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利用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论证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 (BM MNCs)移植对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潜能和安全性。方法 结扎冠脉钝缘支造成急性心梗 ,分为两组 ,分别注射BM MNCs(BM MNCs组 )和生理盐水 (对照组 ) ,测量左室运动能力。 4周后观察移植区域的血管再生情况 ,并进行安全方面的评价。结果 在BM MNCs移植后 4周 ,左室等容收缩期压力最大变化速率 (LV dp/dtmax)和左室等容舒张期压力最大变化速率 (LV-dp/dtmax)与心梗 6 0min时相比明显改善 (P <0 .0 5 )。 4周后心梗边缘组织的小血管数目 ,BM MNCs组明显多于对照组 (P <0 .0 5 )。BM MNCs治疗后 4周未发现心电图和心肌酶的异常变化 ,心肌组织学检查也未发现炎症细胞浸润、成骨或钙化等异常现象。结论 BM MNCs移植可明显促进缺血心肌的血管再生 ,改善心肌舒缩功能 相似文献
2.
经皮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ABMMNC)注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显示出再生医学特有的疗效和潜在的前景。现就ABMMNC的优越性,常见病因所致心力衰竭经ABMMNC移植的治疗效果,ABMMNC移植改善心力衰竭心功能降低的机制,移植ABMMNC治疗CHF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对猪慢性缺血心肌心功能的改善和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小型猪左侧开胸在左冠状动脉回旋支起始部放置Ameroid环,4周后进行心脏超声波检测、冠状动脉造影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移植后4周进行心脏超声波检测,免疫组化计数血管密度。【结果】17只猪中有16只猪术后存活8周以上,活体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均闭塞。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组比对照组心功能有显著改善(P〈0.05),移植组的血管数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可改善慢性缺血心肌的心功能,其机理之一是通过改善缺血心肌的血供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15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治疗性血管生成(therapeutic vasculogenesis)[1]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项微创新技术,动物实验表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缺血的肢体可促进局部的血管形成,提示有望用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如糖尿病足.我们于2004年7月起开展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15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经皮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 A B MMN C ) 注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c h r o n i ch e a r t f a i l u r e ,C H F ) 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 显示出再生医学特有的疗效和潜在的前景。现就 A B MMN C的优越性, 常见病因所致心力衰竭经 A B MMN C移植的治疗效果, A B MMN C移植改善心力衰竭心功能降低的机制, 移植 A B MMN C治疗 C H F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以及社会人口老年化趋势等因素,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也与日俱增。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皮肤溃疡或坏疽是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却难尽人意,尤其是对于闭塞远端无流出道,末端闭塞或节段性多发性闭塞而又缺乏侧支血管替代者,常规的药物、血管搭桥或腔内介入等治疗方法疗效均欠佳,患者往往被迫行截肢(趾)手术,这是许多国家非外伤性截肢的首位原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北京宣武医院于2003年在我国率先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这一国际先进技术。5年来,共医治病人300多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1]。尽管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但这一技术业已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现已在国内不少医院开展或正筹备开展。本院自2007开展该项技术以来,也已取得了一定成效,获得了一些经验,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随着干细胞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不仅对其移植治疗的基础与原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且在临床应用方面也有很大的改进。现综述如下。1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基础与原理1.1干细胞的自身特性有高度分化和增殖功能的相对原始细胞,... 相似文献
7.
犬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重建梗死心肌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选用含有原始干细胞/多系祖细胞及基质细胞的骨髓单个核细胞(MBMC),经冠状动脉移植重建犬梗死心肌,观察其修复、重建梗死心肌及改善心功能的效果.方法:经皮穿刺球囊封堵前降支成功建立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并存活约1周的杂种犬10条,平均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细胞移植术前1 d分离MBMC,以DAPI标记,温箱保存过夜.常规冠状动脉造影、PTCA,在球囊闭塞前降支条件下注入MBMC(每次4×106个细胞,2 ml),气囊保持充盈2 min后恢复灌注2 min,重复注入3次.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动物放血处死后取心脏前壁和下壁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并照相.结果:移植组术后与术前及对照组比较,平均左室舒张末容量和左室收缩末容量减少、EF和FS增加(P<0.05);对照组则左室舒张末容量和左室收缩末容量明显增加、FS减少(P<0.05).细胞移植组左室收缩及舒张内径和梗死长度均较移植前缩小,梗死部位室壁厚度较移植前增加(P<0.05);而对照组梗死区室壁变薄.在细胞移植组前壁心肌组织冰冻切片中可以看到心肌细胞核发黄绿色荧光,发现带绿色荧光的丝状肌丝肌管,移植犬的下壁和对照组的前壁可见心肌细胞核发出光亮较移植组前壁淡的自发黄绿色荧光,而均未发现有带绿色荧光的丝状肌丝肌管.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重建坏死心肌,梗死区域内有移植的新生心肌细胞,且抑制心室的重塑、防止心脏进一步扩大和心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梗死心肌基本结构及心肌收缩力的影响.方法:贵州香猪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2只.抽取骨髓3 ml,按照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PKH26 Red红色荧光标记.