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孕早期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和体质指数(BMI)对孕期血糖的影响。方法利用天津市妇幼卫生信息系统收集天津市内六区和滨海新区2009-2010年26 965名孕早期接受首次产检孕妇的基本信息、孕早期ALT水平、孕早期BMI和50 g葡萄糖负荷试验(GCT)检测结果,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孕早期超重肥胖单独/联合ALT水平对于孕期血糖水平的影响。结果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显示,同孕早期ALT<40 U/L者相比,ALT≥40 U/L的孕妇GCT阳性(≥7.8 mmol/L)的比例明显升高(OR=1.368,95%CI=1.204~1.553)。同孕早期BMI 18.5~23.9 kg/m^2者相比,消瘦(BMI<18.5 kg/m^2)的孕妇GCT阳性的可能性减低(OR=0.730,95%CI∶0.648~0.823),而超重(BMI:24.0~27.9 kg/m2),肥胖(BMI≥28.0 kg/m^2)均是GCT阳性发生的危险因素(OR=1.607,95%CI:1.489~1.735;OR=1.868,95%CI:1.657~2.107)。以ALT<40 U/L且BMI<24 kg/m^2为参照组,多因素分析中,孕早期超重肥胖使ALT≥40U/L增加GCT阳性发生风险的OR值从1.219(95%CI:1.015~1.464)增加至2.655(95%CI:2.226~3.167),且相加交互作用的3个指标RERI、AP和S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孕早期ALT水平升高是孕期血糖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孕早期孕妇超重肥胖会加重升高的ALT水平引发孕期高血糖风险的效应,即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期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不同时间点的糖耐量水平与巨大儿、大于胎龄儿(LGA)发生风险的关系,为预防巨大儿及LGA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在天津市区内医院分娩的9 55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利用天津市妇幼卫生信息系统获得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75 g OGTT检测结果和分娩信息。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75 g OGTT不同时间点糖耐量水平与巨大儿和LGA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 75 g OGTT空腹血糖升高(OR=1.209,95%CI:1.036~1.410)及1 h血糖升高(OR=1.105,95%CI:1.038~1.176)与巨大儿发生高风险相关;75 g OGTT空腹血糖升高(OR=1.212,95%CI:1.079~1.362)、1 h血糖升高(OR=1.057,95%CI:1.009~1.107)及2 h血糖升高(OR=1.079,95%CI:1.023~1.138)与LGA发生高风险相关。结论 75 g OGTT血糖异常增加巨大儿及LGA的发生风险。有效控制孕期血糖水平及开展糖耐量水平筛查,加强对孕妇的健康教育宣传及孕期保健管理,有利于降低巨大儿和LGA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早期体质指数(BMI)和血红蛋白(Hb)水平对孕中期血糖的影响,为妊娠期糖尿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天津市妇幼卫生信息系统,收集2009—2010年在天津市和平区第1次产检(孕13周之前)的1 819名单胎妊娠孕妇的孕期基本信息、检查结果(Hb水平和BMI)和孕中期(孕24~28周)口服50 g葡萄糖负荷试验(GCT)检测结果。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t检验和χ~2检检。孕中期血糖水平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 819名孕妇孕早期Hb平均水平为(132.0±11.0)g/L,Hb150 g/L者占4.5%,超重和肥胖者分别占18.0%和5.8%,孕中期高血糖,即GCT≥7.8 mmol/L者占16.7%。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孕早期Hb150 g/L者发生孕中期高血糖的风险是孕早期Hb≤150 g/L者的1.977倍(OR=1.977,95%CI:1.181~3.310)。孕早期超重、肥胖者发生孕中期高血糖的风险分别是BMI正常者的1.794倍(OR=1.794,95%CI:1.316~2.446)、3.220倍(OR=3.220,95%CI:2.033~5.099)。与孕早期非肥胖且Hb≤150g/L者相比,孕早期Hb150 g/L使肥胖增加高血糖的风险由2.460倍(95%CI:1.520~3.982)升高到11.414倍(95%CI:3.279~39.764),交互作用归因比(AP)为0.737(95%CI:0.415~1.059),交互作用指数(S)为5.188(95%CI:1.293~20.817),均有统计学意义,二者对于高血糖的发生具有相加交互作用。