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腭部多形性腺瘤的CT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该病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腭部多形性腺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特征。所有患者均行腭部CT平扫,其中有18例患者行增强CT扫描,重点观察病灶所在部位、CT值、密度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果 21例病变中发生于一侧硬腭8例,软腭7例,软硬腭交界处6例;平均最大径约2. 6cm; 15例呈圆形或类圆形,6例呈分叶状,20例病灶边界均较清楚,1例边界不清。肿瘤多呈软组织密度,低于或等于邻近肌肉密度,12例密度较均匀,9例密度不均匀,7例病灶内见坏死囊变区,2例病灶内见钙化灶。CT增强检查示病变实性部分呈轻至中度持续强化。结论腭部多形性腺瘤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病史可以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46岁,以吞咽困难3年而入院。患者于1979年3月初,进食觉咽部异物阻塞感,但尚可咽下,未引起注意,1980年4月进食时自觉咽下困难,讲话含糊不清,睡眠打鼾声,1981年6月来我院以“会厌  相似文献   

4.
多形性腺瘤是涎腺最多见的良性肿瘤。原发于呼吸道少见,而发生于鼻腔者尤为少见。我科收治1例鼻腔多形性腺瘤,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病人,女,42岁。咽部不适伴听力下降半年余,颈部查体无异常。口腔检查:鄂咽弓对称,咽反射存在,双侧扁桃体正常。喉镜检查见右侧咽侧壁隆起,咽隐窝狭窄,黏膜光滑无异常,会厌正常,双侧声带活动正常。CT平扫:右侧咽旁间隙内见一团状软组织密度灶,密度均匀,CT值41.8 Hu,边缘清晰,大小为4.2 cm×2.8 cm×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57岁。因左侧腮腺区无痛性肿物14年入院。体检:左侧耳垂下可见一约7.4cm×6.0cm大小肿物,表面皮肤光滑无溃破。边界清晰,形态尚规整。触之质硬,无活动,无压痛,左侧腭咽弓与腭舌弓之间膨隆,表面粘膜光滑无溃疡,悬雍垂向右侧偏斜,左侧腮腺导管口无脓性分泌物。CT检查:左侧颞窝可见软组织肿块影,  相似文献   

7.
一、临床资料 例1,驾驶员,男性,36岁.2011年发现右耳前区肿物,无明显疼痛等异常,在当地医院就诊,穿刺后病理示涎腺病变(倾向于慢性涎腺炎),未予治疗.2012年B超示右侧腮腺实性占位,混合瘤可能性大,收入院治疗.查体:颜面不对称,右耳前方见一肿物,约2.0 cm×1.5 cm大小,界清,质中等偏硬,无压痛,活动良好,表面呈结节状,局部皮肤无红肿及破溃,无明显面瘫表现状.完善术前检查后2012年1月在全麻下行“右腮腺肿瘤扩大切除术十面神经解剖术十邻近瓣修复术(人工补片植入)”,术中冰冻病理示:“右腮腺多形性腺瘤,伴鳞状化生,梗阻性坏死,部分细胞轻度异形”.手术顺利,术后预防感染及对症治疗,伤口对位好,愈合可.地面观察随访半年后进行体检鉴定,查体:张口度、开口型正常,舌活动自如,无头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等异常.各项辅助检查均正常,结论飞行合格.  相似文献   

