、12h VAS评分及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结果:To两组MAP、HR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T1、T2、T3研究组MAP、HR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波动较大,研究组相对平稳;术后1h两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h、12h VAS评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丙泊酚用量较少,苏醒时间较短(P<0.05).结论:超声引导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麻应用于胫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可降低全麻药物用量,稳定血流动力学,促进意识恢复,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上肢手术应用喉罩保留自主呼吸全麻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的价值。方法:随机将某院2017年5月~2019年1月小儿上肢手术治疗的100例患儿分为喉罩组和联合组各50例,喉罩组进行喉罩保留自主呼吸全麻,联合组进行喉罩保留自主呼吸全麻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比较效果。结果:联合组各时点RR、HR、SPO_2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喉罩组气管插管后即刻至手术开始后15min(A_1~A_3时点)的HR显著高于麻醉诱导前(A_0时点),且与联合组同时点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联合组苏醒时间短于喉罩组,丙泊酚以及瑞芬太尼的用量、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喉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保留自主呼吸全麻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手术麻醉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小儿阑尾手术中的应用,对呼吸循环功能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60例行阑尾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氯胺酮基础麻醉后,硬膜外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组(A组,n=30),硬膜外穿刺成功后注入0.375%罗哌卡因0.2mL/kg,术中以氯胺酮一丙泊酚持续静注;另一组氯胺酮基础麻醉后,单纯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组(B组,n=30),术中氯胺酮一丙泊酚持续静注。结果术中A组循环,呼吸功能较B组稳定(P<0.05),肢体不良自主运动,喉痉挛等不良反应较B组少(P<0.05),A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1),术后A组苏醒较快且平稳,恢复期精神症状少,与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阑尾手术,可减少氯胺酮用量从而减少其不良反应,使患儿在麻醉手术期间呼吸循环更平稳,外科医师更满意,在小儿麻醉中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国产喉罩静脉全麻复合臂丛区域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应用效果,为国产喉罩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40例择期行上肢手术的小儿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喉罩静脉全麻复合臂丛阻滞组(L1组),氯胺酮静脉麻醉复合臂丛阻滞组(L2组),每组20例。L1组应用芬太尼0.2ug/kg,异丙酚2.5mg/kg,根据体重选择国产喉罩型号,置入喉罩并保持自主呼吸通气,静脉输注异丙酚4mg/(kg·h),L2组氯胺酮2mg/kg静脉注射,静脉输注氯胺酮1mg/(kg·h)。比较两组麻醉效果、苏醒时间、并发症及术后躁动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774,P0.05),在切皮、缝皮及苏醒时L2组在HR、Sp O2、RR等生命体征指标波动较L1组波动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1组平均苏醒时间(12.6±4.8)min,L2组平均苏醒时间(20.8±6.6)min,L1组苏醒时间短于L2组(t=7.163,P0.05)。L1组在切皮、缝皮及苏醒时镇静效果Ramsay评分高于L2组(P0.05),L1组术后躁动发生率为5.0%,L2组术后躁动发生率为25.0%,L1组术后躁动发生率低于L2组(x2=3.137,P0.05),L1组咽喉部并发症与L2组无统计学差异(x2=1.026,P0.05)。结论国产喉罩静脉全麻复合臂丛区域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手术镇静效果良好,术中麻醉平稳,苏醒期较短,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七氟烷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小儿关瘘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择期行小儿关瘘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麻醉诱导方法为静脉推注咪唑安定、丙泊酚,A组采用舒芬太尼,B组采用氯胺酮及罗库溴铵,完成气管插管.术中麻醉维持采取吸入2%~4%七氟烷.观察两组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时(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进行50 min时(T3)、拔管时(T4)、拔管后10 min (T5)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同时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及术后烦躁、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 A组T4时的MAP、HR均高于T0时(P<0.05),其他时间点的MAP、HR与T0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T2、T3、T4、T5时的MAP、HR均高于T0时(P<0.05).A组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B组,客观疼痛评分低于B组(均P<0.05).两组术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烷复合舒芬太尼麻醉用于小儿关瘘术,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状态稳定,能减少术后疼痛带来的烦躁,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