结论孕早期超重、肥胖和高水平Hb是孕中期高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升高的Hb会加重肥胖引发孕中期高血糖风险的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妇女妊娠早期红细胞参数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发生的关联,为GDM的早期筛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在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产检且住院分娩且符合纳入标准的25 044名单胎孕妇为研究对象,基于医院电子信息系统收集孕妇孕早期红细胞参数等相关资料。根据四分位数法,将孕妇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分为四组。通过以医院为基础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比较不同孕早期红细胞参数水平妇女GDM发生率的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控制了其他混杂因素后,分析孕早期红细胞参数与GDM的关联。结果研究对象的GDM患病率为23.32%(5 840/25 044)。随着孕早期Hb、RBC、HCT的四分位数组别的增高,GDM发生率均逐渐升高(P0.001)。在控制了年龄、文化程度、巨大儿分娩史、糖尿病家族史、初孕、初产、孕前BMI因素的影响后,孕早期Hb、RBC、HCT参数均是孕妇发生GDM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Hb≥P_(75)组、RBC≥P_(75)组、HCT≥P_(75)组发生GDM的风险分别是相应参数P25组孕妇的1.61倍(OR_a=1.61,95%CI=1.46~1.77)、1.62倍(OR_a=1.62,95%CI=1.47~1.78)、1.46倍(OR_a=1.46,95%CI=1.33~1.61)。结论孕早期Hb、RBC、HCT参数均是孕妇发生GDM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考虑将红细胞参数水平作为孕早期筛查GDM高风险人群的筛查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孕妇社会文化特征与巨大儿发生的关系,为开展巨大儿的一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系统内唯一标识码,将北京市妇幼保健网络信息系统中分娩日期在2019年4月1日—2020年1月31日之间的产妇信息与北京市住院病案首页信息系统中的住院病案首页数据进行匹配,建立由27 665例GDM孕妇组成的回顾性队列,分析巨大儿发生与孕妇社会文化特征之间的关联。结果 27 665例GDM孕妇中,2 251人分娩巨大儿(占比8.1%)。孕前体重(超重:RR=2.0,肥胖:RR=2.4)、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RR=1.9,高中及中专:RR=1.7)与巨大儿发生呈中等强度关联。分娩机构级别(RR=1.3)、机构所属区域(RR=1.3)与巨大儿发生呈弱关联性。调整相关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超重(OR=1.981,95%CI:1.796~2.186)、肥胖(OR=2.446, 95%CI:2.162~2.768)和较低教育文化水平(与硕士及以上文化水平相比:初中以下孕妇OR=1.3...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巨大儿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分娩巨大儿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分娩巨大儿且有完整孕期信息资料的孕妇270例为巨大儿组。以上述孕妇的年龄为匹配因素,另收集同期在该院分娩胎儿出生体质量在2500~3999g之间、孕期信息资料完整的270例孕妇为正常组。分析两组孕妇孕前BMI、流产次数、不同孕期体质量增长及血脂水平等的差异。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糖尿病(OR=2.698),孕前BMI≥24.0 kg/m~2(OR=2.680),孕晚期低密度脂蛋白≥3.0 mmol/L (OR=2.799),孕晚期三酰甘油≥2.8 mmol/L (OR=4.868)、孕13~28周体质量增长≥9.0 kg (OR=2.407)、孕期总体质量增长≥16.0 kg (OR=4.079)均是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P0.05)。其中孕晚期三酰甘油≥2.8 mmol/L对巨大儿的发生影响最大。结论合理控制孕期体质量增长,使得孕中期体质量总增长9 kg,整个孕期体质量增长16 kg是预防巨大儿发生的重要措施。产科医生应该关注孕期血脂水平,孕晚期三酰甘油≥2.8 mmol/L、低密度脂蛋白≥3.0 mmol/L对巨大儿的发生可能有促进作用。妊娠期糖尿病是分娩巨大儿的高危因素,临床应给予规范的饮食控制以降低巨大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合并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的妊娠结局影响因素及对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在温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60例GDM合并HBsAg阳性孕妇为观察组,同期选取60例单纯GDM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临床信息、肝功能指标以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GDM合并HBsAg阳性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孕妇丙氨酸转氨酶(ALT)[(16.13±3.52)U/L vs.