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静 《中国医药导报》2007,4(3X):109-109,112
目的:分析单纯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X线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35例病例均摄颈椎正侧位、双斜位,部分患者加摄过伸过屈侧位(摄标准侧位片时患者立位的头颈部体位为听鼻线平行于水平面),在颈椎侧位片上测量椎体前缘序列弧线的弧弦距和应力线。结果:初诊时发现颈椎生理曲度轻度变直26例,明显变直或消失9例,经过几年再次复诊时发现均见明显的颈椎病X线征象。结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X线表现,在排除外伤等其他因素后,可提示为颈椎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是导致我国青少年颈椎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外治法对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改善及颈椎病的治疗种类繁多,诸如正骨手法、理筋手法、牵引、针灸治疗、中药敷蒸、中药冲击松解疗法、热敏灸等都有很好的效果。随着康复医学的兴起,康复锻炼对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善疗效可观,枕头对颈椎生物力学可以产生影响,从而改善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3.
陈敬锋 《吉林医学》2012,33(20):4346-4347
目的:探讨青年单纯颈椎生理曲度异常与早期颈椎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新的颈椎测量法,选取符合标准的颈椎侧位片结合临床诊疗资料合并分析。结果:接近半数单纯颈椎曲度异常的青年患者可诊断为早期颈椎病。结论:青年单纯颈椎生理曲度异常与早期颈椎病的相关度较大,建议及早、有效进行治疗,防止颈椎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颈椎曲度改变的原因和形成原理.方法:对颈椎侧位颈椎曲线测量进行分析.结果:颈椎曲度的改变为颈椎曲度减小、生理前凸曲度消失(变直)或反向弯曲(后凸),发生率很高且呈低龄化.结论:颈椎软组织的急性或慢性损伤造成的颈、肩部肌肉、筋膜、韧带的挫伤、断裂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均可引起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低龄化颈椎曲度改变者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维持颈椎正常前凸状态的软组织前后力量平衡失调而造成属功能性改变,可恢复;中高年龄层的患者主要是颈肩部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以及椎间盘,椎体骨质产生不可逆的病理变化,如韧带的断裂,椎间盘脱出,椎体骨质和椎间关节特别是钩椎关节的增生而造成,属器质性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颈椎曲度改变的原因和形成原理。方法 :对颈椎侧位颈椎曲线测量进行分析。结果 :颈椎曲度的改变为颈椎曲度减小、生理前凸曲度消失 (变直 )或反向弯曲 (后凸 ) ,发生率很高且呈低龄化。结论 :颈椎软组织的急性或慢性损伤造成的颈、肩部肌肉、筋膜、韧带的挫伤、断裂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均可引起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低龄化颈椎曲度改变者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维持颈椎正常前凸状态的软组织前后力量平衡失调而造成属功能性改变 ,可恢复 ;中高年龄层的患者主要是颈肩部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以及椎间盘 ,椎体骨质产生不可逆的病理变化 ,如韧带的断裂 ,椎间盘脱出 ,椎体骨质和椎间关节特别是钩椎关节的增生而造成 ,属器质性改变。  相似文献   

6.
