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秩边透水道针法应用于脊髓圆锥以上脊髓神经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重庆市某医院收治的31例脊髓圆锥以上脊髓神经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16)与对照组(n=15)。对照组患者采用间隙导尿法、经皮膀胱电刺激法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平均尿失禁次数、膀胱最大容量、膀胱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及膀胱残余尿量。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及日平均尿失禁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日平均单次尿量均多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膀胱最大容量、膀胱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及膀胱残余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膀胱最大容量大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膀胱逼尿肌压力及最大尿道闭合压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膀胱逼尿肌压力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均少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间隙导尿、经皮膀胱电刺激的基础上采用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脊髓圆锥以上脊髓神经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优于仅用间隙导尿及经皮膀胱电刺激,其可增加日平均单次尿量、增加膀胱最大容量、降低膀胱逼尿肌压力,并减少膀胱残余尿量,说明秩边透水道针法可显著改善膀胱逼尿肌的过度活动以及膀胱逼尿肌与尿道外括约肌的功能失调,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雷火灸治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术后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8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TURP术后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各20例。A组单纯采用膀胱训练,B组采用膀胱训练联合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治疗,C组采用膀胱训练联合雷火灸治疗,均连续治疗30 d,比较3组治疗后24 h内排尿次数、平均每次排尿量、平均24 h尿失禁次数、前列腺症状况[采用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评估]及生命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估]改善情况,并记录3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3组24 h内排尿次数、平均每次排尿量及平均24 h尿失禁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24 h内排尿次数、平均24 h尿失禁次数均高于B组与C组,平均每次排尿量少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24 h内排尿次数、平均24 h尿失禁次数均高于C组,平均每次排尿量少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IPSS评分比较,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行为治疗联合玻璃酸钠膀胱灌注对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尿流动力学、生物学标志物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7年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92例女性OAB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其中观察组采取行为治疗联合玻璃酸钠膀胱灌注治疗,对照组则单独予以玻璃酸钠膀胱灌注治疗,所有对象均连续治疗4周。两组治疗前后记录排尿日记[主要观察平均尿量、夜尿次数及急迫性尿失禁(UUI)次数变化],行尿流动力学检查[主要观察膀胱初始尿意感容量(VFDV)、最大静态尿道压(MUP)、最大尿流率(Qmax)及残余尿量(PVR)变化],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尿液中生物学标志物[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运用King健康问卷(KHQ)对被调查者的生活质量状况进行评定。最后汇总两组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平均尿量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夜尿次数和UUI次数则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述排尿日志相关指标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VFDV和Qmax均显著大于治疗前(P0.05),而MUP和PVR均显著小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VFDV和Qmax均较对照组同期显著更大[(182.45±38.57)ml vs.(136.56±30.46)ml,(17.34±2.65)ml/s vs.(14.22±2.12)ml/s,P0.05],MUP和PVR则均显著更小(P0.05)。两组治疗后尿液NGF和BDNF浓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尿液NGF和BDNF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21.38±4.06)ng/L vs.(28.34±5.24)ng/L,(18.04±2.45)ng/L vs.(24.55±3.01)ng/L,P0.05]。两组治疗后KHQ中总体健康感受、排尿症状严重性、行为受限及运动受限等各维度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并均以观察组的下降更显著(P0.05)。所有对象均未见明显副反应。结论应用行为治疗联合玻璃酸钠膀胱灌注治疗女性OAB的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尿流动力学,提高其生活质量,这可能与该治疗方案显著下调患者体内NGF和BDNF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训练治疗中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的疗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该院就诊的SUI中老年女性患者3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盆底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低频电刺激。采用国际尿失禁问卷调查表(ICIQ-SF)评价患者尿失禁情况。记录1 h尿垫试验漏尿量。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肌电位、A3反射、Ⅰ类纤维肌力及Ⅱ类纤维肌力。治疗期间记录嘱咐患者记录排尿日记,包括每日排尿、漏尿及最大排尿量,有无尿失禁和尿失禁前后的伴随症状。