8.
腭部小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腭部小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腭部小涎腺多形性腺瘤的CT、MRI表现。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19~54岁,平均36.3岁。结果 6例中,5例位于一侧硬腭,1例位于软腭;平均最大径2.3cm;4例为类圆形,2例呈分叶状,边界均清楚。肿瘤多呈软组织密度或稍长T2、稍长T2信号,少数病变中心可出现更低密度或明显长T1、长T2信号的囊变区。MR增强检查可呈轻至中度均一强化。结论 腭部小涎腺多形性腺瘤是腭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结合病史及典型CT、MRI表现可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下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和恶性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3例下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和8例恶性多形性腺瘤的术前CT表现.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恶性多形性腺瘤钙化出现率(5/8,62.5%)显著高于多形性腺瘤(6/113,5.3%) (P=0.0001),不规则形态出现率(7/8,87.5%)明显高于多形性腺瘤(46/113,40.7%) (P=0.0208),边缘不光滑出现率(7/8,87.5%)明显高于多形性腺瘤(52/113,46%) (P=0.0297).对比增强后包膜仅见于多形性腺瘤(34/113,30.1%;P=0.1039),但多形性腺瘤强化率(74/113,65.5%)与恶性多形性腺瘤(5/8,62.5%)相似(P=1.0000).结论:下颌下腺多形性腺瘤与恶性多形性腺瘤具有不同的CT表现.前者多以类圆形和边缘光滑为特征;后者多以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滑和内部出现钙化为特点.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54岁.17年前右侧颈部发现包块,无明显疼痛,肿块逐渐增大,颈部不能活动,于2005-05来我院治疗.查体:右侧颈部见大小约为20 cm×30 cm × 30 cm类圆形巨大包块,基底部较宽,皮肤张力较高,略有波动感(图1).肿块下方见一小破口,表面温度正常,甲状腺肿大(Ⅲ°)压痛,腮腺导管开口无红肿,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心肺未发现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63岁。声嘶5月就诊,咽不痛,不发热,不咳嗽,无痰,无呼吸困难。查体:室带前联合处有红色肿物,表面光滑,双声带活动正常,余无特殊。实验室检查无异常。CT所示:平扫见声门上区前联合上一层面见不规则的软组织影,最大层面约1.3cm×1.4cm大小,CT值为40~60HU,未见囊变和钙化;增  相似文献   

12.
腮腺多形性腺瘤 ,又称腮腺混合瘤 ,是口腔涎腺中发生率最高的肿瘤 ,其特点为 :(1)肿瘤组织没有完整包膜 ,与邻近正常组织没有明显界限 ;(2 )呈膨胀性生长 ,可侵犯包膜和向包膜外生长 ;(3 )肿瘤为多中心来源 ,特别是复发性肿瘤 ,常见到多中心性或多结节状生长。以手术治疗为首选。 1983~ 1998年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颌面外科收治腮腺多形性腺瘤 3 0 4例。现对该组资料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3 0 4例中 ,男 13 4例 ,女 170例 ,男女之比 1∶1 2 7;年龄 6~ 80岁 ,平均 4 2 0 2岁。自发现肿瘤到就诊时间 2d~ 3 0年。就诊…  相似文献   

