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6,(5):490-492
目的了解脑梗死后抑郁症(PCID)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为脑梗死患者的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我院2013年6月~2016年2月220名脑梗死患者进行评分测定,使用调查表收集患者情况,统计分析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 220例脑梗死患者发生PCID 109例(49.55)%,其中轻度抑郁92例(84.40%),中度抑郁15例(13.76%),重度抑郁2例(1.83%)。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性别为女性(OR=1.80,95%CI:1.25~2.64)、住院时间大于1个月(OR=2.41,95%CI:1.60~5.96)、非首次脑梗死(OR=3.72,95%CI:1.31~8.59)及NIHSS中重度(OR=2.83,95%CI:1.32~4.74)为PCI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后抑郁发病率较高,可通过调控危险因素予以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首次脑梗死后抑郁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前瞻性分析202例患者首次脑梗死后6个月抑郁障碍的发生率及其与卒中临床类型(OCSP分型)、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的关系。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抑郁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首次脑梗死后抑郁障碍的发生率为18.8%。老年患者易出现抑郁障碍(P=0.024)。完全前循环脑梗死(TACI)患者抑郁障碍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三种临床亚型(P=0.000)。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抑郁障碍的发生与女性(P=0.048)、同时存在多种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卒中史)(P=0.018)、失语(P=0.005)及神经功能缺损或日常生活能力受累的严重程度(P=0.000)独立相关。未证实抑郁障碍与优势半球梗死或前后循环区域性梗死的相关性。结论抑郁障碍是首次脑梗死后一个重要并发症,与神经功能缺损或日常生活能力受累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可能在卒中后抑郁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干预治疗。方法:采用Zung抑郁量表(SDS)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抑郁症筛查,按有无抑郁分组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26例脑梗死患者中有41例发生抑郁,患病率32.5%。患病相关因素有社会交往、负性生活事件、偏瘫程度、病变部位。结论:脑梗死后抑郁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脑卒中后应早期积极治疗减轻致残程度,加强家庭及社会支持对预防脑梗死后抑郁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PSD)发病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三人民医院2013年7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186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PSD分为PSD组60例和非PSD组126例.统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记录梗死灶数量、部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采用简明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患者认知功能,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患者抑郁状况.对上述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186例患者共60例(32.26%)发生PSD.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居住状况、文化程度、合并糖尿病、梗死数量、NIHSS评分、MMSE评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男性、小学文化、合并糖尿病、梗死数量、NIHSS评分、MMSE评分是患者PSD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发生PSD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性别、文化程度、合并糖尿病、梗死数量、NIHSS评分、MMSE认知功能等. 相似文献
5.
陈桂华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10):1539-1540
脑梗死是指脑部血管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坏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75%.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已得到世界的公认.本文就脑梗死患者进行调查,以探讨脑梗死后抑郁(PSD)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降低脑梗死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和提高神经功能的效果.方法以2008年9月~2010年9月所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4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随机健康教育方式,即护士凭借工作经验随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实验组患者则采取针对性的、全面的心理护理措施,具体包括建立良好护患关系、针对性心理辅导、社会支持,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HAD)情绪量表中抑郁分量表在入院3d内先行以此评定,出院时再进行评定,以比较不同护理方式对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结果经过心理干预后,实验组脑梗死患者的抑郁改善率为5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抑郁情绪,增加患者社会支持和系统性地了解脑梗死的相关知识,是现今医学模式当中较为适合推广使用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68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抗血小板、改善脑循环治疗;治疗组35例,给予抗血小板、改善脑循环治疗同时给予帕罗西汀20mg抗抑郁治疗,持续4周。观察两组脑梗死后伴抑郁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Barthel指数及抑郁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经4周抗抑郁治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由(8.6±2.1)减少为(3.4±1.5),Barthel指数由(27.6±11.1)升高为(68.0±15.1),抑郁评分(HAMD)由(27.8±4.4)下降为(9.7±6.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后抑郁对急性脑梗死预后有一定影响,对抑郁进行干预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1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调查抑郁的发生情况、特点.结果: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病率44.24%,对抑郁影响的相关因素主要是卒中后部位、性别、文化程度及早期心理干预及家庭社会支持.结论:抑郁与早期心理干预及家庭社会支持有关,发现有焦虑、淡漠或负性情绪时要及时给予药物治疗,对与抑郁症有关的可干预因素加以控制,帮助患者摆脱抑郁.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后抑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附200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并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测查.用t 检验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计算发病率.结果脑梗死后抑郁发病率为35%.影响抑郁发病的因素有女性、学历、家庭不和、非妻子护理、3种以上合并症、既往抑郁史、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前部病灶、病灶数目、神经功能缺损等.结论脑梗死后抑郁发病率较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230例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头颅MRA检查,根据MRA所提示脑动脉狭窄的检查结果分为狭窄组(n=125)和对照组(n=105)。调查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吸烟等危险因素,用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测量患者的血生化指标。