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后,实验组将荧光标记后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别注射至结扎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和远端多点注入急性心肌梗死区域;对照组以同样方法注射PBS.术后3,6周取标本,组织切片染色,观察组织基本结构;体外药物刺激离体肌条,检测心肌收缩情况.结果:VG染色显示实验组胶原纤维融合较少,组织结构排列基本处于有序状态.实验组心肌收缩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且随时间推移恢复程度增加(P<0.05).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梗死心肌移植可以增加心肌细胞的收缩力,调节组织内胶原纤维的含量和组成,防止心室重构,从而起到对心肌基本结构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对猪慢性缺血心肌心功能的改善和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小型猪左侧开胸在左冠状动脉回旋支起始部放置Ameroid环,4周后进行心脏超声波检测、冠状动脉造影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移植后4周进行心脏超声波检测,免疫组化计数血管密度。【结果】17只猪中有16只猪术后存活8周以上,活体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均闭塞。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组比对照组心功能有显著改善(P〈0.05),移植组的血管数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移植可改善慢性缺血心肌的心功能,其机理之一是通过改善缺血心肌的血供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AMI的安全性及远期效果。方法选择2003年8月-2006年3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男性前壁AMI患者10例。于AMI后2周内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7.38×±3.21)×10^9/L]10ml经冠状动脉注入梗死区域。于移植前和术后1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组织多普勒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评价心功能和坏死局部心肌最大位移。纪录不良事件。结果10例病人均完成随访。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收缩末期内径(LVESD)、LVEF、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比(E/A),每搏输出量、左室短轴缩短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静息和负荷状态梗死局部(基底部、中间段、心尖部)心肌最大位移增加(P〈0.05)。2例患者出现频发室早。结论未发现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治疗AMI有严重不良反应。此治疗可稳定心功能、防止心脏扩大,增加梗死局部心肌运动的最大位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急诊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移植能否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远期心功能。方法将20例发病时间<24 h的AMI患者随机分成移植组(10例)和对照组(10例),分别在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后3 h内经导管注射BM-MNC或安慰剂至梗死相关冠状动脉。PCI术后1周、6个月及4年,随访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同位素心肌灌注图像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PCI术后4年,对照组有2例患者失访,移植组有2例患者拒绝继续随访。结果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示,移植组的LVEF由PCI术后1周的0.538±0.092升高至6个月时的0.586±0.099(P<0.05);而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LVDd由PCI术后1周的(50.4±6.0)mm显著增加至PCI术后6个月时的(55.2±7.1)mm(P<0.05);而移植组的LVDd维持不变(P>0.05)。移植组PCI术后4年的LVEF为0.639±0.064,显著高于PCI术后6个月的0.586±0.099(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移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犬经冠脉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后对心功能及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犬急性心肌梗死模型,CM—DiI标记体外分离得到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marrowmononuclearcell,BM—MNCs),分为移植组(n=10)和对照组(n=6),于心肌梗死后2h分别经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和生理盐水,冠状动脉结扎后2h及6周时分别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心排m量、左心室收缩压、左心室舒张末压)。移植后6周,观察CM—Dil标记的BM—MNCs在心肌内的分布,检测心肌组织不同部位的毛细血管密度。【结果】经冠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6周,梗死边缘区和梗死中心区均可见CM—DiI标记的细胞;血流动力学指标显示,移植组左室舒张末压比对照组显著降低[(5.1±3.07)mmHgVS(11.67±3.42)mmHg,P〈0.01,1mmHg=0.1333kPa],移植组心输出量比对照组显著增加[(3.1±0.89)L/minvs(2.39±0.43)L/rain,P〈0.05];BM—MNCs移植后6周,移植组有明显的血管新生,移植组梗死边缘区血管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19.32±2.47)vs(9.47±1.28),P〈0.01],梗死区血管数量移植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3.44±0.51)VS(3.07±03),P〉0.05]。【结论】经冠脉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后,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促进梗死边缘区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冠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ABM-MNCs)移植对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的单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从2004年7月-2006年3月,严格筛选出27例OMI(心肌梗死距此次手术的时间为1个月-5年)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年龄≤60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有2例女性患者)。实验组(13例)在支架置入时经冠脉在梗死相关血管(IRA)移植ABM-MNCs,对照组(14例)在支架置入时经冠脉在IRA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在术前及术后3、6个月时为患者做心脏超声检查,收集实验设计的数据。心肌梗死距此次手术的平均时间:实验组(18±23)个月,对照组(19±20)个月,P〉0.05。平均年龄:实验组(50±10)岁,对照组(50±8)岁,P〉0.05。