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析针刺补泻效应的影响因素,阐述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和穴位特性对针刺补泻效应的不同影响。方法结合针刺补泻的研究进展,分别以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及穴位特性为切入点进行探讨。结果以补泻手法为切入点发现,补法可促进机体亢进,泻法则可抑制机体亢进,补泻效应与补泻手法之间可形成明确的正相关性;机体状态对补泻效应的影响,体现于机体状态处于低下时,无论补泻均可使机体状态亢奋,而机体处于状态亢奋时,无论补泻均可使机体状态低下,补泻效应的产生在一定情况下依赖于机体状态的自我调衡;穴位特性对靶器官补泻效应的影响,体现于穴位自身的生理特性决定了穴位对靶器官的效应方向,同时穴位对靶器官的特定调控作用是其效应表达的重要基础之一。结论针刺补泻效应与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及穴位特性三方面皆有关系,针灸时需把握患者机体状态,辨明病证虚实,熟悉腧穴特性,施以正确的补泻手法,才能将补泻效应发挥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阐明针刺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是否存在效应上的差异,并探讨其效应差异是否为补泻效应的差异.方法应用红外线热像技术,采用不同的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健康人合谷穴后,观察其在即刻,10、20、30min,对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结果不同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效应差异,其中补法可以使皮温升高,泻法可以使皮温降低,以石氏捻转补泻针法较为明显.结论1)补泻手法,补法和泻法的操作可产生不同的效应.2)不同捻转补泻手法对皮肤温度产生的升降效应为补泻效应,其中以石氏捻转补泻手法最为明显.3)证明补泻手法实施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现代临床及经典理论方面对于针刺补泻的含义进行了具体解释。对于刺激量的轻重与针刺补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轻刺激不等于补法,重刺激不等于泻法。不能仅以针刺手法作为其量化标准,从针刺补泻效应的产生及影响因素方面为针刺补泻的量化标准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4.
捻转补泻手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大鼠颈交感神经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捻转补泻手法与补泻效应的关系.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A、B、C、D、E组),每组10只, A组不造模,其余各组用电击足底加噪声刺激造成应激性高血压模型,A、B组为对照组,C、D、E组分别施以针刺不做手法、针刺左侧太冲并用捻转补法和针刺左侧太冲并用捻转泻法的手法,观察施以手法即刻各组大鼠颈交感神经放电情况.结果 针刺处理前B、C、D、E各组神经放电频率直方图及积分与A组比较,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说明模型建立后,交感神经放电增加,血压升高.针刺处理后,D组分别与B、C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说明在施行捻转补法即刻,交感神经放电频率增加,大鼠血压升高.E组分别与B、C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在施行捻转泻法时,交感神经放电频率减少,大鼠血压降低.结论 补泻手法具有有效性,且针刺补泻手法与补泻效应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针刺手法是实现补虚泻实的重要环节.广义的针刺手法包括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针刺操作的全过程;狭义的针刺手法是指进针之后到出针之前所采用的各种行针和补泻手法.合理的针刺操作,能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痛苦,提高疗效.针刺单式补泻手法的基本操作有捻转补泻法、提插补泻法、徐疾补泻法、迎随补泻法、呼吸补泻法、开阖补泻法、平补平泻法.  相似文献   

6.
小议得气与针刺补泻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认为得气与针刺补泻的关系十分密切,笔者从察得气与否、明补泻时机,辨得气指征、定补泻方法,观得气变化、度补泻剂量这三个方面探讨了得气与补泻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强调得气是补泻之前提和基础,而补泻则是获得最佳效应的根本保证。只有正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适时适度地运用补泻手法,才能达到补虚泻实的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整理热补类手法的实验性文章,肯定针刺补泻手法的价值和意义. 方法 以补泻手法中热补类手法为例,归纳00-07年关于此类补泻手法的现代实验研究进展. 结论 热补类手法在镇痛以及各系统中均有其客观价值.热补手法的疗效在镇痛效应、治疗胃溃疡、保护胃粘膜中优于捻转补法,在治疗急性心肌损伤及高脂血症中优于平补平泻法.温通针法可有效改善大鼠的脑缺血状态,增强血管性痴呆大鼠的脑功能,有效清除急性脑出血后血肿,且疗效均优于捻转针刺.但是在镇痛效应中,无论是中枢还是外周效应,热补针法的疗效均不如电针.  相似文献   