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72 h排尿总次数、漏尿次数及1 h尿垫试验漏尿量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最大排尿量较治疗前显著增加,且研究组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及1 h尿垫试验漏尿量低于对照组[排尿次数:(17.83±4.43 vs. 23.83±4.29; t=11.916,P=0.000);漏尿次数:(5.32±2.20 vs. 10.37±3.34; t=15.465,P=0.000); 1 h尿垫试验楼尿量:(2.01±1.22 vs. 4.50±1.48; t=15.900,P=0.000)],最大排尿量高于对照组[最大排尿量:(269.38±25.45 vs. 209.38±26.82; t=19.875,P=0.000)]。治疗后,两组患者盆底肌力、肌电位及A3反射正常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盆底肌力Ⅰ类纤维:(4.84±0.94 vs. 3.01±0.93; t=16.950,P=0.000)盆底肌力Ⅱ类纤维:(3.65±0.72 vs. 2.89±0.59; t=10.000,P=0.000);肌电位:(18.02±3.45 vs.14.35±3.93; t=8.595,P=0.000); A3反射(正常/异常):(84/66 vs. 57/93;χ~2=9.755,P=0.002)]。治疗后,两组患者漏尿量、漏尿频率及疾病对生活的影响各项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漏尿量:(1.82±0.83 vs. 3.03±0.83; t=12.625,P=0.000);漏尿频率:(2.11±1.93 vs. 3.23±1.21; t=6.022,P=0.000);疾病对生活的影响:(3.21±1.82 vs. 5.04±1.72; t=16.911,P=0.000)]。结论低频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训练治疗能够有效改善SUI患者盆底肌力、排尿情况,对患者的康复具有较好的促进效果,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凯格尔运动盆底锻炼联合生物电刺激对降低宫颈癌患者术后尿潴留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来本院接受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治疗的80例宫颈癌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常规组和观察组,两组均术后行凯格尔运动盆底锻炼,观察组联合给予生物电刺激干预。统计两组术后7 d尿潴留发生率,术后自主排尿时间、拔除导尿管时间及残余尿量,检测两组术后1 d、7 d尿流动力学指标[最大尿流率(MFR)、逼尿肌压(Pdet)、膀胱顺应性、尿道闭合压]及盆底肌电压。结果:观察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5.0%)低于常规组(20.0%),术后自主排尿时间(3.6±1.2d)、拔除导尿管时间(9.5±1.6d)、残余尿量(73.5±8.2ml)均少于常规组(6.8±1.6d、11.8±1.9d、129.6±16.3ml);术后7 d两组MFR、Pdet、膀胱顺应性、尿道闭合压及盆底肌电压测定值均高于本组术后1 d,且观察组变化幅度高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宫颈癌术后给予凯格尔运动盆底锻炼及生物电刺激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及盆底肌力,降低术后尿潴留发生率,缩短术后自主排尿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于江西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34例不完全性SCI后NB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编号,偶数编号纳入对照组,奇数编号纳入试验组,每组17例(至该研究结束,试验组、对照组分别脱落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rTMS治疗。采集两组临床特征(24 h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尿失禁次数、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数据、生活满意度指数A、下尿路症状(LUTS)评分,评估两组治疗后的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试验组24 h排尿次数、尿失禁次数均少于对照组,日均单次排尿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生活满意度度指数A高于对照组,LUT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治疗可改善SCI后NB患者排尿功能与膀胱功能,还可减轻LUTS,提高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尿动力学检查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术前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8月就诊的拟行手术治疗的39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为观察组,上尿路疾病、下尿路功能正常需要手术治疗的35例女性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尿动力学指标,观察组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指标和尿失禁症状严重程度。结果术前,观察组残余尿量(VPR)、排尿前最大逼尿肌压力(PPre-void)显著高于对照组,最大尿流率(RMF)、最大膀胱压测定容量(VMCC)、膀胱顺应性(BC)、最大逼尿肌排尿压(Pmax void)、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Qmax)、最大尿道压(PMU)、最大尿道闭合压(PMUC)及功能性尿道长度(lSF)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尿动力学指标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患者的尿失禁症状明显减轻。结论术前尿动力学检查有助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可帮助患者获得满意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骶神经电刺激与辣椒辣素类似物(RTX)治疗女性特发性膀胱过度活动症(IOAB)的疗效。方法将40例女性IOAB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经皮穿刺电刺激骶3神经(A组)及100nmol/LRTX溶液100ml膀胱灌注(B组)治疗3个月,并观察治疗前后排尿日记及尿动力学参数及抑郁与焦虑的心理评分的变化。结果A、B组治疗前后排尿日记及尿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治疗前后抑郁与焦虑的心理评分差异有雏计学意义(P〈0.01),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尿道刺激症状及膀胱区不适。结论骶神经电刺激与辣椒辣素类似物(RTX)均可改善女性IOAB患者的排尿功能障碍,但骶神经电刺激固无副作用改善生活质量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骶神经刺激治疗难治性慢性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采用经皮穿刺刺激骶3神经治疗2例难治性慢性排尿功能障碍的患者,其中1例接受永久性骶神经刺激器植入治疗。结果2例患者排尿次数显著减少,尿失禁次数减少,平均排尿量增加,尿急症状明显减轻。结论骶神经刺激可以显著改善部分患者难治性慢性排尿功能障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生物反馈治疗对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性。