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艾迪注射液联合5-氟尿嘧啶加顺铂(FP方案)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70例分为2组,对照组应用FP方案化疗,观察组在应用FP方案化疗同时,加用艾迪注射液,采用艾迪注射液50 mL+生理盐水5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21 d为1个周期,2个周期为1疗程。2组患者均接受2个疗程的治疗。结果观察组缓解率高于对照组,恶化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生活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稳定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化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外周血白细胞无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血白细胞明显降低(P<0.05)。结论艾迪注射液联合FP方案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艾迪注射液联合靶向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于保定市第三中心医院就诊的15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6例。对照组口服地塞米松及空腹口服吉非替尼250 mg/d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艾迪注射液50 m L溶于500 m L 0.9%Na Cl注射液静脉注射,每日1次,3周为1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癌胚抗原(CEA)、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丙氨酸转氨酶(ALT)、卡氏评分(KPS)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3.95%(41/76)比34.21%(26/76)](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EGFR、CEA及ALT显著低于对照组[(13.5±2.2)ng/L比(17.5±2.7)ng/L,(67±13)mg/L比(84±20)mg/L,(50±11)U/L比(63±14)U/L](P<0.01),观察组患者的WBC及PLT显著高于对照组[(4.2±0.6)×10~9/L比(3.4±0.4)×10~9/L,(96.4±24.0)×10~9/L比(81.0±23.5)×10~9/L](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KPS显著高于对照组[(79.3±7.1)分比(73.6±6.8)分](P<0.01)。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腹泻、呕吐及脱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艾迪注射液联合靶向药物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具有明显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艾迪注射液联合XELOX化疗方案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35例接受XELOX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3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艾迪注射液治疗。统计对比两组疾病控制率,KPS评分以及血清VEGF、ICAM-1水平。结果观察组疾病控制率为85.71%(30/35),高于对照组60.00%(2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两组KP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观察组VEGF、ICAM-1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迪注射液联合XELOX化疗方案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可提高疾病控制率,改善功能状态,降低VEGF、ICAM-1水平。  相似文献   

4.
韩瑜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8):1439-1440
目的观察艾迪注射液联合XELOX化疗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济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按随机数表法分组,各37例。给予对照组XELOX化疗治疗,给予观察组艾迪注射液联合XELOX化疗治疗。对比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生活质量[卡氏功能状态量表(KPS)评分]。结果观察组疾病控制率(86.49%)高于对照组(6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CAM-1、V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艾迪注射液联合XELOX化疗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可降低患者血清ICAM-1、VEGF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在局部晚期肺癌治疗时使用艾迪注射液配合同步放化疗治疗的效果.方法 针对40例局部晚期肺癌患者采用放化疗治疗,并归为对照组,针对另外4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艾迪注射液,同时归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为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3月—2017年1月间收治,比较两组治疗的效果.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可见观察组患者较高,观察组为85.0%,对照组为55.0%;在无差异的基础上实施干预,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变为(3.68±0.58)×109/L,而Karnofsky评分变为(70.36±9.16)分;对照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变为(2.91±0.62)×109/L,而Karnofsky评分变为(60.24±9.07)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迪注射液配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肺癌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发现,其相比单纯的放化疗而言,能够改善患者情况,同时减少治疗带给患者的毒副反应,最终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艾迪注射液联合FOLFOX6化疗对Ⅲ~Ⅳ期胃癌患者疾病控制率及卡氏(KP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80例Ⅲ~Ⅳ期胃癌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90例。