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深低温停循环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重度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对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后早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通过分析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全部深低温停循环下行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术后48小时内SIRS评分,将患者分为非重度组(N组,SIRS评分≤3分)和重度组(S组,SIRS评分为4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重度SIRS对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后早期各项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共入选269例患者,男性196例(72.8%),术后有104例(38.6%)发生重度SIRS。与非重度SIRS组相比,重度SIRS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82.6±22.1h vs 37.4±15.0 h,P=0.011)、ICU停留时间(7.2±6.1d 3.8±2.2d,P0.001)及住院时间(14.7±10.9d vs 12.1±6.5d,P=0.006)明显延长;且两组在院内死亡率(1.1%vs 4.9%,P0.05),血液透析发生率(7.8%vs 20.1%,P0.01),肺部感染发生率(19.8%vs 40.9%,P0.01),二次插管(2.8%vs 9.8%,P0.01),气管切开(0.6%vs 6.7%,P0.01),消化道出血(2.0%vs 6.1%,P0.05)方面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而两组患者脑卒中(1.4%vs 3.7%,P=0.18)、截瘫(2.5%vs 5.5%,P=0.084)、谵妄(2.8%vs 5.5%,P=0.127)、二次开胸止血(3.1%vs 4.9%,P=0.307)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重度SIRS在深低温停循环下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后的发生率较高(38.6%),并延长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增加住院期间死亡、肺部感染、血滤、二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术中输注右美托咪定对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患者术后重度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及早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行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患者522例,根据术中是否连续输注右美托咪定将患者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exmedetomidine Group, D)和非右美托咪定组(Non-dexmedetomidine Group, Non-D),其中约474 (90.80%)例患者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短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出现重度SIRS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Non-D组发展为重度SIRS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D组,[50%(24/48) vs 29.54%(140/474),P=0.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未使用右美托咪啶是术后重度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48,95%CI=1.360-4.773,P=0.003)。D组术后需血液滤过支持治疗的患者比例明显少于Non-D组,10.76%(51/472) vs 20.83%(10/48),P=0.038。D组术后死亡率为2.32%(11/472),Non-D组死亡率为2.08%(1/48),P=1.000。D组与Non-D组术后平均机械通气时间(20.0h vs24.5h,P=0.112)、平均ICU停留时间(3.0d vs3.0d,P=0.837)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1.0d vs 11d,P=0.518)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右美托咪定的抗炎作用可以降低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后重症SIR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深低温停循环下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围术期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分析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深低温停循环下行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患者的临床数据,使用RIFLE标准定义急性肾损伤及其损伤程度,将患者分为非急件肾损伤组(肾功能止常组)和急性肾损伤组(包括风险期、损伤期、衰竭期),比较两组患者闻术期各项临床指标,计算患者深低温停循环下令主动脉弓置换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并通过Logistir回归分析找出急性肾损伤的围术期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130例患者,男性94例(723%),年龄(488±10.0)岁。术后有67例(51.5%)的患者处于损伤期或衰竭期,其中共17例(131%)患者行术后血液透析治疗。多因素Logisl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OR=1.055,95% CI=1.003-1.110,P=0.039)、术前诊断为手动脉夹层(OR=21.770,95%CI=1.888-251.050,P=0014)及刚术期红细胞输入总量(OR=1.108,95%CI=1.002-1.225,P=0046)是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后发牛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深低温停循环下行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其中需要临床干预的发牛率为51.5%(包括损伤期和衰竭期)。