13.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MR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腮腺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 cadenoma of parotid,PAP)是最好发的腮腺良性肿瘤,约占腮腺肿瘤的85%[1]。以往应用CT诊断PAP的报道居多[2,3],MR征象总结较少[4,5]。本文总结江苏省丹阳市人民医院2007-01~2011-10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9例PAP患者的MRI特征,以期提高MR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泪腺多形性腺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泪腺多形性腺瘤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37例经病理证实的良、恶性(包括恶性变)泪腺多形性腺瘤,均行CT扫描,其中14例增强扫描,4例又行MRI检查,对这些CT和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1)部位:肿瘤绝大多数(32例)发生于眶部泪腺(良/恶:20/12);睑叶泪腺3例(良/恶:2/1);其他部位2例(良/恶:1/1)。(2)形态、密度或信号:边界清晰、类圆形19例(均良性);不规则或分叶结节状、弥漫性18例(良/恶:5/13)。密度或信号均匀21例(良/恶:17/4),不均质16例(良/恶:6/10)。增强扫描:14例CT和3例MRI均有明显强化(良/恶:7/10)。(3)与邻近结构关系:视神经或眼外肌、眼球受压移位者19例(良/恶:14/5);界限不清5例(均恶性),其中侵犯、包绕眼球各1例。(4)眶骨及眶外侵犯:眶骨受压变形、吸收11例(良/恶:2/9);不规则破坏或硬化7例(均恶性),其中2例肿块向骨壁内生长,3例侵犯鼻窦、颅前窝或颞下窝。结论:CT基本上可诊断及鉴别良、恶性泪腺多形性腺瘤及显示眶外侵犯情况;MRI可帮助确诊肿瘤是否有脑内侵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17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对肿瘤的部位、大小、边缘、形态、强化程度及方式进行分析。结果:17例病灶均位于咽旁茎突前间隙,所有病变均为单发,体积较大,病灶最长径为3~7cm,12例来源于腮腺深叶,5例来源于迷走的涎腺组织,病变增强动脉期均呈轻中度强化,15例(15/17)静脉期呈轻中度延迟强化。结论:咽旁间隙的多形性腺瘤诊断需依靠病变所在位置、茎突的移位情况及强化方式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6.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目的 分析腮腺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了解其影像特点。资料与方法 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多形性腺瘤18例,包括原发良性多形性腺瘤12例,复发4例(其中1例与原发多形性腺瘤重叠),恶性多形性腺瘤3例。结果 12例良性多形性腺瘤中,8例呈圆形或椭圆形,4例呈多结节分叶形,12例肿物均边缘清楚,但密度不均匀,内部有不同形态的低密度区。4例复发肿瘤均为多发,呈多结节、多环形各2例。3例恶性混合瘤肿物轮廓均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密度不均匀,均可见大片坏死区。结论 边界清楚,肿物内部有不同形态的低密度区为腮腺良性多形性腺瘤的CT特点。肿瘤的边界不清楚,有大片坏死区应考虑恶性多形性腺瘤的可能性,长期腮腺肿物的病史,近期迅速增大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7.
刘佼佼 《人民军医》2006,49(8):495-495
1病例报告患者男,53岁。发现左耳垂下无痛性包块2年,右耳垂下无痛性包块6个月余入院。病程中,两侧包块增大均不明显。专科检查:两侧耳垂下包块均凸出下颌角,边界清楚,移动度良好,质度稍硬,无压痛,其皮肤表面光滑无红肿,双侧下颌淋巴结不肿大。B超示:左下颌4·3 cm×2·5 cm低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对腮腺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与沃辛瘤(Warthin tumor,W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25例PA与20例WT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者均行颌面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5例PA患者中,男性9例(36.0%),女性16例(64.0%),平均年龄(44.1±13.6)岁,均为单发,病灶位于非后下象限者22个(88.0%),增强均表现为渐进性强化,静脉期呈轻-中度强化。20例WT患者均为男性(100.0%),平均年龄(58.0±9.2)岁,均有长期吸烟史;其中10例(50.0%)多发,共35个病灶,25个病灶(71.4%)位于腮腺后下象限,35个病灶(100.0%)动脉期呈中度或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减低,呈“快进快出”表现。结论:不同的临床及CT特征在腮腺WT与PA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可以对绝大多数病灶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颌下腺多形性腺瘤(SGPA)的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选择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SGPA,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5例均为单发,右侧6例,左侧9例。根据肿块与颌下腺关系,将SGPA分为3型:颌下腺内实质型11例(73.3%),T_1WI呈稍低信号,T_2WI呈稍高信号,部分病灶T_2WI见更高斑点状高信号,呈沙砾状改变,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颌下腺内囊实混合型,3例(20.0%),肿块实性部分T_1WI呈稍低信号,T_2WI呈稍高信号,囊性部分T_1WI呈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轻中度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颌下腺旁型1例(6.7%),T_1WI呈稍低信号,T_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中度强化,正常颌下腺呈受压改变。15例周围均见包膜形成,T_1WI、T_2WI均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包膜完整13例,不完整2例。15例均未见钙化。结论:SGPA具有一定的MRI特征,对颌下腺实质型及囊实混合型肿块,MRI有助于正确诊断,颌下腺旁型肿块少见,诊断较困难。  相似文献   

20.
多形性腺瘤恶变采用PDT治疗国内尚未见报道。我科1988年治愈一例,存活至今已7年未复发。患者张××,女,30岁,1985年右上唇颊沟长一肿物,在某地区医院手术切除三次复发。1987年7月21日我科收住院。入院检查:全身情况营养较差,消瘦、肝功GP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