单纯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是颈椎病的早期X线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单纯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X线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35例病例均摄颈椎正侧位、双斜位,部分患者加摄过伸过屈侧位(摄标准侧位片时患者立位的头颈部体位为听鼻线平行于水平面),在颈椎侧位片上测量椎体前缘序列弧线的弧弦距和应力线。结果:初诊时发现颈椎生理曲度轻度变直26例,明显变直或消失9例,经过几年再次复诊时发现均见明显的颈椎病X线征象。结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X线表现,在排除外伤等其他因素后,可提示为颈椎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小角度旋牵推顶正骨手法治疗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在临床中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于河北省中医院就诊的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1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单纯进行功能锻炼,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小角度旋牵推顶正骨手法结合功能锻炼的方法进行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测量两组颈椎曲度弧弦距、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中医疗效。结果 研究过程中治疗组脱落1例。治疗后,两组颈椎曲度弧弦距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NDI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病证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角度旋牵推顶正骨手法治疗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效果较为明显,能够缓解青少年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推拿正骨手法联合针刀治疗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收治的80例颈椎病颈椎曲度异常患者随机分为推拿正骨手法联合针刀治疗组和枕颌牵引联合毫针针刺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及生存质量。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中医症候积分及生存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症候积分显著降低(P<0.05),生存质量显著提升(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降低、生存质量提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推拿正骨手法联合针刀用于治疗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疗效确切,且可显著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的生理曲度异常对颈椎病发病的影响。方法:将200例颈椎病患者与200例正常人员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两组人员均行X线颈椎侧位片摄片,研究观察两组人员在X线颈椎侧位片下颈椎曲度的形态。结果:有颈椎病的患者出现颈椎曲度异常187例,占93.50%,正常13例,占6.50%;对照组颈椎曲度异常77例,占38.50%,正常123例,占61.50%。结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病患者中普遍存在颈椎生理曲度异常,这对颈椎病的临床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精神压力的增加,头晕、头痛、手足麻木的人越来越多,此类眩晕症的病人每天在门诊中都不少见,青少年头痛、头晕与颈椎曲度异常及美尼尔氏综合症密切相关,中老年人以椎基底动脉痉挛为主,也常见颈椎曲度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多节段颈椎前路术后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丢失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05名行多节段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测量颈椎深部椎旁肌的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测量患者术前术后CL、T1倾斜角(T1 slope,T1S)、C2~7矢状垂直距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青年胃癌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985-2003年32例年龄≤35岁的青年组胃癌病人与年龄≥65岁老年组胃癌病人41例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青年组女性发病率高。青年组患者病史长于老年组患者。年轻是影响早期诊断的主要障碍,纤维胃镜是诊断胃癌有效的手段。青年胃癌应进行综合治疗,手术治疗仍为首选.应适度扩大根治范围。结论 改善青年人胃癌预后的主要途径应是争取早期发现,青年人对手术耐受性强,在治疗上适当扩大根治切除范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椎自然牵引法对颈椎弧度异常的恢复性治疗,了解这一全新牵引方法的定义及临床意义。同时介绍了颈椎自然牵引法所使用的医疗器械-颈椎自然牵引颈具的结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方法使用颈椎自然牵引法和颈椎机械牵引法对颈椎弧度-3度至0度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进行牵引治疗。结果颈椎自然牵引法组50例颈椎弧度恢复正常者(曲度在≥350≤450范围内)12例占24%,颈椎弧度明显改善者(弧度在≥200﹤350范围内)34例占68%,颈椎弧度无改变者4例占8%,总有效率92%。颈椎机械牵引法组50例颈椎弧度无改变者43占86%,弧度病变加重7例占14%,总有效率0%。结论颈椎弧度变直或反张经过颈椎自然牵引法的治疗,弧度是可以改善或恢复正常的,颈椎机械性牵引对颈椎弧度异常恢复无治疗意义。证明颈椎自然牵引法对颈椎弧度的改善和恢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椎自然牵引法对颈椎弧度异常的恢复性治疗,了解这一全新牵引方法的定义及临床意义。同时介绍了颈椎自然牵引法所使用的医疗器械-颈椎自然牵引颈具的结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方法使用颈椎自然牵引法和颈椎机械牵引法对颈椎弧度-3度至0度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进行牵引治疗。结果颈椎自然牵引法组50例颈椎弧度恢复正常者(曲度在≥350≤450范围内)12例占24%,颈椎弧度明显改善者(弧度在≥200﹤350范围内)34例占68%,颈椎弧度无改变者4例占8%,总有效率92%。