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王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3,(4):52-54
目的 观察芍药甘草汤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辽宁省盖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中风偏瘫痉挛患者76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实施中医康复理疗处置,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芍药甘草汤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不同时点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住院时间、运动功能Fuge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37%,高于对照组的78.95%(χ2=4.537,P=0.033);入院1 d 2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1周、2周时试验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1);试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30 d后,2组睡眠质量、躯体能力、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中风偏瘫痉挛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治疗给予芍药甘草汤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临床指标,治疗总有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4.
5.
体针配合电针治疗186例中风偏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偏瘫是指中风急性期 (脑血管意外 )之后的后遗症 ,表现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喁斜等症 ,常常难治不愈 ,甚至造成终生残疾。笔者从 1 990年以来 ,运用体针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 1 86例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86例患者 ,其中男 89例 ,女性 97例 ;年龄最小 32岁 ,最大 82岁 ,平均年龄 57岁 ;病程最短 1 0天 ,最长 6年。脑出血 78例 (其中脑干出血 1 3例 ) ,蛛网膜出血 2 1例。以上病例均经腰穿刺及 CT诊断或 MR检查确诊外 ,依据症状体征诊断。2 治疗方法体针取穴以手足阳阴经穴为主 ,取患侧肩、曲池、手三里、… 相似文献
6.
银卫华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5):695-69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远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针灸及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痉挛改善情况、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评分情况。结果实验组四肢痉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沪〈0.05);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和Fu甜一Meyer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O.05);实验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O.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有效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肌张力,增强四肢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中风后偏瘫患者8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43例和对照组(西医治疗)42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FMA及MB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改变幅度较小。治疗后FMA及MB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针药并举治疗中风痉挛瘫痪4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急性脑血管病变所致的运动障碍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临床表现为瘫痪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可出现病理反射,造成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直接影响肢体功能康复。笔者1994~1998年以来,采用针刺加中药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本病46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l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门诊或住院患者,诊断均符合198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均经CT或磁共振扫描确诊,肌张力分级参照国际通用的Ash-worth分级标准.分为轻、中、重三级。轻度为肌张… 相似文献
10.
11.
针刺、磁圆针治疗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近几年来,采用针刺、磁圆针治疗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同时与西药治疗组进行了对照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患者300例进行分组研究,均符合中风偏瘫条件,随机分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纯以药物治疗,观察组中加用穴位敷贴治疗。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穴位敷贴治疗中风偏瘫具有缩短病程,加快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并且无疼痛等不适反应,患者易于接受,具有显著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玉华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11):1579-1581
目的 总结针刺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中风偏瘫患者29例作对照组,仅给予针刺治疗;另选取29例作研究组,给予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案治疗该疾病的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QOL评分为(53.7±4.2)、Fugl-Meyer评分为(62.46±5.18);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QOL评分为(41.9±5.2)、Fugl-Meyer评分为(54.21±3.09);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后QOL评分、Fugl-Meyer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用于中风偏瘫治疗中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肢体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现代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对照组应用现代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艾灸治疗可有效的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7.
电针结合脑神经促通仪治疗中风偏瘫59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20):92-93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脑神经促通仪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风偏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综合组59例和电针组31例。电针组以电针治疗仪治疗,选强度1~2V,频率2~3Hz,每天1次;综合组在电针治疗后,应用脑神经促通仪治疗。2组均10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1~8个疗程后,综合组总有效率为98.3%高于电针组的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结合脑神经促通仪治疗中风偏瘫,大多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康复速度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将12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针刺组)和药物对照组(对照组),针刺组采用百会加四神聪与阳明经“体三针”相结合,以疏通脑络,活血化瘀,益神聪脑,添精充神为治则,进行临床与机理研究。结果显示,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药物对照组(P<0.01),患者四肢运动功能、神志语言、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并提示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同时,能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和全身微循环功能,促进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损害的修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康复治疗偏瘫痉挛状态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仅给予西医康复训练,研究组在西医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中医综合康复治疗。结果:研究组获得高达93.33%的临床总有效率,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仅为75.56%(P<0.05);治疗后两组Barthel、Fugl-Meyer量表评分均显著提高,研究组各量表评分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偏瘫痉挛状态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联合中医综合康复治疗可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两组患者均跟据中医分型分别给予中成药治疗。由专业康复治疗师对患者行正规系统的运动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配合康复训练。针灸采用体针治疗方法,取穴以患侧阳明经穴位为主。对所有患者在入组时、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患肢运动功能评价(FMA)、FCA综合功能评定行走功能评分以及下肢Brunnatro m评级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时两组下肢Bru nnatrom评级、下肢FMA积分和FCA综合功能评定行走功能评分相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下肢Brunnatrom评级、下肢FMA积分和FCA综合功能评定行走功能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与入组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中风偏瘫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针灸并配合康复训练,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