结果3、6个月时反映心脏收缩功能的指标每搏量(SV)、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 s)及二尖瓣环水平六个位点S峰均值在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反映心脏舒张功能的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在6个月及六个位点E峰均值在3、6个月时,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冠脉ABM-MNCs移植能有效改善OMI后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抑制心脏重构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在小型猪动物模型上探讨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到心肌梗死局部对心功能和梗死心肌代谢的影响.方法 结扎小型猪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心肌梗死1周后处理组及心肌梗死2周后处理组,处理组经心外膜向心肌注射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然后检测各项指标.结果 空白对照组与处理组心尖室间隔下部室壁增厚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显影细胞区域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测定,证实自体骨髓单核细胞分化细胞转化为心肌或内皮细胞并证实其存活增殖功能.结论 经心外膜向梗死区域的心肌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可以改善梗死区域心肌的收缩功能.移植的单个核细胞可以在梗死区域中存活,增殖,分化和迁移,增加梗死区域的微血管数量,再生、再造心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照研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 s)冠脉内移植治疗急性与陈旧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5例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级行择期介入治疗术的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心梗患者20例,陈旧性心梗患者15例。两组患者在介入治疗术结束后均通过大腔导管于梗死相关血管注入BM-MNC s。用流式细胞仪对BM-MNC s进行细胞计数及成分鉴定;术前、术后45d、90d行静息T e99m SPECT检查进行疗效判断。结果:①用F ico 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1.7×108~5.7×108(3.6±1.7×108)个,细胞活性均大于92%;CD 34+细胞2.56%±0.98%,AC 133+细胞0.56%±0.23%。②急性心梗组术前、术后45d、90d静息T e99m SPECT心肌灌注缺损区面积占总面积百分比分别为25.11%±7.26%、17.89%±5.49%、15.19%±3.95%(P<0.05);陈旧性心梗组术前、术后45d、术后90d静息T e99m SPECT心肌灌注缺损区面积占总面积百分比分别为25.28%±7.38%、21.12%±6.82%、18.86%±6.41%(P<0.05)。急性心梗组与陈旧性心梗组术后45dSPECT灌注缺损区面积较术前分别缩小28.75%和16.46%(P<0.05);急性心梗组与陈旧性心梗组术后90d SPECT灌注缺损区面积较术后45d分别缩小15.09%和10.70%(P<0.05)。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梗死相关冠脉内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与陈旧性心梗均有一定的疗效,但对急性心梗的疗效优于陈旧性心梗。 相似文献
16.
胃转流与自体有核细胞移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经胃转流术(GBP)与自体骨髓单个有核细胞胰内移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5岁以下有2型糖尿病患者112例,入选条件为胰岛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阶段。根据患者的肥胖指数选择转流术时空肠输出襻的长度和输入襻的长度,对术后12个月恢复未达到临床治愈标准的,再行自体骨髓单个有核细胞胰内移植,补充胃转流术不足的效果。结果 112例在胃转流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达到临床治愈标准的分别76例(67.86%)、89例(79.46%)和98例(87.50%);对12个月以后未达临床治愈标准的14例(12.5%)患者,行自体骨髓单个有核细胞胰内移植6个月后9例(8.0%)达到临床治愈标准,5例(4.5%)有明显治疗效果。结论 GBP与自体骨髓单个有核细胞胰内移植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有确切的临床疗效,有效率100%,可治愈率87.50%。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在犬缺血性心力衰竭模型经皮穿刺心外膜下心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修复心肌、再生血管、改善心功能的可能性、安全性及效果.方法:成年雄性家犬,体质量20~30 kg,经皮穿刺球囊封堵前降支建立犬心肌梗死模型手术后10 d,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确立EF<40%为严重缺血性心力衰竭(共14条).随机实验分组:细胞移植组(n=6)及生理盐水注入组(对照组,n=8).细胞移植术前1 d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以DAPI标记.23G超声引导穿刺针尾部连接电极,穿刺入心外膜下心肌,监测电极显示ST段抬高,即注入细胞悬液1.3×106/ml,改变方向,每一点分别注射0.2 ml,共10点.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学检查.结果: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到大量新生细胞,并可见发出绿色荧光的丝状肌丝肌管.光镜下见大量移植的单个核细胞生长,移植细胞间及与宿主细胞间均有闰盘连结.细胞移植组心肌梗死区域肉眼可见大量血管,小血管数量明显增加,心功能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每博输出量增加16.7 ml,EF增加14.7%,左室内径缩小6%.而对照组3个月后,梗死区室壁变薄,仅见纤维瘢痕组织,心腔扩大,心功能明显恶化.移植细胞组术中及术后均安全.结论:犬严重缺血性心力衰竭模型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经心外膜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修复心肌、再生血管、改善心功能是可行、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对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大鼠心肌梗死实验模型。治疗组在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3h后用经生理盐水稀释的rhGCSF(2mg·L-1)皮下注射10μg·kg-1·d-1,共5d;对照组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3h后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5d。在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24、48h和2周后,两组分别先后各取10只大鼠行在体心功能(±dpdtmax)测定,测定完毕后各组随机选取6只大鼠处死行心脏梗死范围的测量,其余大鼠处死取出心脏行HE染色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24、48h和2周后治疗组±dpdtmax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心脏梗死范围低于对照组(P<0.01)。病理检查显示对照组心肌梗死区周围有较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而治疗组大鼠心肌坏死程度较对照组轻,浸润的细胞以CD34+的单个核细胞为主,并可见新生的心肌细胞生长。结论rh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原位移植可修复梗死心肌、减少梗死范围、提高心功能,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