患者年龄、术前诊断为主动脉夹层及围术期红细胞输入总量是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置换术后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PN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50例A型主动脉夹层(AAD)患者,均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单侧顺行性脑灌注(UACP)下行主动脉弓部手术。根据术后是否出现PND将患者分为两组,PND组(16例)和无神经功能障碍(NND)组(134例)。对两组间的基线数据、围术期治疗、术后结果进行对比,并将显著差异指标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PND组缺血性脑卒中病史发生率明显高于NND组(P=0.027),PND组的术前住院日明显少于NND组(P=0.002)。两组在阻断时间和DHCA+UACP时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止血关胸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PND组的悬浮红细胞输入量(P=0.021)和血浆输入量(P=0.011)明显增多,肾衰竭(P=0.019)、截瘫(P=0.009)、二次气管插管(P=0.002)、气管切开(P=0.006)发生率明显增多,呼吸机使用时间(P=0.017)和ICU停留时间(P=0.013)明显延长。多变量logistic回归显示缺血性卒中病史(OR=7.500,95%CI 1.511~37.216,P=0.014)、DHCA+UACP时间(OR=1.207,95%CI 1.013~1.438,P=0.036)、ICU停留时间(OR=1.073,95%CI 1.010~1.139,P=0.023)、止血关胸时间(OR=1.012,95%CI 1.002~1.021,P=0.017)是主动脉弓部置换术后出现P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弓部置换术后出现PND预后不良。缺血性脑卒中病史、DHCA+UACP时间、ICU停留时间和止血关胸时间是PN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内膜破口位置为导向的非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策略。方法:入选2010年3月至2017年6月我院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75例, 179例为主动脉弓部无破口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其中,65例以内膜破口位置为导向行升主动脉或近端半主动脉弓置换手术(AAR组),114例行全主动脉弓置换孙氏手术(TAR组)。记录两组围术期临床数据和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7年,记录生存率和再次手术干预情况,进行生存分析比较。结果:TAR组和AAR组比较,体外循环时间[(208.62±57.82)min vs(114.71±26.22)min]、心脏停灌注时间([95.55±27.92)min vs(77.32±17.89)min]、停循环时间([21.27±7.28)min vs 0 min]、术后有创通气时间([71.86±68.06)min vs(35.86±17.03) min]、重症监护病房时间[(7.33±3.73)d vs(4.46±1.4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AR组术后血制品的消耗、急性肾损害及一过性脑功能障碍发生率均低于TA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死亡率(9.65%vs 4.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3个月至7年,两组患者的远端血管残余夹层发生率、远期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60岁以上患者的术后30天死亡率(12.50%vs8.70%)、远期全因死亡率(14.29%vs 6.25%)和远期血管病变再干预率(0%vs 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内膜破口位置为导向的非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有较高的围术期安全性,远期疗效与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接近,适用于治疗破口位于升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和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不同程度中低温停循环联合顺行性脑灌注技术用于超重(BMI≥24kg/m~2)成人主动脉弓部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在中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下行主动脉弓手术超重患者997例,按停循环开始时鼻咽温不同,分低温组(LM组,20.1~24.0℃,n=662)和高温组(HM组,24.1~28.0℃,n=335)。比较其临床预后,并分析相关风险因素。结果:62例(6.2%)住院死亡,42例(4.3%)严重神经系统损伤。与低温组患者相比较,高温组患者行半弓置换术比率较高(23.0%vs.11.0%),而行孙氏手术操作比率较低(75.2%vs.87.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1∶1匹配后,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可比性较好。两组患者住院病死率(4.3%vs.7.6%,P=0.19)、术后永久性神经系统并发症(6.5%vs.5.5%,P=0.67)及术后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结果未见高温是住院死亡及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因素。结论:中低温停循环联合选择性脑灌注用于主动脉弓部手术时,较高的鼻咽温能够安全用于超重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孙氏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170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行孙氏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170例患者均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确诊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低氧血症,将170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分为低氧血症组[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_2)/吸入氧浓度(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FiO_2)200 mm Hg,1 mm Hg=0.133 kPa]72例,男67例,女5例,年龄(46.1±11.4)岁;非低氧血症组(PaO_2/FiO_2≥200 mm Hg)98例,男78例,女20例,年龄(45.1±9.4)岁。