8.
历代医家围绕针刺补泻问题,长期以来形成了众多学派。在针刺补泻效应的存在与否及如何实现,针刺补泻手法的操作及衡量标准等诸多方面,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针刺补泻手法是历代针灸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针刺治疗技法。文章对各种单式针刺补泻手法操作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认为各单式补泻手法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相互补充,相互衔接,融会贯通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0.
历代医家围绕针刺补泻问题,长期以来形成了众多学派。在针刺补泻效应的存在与否及如何实现.针刺补泻手法的操作及衡量标准等诸多方面,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合谷穴对其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阐明针刺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是否存在效应上的差异。并探讨其效应差异是否为补泻效应的差异。方法:应用红外线热像技术,采用不同的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健康人合谷穴后,观察其在即刻,10、20、30min,对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结果:不同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效应差异。其中补法可以使皮温升高,泻法可以使皮温降低,以石氏捻转补泻针法较为明显。结论:1)补泻手法,补法和泻法的操作可产生不同的效应。2)不同捻转补泻手法对皮肤温度产生的升降效应为补泻效应,其中以石氏捻转补泻手法最为明显。3)证明补泻手法实施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针刺补泻手法是历代针灸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针刺治疗技法。文章对各种单式针刺补泻手法操作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认为各单式补泻手法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相互补充,相互衔接,融会贯通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3.
针刺的补泻手法是针刺手法中的一个内容,最早见于秦汉以前的医学文献《灵枢》和《素问》中以后历代针灸书籍,又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如提插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子母补泻、纳支补泻、开阖补泻、九六补泻等单式补泻手法,以及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龙虎交战、五藏交经等复式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手法究竞有无实际价值是目前广大从事针灸工作者比较关心的问题,在这里浅析初步的看法对这些古代的针刺补泻手法加以整理。  相似文献   

14.
针刺补泻手法究竟是否存在,历来是针灸界争论的一个焦点。就一般情况而言,大致有四种看法。其一:不存在针刺补泻手法。其二:只有泻而无补。其三:只存在轻重两种针刺手法,其中轻刺激是补法,重刺激是泻法。其四:补泻的针刺手法是存在的。鉴于以上四种观点,归根到底就是针刺补泻手法的存在与否。笔者查阅了有关文献。拟从“对补泻与虚实的概念的认识”、“传统补泻手法的立法依  相似文献   

15.
论针刺徐疾补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针刺徐疾补泻法边丽娜天津中医学院(300193)关键词针灸学针刺手法中图分类号R245.3《黄帝内经》开创了针刺补泻手法的先河,其论述的补泻手法有:徐疾补泻、呼吸补泻、迎随补泻和开阖补泻,其中徐疾补泻为《内经》补泻手法的核心,也是历来古今医家所承认...  相似文献   

16.
井穴皆位于四肢之末端,为经脉之根,脉气所发之处,亦为五腧穴之首。井穴的补泻效应建立在针刺疗法补泻效应的基础之上。井穴上可以运用的补泻手法有迎随补泻法、呼吸补泻法、放血法、艾灸法、开阖法、开周法、指按法等。一般病证,补虚时多采用轻刺激,泻实时多采用重刺激,由于井穴的特殊性,手法上宜灵活掌握,不可拘泥。井穴位于手足指(趾)末端,皮肉浅薄,感觉异常敏锐,提插、捻转、烧山火、透天凉等复杂补泻针刺手法不适用于井穴。  相似文献   

17.
针刺的疗效不仅取决于正确的选穴,还需施以适宜的手法,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古人云:“取穴容易,补泻难”。针刺的补泻手法与刺激量的关系,各家说法不一。历代医家认为补泻手法是运用进退、提插、捻转、徐疾、搓盘、摇扪、针向等基本操作方法来体现。而与刺激量的关系不大,近代不  相似文献   

18.
患者“守神”是针刺补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指出“得气”是产生疗效的基础。患者的“针感”是针刺补泻产生作用的关键,患者的体质强弱、阴阳气血盛衰之不同,针感也不同,治疗时应“因人而宜”。认为针刺补泻不应拘泥于手法操作的“表演”,而应以患者是否产生了补泻效应、临床是否取得疗效为准则。  相似文献   

19.
运用系统科学理论中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阐述针刺补泻及其影响补泻效应的因素与系统科学原理的关系,从更高层次认识针刺补泻理论。  相似文献   

20.
针刺补泻,即针刺治疗的补法和泻法,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亦是针对病症虚实而实施的针刺手法。《素问.针解》中"徐疾补泻",应作3种解释:即徐疾补泻,提插补泻,开阖补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