(11.48±2.71)U/L]、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23.27±7.03)U/L vs.(17.36±5.42)U/L]、总胆红素[(8.80±2.09)μmol/L vs.(7.23±1.71)μmol/L]、总胆汁酸[(4.07±1.53)μmol/L vs.(2.38±0.94)μmol/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孕妇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为60.0%,高于对照组的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岁(OR=2.015,95%CI:1.264~5.872)、ALT升高(OR=4.316,95%CI:2.326~9.714)、AST升高(OR=4.998,95%CI:2.649~11.347)、总胆汁酸升高(OR=2.235,95%CI:1.307~5.133)、HBsAg阳性(OR=6.340,95%CI:3.209~15.479)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观察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20.0%vs.0)、HBV感染率(11.7%vs.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DM孕妇合并HBsAg阳性可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和新生儿HBV感染率,高龄、肝功能异常及HBsAg阳性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风险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1月-2017年10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建档、产检并分娩且参加过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的1398名女性为研究对象,建立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为起点,贯穿整个孕期至妊娠期糖尿病(GDM)为终点事件的回顾性备孕妊娠队列,调取研究对象在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及整个孕期至GDM诊断期间的相关问卷调查和诊疗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孕前ALT水平对GDM发病风险的影响,并分析孕前体质指数(BMI)作为效应修饰因子与ALT水平的交互作用。结果:经多因素调整后,与ALT正常组(0-40U/L)相比,孕前血清ALT升高(>40U/L)发生GDM的OR值为2.52(95%CI 1.39-4.58);与ALT<10U/L相比,孕前血清ALT在正常范围内每升高10U/L,GDM风险平均增加31.7%(趋势性检验P<0.001)。分层分析显示,与孕前ALT水平正常且BMI<24kg/m^ 2者相比,ALT水平升高且超重或肥胖者发生GDM的风险增加了6.72倍(OR=7.72,95%CI 3.20~18.60)。交互作用分析显示,孕前超重或肥胖对血清ALT与GDM发病风险间的关联具有正向相加交互作用,相对超额风险度为4.38。结论:孕前血清ALT升高能明显增加其患GDM的风险且血清ALT水平升高与GDM风险增加呈正相关。超重或肥胖对孕前ALT升高所致的GDM风险增加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孕妇孕早期尿铬水平与新生儿出生指标的关联性。方法于2018年6—10月选取佛山市某区妇幼保健院154名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孕20周前尿液,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尿铬水平,并根据其浓度三分位数将孕妇分为尿铬低、中和高暴露组,分娩时记录新生儿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出生头围和出生胸围等出生指标,分析母体尿铬水平与新生儿出生指标的关联。结果孕妇孕早期尿铬均数为1.58μg/g肌酐(范围:0.42~4.83μg/g cr),尿铬与新生儿出生体重(r=-0.173,P<0.05)、头围均呈负相关(r=-0.170,P<0.05)。将新生儿按性别分层后,发现孕妇孕早期尿铬与女性新生儿出生体重(r=-0.299,P<0.05)和出生头围(r=-0.253,P<0.05)也均呈负相关,未发现孕妇孕早期尿铬与男性新生儿出生指标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显示,在排除混杂因素影响后,孕妇孕早期尿铬水平是新生儿出生体重(OR=0.584,95%CI:0.359~0.952)和出生胸围(OR=0.61895%CI:0.389~0.983)减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本次调查的孕妇孕早期尿铬水平相对较高,孕早期尿铬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且这种关联在女性新生儿中更加明显。