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千杰  张明雪 《医学综述》2008,14(6):940-941
本文对《伤寒论》中涉及"心悸"的有关条文进行了讨论,分析了里虚之心悸、心阳不足之心悸、心阴阳两虚之心悸、阳虚水泛之心悸、气滞阳郁之心悸、邪郁少阳之心悸的理、法、方、药,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或并发症。属于中医“心悸”“怔忡”范畴。临床治疗往往十分棘手,中医药治疗心悸病疗效显著。张丽梅主任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著名心血管病专家,临床治疗心律失常经验独到。本文总结了张丽梅主任对该病的辨证论治经验。张丽梅教授认为心悸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根本病机为气阴两虚。其中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标实为痰湿、痰瘀、痰火之实。中医治疗以益气养阴、温通血脉为原则。临床重视整体观念,以及安神定悸、疏肝理气、健脾化痰、行气活血、熄风复脉等法的运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李七一教授治疗心悸的经验,把心悸辨证分为心血瘀阻型、痰火扰心型、气阴两虚型、心阳不振型,由此入手分析其独特的治疗经验和用药体会.  相似文献   

4.
总结刘红旭主任医师多年临床经验,将心悸的病机归纳为虚、实两个主要方面。在临床实践中,虚证多以气血亏虚为主,实证多以肝经郁热为主。系统阐述心悸产生的病机,根据病机在临床中分别给予炙甘草汤及加味逍遥散治疗,并结合经典文献,了解炙甘草汤、加味逍遥散的历史渊源,结合临床经验,分析在治疗心悸病中两者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5.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为心衰,是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以心悸、喘促、尿少、浮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危重症。心衰相当于中医学中的喘证、痰饮、水肿、心悸等病范畴。本病本虚标实,阳气亏虚为本,瘀血、痰饮、水湿内停为标。临床用温阳利水、化痰祛瘀平喘、益气养血法,治疗心衰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圣济总录》心悸方用药规律。方法:使用方剂配伍信息综合挖掘系统(V1.0)统计药物频次及药类频次,并使用病药关联规则及病证药关联规则分析心悸方证与药之间的相互联系。结果:根据用药规律分析得出,心悸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以本虚为主,主要表现为心气虚,治疗以补气安神为原则,常用药物有人参、茯苓、远志、炙甘草、防风、天竺黄等,同时病证不同,选择的药物不同。高频药物配伍主要为茯苓-炙甘草,麦冬-炙甘草,人参-炙甘草等。结论:通过对《圣济总录》心悸方的系统分析研究,可了解治疗心悸病的基本思路,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是中年以上病人主要心血管疾病之一 ,临床表现主要为胸部突发性、特异性疼痛 ,胸闷 ,心悸。按其症状属于中医学中胸痹、厥心痛、真心痛、心悸等病范畴。1 病因病理、辨证要点本病的发生与长期思虑过度或精神紧张、过食肥甘厚味及嗜好烟酒、喜静少动、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其病理有虚、实两方面 ,实为血瘀、气滞、痰阻 ,痹遏胸阳 ,阻滞心脉 ;虚为心脾肝肾亏虚、功能失调。大多先实而后致虚 ,也有先虚而后致实者。出现临床症状时大多虚实夹杂 ,有时以实证为主 ,有时以虚证为主。临床诊断必须详细询问病史 ,注意疼痛部位、性质、诱发因…  相似文献   

8.
痰饮致悸说     
心悸的发生病因有多种,外感、七情、内伤,但终不外乎虚与痰,此二者在心悸发病中起着核心作用。各种原因引起的脏腑之气的紊乱、功能的失调,终会影响津液的代谢,而致停痰留饮,无论聚于胸中或是留于胃脘,抑或是肾水不化,上凌于心终致心脉不畅,为悸为动。痰饮而致的心悸,本虚标实无疑,故其治疗上补虚泻实定当无误,而辨证分清虚实则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临床主症心胸部疼痛、胸闷、心悸、气短等,属中医之胸痹、心悸、真心痛等范畴。病机为虚实央杂。虚者气阴两虚,阳气虚弱;实者气滞、血瘀、痰浊内阻。笔者认为其病在心肾,治疗以益气滋肾温阳化瘀为主,佐以活血通络、理气宽胸,取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0.
心悸的病机有虚与实之分,虚者多为气血阴阳不足,心失所养引起;实者则多由风、寒、湿、痰、火、瘀等外邪导致心脉痹阻,心失所养。痰火扰心兼气郁为其重要的致病因素,本文通过案例列举说明黄连温胆汤合旋覆代赭汤对于心悸痰火扰心兼气郁证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疾病.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痹”、“心痛”、“厥心痛”、“心悸”等范畴,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中老年之病多虚,冠心病之虚虽可泛指全身之虚,但以心虚为其主要矛盾,而心虚又必累及阴阳气血,轻者为气虚血虚,重者为阳虚阴虚.属实者,又有痰阻、血瘀、寒凝之辨.笔者采用中医辨证对冠心病患者进行遣方用药,收到较满意疗效,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治疗心悸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古今心悸医案,建立心悸中药复方数据库,从用药和辩证用药规律两方面进行频数和频率分析。结果:①总体用药规律:用药类别由高到低依次为: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常用中药为:炙甘草、桂枝和丹参。②常见证型和药物为:心血不足:黄芪和山药;心阳不振:附子和肉桂;阴虚火旺:阿胶和沙参;瘀血阻络:丹参和川芎;心虚胆怯:酸枣仁和远志;痰蒙心神:菖蒲等。结论:心悸病以正气虚弱、心神不安为主要病机,而血脉瘀滞、热扰心神亦为常见病机。心悸治疗以补虚安神为大法,治以养心安神、补气、滋阴、养血,辅以活血清热,随证治以理气、利水、化痰、温里等法。  相似文献   

