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伤寒论》"据证而辨""审证求因"的病因学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虽在绝大多数条文中提到“伤寒”、“中风”和“温病”等疾病名称,但却不讲“伤寒”之为病、“中风之为病”以及“温病之为病”,也不讲“寒邪之为病”、“风邪之为病”以及“温邪之为病”而提的是“三阳(太阳、少阳、阳明)之为病”和“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之为病”。三阳和三阴乃是指人体整体阴精阳气矛盾运动的六种生理状态,当它们“为病”时则转化为六种病理状态。这六种病理状态既不是外因也不是内因,而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伤寒论采取了“据证而辨”和“审证求因”的方法来诊治疾病,这是对《内经》辩证病因学思想的继承并在临床实践中加以发扬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据我院近2年来资料统计,腰腿痛占伤骨科门诊量的62.6%。两者统计数据基本吻合。这一惊人的数字已引起了广大学者、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1998年瑞典隆德大学Larslid-gren提出并组织了一批科学家成立了“骨与关节10年促进委员会”。经联合国批准,将2000-2010年定为“骨与关节10年”,为防治这一疾病奠定了基础。现将腰腿痛的病因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
病因理论在中医基础和临床医学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审证求因是中医学认识病因的一种特殊方法,它是在中国古代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医辨证论治法则在病因探析时的具体运用。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对审证求因这种认识方法的研究,以丰富中医基础理论及指导临床诊疗,主要包括理论探讨及临床研究这两方面。兹将1995年以来中医关于审证求因的理论文献作一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审证求因"这一中医学临证方法在宋金元时期几部典型伤寒学著作如《伤寒总病论》、《南阳活人书》、《伤寒发微论》、《伤寒明理论》中的体现,以简单反映审证求因理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审证求因"这一中医学临证方法在宋金元时期几部典型伤寒学著作如《伤寒总病论》、《南阳活人书》、《伤寒发微论》、《伤寒明理论》中的体现,以简单反映审证求因理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中蕴含的中医原创思维方法是其成为经典的重要因素,其在辨病审证方面的原创性思维主要有8个方面:辨病求本,本在阴阳,把阴阳作为辨识病证的第一要务;病证结合,辨证析机,首开病证结合论治之先河;四诊合参,动态分析,脉症从舍,"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意义深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挖掘提取可以代表病证实质的脉症;同中见异,异中求同,同一病证病机不同采用不同方药,不同病证病机相同采用同一方药;以常衡变,知常达变,是中医辨证思维的基本特征之一;重视主症,甚则"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若主症与病机不符,应以病机为本;掌握规律,见微知著,预判病势。因此,《伤寒论》是中医学临床原创思维的重要载体,是中医学原创思维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医外科基本理论中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学术价值。方法:从中西医学比较视角入手说明了两者在哲学基础和认识论方面的巨大差异,分析自18世纪西风东渐以来近代科技主义认识论在思维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人们不认识中医学的根本原因。并以笔者所在的学科———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为例,以内经原文为对象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结果与结论:坚持中医学核心思想的原创性和独立性是继承、发展其学术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对《伤寒论》某些条文中“正”的传统释义提出了异议 ,认为“正”一作程度副词 ,表示“最”、“极”之义 ;一作范围副词 ,表“只”、“仅”之义。  相似文献   

9.
10.
《诸病源候论》曰“非时而下,淋漓不止,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谓之崩中”。二者病情虽不尽相同,但常相互转化,故合称崩漏。由于本病以出血为主要症状,故医者每以止血为务,见血止血,忽视了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常使其迁延不愈。  相似文献   

11.
12.
对《伤寒论》中有关恶寒证的辨治进行了归纳分析,指出《伤寒论》中对恶寒证的辨治既有方有证,又可用于鉴别诊断,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伤寒论》或然证病因病机分析,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角度谈论其论治,可以看出《伤寒论》或然证的辨治反映了中医据病辨证论治的重要思想,说明了疾病复杂多变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15.
对《伤寒论》中关于“心下痞”证的认识及辨治规律进行了总结。认为本病病位当在心下胃脘部,为中焦脾胃之处。病因病机主要因太阳证误治,里虚邪陷所致,但亦有不因误治,邪热内陷而成者,主要由脾胃气虚,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气机壅滞,导致寒热并存,虚实夹杂而成。同时,对《伤寒论》心下痞不同证型的辨治规律及其类似证进行了归纳对比。  相似文献   

16.
对《伤寒论》中有关恶寒证的辨治进行了归纳分析,指出《伤寒论》中对恶寒证的辨治既有方有证。又可用于鉴别诊断,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胃家”辨党蓝玉张仲景国医大学(河南南阳473061)主题词《伤寒论》,中医名词,注释《伤寒论》(以下简称《论》)提及“胃家”一词有两条,179条(依五版教材):“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创立的六经辨证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掌握张仲景的辨证思想、掌握临床辨证论治的技巧是我们学习《伤寒论》的主要目的.笔者从方证相应、同中求异、治病求本、表里缓急等四个方面解析《伤寒论》中的辨证思想,探讨张仲景的治病方法和原则,使经方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烦躁”是《伤寒论》中常见的症状,《伤寒论》所述“烦躁”一症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进行分类,对不能归属六经的“烦躁”,则按六经变证归类.在证治上,六经的“烦躁”往往兼有本证的特点,而六经变证的“烦躁”则需分清寒热虚实进行辨证论治.在预后和转归上,若正盛邪退之“烦躁”是正能胜邪之佳兆;若邪盛正衰而见“烦躁”则预示着危重证.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内经》“痛则不通”的理论,探讨了《伤寒论》六经病中的头痛、身疼痛(附四肢疼痛)、胸胁痛、心下痛、腹痛、少腹痛等痛证的病理机制及其治疗大法。提出不仅对三阳表热实证之痛证,使用汗下和解之法可以痛随利(通)减,即如三阳虚寒或虚实兼挟之证,在随证施治方中,略参宣通之法,对提高疗效亦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