给予对照组FOLFOX6化疗,给予观察组艾迪注射液联合FOLFOX6化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KPS评分。结果观察组疾病控制率[91.11%(82/90)]高于对照组[78.89%(7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Ⅲ~Ⅳ期胃癌患者艾迪注射液联合FOLFOX6化疗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艾迪注射液和黄芪注射液对晚期胃癌(气亏血虚型)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观察组用艾迪注射液加基础治疗,对照组用黄芪注射液加基础治疗,分别观察其近期临床综合疗效、生活状况评分(KPS评分)及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125、TFP)的变化。观察治疗3个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均取得了临床疗效(P<0.05)。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方面,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生活状况评分(KPS评分)以及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方面,艾迪组优于黄芪组(P<0.05)。结论对于晚期胃癌患者,黄芪注射液的疗效甚微,艾迪注射液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黄芪注射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艾迪注射液对肺癌晚期化疗的增效减毒作用机制;方法:对45例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将其分为观察组(化疗联合艾迪治疗组)及对照组(单纯化疗组);结果:肿块缩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艾迪组CD3,CD4细胞水平略上升,对照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艾迪组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降低程度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体力状况KPS评分艾迪组高于单纯化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艾迪注射液联合含铂双药方案治疗晚期肺癌能确切地发挥减毒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中晚期肺癌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吉西他滨+顺铂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CT引导下植入125I粒子,两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3、6、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和血清生长抑素(S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5%(33/40),对照组为55.0%(22/20),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1、3、6、12个月KPS评分较治疗前均呈先降低后增高趋势(P<0.05),观察组治疗后3、6、12个月KPS评分均显著高于同时段对照组[(75±7)分比(71±7)分,(81±8)分比(76±7)分,(84±8)分比(7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12个月两组患者血清SS、VEGF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其中观察组治疗后各时段血清SS、VEGF水平显著低于同时段对照组[(133±13)ng/L比(157±18)ng/L,(125±14)ng/L比(147±17)ng/L,(113±9)ng/L比(130±11)ng/L,(120±10)ng/L比(134±12)ng/L;(217±15)ng/L比(261±16)ng/L,(158±13)ng/L比(198±13)ng/L,(132±9)ng/L比(146±12)ng/L,(137±8)ng/L比(154±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能够显著提高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林顺欢  郭友  陈曌  谭志斌  唐承富 《吉林医学》2011,32(15):3059-3060
目的:评价重组人p53基因腺病毒注射液(rAd-p53)瘤内注射联合I125粒子组织间植入对肝癌残余灶的近期疗效。方法:38例经TACE及物理消融治疗后的肝癌患者,发现肝癌残余灶69个。17例患者行rAd-p53瘤内注射联合I125粒子植入;21例行单独I125粒子植入。结果:两组治疗后1、2和6个月有效率(CR+P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组患者治疗前、后Karuafsky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d-p53瘤内注射联合I125粒子植入对肝癌残余灶的疗效优于单独的I125粒子植入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应用效果,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574例择期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分为对照组(897例)和观察组(677例)。对照组不预防使用抗生素;观察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后1d、2d、3d、7d的体温变化。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术后7d,比较2组患者切口甲级愈合率、感染率。结果手术前,2组患者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2组患者均未见高热病例出现,且2组术后1d、2d、3d、7d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5.69±0.82)×109/L,观察组为(5.65±0.86)×109/L,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6.23±0.87)×109/L,观察组为(6.18±0.90)×109/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切口甲级愈合率、感染率分别为92.20%、5.91%,观察组分别为93.35%、5.02%,观察组切口甲级愈合率和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并不能有效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提高其切口甲级愈合率,只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患者护理,可以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小板减少性孕妇手术麻醉方式的选择及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2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孕妇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麻醉方式根据患者血小板计数而定,50×10~9/L采取局麻配合静脉麻醉,50×10~9/L采取硬膜外麻醉,两组另同时接受糖皮质激素波尼松治疗,观察组患者另给予血小板输注治疗,对两组血小板水平变化、康复时间及出血量进行比较,并对不同麻醉方式选择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血小板输注后完全反应、部分反应率分别为55.45%、41.58%与对照组43.56%、39.60%比较偏高,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反应16.83%与观察组2.97%比较显著较高(P0.05);分娩后1、2、3 