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相关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发生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急性主动脉夹层孙氏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为42.4%(72/170),围术期死亡14例(8.2%,其中低氧血症组10例,非低氧血症组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术前低氧血症组患者体质量指数25 kg/m2、术前PaO_2/FiO_2≤300 mm Hg的患者比例大于非低氧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氧血症组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术后24 h输血量、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滞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多于非低氧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体质量指数25 kg/m2(OR=14.638,P0.001)、深低温停循环(OR=10.060,P0.001)、术前PaO_2/FiO_2≤300 mm Hg(OR=27.073,P0.001)和术后24 h内输血量10 U(OR=8.578,P0.001)为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后发生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低氧血症是急性主动脉夹层孙氏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肥胖、大量输血、深低温停循环时间长及术前合并低氧血症是孙氏术后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状态下,主动脉弓手术后患者预后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脏外科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主动脉弓手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8例主动脉弓手术,术后死亡6例,病死率10.34%。单因素分析发现转机时间、术后血肌酐水平、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及需要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围手术期急性肾损伤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是手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3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围术期临床资料,其中男151例,女22例,年龄45.4±10.3岁。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谵妄,分为谵妄组与非谵妄组,分析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全组出现术后谵妄共72例,发生率为41.6%。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深低温停循环时间(OR=11.17,95%CI为2.61~43.08)、术后最低氧合指数(OR=2.86,95%CI为1.43~5.72)、机械通气时间(OR=4.52,95%CI为1.36~15.59)、高钠血症(OR=3.51,95%CI为1.03~8.37)、咪达唑仑用量(OR=1.48,95%CI为1.07~2.04)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谵妄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中有较高的发生率,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术后最低氧合指数、咪达唑仑用量、机械通气时间、高钠血症是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中度低温停循环(moderate hypothermia circulatory arrest,MHCA)结合选择性顺行脑灌注(sective antegrade cerebral perfusion,SACP)技术在婴儿主动脉弓重建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心胸外科于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完成的主动脉弓病变合并心内畸形矫正的患儿50例.依据中心温度将患儿分为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a circulatory arrest,DHCA)组及MHCA组,每组25例.所有患儿均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行一期手术治疗.主动脉弓重建过程中采用低温停循环技术,通过无名动脉SACP(25~40 ml·kg^-1·min^-1)的CPB管理方法.心肌保护采用康斯特器官保护液(HTK液).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中、术后指标.结果 两组均无与CPB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两组患儿年龄、体重、病种、术前肝肾功能及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时间MHCA组较DHCA组明显缩短[(120.00±22.60)min比(137.40±22.88)min,P=0.019];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及正性肌力药物评分MHCA组较DHCA组明显减少,分别为[(49.84±20.66)ml比(78.20±52.31)ml,P=0.03;(9.72±2.47)分比(12.24±3.07)分,P=0.004].结论 在婴儿主动脉弓重建手术中,采用DHCA或MHCA结合SACP的技术均能均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不增加术后其他并发症.MHCA可减少CPB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及术后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成人主动脉弓部术中脑组织氧饱和度与术后神经系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北京安贞医院2018年7月至2018年10月,应用中低温停循环行主动脉弓部替换手术的患者65例。术中以近红外光谱仪(NIRS)连续监测患者双侧脑组织氧饱和度(rScO_2)。主要终点事件为院内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ND),比较ND组和NND(无ND)组患者术中rScO_2值,分析ND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术中rScO_2变化的相关性。结果:25例(38.5%)患者出现ND,40例(61.5%)未出现ND(NND组)。ND组患者术中双侧rScO_2最低值明显低于NND组(P0.05)。ND组的术后各时间点rScO_2值均低于NND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夹层累及颈动脉(P=0.005)、术前尿素氮升高(P=0.004)、术中左侧rScO_2降低(P=0.008)是术后发生ND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分组示左侧rScO_2min55%是术后发生ND的危险因素(P=0.011)。