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除术后5-6年远期疗效,探讨远期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眼科行白内障摘除手术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共65人,96眼),随访复诊进行裸眼视力,屈光状态,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曲率,眼底检查及黄斑OCT。按眼轴和复诊视力分组统计分析术后远期视力及影响因素。结果术后5-6年脱盲率89.58%(矫正视力≥0.05),脱残率为60.42%(矫正视力≥0.3);随着眼轴的增长,术后BCVA下降,黄斑区病理性改变发生率显著增加;眼轴长度(OR:0.753,95%CI:0.577-0.982),角膜散光(OR:0.411,95%CI:0.178-0.95)、黄斑病变(OR:0.087,95%CI:0.023-0.326)是术后5-6年BCVA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影响强度:黄斑病变最大(13.143),其次为眼轴长度(4.394)、角膜散光度(4.323)。结论影响术后5-6年视力的主要因素为黄斑病变,其次为眼轴长度、角膜散光。眼轴≥30mm白内障患者术后远期视力显著低于眼轴30mm白内障患者,黄斑病变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摘 要:目的 探究后巩膜葡萄肿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人工晶状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57 例(63 眼)行白 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伴高度近视患者根据是否存在后巩膜葡萄肿分研究组(26 例共 28 眼,合 并后巩膜葡萄肿)和对照组(31 例共 35 眼,单纯白内障伴高度近视)。对比两组术前眼轴,术后 3 个月眼轴、中轴区晶状 体后囊膜至视网膜距离、前房深度、角膜曲率、最佳矫正视力(BCAV)、平均绝对屈光误差(MAE)、人工晶状体囊袋偏心量 及倾斜角。结果 研究组术前及术后 3 个月眼轴长度、术后 3 个月BCAV、裸眼视力数值(logMAR)、MAE、水平及垂直 方向的倾斜角、前房深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 或 0.05)。结论 高度近视合并巩膜葡萄肿患者行白内障手术时应关注 人工晶状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视网膜厚度与视力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4年1月收治的117例高度近视患者,共230只眼接受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采用傅里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和最佳矫正视力检查患者患眼,按不同矫正视力分为≤0.8组与≥0.9组,按后巩膜葡萄肿有无及其形态分为后巩膜葡萄肿Ⅰ组(黄斑对称)、后巩膜葡萄肿Ⅱ组(黄斑倾斜)及无后巩膜葡萄肿组,比较各组患者散光度数、等效球镜度数、最佳矫正视力和黄斑各区域视网膜厚度。结果:三组患者在最佳矫正视力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后巩膜葡萄肿Ⅱ组和无后巩膜葡萄肿组均优于后巩膜葡萄肿Ⅰ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54,t2=2.440,P<0.05)。矫正视力在0.9以上的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较矫正视力在0.8及以下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发现后巩膜葡萄肿Ⅰ组患者中心凹厚度远低于无后巩膜葡萄肿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72,P<0.05)。三组患者黄斑周边厚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发现后巩膜葡萄肿Ⅱ组患者厚度低于后巩膜葡萄肿Ⅰ组和无后巩膜葡萄肿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85,t2=7.619,P<0.05)。结论: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高度近视患者视力损害紧密相关,当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薄时患者视力也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4.
