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蒙古族农牧民不同臀围水平和心脑血管疾病及死亡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基线于2003年6月~2004年8月在内蒙古通辽市蒙古族农牧民区建立,研究对象为所有年龄≥20岁的蒙古族居民,共计2 589人;分别在2008年、2009年和2010年进行1次随访,收集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的发生情况。采用多结局比例风险模型,以脑卒中、冠心病、死亡为多结局事件,分析基线臀围水平对多结局事件及各不同结局的HR(95%CI)值。结果随访期间心脑血管事件的累积发病率为5.64%,发病密度为787.4/10万人年,累积死亡率4.44%,死亡密度为620.2/10万人年。调整了年龄、性别、高血压家族史3个传统危险因素,多因素多结局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臀围与多结局事件的关联性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与最低分位数组相比,第2、3、4四分位数组的HR(95%CI)值分别为0.64(0.45~0.91)、0.75(0.53~1.04)、0.65(0.46~0.92)。结论较大的臀围可以降低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及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上海市社区管理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累积发病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8年10月建立上海市社区高血压患者队列。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法,在全市46个社区中招募到12 340名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队列人群进行为期5年(2008年10月—2013年12月)的跟踪随访,观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情况。【结果】上海市35~75岁社区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5年累积发病率为1 572.12/10万。高血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OR=1.084,95%CI 1.062~1.106)、高血压病程(OR=1.021,95%CI 1.008~1.034)、吸烟(OR=1.774,95%CI 1.286~2.448)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OR=1.284,95%CI 1.107~1.490)。【结论】上海市社区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5年累计发病率较高,年龄大、高血压病程长、吸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的高血压患者是缺血性脑卒中预防控制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前瞻性探讨人群基线IL-6、NO水平与脑卒中发病的关联。方法 对2 589名蒙古族居民进行基线调查,采集血清样本检测IL-6和NO,随访研究人群脑卒中发病和死亡情况。结果 男性IL-6平均水平(7.93 ng/L)显著低于女性(8.54 ng/L),P<0.05;而男性NO平均水平(42.34 μmol/L)显著高于女性(37.79 μmol/L),P<0.05。平均随访9.2年,共发生脑卒中事件124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76例,出血性脑卒中46例,卒中分型不清2例。总的发病密度为519.11/10万人年,男性的各类脑卒中发病率均显著高于女性(P值均<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否调整其他变量,IL-6和NO与各型脑卒中发病的风险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人群具有较高的脑卒中发病率,且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基线IL-6和NO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事件均无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军队男性老年人群脑卒中发病与死亡相关因素。方法从2005年6月30日至2006年6月30日对1987年建立的西安市22所军队干休所离退休干部队列人群进行了再次调查,统计学方法主要应用多元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由SPSS13.0软件完成。结果至2005年6月30日脑卒中发病186人,调整发病率为984.43/10万人年,其中新发脑梗死157人,新发脑出血29人;至2006年6月30日脑卒中死亡69人,死亡率为357.02/10万人年,其中脑梗死死亡26人,脑出血死亡43人;队列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收缩压、舒张压、既往脑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病史与脑卒中发病相关,HR值(95%CI)分别为1.037(1.002~1.072)、1.087(1.012~1.169)、1.186(1.050~1.340)、1.515(1.006~2.281)和1.571(1.052~2.347);脑卒中死亡相关因素为年龄、收缩压、吸烟、高血压家族史、卒中家族史、体质指数、卒中、高脂血症和高血压既往病史,HR值(95%CI)分别为1.072(1.017~1.131)、4.283(1.706~10.753)、2.180(1.019~4.665)、2.069(1.066~4.014)、2.069(1.066~4.014)、0.858(0.779~0.946)、10.034(3.366~29.912)、3.351(1.194~9.406)和2.366(1.247~4.491)。