孕早期尿铬可能与出生头围和出生胸围有关,有待今后进一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妊娠前肥胖是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发病的高危因素,GDM孕妇易分娩巨大儿。本研究探讨GDM孕妇妊娠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巨大儿发生情况影响。方法选择2014-01-01-2019-06-30在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孕期诊断为GDM的孕妇566例为病例组,按年龄±3岁匹配选取非GDM的孕妇566名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妊娠前BMI与新生儿体质量关系。结果病例组随着妊娠前BMI增加,巨大儿分娩率显著增加,趋势χ~2=6.955,P=0.00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妊娠前BMI正常的孕妇,妊娠前超重(OR=1.696,95%CI为1.041~2.762,P=0.034)、肥胖(OR=2.188,95%CI为1.137~4.209,P=0.019)的孕妇显著增加巨大儿的发生风险。通过分层分析显示,伴有妊娠前超重(OR=2.003,95%CI为1.065~3.771,P=0.031)、肥胖(OR=2.479,95%CI为1.053~5.836,P=0.038)的GDM患者分娩巨大儿风险更高。结论妊娠前超重、肥胖的孕妇显著增加巨大儿发生风险,GDM孕妇妊娠前超重及肥胖孕妇更易分娩巨大儿,应注意将计划妊娠妇女妊娠前BMI控制在合理范围,同时还应控制GDM孕妇体质量增长范围,以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对巨大儿发生的影响,为合理管理孕期体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我国5个省区县监测点的孕妇孕晚期及儿童满月随访数据,招募孕晚期孕妇并填写孕晚期调查问卷,前瞻观察至孕妇分娩满1个月并填写新生儿满月调查问卷,问卷中儿童分娩孕周、出生体重、性别信息主要通过摘录医疗记录获取;根据是否发生巨大儿分为巨大儿组(192例)和对照组(2 405例),最终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法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期增重与巨大儿发生的关系;以孕前BMI为分层因素,进一步分析孕期增重与巨大儿发生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随访孕产妇2 731例,随访率为100%。经数据清洗后纳入分析2 597例。控制孕妇年龄、孕妇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妊娠期糖尿病、分娩孕周、新生儿性别协变量后,孕妇孕前超重或肥胖(OR=2.43, 95%CI:1.65~3.56)、孕期增重过多(OR=2.18, 95%CI:1.46~3.27)是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孕前BMI为分层因素,进一步分析显示:孕前BMI正常(18.5 kg/m~2≤BMI 24.9 kg/m~2)的孕妇孕期增重过多(OR=2.07, 95%CI:1.27~3.37)、孕前超重或肥胖(BMI≥25.0 kg/m~2)的孕妇孕期增重过多(OR=2.63, 95%CI:1.07~6.47)均会增加巨大儿发生风险。结论孕期增重过多是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孕前体重正常但孕期增重过多,以及孕前超重或肥胖的人群孕期增重过多均会增加巨大儿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危险因素。方法 建档时招募孕妇入组,口服糖耐量实验后对GDM孕妇进行饮食指导,收集妊娠7~8周孕妇的静脉血及有关信息,检测血糖血脂水平;GDM组共471人,以同期产前检查的健康孕妇为对照组,共1 767人。比较两组孕妇一般情况及血糖血脂水平并分析。结果 GDM组年龄较大、孕前体质指数(pre-BMI)较高、经产妇比例较高、孕中期增重较多,孕早期血清空腹血糖水平(FBG)、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龄产妇(≥35岁,OR=1.81)、孕前超重/肥胖(pre-BMI≥24 kg/m2,OR=2.25)、孕中期增重较多(OR=1.12),以及孕早期FBG≥5.1 mmol/L(OR=3.47)、TG≥1.7 mmol/L(OR=2.24)、LDL-C≥3.4 mmol/L(OR=1.76),是GDM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为预防GDM发生,高龄、孕前超重、孕早期TG、FBG、LDL-C升高的孕妇应及早进行膳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母亲身高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小于胎龄儿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8年3月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分娩的11 437名孕妇及其婴儿资料,根据母亲身高三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157.0、157.1~161.0以及 161.0 cm),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母亲身高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和小于胎龄儿的OR值及95%CI。