眼轴超长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眼轴超长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1例(101眼)眼轴超长合并白内障患者和同期的70例(98眼)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对照组)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术后眼压等。随访时间5~12个月。结果高度近视组眼轴长度26.04~34.81 mm,术中后囊膜破裂3眼(2.97%),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0.5者55眼(54.46%),0.3~0.4者20眼(19.80%),0.1~0.25者20眼(19.80%),<0.1者6只眼(5.94%),术后早期角膜水肿19眼(18.81%),晶状体后囊膜浑浊6眼(5.94%),一过性眼压升高者9眼(8.91%),术中及术后无视网膜脱离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眼轴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眼轴长度21.48~24.76 mm,术中后囊膜破裂2眼(2.04%),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5者86眼(87.76%),0.3~0.4者10眼(10.20%),0.1~0.25者1眼(1.02%),<0.1者1眼(1.02%),术后早期角膜水肿18眼(18.37%),晶状体后囊膜浑浊4眼(4.08%),一过性眼压升高者10眼(10.20%),术中及术后无视网膜脱离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轴超长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视力的恢复较非高度近视患者差,眼轴过长导致的眼底病变可能是术后视力不良的主要原因,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眼轴超长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矫治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选取高度近视患者27例(54眼),术前近视等效球镜为-6.00~-14.00 D,平均(-8.75±1.27)D。观察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时间、术后视力、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角膜地形图及屈光度数,随访时间为6个月。结果所有术眼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时间平均为(3.71±0.26)d。术后3 d,裸眼视力≥0.5者48眼(88.9%),≥0.8者19眼(35.2%),术后7 d,裸眼视力≥0.5者54眼(100.0%),≥0.8者47眼(87.0%),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3、6个月等效球镜均在-0.50~ 0.50 D之间,术后1、3、6个月角膜Haze发生率分别为13眼(24.1%)、7眼(13.0%)、2眼(3.7%),但均小于2级,不影响视力恢复。结论LASEK治疗高度近视视力恢复好且稳定,无明显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及屈光回退。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从LASI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远期效果观察其手术的预测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连续随访 2~ 3年的高度近视患者按高度近视组 (- 6 .0D~ 10 .0D)超高度近视组 (- 10 .2 5D~- 15 .0D)及极高度近视组 (- 15 .2 5D~ - 2 5 .0D)分为 3组 ,观察其术后裸眼视力及术后屈光状态等。结果  378眼术后裸眼视力全部优于术前。其中 36 8眼术后裸 (占 97.4 % )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BCVA) ,有 30眼 (7.94 % )出现欠矫与回退。高度近视组回退率 4 .0 4 % ,超高度近视组和极高度近视组回退率分别为 10 .79%和 17.0 7%。屈光状态在 0~± 0 .5D有 2 95眼 (78.0 4 % ) ,2 0眼呈过矫状态(> 1.0D)。角膜层间浑浊 2眼 (0 .5 % ) ,眼底黄斑出血 2眼 (0 .5 % )。结论 LASI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远期疗效稳定 ,但由于受角膜厚度等因素的限制 ,极高度近视的回退率明显增加 ,故认为LASIK手术最适宜 - 15 .0D以下的高度近视  相似文献   

7.
岳军 《华中医学杂志》2000,24(4):220-220
高度近视是以眼轴增长引起眼底组织进行性损害的一种眼病。后巩膜加固术 ( PSRO)能机械性地加强后部巩膜 ,控制眼轴延长 ,是治疗高度近视的原因疗法 ,是阻止病情恶化的唯一选择 [1]。我院自1 994~ 1 997年应用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 54例 99眼 ,经随访观察 ,疗效肯定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 54例 99眼 ,其中男 2 9例52眼 ,女 2 5例 47眼 ,年龄 7~ 41岁 ,平均 1 8.5岁。术前、术后及复查时均行视力 (裸眼、矫正 )、晶状体、玻璃体、眼底、眼压、屈光度 (散瞳检影 )检查 ,A超测定眼轴长。术前屈光度 - 7.0 0 D~ - …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效果.方法 对36例(60眼)高度近视巩膜加固术随访2-5年,平均2.5年.结果 33眼提高了裸眼视力,40眼提高了矫正视力,50眼屈光度未再发展.结论 后巩膜加固术可增强眼球后部球壁的抵抗力,防止眼轴向后延伸,有稳定屈光度远期效果,是目前阻止高度近视发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白内障术后影响视力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秀英  吴参  毕丽丽  韩峰 《医学综述》2009,15(15):2385-2387