d两组血小板值较分娩前明显升高,与前一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间段比较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康复时间及出血量分别为(5.39±1.05)d、(256.25±82.69)ml与对照组(9.51±2.14)d、(315.28±102.62)ml比较显著较低(P0.05)。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手术应根据患者血小板水平制定不同的麻醉方式,50×10~9/L建议采取局麻配合静脉麻醉,50×10~9/L采取硬膜外麻醉,血小板输注与糖皮质激素可短时间矫正血小板低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重型肝炎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点和诊疗结果.方法 选择2010年3月~2012年3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诊疗的132例重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72例患者经确诊合并SBP者为观察组,60例无SBP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上述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SBP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效果进行研究.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腹痛、腹胀及腹部压痛;腹水常规检查显示观察组白细胞数为(9.86±2.84)×109/L,与对照组[(8.96±2.32)×109/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性粒细胞比值为(0.77±0.18),明显高于对照组(0.56±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细菌培养检查结果显示12例细菌阳性,其中大肠埃希菌5例,肺炎克雷伯杆菌3例,肺炎链球菌2例,葡萄糖球菌1例,1例为混合真菌感染.结论 重型肝炎合并SBP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致病菌类多样,腹水检查效果不佳,中性粒细胞的检测可为该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21例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的外周血液检测数据的研究,动态监测H1N1患者的血液指标变化,探讨其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中的临床意义。旨在初步探讨甲型H1N1患者血液学指标变化规律,为临床评估病情变化、指导治疗,提供帮助。方法本文收集黑龙江省医院2009-09~2011-01期间,确诊H1N1流感重症病例21例,对其外周血液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入院时,21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4.09±2.61)×109/L,随后WBC渐升高,至治疗第3 d,90%的病例WBC计数恢复正常;入院时,淋巴细胞<0.8×109/L者占71.4%(15/21),计数为0.16~0.73×109/L,平均0.51×109/L;入院治疗3 d后,淋巴细胞计数至(0.58~2.94)×109/L,平均1.07×109/L,比率至0.13~0.47,均值为0.22;入院治疗6 d后,有86%患者淋巴细胞绝对数恢复正常。其中6例患者血小板下降,占28.6%。其他细胞分类及血红蛋白无明显异常。结论白细胞降低及淋巴细胞降低可视为H1N1重症感染的早期临床特征,白细胞及淋巴细胞的恢复,可作为判定疗效的参考指标;淋巴细胞的降低,显示H1N1病毒严重侵害患者免疫系统,淋巴细胞的转归正常,可作为监测患者免疫功能重建的指征。  相似文献   

15.
张咏芳 《中外医疗》2016,(18):55-56
目的:探讨成份输血在儿童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方便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5年6月在该院接受成份输血治疗的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儿童分别为28例、24例,对比成份输血治疗前后患儿的临床表现、检验指标等。结果治疗后患儿贫血得以纠正,精神状态好转;出血、气促、虚弱无力、面色苍白、感染等症状均明显改善;患儿食欲也增加,病情趋于稳定;患儿血红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分别治疗前的(45.62±11.5)g/L、(10.53±0.26)×109/L、(0.22±0.19)×109/L、(13.6±6.3)×109/L升高到治疗后的(76.2±10.3)g/L、(2.61±0.53)×109/L、(0.75±0.24)×109/L、(75.4±9.6)×109/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份血具有较高的浓度和纯度,可有效提高儿童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降低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外周血细胞计数及尿蛋白定性检测与成人SLE的差异。方法分析在我院就诊的50例首诊儿童SLE外周血细胞计数及尿蛋白定性检测的特点,并与同期357例首诊成人SLE进行比较。结果①儿童SLE与成人SLE的血常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和淋巴细胞(LYC)计数分别为(3.84±0.82)×1012/L vs(3.56±0.77)×1012/L,(6.76±3.66)×109/L vs(5.43±3.82)×109/L,(1.82±0.91)×1012/L vs(1.17±0.69)×1012/L,P均<0.05;血小板(PLT)计数为(242.88±109.50)×109/L vs(211.99±113.15)×109/L,P>0.05。儿童SLE与成人SLE血常规RBC、WBC、LYC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32.00%(16/50)vs45.10%(161/357),26.00%(13/50)vs43.98%(157/357),34.00%(17/50)vs75.63%(270/357),P均<0.05;PLT减少的发生率为8.00%(4/50)vs 12.04%(43/357),P>0.05。②儿童SLE与成人SLE尿蛋白定性检测阳性的发生率为44.00%(22/50)vs38.38%(137/357),P>0.05。结论①儿童SLE RBC和WBC减少轻于成人。②儿童SLE与成人SLE的肾脏损害发生率相似。  相似文献   

17.