结论西安地区军队男性老年人群脑卒中发病以缺血性为主,脑卒中死亡以出血性为主;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全国水平;控制血压、总胆固醇、总胆红素和体重水平,戒烟,控酒,预防脑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和高血压可以降低该人群脑卒中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国成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与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将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作为基线数据,从2010年监测点中选取11个省60个监测点(城市监测点25个、农村监测点35个)作为随访点,排除基线心血管病者,共36195人进入随访队列。2016-2017年进行随访调查,完成随访27441人。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自评健康状况与脑卒中发病风险比(HR),并按年龄、性别等基线特征进行亚组分析,剔除死亡者和基线糖尿病者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26699名研究对象进入分析,平均随访6.4年(共171431.1人年),随访期间共观察到脑卒中13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2例,脑内出血197例,缺血性卒中1149例),发病密度为7.77/1000人年。多因素调整相关因素后,以自评健康非常好者为参照,自评健康差者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68%(HR=1.68,95%CI:1.22~2.32),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增加47%(HR=1.47,95%CI:1.05~2.05)。亚组分析发现年龄和BMI对自评健康与脑卒中发病风险间的关联存在效应修饰作用,年龄和血脂异常对自评健康与缺血性卒中发病存在修饰作用(交互P<0.05)。敏感性分析结果与全人群结果一致。结论自评健康状况差的人群发生脑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增加,应将该人群,尤其是自评健康差的超重/肥胖、年龄<60岁或血脂异常人群作为重点干预对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蒙古族居民臀围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为MS病因研究及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后旗朝鲁吐苏木和奈曼旗固日班花苏木抽取的32个自然村2 534名蒙古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生化检测。结果调查的2 534名蒙古族居民MS患病率为26.4%,标化患病率为17.1%;男性和女性的MS患病率分别为12.9%和26.4%;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女性、年龄≥30岁、C-反应蛋白对数值(LnCRP)≥1.372 mg/L、臀围≥88 cm和体质指数(BMI)≥24 kg/m2是蒙古族居民发生MS的独立危险因素;将调查对象分为无MS组分、1~2个MS组分和≥3个MS组分进行单因素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臀围的增大,MS的危险性逐步增加,进一步调整年龄、性别、BMI和CRP后,与臀围<88 cm比较,臀围88~、92~和≥97 cm有1~2个MS组分与无组分比较的OR(95%CI)分别为1.191(0.884~1.605)、1.709(1.232~2.370)和2.646(1.538~4.551),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χ2趋势=18.046,P<0.001);有≥3个MS组分与无组分比较的OR(95%CI)分别为2.112(1.332~3.349)、4.910(3.084~7.820)和10.931(5.746~20.796),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χ2趋势=73.709,P<0.001)。结论臀围是蒙古族居民发生MS的连续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北京中关村地区人群1984—2000年16年间出血性脑卒中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变化趋势,探索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线索。方法采用北京MONICA监测方案及后续研究资料,按其统计方法,用2000年全国人口年龄构成比计算标化发病率,并分析性别、年龄别在监测初、中、末期发病率变化。结果(1)中关村地区1984—2000年脑卒中年平均发病率男性378.16/10万大于女性209.95/10万(P<0.01)。(2)女性脑卒中发病率、标化发病率呈下降趋势(P<0.05)。(3)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年平均发病率251.33/10万大于出血性脑卒中年平均发病率41.47/10万(P<0.01)。(4)两型脑卒中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上升(P<0.01)。(5)人群血清胆固醇水平1984与1993年相比个别年龄组呈上升(P<0.05)。结论中关村地区脑卒中防治重点是中老年人群缺血性脑卒中,人群血清胆固醇水平变化是病因因素中监测重点。  相似文献   

8.