13.
徐婕  沈雁 《医学综述》2022,(4):761-765
心悸是心内科疾病常见症状,多因气血阴阳亏虚,邪毒痰饮瘀血阻滞心脉,脾胃气机不利所致。目前,临床多从祛邪、补虚、心脾、心肾、心肝论治心悸。且胃肠不适伴心悸者,从脾胃论治,疗效更佳。从脾胃论治心悸由来已久,经过一代代医者的继承发展,现已具有比较完善的理论支持。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现代医家从脾胃论治心悸思想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治则治法用药各有特色,均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且副作用小。因此,今后临床在治疗心悸的过程中,应注重调和脾胃以达宁心安神镇悸之效。  相似文献   

14.
妇人脏躁(围绝经期综合征)以心神不宁、心慌、胸闷、悲伤欲哭、恍惚、怠倦等为多见症候.心主情志活动,七情出现问题皆与心有关,故为心病.七七肾气渐衰,天癸渐衰竭,冲任脉亏虚,精血不足,心脉空虚,血不养心,心肝肾脏腑功能失调.张文高教授在临证中指出妇人脏躁心悸的患者病位在心,与肝、肾密切相关,认为妇人脏躁心悸发生的根本是由于...  相似文献   

15.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侵犯心脏,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以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肢冷多汗为特征。常继发于感冒、麻疹、痄腮、泄泻等病之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相当于中医心悸的范畴。其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证候特征以虚为主,虚实相兼,故补虚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而护理则应根据不同的证型来辨证施护,现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归脾汤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心脾两虚型老年心悸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心脾两虚型老年心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美托洛尔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归脾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4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0%(3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纳呆食少、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少寐多梦、心悸气短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归脾汤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心脾两虚型老年心悸患者效果较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笔者运用膏方辨治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心悸的临床经验。[方法] 通过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出现心悸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总结笔者运用膏方辨治此类心悸的观点、临床经验及独到之处,并通过案例具体说明。[结果] 笔者认为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心悸的病机为术后脏腑失养、阴阳气血亏虚,复因药物扰心、情志内伤。病性虚实兼杂,虚处常见气血不足、阴阳失衡、心神失养,实者为药毒、血瘀、痰饮。临证时应根据心率,辨清虚实病机。制膏时注意选择道地药材,注重辅料。所举验案一属阳气亏虚、痰湿郁滞,拟温阳化浊膏治疗;验案二属气阴两虚、痰瘀互结,治以益气养阴、化痰行瘀,拟养阴通络膏治疗。同时,两案均配以原剂量左甲状腺素钠片,终获良效。[结论]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心悸患者,在三因制宜的基础上,注重中西理念融合,参考患者病机、临床用药特点,自拟膏方用于临床,增效防复。膏方药效稳定,患者依从性更高,具有较强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阵发性房颤属中医"心悸""怔忡""晕厥""胸痹"等范畴,朱明军教授认为其病位在心、肝、脾、肾,发病机理为本虚标虚,虚主要为气阴两虚,标实主要为痰浊、瘀血,并须辅以安神之法。朱明军教授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学验俱丰,对阵发性房颤的治疗有其独到的见解,在生脉散的基础上辨证施治,加减化裁,多有效验。  相似文献   

19.
心悸理论发展源远流长,其发展过程呈现较明确的阶段性。第一阶段为秦汉时期,该阶段对心悸的病因病机、脉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后世有关心悸与五脏相关的理论即源于此。第二阶段为晋唐时期,该阶段医家在认识到心悸属于“本虚标实”之病的基础上开始探讨心脏与五脏虚实的密切关系。第三阶段为宋金元时期,在此阶段心悸理论有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各医家从多个方面全面探讨了心悸的病因病机理论。第四阶段为明清时期,各医家从心脏及其他脏腑虚实等方面进一步补充完善了对心悸的理论认识,全面总结归纳了历代医家对心悸的认识,并补充了温病心悸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从肾论治慢性心衰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心衰按其临床表现为归属中医心悸、喘证、水肿病范畴,其病机多为久病正气虚、心气心阳不振、心脉淤阻,为本虚标实之效。本虚乃肾阳亏虚,标实为瘀血阻闭心脉。因心阳根于肾之命门之火,心肾阴阳相济,救治疗慢性心衰宜从温补肾气、肾阳入手,用补肾法治血法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