结论:术中左侧rScO_2降低是术后发生ND的危险因素;其最低值55%是术后发生N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升主动脉及右半弓置换术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不同体外循环(CPB)方式在术中的应用。方法:28例升主动脉瘤伴右半弓受累的患者行升主动脉及右半弓置换术,其中8例单纯经股动脉与右心房插管建立CPB,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开放吻合主动脉弓和人工血管远端;15例经右腋动脉或无名动脉及股动脉与右心房插管建立CPB,在中深低温选择性脑灌注(ACP)加全身停循环下开放吻合主动脉弓和人工血管远端;5例经股动脉右心房插管的同时,经腋动脉或无名动脉插管浅低温全流量下行ACP加下半身股动脉逆行灌注,在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之间阻断主动脉弓后吻合主动脉弓和人工血管远端。结果:术后突发大面积心肌梗死造成心源性休克死亡1例。术后偏瘫经CT确诊为脑梗死2例。呼吸功能不全需2次气管插管1例,机械通气辅助24h病情改善后脱离呼吸机。术后出现严重高钠血症需进行血滤1例。2次开胸止血1例。结论:在主动脉右半弓置换术CPB方法的选择上,外科医生和灌注师需根据患者病情、手术熟练程度正确掌握DHCA和ACP技术,选择最佳的灌注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全弓置换手术(孙氏手术)的改良,避免深低温停循环,以获得更好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7年11月连续13例患者采用阻断弓部术中支架血管联合分支优先技术行全弓置换手术。右腋动脉和股动脉插供血管,单泵双管建立体外循环,首先以2分支人工血管先后吻合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建立持续双侧脑灌注,然后处理主动脉根部病变,在短暂停循环(1min左右)、中浅低温(鼻咽温28~30℃)下剖开主动脉弓部至无名动脉根部,置入术中支架血管,术中支架血管连同弓部血管一并阻断,恢复体外循环,继续完成重建手术。结果:13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全组平均下半身停循环时间(76±32)s,平均体外循环时间(213±28)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105±22)min,手术后清醒时间(220±43)min,全组患者很快脱离呼吸机(25±17)h,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无肝肾功能损伤。结论:此改良全弓置换术式避免了深低温停循环,提供充分的大脑和内脏灌注,有效降低了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内脏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主动脉瓣替换术后呼吸功能不全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2010-01至2012-12在开胸手术下行主动脉瓣替换术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23例,术后出现呼吸功能不全80例,男61例,女19例;年龄(49.2±11.6)岁。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死亡分为死亡组(n=18)和非死亡组(n=62)。记录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马凡综合征;术前急性或慢性夹层、二次手术、术前低氧、器官灌注不良、左心室舒张末径及射血分数;术中心肺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右半弓或全弓替换、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主动脉瓣替换或成形术出血(术中及术后24 h内输浓缩红细胞或二次开胸止血);术后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气管切开、永久性脑部并发症(昏迷或一侧偏瘫)、截瘫、肺部感染、心脏不良事件(停跳或重度低心排)、肾功能衰竭、肝功能不全、败血症、伤口愈合不良,进行术后呼吸功能不全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术后早期(<3天)呼吸功能不全发生率为35.8%,其中18例死亡,占22.5%。呼吸功能不全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女性(P=0.019);出血(P<0.01);呼吸机使用时间(P=0.011);永久性脑部并发症(P=0.013);肺部感染(P=0.001);心脏不良事件(P=0.022);肾功能衰竭(P<0.01);肝功能不全(P<0.01);败血症(P=0.001);其中女性(P=0.019)和肾功能衰竭(P=0.001)是术后呼吸功能不全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其中女性患者及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术后死亡风险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5.
深低温停循环下行主动脉手术后所发生的急性肾损伤可增加心脏手术术后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由于各项研究所采用的诊断标准不一,应用深低温停循环技术的心脏手术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为11%~55%不等,且有1.2%~11%的患者需要肾脏替代治疗。既往临床研究表明,深低温停循环下心血管手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与多种围术期危险因素相关,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来降低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而目前,由于模型建立困难等原因,深低温停循环所导致急性肾损伤的基础研究极度匮乏,且损伤机制尚未明确,需完善模型后深入分子层面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植入治疗老年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16例老年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平均(64.25±4.49)〕岁;男性12例,女性4例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先进行近心端操作,降温至20℃时,停体外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术中直视植入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主干支架血管近端与替换近端升主动脉的人造血管端吻合。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所有患者术中都顺利植入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本组体外循环时间(181.88±26.51)min,心肌阻断时间(81.69±14.58)min,停循环时间(8.75±7.04)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35.19±5.89)min。