社区人群高血压管理与脑卒中发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的控制情况以及管理控制效果能在多大程度上降低脑卒中的发病.方法 对国家"八五"和"九五"科技攻关课题的全国脑血管病社区人群综合性预防研究的北京市天坛医院、普仁医院和体育馆路医院所在地的3个社区年龄≥35岁队列人群共36 863人进行基线调查,随访管理其中的高血压患者,每年监测脑卒中发病情况,将新发脑卒中作为研究终点.结果 无论是临界高血压还是确诊高血压,管理率和控制率逐年上升,女性管理率高于男性,但控制率却低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管理第三年血压控制率达18%.随着逐年血压控制达标,无论是总的脑卒中、缺血性卒中还是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均逐年下降,并且血压控制达标对出血性卒中发病下降更有作用.3年控制达标可使总的脑卒中、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分别减少25.7%、19.1%、27.4%.将血压控制在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下,比控制在160/95 mm Hg以下可分别减少12.3%总的脑卒中、12.8%缺血性卒中、14.9%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结论 对社区人群中的高血压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管理,将血压尽可能控制在较低水平能明显减少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调查了2001年12月至2002年12月收住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的脑卒中患者,经CT或MRI检查证实符合脑卒中诊断,共计488例;调查步骤(1)在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每位入选患者血,进行D-二聚体(D-dimer)、血栓调节蛋白(TM)和抗凝血酶-Ⅲ(AT-Ⅲ)检测;(2)于发病7~10天行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在超声检查当日或次日复查D-dimer和AT-Ⅲ;(3)高度可疑DVT的患者一周后重复超声检查;(4)研究结束前记录脑卒中的治疗情况.通过比较脑卒中并发DVT与脑卒中无DVT的患者,筛选脑卒中发生DVT的危险因素.结果脑卒中患者DVT的发生率为21.7%;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1.655,95% CI1.005~2.725)、女性(OR=1.993,95%CI1.221~3.253)、卧床(OR=3.275,95%CI1.653~6.486)和DVT危险性评分≥2(OR=5.019,95%CI2.685~9.381)是总体脑卒中患者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OR=2.828,95%CI1.242~6.438)、白细胞计数>10.0×109/L(OR=2.032,95%CI0.897~4.602)和DVT危险性评分≥2(OR=8.809,95%CI3.081~25.188)是出血性脑卒中患者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5岁)(OR=2.167,95%CI1.072~4.381)、卧床(OR=3.008,95%CI1.435~6.307)和DVT危险性评分≥2(OR=2.600,95%CI1.077~6.278)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是DVT的高危人群,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65岁)、卧床、女性和DVT危险性评分≥2,对该类人群进行DVT监测和预防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人群的慢性肾脏病(CKD)分布, 分析生活方式与CKD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数据来源于CKB基线调查及随访监测(截至2018年12月31日), 描述CKD发病的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 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生活方式因素与CKD的关联。结果研究纳入505 147名研究对象, 平均随访11.26年, 期间共有4 920例发病病例, 发病率为83.43/10万人年, 肾小球肾病为最主要亚型。CKD发病率在城市、男性、年龄≥60岁人群中更高, 分别为87.83/10万人年、86.37/10万人年、132.06/10万人年。相比于从不或偶尔吸烟者, 当前吸烟男性CKD风险增加(HR=1.18, 95%CI:1.05~1.31)。以非肥胖人群为参照组, 由BMI判定的全身性肥胖(HR=1.19, 95%CI:1.10~1.29)和腰围判定的中心性肥胖(HR=1.27, 95%CI:1.19~1.35)均与更高的CKD发病风险相关。结论 CKB项目人群CKD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差异, 且其发病风险受到生活方式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海南省成年人吸烟与各类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 利用中英合作项目“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海南省人群数据,剔除基线调查时自报患有冠心病、脑卒中和恶性肿瘤的个体后,纳入基线年龄为30~79岁的研究对象共28 940人,利用Cox回归分析计算非吸烟者、戒烟者和当前吸烟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HR值和95%CI。结果 研究人群平均随访6.2年,累积随访177 279人年。随访期间男性1 310人,女性2 200人发病。男性吸烟率(47.0%)远高于女性吸烟率(0.3%)。多因素调整后,与非吸烟者相比,吸烟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有所增加,HR值(95%CI)分别为急性冠心病1.63(1.12~2.38)和缺血性心脏病1.53(1.22~1.91)。在当前吸烟者中,每天吸烟量多于30支的人群急性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最高。结论 吸烟能够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应基于不同心血管疾病风险制定吸烟者戒烟目标和全人群控烟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与相关血液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所选择的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结果总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血糖水平、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总蛋白(OR=0.85,95%CI:0.80~0.90)、白蛋白(OR=0.79,95%CI:0.73~0.85)及高密度脂蛋白(OR=0.06,95%CI:0.02~0.18)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因素,高血糖(OR=1.35,95%CI:1.14~1.60)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白蛋白(OR=0.86,95%CI:0.75~0.99)及高密度脂蛋白(OR=0.32,95%CI:0.15~0.64)为独立保护因素。