结果狭窄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吸烟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胆红素、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史狭窄组高于对照组,血糖水平狭窄组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狭窄组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是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急性脑梗死脑动脉狭窄的发生发展中,血清糖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伴有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49例2型糖尿病伴有脑梗死和48例2型糖尿病无脑梗死患者,对两组间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伴有脑梗死组的吸烟比率、血尿酸、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均高于无脑梗死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尿酸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吸烟、尿酸增高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2型糖尿病伴有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资料的分析,观察患者临床资料、生化指标与脑卒中患者的关系,并对脑梗塞与脑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比较。方法对本院收治的卒中患者408例,其中脑梗塞281例,脑出血127例,均预先对各项资料进行编码,输入计算机数据库。所有患者均进行系统的临床和辅助检查,脑卒中诊断经过磁共振或CT确诊。结果(1)高血压、吸烟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2)与脑梗塞相比,吸烟(OR=0.226,95%CI=0.107-1.623)、糖尿病病史(OR=0.094,95%CI=0.023-2.401)、心脏病病史(OR=0.046,95%CI=0.236-0.905)对脑出血的危险较小;高血压病史(OR=1.096,95%CI=0.542-0.895)是脑出血唯一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吸烟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脑梗塞与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6):37-39+42
目的旨在探讨新发脑梗死后患者认知损害及抑郁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7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新发脑梗死患者156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患者的抑郁症状,并将患者分为非抑郁组和抑郁组,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价患者认知功能水平,并根据MoCA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认知正常组、轻度认知损害组和重度认知损害组,评估脑梗死后患者抑郁和认知障碍的发生情况,并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结果认知正常组、轻度认知损害组和重度认知损害组的MoCA、MMSE和HAM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抑郁组的MMSE各项评分皆高于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损害与抑郁在定向、回忆能力及语言能力方面存在交互作用,且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后患者可能并发抑郁和认知功能障碍,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75例,男51例,女24例,年龄42~83(64.9±10.8)岁。行头颅CT、磁敏感成像(SWI)检查,依据脑微出血检出的结果分成阳性组(23例)与阴性组(52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探讨脑微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SWI检查的检出率比CT检出率高(χ2=27.17,P<0.05)。阳性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患病率均较阴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性别、血脂异常、心房颤动、冠心病、吸烟、饮酒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长、高血压病是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存在脑微出血的比例高,SWI检查是检测脑微出血的敏感方法,年龄大、高血压病与脑微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中年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1998年10月~2008年10月入院的1013名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三组:16~44岁(n=64)、45~60岁(n=308)、61~90岁(n=641),收集其脑血管危险因素、人口统计学特点及脑血管影像学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10年入住院的脑梗死患者只有6.3%的患者年龄〈44岁,这些患者以男性为主,多伴有吸烟(P〈0.01)、睡眠呼吸暂停(P〈0.05)等特征;糖尿病、高血压在年轻患者中相对较少;血脂分析显示年轻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值均相对较高(P〈0.01);血管影像学检查示年轻患者多为单支血管病变(P〈0.01)。结论年轻患者具有明显不同的危险因素组成和血管影像学结果,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根据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脑微出血的一般情况,分析其出血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脑梗死、防止脑出血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78例脑梗死的患者进行SWI检测,观察其微出血情况,根据有无脑微出血而分为微出血组和无出血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高血脂、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脑白质疏松症及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等情况.结果 微出血组患者的年龄低于无出血组,微出血组患者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及脑白质疏松症的人数较无出血组比例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期脑梗死脑微出血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及脑白质疏松症等情况,临床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时要注意以上危险因素,防止脑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上官稳 《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2010,(4):324-326
目的分析青年脑梗死患者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老年脑梗死患者80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动脉粥样硬化青年组23例(28.75%),老年组66例(82.5%)(P〈0.01);高脂血症青年组16例(20.0%),老年组38例(47.5%)(P〈0.01);高血压青年组18例(22.5%),老年组51例(63.75%)(P〈0.01);病前感染史青年组2例(2,5%),老年组未发现。结论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预后良好。与老年人一样,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疾病、糖尿病、高血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肥胖、吸烟和饮酒等是青年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因素及危险因素。只有尽早明确病因,积极防治各种危险因素,给予充分的干预,才能有效降低青年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氟西汀联合丁螺环酮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氟西汀联合丁螺环酮组)30例,对照组(阿米替林组)30例。研究组每日晨服氟西汀10mg,丁螺环酮5rag,3次/d;对照组口服阿米替林2次/d,500mg/次。2组均连续服用4周。结果治疗4周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7%,同期2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O.05)。结论氟西汀联合丁螺环酮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的效果较好,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