结果研究对象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分别为6.6%、6.3%、3.6%和16.5%。在控制可能的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母亲身高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小于胎龄儿和巨大儿有统计学关联。母亲身高每增加1 cm,分娩低出生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的风险分别减少4.7%(OR=0.953,95%CI=0.939~0.968)和6.8%(OR=0.932,95%CI=0.922~0.942),分娩巨大儿的风险增加11.6%(OR=1.116,95%CI=1.094~1.139)。相对于身高≤157.0 cm组,身高 161.0 cm组分娩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的风险分别减少18.5%(OR=0.815,95%CI=0.677~0.980)、40.2%(OR=0.598,95%CI=0.492~0.726)和51.6%(OR=0.484,95%CI=0.426~0.551),而分娩巨大儿的风险增加207.0%(OR=3.070,95%CI=2.348~4.013)。结论身高较矮的孕妇分娩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的风险增加,身高较高的孕妇分娩巨大儿的风险增加。妇幼保健人员宜加强孕期监测,以减少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小于胎龄儿和巨大儿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厦门市巨大儿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孕产妇在孕前和怀孕期间的相关资料,通过妇幼保健系统及住院病历资料收集婴儿出生时数据。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巨大儿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厦门市巨大儿发生率为4.62%。男婴(6.09%)高于女婴(2.86%)。母亲孕前肥胖(OR=5.48,95%CI:3.32~9.05),孕期增重超过15kg(OR=1.54,95%CI:1.15~2.07),孕周40周(OR=3.07,95%CI:2.26~4.17),有过流产史(OR=1.78,95%CI:1.35~2.35),怀孕期间饮食吃的非常甜(OR=6.8,95%CI:1.7~27.8),可能是巨大儿发生的影响因素;孕27周后参加体育运动,可使巨大儿发生率降低(OR=0.62,95%CI:0.45~0.84)。结论厦门市巨大儿的发生率低于全国水平,孕妇孕前肥胖或曾流产、孕期吃的太甜或缺少运动可能引发巨大儿的发生,应加强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孕妇早期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妊娠期合并/并发症与巨大儿发生的相关性,为巨大儿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广东省中山市妇幼保健信息系统中所记录的孕妇孕产期保健管理档案数据进行研究,选取于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接受首次产检,并成功分娩的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共计136 019对足月单胎母子。将其中的4 830例巨大儿及其母亲纳入巨大儿组,用孕妇和新生儿一般情况进行倾向性评分,1∶2配对出生体重正常儿(正常体重儿组),根据配对的两组数据分析孕妇孕早期BMI等级及孕期各种合并/并发症与巨大儿的相关性和发生风险。结果 共有4 828例巨大儿成功配对,即巨大儿组入选母子4 828对,正常体重儿组入选母子9 656对。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妇孕早期超重(OR=1.68,95%CI:1.53~1.84)、肥胖(OR=2.99,95%CI:2.60~3.44)、妊娠期合并/并发糖尿病(OR=1.56,95%CI:1.33~1.82)、并发羊水过多(OR=1.87,95%CI:1.03~3.37)、孕期体重增加过多(OR=2.21,95%...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队列研究基础之上应用中国妇女体质指数(BMI)标准研究孕前超重/肥胖的妇女与婴儿不良出生结局的关系。方法收集武汉市2011年6月—2013年6月76 709名孕妇的数据,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妇女孕前BMI和不良出生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正常体重妇女相比,消瘦妇女顺产的比例较高(OR=1.25, 95%CI=1.20~1.30),超重/肥胖妇女顺产的比例较低(OR=0.52,95%CI=0.48~0.56)。