结论高血糖可能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血液中白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可能与维吾尔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我国人群中代谢综合征(MS)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于1983-1984年在北京市和广州市35~59岁的男女性城市和农村人群中进行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基线调查,并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至2005年底,登记并核实心脑血管病事件(包括冠心病事件和脑卒中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各种原因的死亡。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推荐的标准确定基线时研究对象是否罹患MS。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9 434人,其中男性4 621人,女性4 813人,男女性MS患病率分别为4.2%和5.2%。在平均19年的随访期间,研究对象共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786例(男性488例,女性298例)。在调整多种危险因素后,男女性MS者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冠心病事件、总脑卒中事件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风险明显高于非MS者(P值均<0.05),MS者发生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也高于非MS者(男性:RR=1.48,95%CI:0.71~3.09,女性:RR=2.54,95%CI:1.15~5.60),但在男性中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297)。结论 MS者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明显增加,但MS与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蒙古族人群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和吸烟的联合作用与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 2002-2003年在完成2589名蒙古族研究对象基线调查的基础上,进行10年随访观察,将缺血性脑卒中作为终点事件。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与吸烟状况将2589名研究对象分为无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不吸烟、无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吸烟、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不吸烟、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吸烟四组。以Kaplan-Meier(K-M)方法描述4个组研究对象的缺血性脑卒中累积发病率。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估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比(HR)及其95%CI结果 K-M分析结果显示,上述4个组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17%(15/1278)、3.83%(37/967)、5.70%(9/158)、8.33%(15/180)。经Cox模型分析,在调整年龄、男性、饮酒情况、SBP、DBP、BMI、FPG、TC、TG、LDL-C后,与无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不吸烟组相比,无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吸烟组、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吸烟组的HR值分别为2.26(95%CI:1.19~4.28)和2.45(95%CI:1.13~5.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吸烟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最高。结论 具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吸烟人群可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将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n=60)、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对照组(n=60)。对比两组临床指标、影响因素分布,分析其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舒张压(SBP)、收缩压(DBP)、纤维蛋白原(FIB)、尿酸高于对照组,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高血压、高血糖比例分别为85.00%、21.67%,高于对照组的61.67%、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年龄60岁、脉压增大、吸烟、肥胖、高尿酸血症、高FIB血症、高TG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LDL-C)胆固醇血症、HDL-C胆固醇血症、房颤、脑卒中史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高血压、肥胖、高尿酸、高TG、脉压增大、房颤、脑卒中史为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与出血性脑卒中显著相关的因素为高血压,与缺血性脑卒中显著相关的因素为房颤、肥胖、高甘油三酯、脑卒中史、脉压增大、年龄60岁、高尿酸。结论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采取适当预防措施,缓解疾病发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湖北省人群急性胃肠炎疾病负担。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对象,2012年1—12月每月入户问卷调查其急性胃肠炎发生和就诊情况。结果共调查3 891人,急性胃肠炎月患病率为4.1%(95%CI=3.4%~4.7%),年发病概率为41.7%(95%CI=36.2%~46.6%),年发病率为0.49(95%CI=0.42~0.57)次/人年。按人口结构加权,加权月患病率为4.9%(95%CI=4.2%~5.6%),加权年发病概率为47.8%(95%CI=42.8%~52.8%),加权年发病率为0.65(95%CI=0.56~0.74)次/人年。由此推算,湖北省2012年共有3756.4万人次感染急性胃肠炎,因病就诊2 434.1万人次,因病住院296.8万人次。