颈椎机械牵引法组50例颈椎弧度无改变者43占86%,弧度病变加重7例占14%,总有效率0%。结论颈椎弧度变直或反张经过颈椎自然牵引法的治疗,弧度是可以改善或恢复正常的,颈椎机械性牵引对颈椎弧度异常恢复无治疗意义。证明颈椎自然牵引法对颈椎弧度的改善和恢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年轻妇女宫颈癌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35岁以下年轻妇女宫颈癌的发病趋势、临床特征变化等.方法对1998年-2003年我院收治的67例年轻宫颈癌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选择同期有完整随访资料的82例年龄大于35岁的宫颈癌患者作对照组,分析两组资料间临床特点、病理及预后之间的差异.结果 1998年-2003年6年间年轻宫颈癌的构成比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分别为11.11%、13.63%、15.21%、17.28%、20.89%、23.58%;研究组以接触性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占79.10%(53/67),与对照组的40.24%(33/82)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初诊时67例患者中30例(44.77%)曾在基层医院以宫颈炎、宫颈糜烂行对症治疗,12例(17.91%)以月经紊乱行调经治疗,1例术前诊断为子宫肌瘤,术后病检证实为宫颈癌;病理特点研究组内生型比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病理类型及组织类型上二者无明显差异,均以鳞癌为主(97.01%、95.21%),但术后淋巴病理检查显示对照组淋巴转移率高于研究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年轻宫颈癌患者的构成比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宫颈癌年轻化趋势明显;年轻宫颈癌临床症状较为隐匿,容易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宁夏地区不同时期宫颈癌患者发病构成、临床病理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方法 对1988- 1992年间 (前 5年组 )及 1998- 2 0 0 2年间 (后 5年组 )收治的共计 2 77例宫颈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根据年龄分为≤ 4 0岁、4 1- 4 9岁、5 0 - 5 9岁、≥ 6 0岁四组。结果 两组平均发病年龄无差异 ,均以 5 0 - 5 9岁为高发组 ,4 0岁以下年轻宫颈癌的发生比率明显升高 ,由前 5年组的 12 .5 %升至后 5年组的 2 8.18% ,P <0 .0 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职业分布教师、干部等高级知识分子的构成比明显下降 ,个体、自由职业者发病率逐年升高。结论 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近二十年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和年轻化趋势 ,其发病因素前 5年组多与早婚、早育、多产等传统的因素有关 ,而后 5年组HPV感染及性生活紊乱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年轻妇女宫颈癌的发病趋势、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治疗特点。方法对2003-01~2008-12我院收治的年龄435岁宫颈癌患者38例(研究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与同时期〉35岁宫颈癌患者34例(对照组)作对照分析。结果年轻妇女宫颈癌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研究组孕次、产次均较对照组低,但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表现研究组与对照组均以接触性出血为主,其次为不规则阴道流血;在肿瘤类型方面,两组均以外生型为主,但是研究组以巨块型为主,占63.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上,研究组和对照组均以早期癌(临床分期≤Ⅱa期)居多,分别占94.7%(36/38)、91%(31/34),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中分化鳞癌为主要病理类型。研究组38例,予手术治疗34例,30例保留一侧或双侧卵巢并移位于同侧上腹部(P〈0.05),34例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淋巴结转移率为20.6%,以闭孔淋巴结为最常见。对照组34例,予手术治疗31例,10例保留一侧或双侧卵巢并移位于同侧上腹部(P〈0.05),31例行盆腔淋巴结清扫,7例有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22.5%,以闭孔淋巴结为最常见,两组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发病有明显年轻化趋势;研究组患者临床分期以早期癌为主,接触性出血为年轻妇女宫颈癌的危险信号,淋巴结转移较少见,诊断上应提高对年轻妇女宫颈癌的警惕性,尽量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主张提倡对已婚妇女的普查,及时发现及诊疗癌前病变和早期癌。治疗时应注意保留早期患者的卵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青年人高血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年人高血压的患病情况及其主要的危险因素.方法从2004年7月至12月广西地区糖尿病普查的资料中抽取有完整的个人基本情况、血压、血脂、血糖等资料的20~40岁人群共3 385人列入本次分析.结果在3 385名青年人中,高血压患者237人,高血压患病率为7.0%,男性为9.6%,女性为4.0%.腹型肥胖、酒龄、高甘油三酯血症是高血压主要的危险因素,其OR值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3.207(1.686~6.102)、2.305(1.275~4.165)、1.984(1.078~3.650).结论腹型肥胖、酒龄、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广西青年人高血压主要的危险因素,在青年人中开展健康教育、提倡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颈椎前路减压颈椎椎体间融合器椎体间融合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颈椎椎体间融合器(BAK)用于颈椎前路减压后椎体间固定和融合效果。方法:采用BAK行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减压术后椎体间融合术64例。术后颈椎X线片及CT检查,观察手术椎节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结果:随访6 ̄28个月,术后次日即下床活动,手术节段稳定,术后3 ̄6个月融合。结论:BAK颈椎椎体间固定融合技术使施术椎节立即稳定,手术安全简便,并且避免了自体植骨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可作为替代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