超重/肥胖妇女剖腹产较多(OR=1.94, 95%CI=1.80~2.08),消瘦妇女剖腹产较少(OR=0.80, 95%CI=0.77~0.83)。消瘦妇女阴道手术产比例较高(OR=1.33, 95%CI=1.02~1.73),超重和肥胖妇女阴道手术产较少(OR=0.56, 95%CI=0.32~0.96)。不同BMI组与Apgar评分(1 min)7及Apgar评分(5 min)7和新生儿窒息关联没有显著性意义。与正常体重妇女相比,超重/肥胖妇女孩子早产的比例较高(OR=1.29, 95%CI=1.14~1.46),消瘦妇女与早产也呈正相关(OR=1.37,95%CI=1.24~1.51)超重/肥胖妇女与生产巨大儿也有阳性相关(OR=2.36, 95%CI=2.15~2.59);消瘦妇女与生产巨大儿呈负相关(OR=0.51,95%CI=0.46~0.56)。不同BMI组与低出生体重的关联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基于中国成人BMI标准,孕前超重/肥胖对顺产、剖宫产、早产及巨大儿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孕妇孕早期尿铬水平与新生儿出生指标的关联性。方法于2018年6—10月选取佛山市某区妇幼保健院154名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孕20周前尿液,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尿铬水平,并根据其浓度三分位数将孕妇分为尿铬低、中和高暴露组,分娩时记录新生儿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出生头围和出生胸围等出生指标,分析母体尿铬水平与新生儿出生指标的关联。结果孕妇孕早期尿铬均数为1.58μg/g肌酐(范围:0.42~4.83μg/g cr),尿铬与新生儿出生体重(r=-0.173,P0.05)、头围均呈负相关(r=-0.170,P0.05)。将新生儿按性别分层后,发现孕妇孕早期尿铬与女性新生儿出生体重(r=-0.299,P0.05)和出生头围(r=-0.253,P0.05)也均呈负相关,未发现孕妇孕早期尿铬与男性新生儿出生指标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显示,在排除混杂因素影响后,孕妇孕早期尿铬水平是新生儿出生体重(OR=0.584,95%CI:0.359~0.952)和出生胸围(OR=0.618 95%CI:0.389~0.983)减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本次调查的孕妇孕早期尿铬水平相对较高,孕早期尿铬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且这种关联在女性新生儿中更加明显。孕早期尿铬可能与出生头围和出生胸围有关,有待今后进一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孕前身体质量指数(BMI)孕妇孕早期增重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国药东风总医院建档产检孕妇491例,专人记录孕妇的身高、年龄、孕前体重、BMI、孕早中期体重、分娩结局等一般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孕前BMI的孕妇孕早期体重增长与GDM的关系。结果孕早期增重不足、适宜及过多的孕妇GDM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17,P<0.05),而孕中期不同的体重增长情况,孕妇GDM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1,P>0.05)。孕早期增重按不同孕前BMI进行分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BMI为18.5~24.9kg/m2的孕妇,孕早期增重过多,GDM发病风险增至1.913倍(OR=1.913,95%CI:1.033~3.543);孕前BMI≥25.0kg/m2的孕妇,孕早期增重适宜、过多,GDM的发病风险分别增至4.900倍(OR=4.900,95%CI:1.179~20.373)和5.444倍(OR=5.444,95%CI:1.290~22.976)。孕前BMI<18.5kg/m2的孕妇,孕早期增重不足、适宜、过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χ2=118.600)、羊水异常(χ2=6.750)及剖宫产(χ2=6.166)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孕前BMI≥25.0kg/m2的孕妇,孕早期增重不足、适宜、过多,巨大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372,P<0.05);孕前BMI=18.5~24.9kg/m2的孕妇,孕早期不同增重情况,其不良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孕前体重正常和孕前超重肥胖者,孕早期体重增长过多增加了GDM发生风险;而孕前低体重者,孕早期体重增长增加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异常及剖宫产的发生风险,并不增加GDM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分娩巨大儿孕妇体重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孕妇孕期增重及各孕期体重增加速度与分娩巨大儿的相关性,减少巨大儿的发生率.