结论湖北省人群2012年急性胃肠炎疾病负担较重,政府应予以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14—2019年北京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肺癌筛查结果。方法基于国家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以北京市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和石景山区的80个筛查项目实施街道为研究现场,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将街道/居委会所辖的88044名40~69岁北京市户籍居民纳入研究。对问卷初筛肺癌阳性的人群,采用低剂量螺旋CT(LDCT)进行筛查,同时每年通过主动和被动随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募集的全部人群进行随访,获取其健康结局信息(确诊肺癌/未确诊肺癌)。计算不同特征人群经问卷初筛的肺癌高危率、LDCT筛查参与率、肺部阳性结节检出率、肺癌发病密度(率)、累积发病率以及早诊率;采用Cox比例回归模型计算不同筛查模式下肺癌发生的风险。结果88044名研究对象年龄为(57.4±7.4)岁,其中男性占38.76%(34128例)。问卷初筛肺癌高危率为23.14%,临床筛查参与率为52.26%,肺部阳性结节检出率为10.99%。平均随访3年后,40~69岁男性肺癌发病密度为172.82/10万人年,女性肺癌发病密度为133.52/10万人年;肺癌发生风险随年龄升高而上升(P趋势<0.001)。问卷初筛阳性人群发病密度为259.22/10万人年;与问卷初筛阴性人群相比,问卷初筛阳性人群肺癌发病风险HR(95%CI)值为2.27(1.83~2.81)。接受LDCT筛查且被判定为阳性结节人群的肺癌发病密度为1825.03/10万人年,3年内的累积发病率为4615.38/10万;与结节阴性人群相比,结节阳性人群肺癌发病风险HR(95%CI)值为13.80(8.91~21.36)。接受LDCT筛查者三年内确诊肺癌的早诊率为70.21%,高于未接受临床筛查者确诊肺癌时的早期比例(45.45%,P=0.016)。结论北京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肺癌临床筛查依从性较好;在高危人群中应用LDCT筛查肺癌,能够提高肺癌患者检出率和早诊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其分布的差异.方法 收集2003~2005年通辽市6家医院4 063例脑卒中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个人疾病史、家族疾病史、生活方式因素以及入院时血压、血糖、血脂等资料.用EpiDate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72.47±34.79),(104.06±19.60)mmHg,血糖为(7.12±3.00)mol/L.以及高血压和高血糖的患病率(分别为90.1%和55.2%)均显著高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52.28±29.05),(92.10±16.83)mmHg;血糖为(6.68±3.20)mol/L,高血压和高血糖患病率分别为77.5%,40.0%,P均<0.0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TC)水平(5.13±1.18)mol/L、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率为38.5%,以及吸烟率为23.7%显著高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4.99±1.17)mol/L,30.0%,20.0%,P均<0.01.结论 年龄、吸烟、高脂血症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更大,而高血压、高血糖对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更大.  相似文献   

19.
通辽市蒙古族代谢综合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蒙古族农牧区居民代谢综合征(Ms)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内蒙古通辽市半农半牧地区≥20岁的常住蒙古族居民共2 589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况研究方法,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采集血液标本;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及血压值等指标.测定血糖、血脂及C反应蛋白(CRP)等生化指标.结果 共获得2 536人完整的生化指标.MS粗患病率为20.9%,其中男性为12.9%.明显低于文性的26.4%(X2=67.85,P<0.001);MS标化患病率为17.1%,其中男性为11.4%.女性为21.6%(X2=44.86.P<0·001).MS各组分中,肥胖、血压升高、高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偏低及血糖升高的意病率分别为36·0%,50·7%,17.5%,54.0%及22.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家族史、高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B100(apoB)、CRP、臀围、腰臀比及体质指数(BMI)等12个因素为蒙古族农牧民MS的危险因素(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年龄、性别、LDL、CRP、臀围、腰臀比及BMI等7个因素对蒙古族农牧民MS的影响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辽市蒙古族农牧民MS患病率较高,女性MS患病率高于男性;年龄、性别、LDL、CRP、臀围、腰臀比及BMI这7个因素是蒙古族农牧民M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北京市远郊农村40岁以上人群颅内外动脉狭窄患病率、卒中发病风险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整群抽样调查北京市远郊农村40岁以上人群1337例,经颅多普勒检查发现颅内外动脉狭窄89例.在平均16.7个月时对所有人群进行电话及入户随访,调查卒中发病情况.结果 1337例调查对象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为6.6%.其中颅内动脉狭窄5.8%、颅外动脉狭窄0.4%、颅内外动脉同时狭窄0.4%.平均16.7个月随访期内,无颅内外动脉狭窄者的脑梗死、脑出血发病密度分别为410.6、351.9/10万人年;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发病密度为3303.7/10万人年,无发生脑出血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组与无颅内外动脉狭窄组之间脑梗死发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外动脉狭窄(OR=6.593,95%CI:1.712~25.390,P<0.01)、吸烟(OR=8.437,95%CI:2.327~30.598,P<0.01)是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发病密度为3303.7/10万人年,明确无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发病密度为2799.6/10万人年,颅内外动脉狭窄、吸烟史是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