术后胸腔及心包积液引流量(812.19±357.29)ml。住院期间死亡1例,死因为术后急性肾衰竭。15例患者定期门诊随访,无死亡和需要再次手术病例,无与覆膜支架相关的并发症发生。复查主动脉增强血管CT(CTA)提示:主干支架血管及分支血管通畅,无扭曲,主动脉弓和胸降主动脉假腔部分血栓形成。结论老年主动脉夹层病情凶险,深低温停循环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植入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可简化主动脉弓部手术,降低手术风险,适合老年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效果满意。但手术例数尚少,长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深低温停循环(DHCA)手术后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3月至2013年12月间,885例经DHCA下手术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7例(10.96%)术后行CRRT治疗。CRRT治疗患者根据术后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非死亡组(58例)及死亡组(39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相关病史、心功能、DHCA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及CRRT前后SCr、乳酸、p H等数值,对术后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97例患者中住院死亡39例(40.21%),其中死于心力衰竭10例,多器官衰竭20例,多发性脑梗死4例,感染中毒性休克5例。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P=0.011)、术前左心室舒末径(P=0.044)、术后急性呼吸功能不全(P=0.035)、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P=0.012)、术后应用ECMO(P=0.037)、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P=0.025)、术后感染(P=0.012)、术后肢体缺血(P=0.047)、术后肝功能不全(P=0.045)、CRRT后血肌酐值(P=0.029)、CRRT前平均动脉压(P=0.016)、CRRT后平均动脉压(P=0.046)、CRRT后血乳酸值(P=0.014)及CRRT距离手术结束时间(P=0.032)是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后行CRRT治疗住院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术后低心排(P=0.028)、术后感染(P=0.037)、CRRT后血乳酸值(P=0.044)是其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后行CRRT治疗住院病死率较高,由多因素导致,应重视围术期脏器保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 分析2017年6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n = 104),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非感染组(n = 35)和感染组(n = 69)。 结果 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术前体温明显升高(P<0.05);术中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aortic cross clamp,ACC)时间明显延长(P<0.01),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明显延长(P<0.01);术后急性肺损伤、急性肾损伤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ICU住院时间(OR = 1.503,95%CI:1.013~2.230,P<0.05)和SIRS(OR = 11.635,95%CI:1.515~89.336,P<0.05)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发现ICU住院时间的临界值为7.5 d,曲线下面积为0.865(P<0.01)。 结论 术后感染将明显不利于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预后。ICU住院时间>7.5 d及术后出现SIRS是术后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研究高龄(≥70岁)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行改良主动脉弓置换手术的优势并总结其经验。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中心共收治≥70岁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27例,经充分术前准备,均行急诊手术,手术均在全麻、中度深低温停循环加选择性脑灌注下完成。术式为升主动脉置换术、改良主动脉弓部置换术、支架象鼻术,其中合并有瓣膜病变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行瓣膜置换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围术期死亡2例,1例因肾功能不全、感染死亡,1例因多脏器衰竭死亡。肾功能不全5例,低氧血症2例,手术切口感染3例,一过性脑神经功能障碍3例。结论对70岁以上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行改良主动脉弓置换手术,能大大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停循环时间、手术时间,并降低高龄患者术后并发症,使手术存活率明显高于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CI患者218例,发生SIRS 50例,占22.9%,并分为SIRS组50例,非SIRS组168例,3个月后,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预后。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SIRS组患者年龄、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明显高于非SI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OR=1.176,95%CI:1.116~1.240,P=0.000)、入院NIHSS评分(OR=1.160,95%CI:1.112~1.210,P=0.000)及空腹血糖(OR=1.152,95%CI:1.042~1.274,P=0.006)是ACI并发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SIRS组患者3个月mRS评分[(4.1±1.2)分vs(3.1±1.0)分,P0.01]和病死率(38.0%vs 9.5%,P0.01)较非SIRS组高。结论 ACI患者SIRS发生率高,预后不良,C反应蛋白、入院NIHSS评分及空腹血糖是SIR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