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106例巨大儿和109例正常体重出生儿(对照组)母亲的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变化等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 结果 经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孕前体重(OR=2.204,95%CI:1.377~3.529)、孕12~20周体重增加速度(kg/周,OR=1.961,95% CI:1.204~3.194)、孕20~30周体重增加速度(kg/周,OR=1.811,95%CI:1.078~3.041)、孕30周至产前体重增加速度(kg/周,OR=1.858,95%CI:1.095~3.153)、男性婴儿(OR=2.630,95%CI:1.420~4.850),是发生巨大儿的危险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孕30周后每周体重增加在0.5~1.0 kg的孕妇比每周体重增加在0.5 kg以下的孕妇发生巨大儿的风险增加1.13倍(OR=2.13,95%CI:1.07~4.22). 结论 巨大儿的发生与孕妇孕前体重、孕期增重、胎儿性别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孕期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与产前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为孕期焦虑抑郁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20年9月—2022年12月在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进行围生期保健的3645名孕妇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孕早期、中期和晚期收集研究对象的睡眠状况和焦虑抑郁可能的相关混杂因素,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孕妇各孕期的焦虑抑郁状态进行评估,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孕妇各阶段睡眠时间/质量与焦虑抑郁状态的关系。结果孕妇孕早期、中期和晚期每天平均睡眠时间分别为(9.00±1.50)h、(8.67±1.40)h和(8.56±1.49)h,焦虑状态的发生率分别为22.57%、17.41%和21.04%,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分别为35.64%、24.23%和26.24%。调整孕妇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教育水平、孕前吸烟、孕前饮酒、家庭年收入、体育锻炼、家庭支持、早孕反应及产次等因素后,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孕期睡眠时长均与SDS(早期:β=-0.28,P=0.0007;中期:β=-0.27,P=0.0100;晚期:β=-0.38,P=0.0007)和SAS(早期:β=-0.33,P<0.0001;中期:β=-0.41,P=0.0004;晚期:β=-0.26,P=0.0050)得分呈负相关。与孕早期睡眠质量好的孕妇相比,孕早期睡眠质量越差的孕妇SDS(一般:β=2.40,P<0.0001;差:β=5.70,P<0.0001)和SAS(一般:β=3.02,P<0.0001;差:β=7.09,P<0.0001)得分均越高;孕中期和孕晚期睡眠质量与SDS、SAS得分的关联结果与孕早期相似。分别以是否抑郁状态或焦虑状态为结局指标,调整孕妇年龄、孕前BMI、教育水平、孕前吸烟、孕前饮酒、家庭年收入、体育锻炼、家庭支持、早孕反应及产次等因素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各孕期睡眠时间≥8 h的孕妇相比,睡眠时间不足8 h的孕妇与抑郁状态(早期:OR=1.72,95%CI:1.37~2.17;中期:OR=1.50,95%CI:1.11~2.03;晚期:OR=1.54,95%CI:1.17~2.04)和焦虑状态(早期:OR=1.97,95%CI:1.54~2.51;中期:OR=1.89,95%CI:1.39~2.58;晚期:OR=1.35,95%CI:1.00~1.81)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与孕早期睡眠质量好的孕妇相比,孕早期睡眠质量越差的孕妇抑郁状态(一般:OR=1.56,95%CI:1.33~1.83;差:OR=3.23,95%CI:2.45~4.26)和焦虑状态(一般:OR=2.50,95%CI:2.04~3.06;差:OR=7.83,95%CI:5.82~10.53)的发生风险均越高;孕中期、孕晚期睡眠质量与抑郁状态和焦虑状态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与孕早期相似。结论孕妇产前焦虑和抑郁状态的发生率较高,睡眠质量(特别是主观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状态显著相关。建议产前检查时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自我报告睡眠质量差的女性,及早发现这些妇女,并及时为她们提供心理支持,减少抑郁和焦虑的潜在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