目的回顾性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1000例(1278眼),分析术后3d及1年患者的视力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术后3d裸眼或矫正视力≥0.3者368例(446眼);裸眼或矫正视力<0.3者632例(832眼),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是角膜水肿。术后1年裸眼或矫正视力≥0.3者635例(820眼),裸眼或矫正视力<0.3者365例(458眼),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是后囊膜混浊。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从LASI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远期效果观察其手术的预测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连续随访2~3年的高度近视患者按高度近视组(-6.0~-10.0D)、超高度近视组(-10.25~-15.0D)及极高度近视组(-15.25~-25,0D)分为三组,观察其术后裸眼视力及术后屈光状态等。结果378眼术后裸眼视力全部优于术前。其中368眼(占97.4%)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有30眼(7.94%)出现欠矫与回退。高度近视组回退率4.04%,超高度近视组和极高度近视组回退率分别为10.79%和17.07%。屈光状态在0~±0.5D有295眼(78.04%),20眼呈过矫状态(> 1.0D)。角膜层间浑浊2眼(0.5%),眼底黄斑出血2眼(0.5%)。结论 LASI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远期疗效稳定,但由于受角膜厚度等因素的限制,极高度近视的回退率明显增加,故认为LASIK手术最适宜一15.0D以下的高度近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13年1-7月在本院选取的29例(43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行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其临床效果。所有患者平均(51.93±6.89)岁,术前矫正视力(0.46±0.18)D,平均近视度数(-10.94±6.14)D,平均角膜散光度数(-1.04±0.67)D,平均眼轴长度(27.73±2.12)mm。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提高,术后矫正视力(0.69±0.17)D,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987,P0.001),术后平均近视度数(-1.73±0.77)D,与术前预留屈光度基本吻合;术后平均角膜散光度数(-1.23±0.66)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63,P0.05)。术后随访3个月,未发生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未见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及黄斑囊样水肿。结论: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矫治高度近视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术后视力好、并发症少、预测屈光状态准确性及稳定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明基医院因超高度近视白内障行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59例(92眼),观察记录眼轴长度,并根据眼轴长度分为两组,47眼眼轴长度为27.00~29.99 mm者为Ⅰ组,眼轴长度为30.00~37.46 mm的45眼为Ⅱ组。观察术前及术后1周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散光度数、角膜内皮细胞数。观察术中平均超声乳化能量及有效超声时间、手术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为(2.69±2.17)s,平均超声能量(4.54±4.27)%,48.9%术眼未使用超声;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0.05者90眼(97.8%),最佳矫正视力〉0.3者74眼(80.4%),最佳矫正视力〉0.6者42眼(45.6%),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Ⅰ组最佳矫正视力〉0.3者44眼(93.6%),明显高于Ⅱ组29眼(64.4%)(P〈0.05);术后1周平均散光度数为(0.94±0.75)D,与术前平均散光度[(1.17±1.09)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535.43±449.92)个/mm2]与术前[(2748.38±409.74)个/m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无并发症,术后角膜内皮水肿7眼,后囊膜混浊15眼,无视网膜脱离。结论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是治疗超高度近视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方法,早期手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疗效。方法 :对高度近视白内障 48例 ( 5 6眼 )行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本组眼轴为 2 6.5 0mm~ 3 2 .80mm ,平均 2 9.2mm。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 ,术后视力 ,随防 6mon~ 2 6mon ,平均 17.6mon。结果 :术后 5 5只眼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 ,视力≥ 0 .3者 46眼 ( 82 .14% )。以视力≥ 0 .5为标准 ,眼轴 2 6.5mm~ 3 0mm组有 13眼 ( 40 .0 6% ) ,>3 0mm组有 4眼 ( 16.67% ) ,差异有显著性 ( χ2 =5 .3 6,P <0 .0 5 )本组术中无并发症发生 ,术后早期有轻度角膜水肿 13眼 ( 2 3 .2 % ) ,前房纤维素性渗出 2眼 ( 3 .5 7% ) ,急性迟发性葡萄膜炎 1眼 ( 1.78% )。随访期内 2 6眼 ( 46.43 % )发生后囊混浊 ,仅 2眼 ( 7.69% )需行Nd :YAG激光切开术 ,无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发生。结论 :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安全、有效 ,但眼轴 >3 0mm者术后视力恢复程度较差  相似文献   

14.
胡庆军  李蕊  邓青  田蓓 《北京医学》2011,33(8):671-673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56例(86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按眼轴长度分为A组(26~29mm,54眼)和B组(>29mm,32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眼前手动-0.3,屈光度-10.00~23.00 D.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植入折叠人工晶体于囊袋内,术后1 d、1周、1个...  相似文献   

15.