汤建雷  周彦  高云明 《海南医学》2016,(14):2277-2279
目的:针对Graves病(GD)经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后出现白细胞减少患者,通过苦参治疗后观察疗效,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我科收治的ATD致白细胞减少的GD患者共计30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记录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粒细胞(NE)数量,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随后患者在继续ATD治疗同时联合苦参应用,10 d后再次检测外周血WBC、NE数量及血清中IL-1、IL-6含量。结果 GD患者ATD治疗后外周血WBC、NE数量、血清IL-1、IL-6含量分别为(3.45±0.25)×109/L、(1.72±0.21)×109/L、(0.29±0.06) ng/mL、(1.40±0.14) ng/mL,联合苦参治疗后患者外周血WBC、NE数量、血清IL-1、IL-6含量分别为(4.31±0.38)×109/L、(2.34±0.28)×109/L、(0.40±0.07) ng/mL、(1.67±0.08) 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血清IL-1、IL-6水平与外周血WBC、NE数量呈直线正相关(r=0.595,0.456;0.473,0.467,P<0.05或0.01)。结论苦参对ATD致GD白细胞减少患者的治疗能明显提升其WBC和NE数量,究其原因可能是通过促进体内免疫细胞因子IL-1、IL-6的表达进而刺激患者骨髓造血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在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治疗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采用非同期、非随机的方法对2009年—2011年我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38例经病原学确诊为EV71感染重症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09年—2010年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20例作为对照组,2011年未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18例作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平均发热时间为(3.9±3.0)d,肢体抖动和(或)肢体无力消失时间为(11.0±4.7)d,平均肺水肿消失时间为(3.8±1.6)d,病死率为22.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治疗3 d后观察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为(10.6±2.8)×109/L,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为(297±76)×109/L,血糖为(7.3±2.4)mmol/L,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为(12.3±2.9)×109/L,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为(378±107)×109/L,血糖为(10.2±2.4)mmol/L,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不能有效缓解EV71感染重症病例的临床症状,且并不能使白细胞、血糖、血小板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三藤复方对骨性关节炎大鼠血常规水平及血清中白介素1β(interleukin-1,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2)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体积分数4%木瓜蛋白酶溶液与0.3 mol·L-1半胱氨酸溶液(1∶1)的混合液,分别于第1天、第3天、第7天注入SD大鼠右膝关节造模,每次20μL。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以下5组:模型组,雷公藤组,三藤复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另取10只为正常组。对应药物灌胃4周后,检测血常规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模型组白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IL-1β、TNF-α、COX2分别为(15.32±0.67)×109L-1、(6.56±0.45)×109L-1、(7.54±0.52)×109L-1、(70.29±2.86)ng·L-1、(1.22±0.12)μg·L-1、(156.84±3.51)U·L-1,三藤复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白细胞分别为(9.12±0.32)×109L-1、(9.72±0.26×)109L-1、(10.34±0.31)×109L-1,中性粒细胞数分别为(2.47±0.38)×109L-1、(3.45±0.37)×109L-1、(5.00±0.49)×109L-1,淋巴细胞分别为(5.45±0.27)×109L-1、(5.94±0.36)×109L-1、(6.12±0.27)×109L-1,IL-1β分别为(48.78±2.73)ng·L-1、(57.42±3.24)ng·L-1、(60.64±2.98)ng·L-1,TNF-α分别为(0.86±0.01)μg·L-1、(0.91±0.02)μg·L-1、(0.92±0.03)μg·L-1,COX2分别为(132.21±3.80)U·L-1、(136.33±3.80)U·L-1、(142.72±3.56)U·L-1。三藤复方各组白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IL-1β、TNF-α、COX2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三藤复方的抗炎镇痛机制之一可能与通过降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数,抑制血清IL-1β、TNF-α、COX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阿斯美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osinophilic bmnchitis,EB)的疗效.方法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内科门诊收治的136例EB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超声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试验组患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阿斯美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0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半年复发率、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 s)计数、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分类、呼吸一氧化氮值(FENO)、免疫球蛋白(IgE、IgA、IgG)水平、白介素5(IL-5)和白介素8(IL-8)水平.结果 试验组治疗有效率(94.12%)、半年复发率(19.12%)均大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2.35%)、半年复发率(35.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外周血Eos计数分别为(0.13±0.06)×109/L和(0.18±0.08)×109/L(P<0.05);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分类分别为(3.12±1.20)%和(5.49±1.57)%(P<0.05);FENO分别为(21.36±6.52)ppb和(29.10±7.37)ppb(P<0.05);IgE分别为(138.64±14.34)g/L和(167.28±16.39)g/L(P<0.05);IgA分别为(2.74±0.58)g/L和(3.11±0.60)g/L(P<0.05);IL-5分别为(22.10±7.69)ng/L和(35.08±9.61)ng/L(P<0.05);IL-8分别为(20.09±11.20)ng/L和(29.15±13.22)ng/L(P<0.05).结论 阿斯美联合布地奈德治疗EB可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炎性水平,在临床治疗中有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