张晓城  陈茂盛  李嘉文 《重庆医学》2012,41(24):2486-2488
目的评价Acrysof Toric复曲面人工晶状体(IOL)在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合并规则角膜散光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旋转稳定性。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09年6月至2011年8月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并植入Acrysof Toric IOL。其中实验组40例(43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眼轴长度≥26mm),植入IOL度数≤15D;验光球镜(-5.50~-10.25)D,平均(-6.25±-0.25)D,柱镜(-1.25~4.25)D,平均(-2.75±-0.25)D。对照组39例(40眼)单纯散光白内障患者(眼轴长度为22~24mm),验光球镜(-0.25~-1.25)D,平均(-0.75±-0.25)D,柱镜(-1.50~4.25)D,平均(-2.50±-0.25)D。术后3个月充分散瞳后裂隙灯照相,采用Adobe Photoshop软件行IOL轴位分析,记录各组术前、术后观察期间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术眼角膜散光及全眼散光、预期散光与实际残余散光、IOL旋转度数。结果术后3个月,UCVA≥0.5的眼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VA≥0.8的眼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残留散光,实验组为(0.56±0.33)D,对照组为(0.54±0.3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IOL旋转度数,实验组为3.79°±2.33°,旋转范围是(-6.25°,+7.78°);对照组为2.75°±1.38°,旋转范围是(-4.62°,+6.15°),两组旋转度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旋转方向比较,顺时针、反时针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3个月观察表明植入Acrysof Toric IOL可以有效且稳定地矫正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的角膜散光,使患者术后获得更好的裸眼远视力。但由于高度近视患者囊袋较大,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悬韧带松弛等情况,与单纯散光白内障患者相比,Acrysof Toric IOL在囊袋的旋转稳定性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眼伴未成熟期白内障患者行Phaco+IOL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患者满意度调查。方法高度近视合并未成熟期白内障患者35例68眼,年龄42~55岁,球镜光屈度均>-9.75.00D,平均-11.3±1.26 D,眼轴长度均>27.32 mm,平均(29.22±1.87)mm;所有患者均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可折叠式IOL植入术;术后随访6个月,分别于术后3天、1个月、3个月、6个月行视力和眼部状况检查,并记录其视力及眼部并发症情况。结果视力恢复情况:随访至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0.5者48眼,占70.58%,其中有10眼裸眼视力≥0.8;并发症情况:术中有3眼发生后囊破裂,予植入张力环后均顺利植入人工晶体;术后早期部分患者出现角膜内皮水肿及一过性眼压升高现象,予以对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至术后6个月时有7眼出现后发性白内障。结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眼部状况复杂,在白内障未成熟期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既可矫正高度近视,又可有效避免眼部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安全系数高,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低度数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眼的临床疗效。方法85例122只眼因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低度数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记录术前眼轴长度和术后视力,屈光度数,观察手术并发症术后眼部情况。术后随访时间为6~25个月。结果术前平均眼轴长度为27.5mm。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2共111只眼(90.2%),〉/0.5者共75只眼(61.5%)。术中仅1只眼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术后12只眼出现双眼干扰症状;后发性白内障7只眼,2只眼行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术后发现黄斑变性和眼底出血各1例,无视网膜和脉络膜脱离者,无眼压升高者。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低度数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眼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和谐使命―2017”任务中对非洲七国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11月在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上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51例(52眼)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术前、术后1 d术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和散光度,术后眼部恢复情况,以及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52只术眼中,4眼(7.7%)术后1 d的最佳矫正视力为0.06~0.3,26眼(50.0%)为0.4~0.6,22眼(42.3%)为0.8~1.2。裂隙灯检查:术后1~3 d,48眼(92.3%)角膜透明;4眼(7.7%)角膜水肿;50眼(96.2%)瞳孔圆,瞳孔直径为2.0~3.0 mm;所有术眼角膜后沉积物(-),丁达尔效应(-)。52眼的术前平均散光度为(1.13±1.02)D,较术后1 d[(2.67±0.87)D]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5,P<0.05)。术中后囊破裂及玻璃体脱出2眼(3.8%),虹膜脱出1眼(1.9%),瞳孔进行性缩小2眼(3.8%);术后1 d角膜水肿4眼(7.7%)。结论 在“和平方舟”医院船上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安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