方法以2015年4月-2017年3月在该院治疗的86例压力性尿失禁老年女性为受试者,按入组先后顺序分成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盆底肌功能锻炼治疗3周为1个疗程,研究组予以生物反馈治疗,每次治疗45min,每周3次,6周为1个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入组时、疗程完成时相关指标变化。结果 (1)两组入组时尿动力学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时两组最大尿流率(MFR)、排尿量(VV)及残余尿量(PVR)较入组时均显著上升(P0.05),且研究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研究组疗程结束时最大膀胱压测定容量(MCC)、排尿前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BC)、是否存在逼尿肌过度活跃(DO)、最大逼尿肌排尿压、最大尿道压(MUP)、最大尿道闭合压(MCP)及功能性尿道长度(SFL)较入组时均显著上升(P0.05),而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变(P0.05),疗程结束时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两组入组时膀胱功能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时两组平均排尿次数、残余尿量较入组时均显著下降,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较入组时均显著上升(P0.05),且研究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入组时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尿失禁生活质量量表(I-QOL)、Broom盆底肌肉运动自我效能量表(BPMSE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时两组I-QOL、BPMSES较入组时均显著上升,ICIQ-SF则显著下降(P0.05),且研究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4)对照组治愈率23.26%、总有效率79.07%,研究组治愈率41.86%、总有效率91.7%,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女性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改善压力性尿失禁尿动力学参数,促进排尿,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混合痔患者术后尿潴留行膀胱区热敷不同时间对其病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6月广东省开平市中医院收治的混合痔术后尿潴留患者共87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各29例。三组患者均行膀胱区局部热敷治疗,A、B、C三组持续热敷时间分别为10、20、30 min,对三组患者临床疗效、首次排尿时间及治疗前后患者膀胱残余尿量进行记录和比较。结果 C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高于A、B两组,B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A组,组间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首次排尿时间明显短于A、B两组,B组明显短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敷后C组患者膀胱残余尿液量明显少于A、B两组,B组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敷是改善混合痔术后患者尿潴留症状的常用方式,持续30 min热敷对患者的尿潴留改善效果更为确切,因此该种热敷方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采用超激光穴位照射对盆底肌表面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9月德清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予常规盆底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采用超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临床指标以及治疗前后盆底肌力评分、尿垫试验评分、盆底肌表面电信号、尿流动力学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漏尿、排尿次数以及总排尿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盆底肌力评分、尿垫试验评分、盆底肌表面电信号、尿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尿垫试验评分显著降低、盆底肌力评分明显提升,尿流动力学指标及盆底肌表面电信号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治疗中采用超激光穴位照射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帮助患者提升盆底肌表面电信号,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医院》2015,(7):64-65
目的评价电切镜下钬激光碎石联合前列腺剜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并膀胱结石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我科于2011年9月~2014年9月收治前列腺增生并膀胱结石患者67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32例,B组35例。A组行电切镜下钬激光碎石联合前列腺剜除术(即通过电切镜电切攀通道置人钬激光光纤行膀胱结石钬激光碎石,再行前列腺剜除术),B组经电切镜外鞘置入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后行前列腺剜除术。统计两组病例之间碎石时间、前列腺剜除时间、血红蛋白下降值、膀胱粘膜损伤程度及膀胱穿孔、拔除尿管后尿失禁和尿潴留的发生率。结果 A组碎石时间少于B组(p<0.05),而两组间前列腺剜除时间、血红蛋白下降值、膀胱粘膜损伤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膀胱穿孔;拔除尿管后均排尿通畅;A组10例和B组11例患者发生暂时性尿失禁(p>0.05)。结论电切镜下钬激光碎石联合前列腺剜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并膀胱结石安全有效,不仅缩短手术时间,还可避免输尿管镜的使用。  相似文献   

14.
杜围  李显文  徐华  李坚伟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2):2410-2412
[目的]通过观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术前使用辣椒辣素类似物RTX(Resiniferatoxin)对术后膀胱痉挛和拔除尿管后排尿日记的影响,探讨RTX预防和治疗TURP术后早期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对45例BPH病人进行研究,平均年龄(67.84±6.92)岁(52~85岁),平均病程是(6.89±5.69)年(0.6~20年)。将病人分成3组,每组15人,膀胱灌注RTX组(A组),口服托特罗定组(B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其中A组使用浓度为10-8mol/L的RTX溶液100ml在术前膀胱灌注,保留30min;B组在TURP术前口服托特罗定,每次2mg一天两次;C组作为A组的空白对照,术前灌注生理盐水100ml。观察膀胱痉挛的发生次数、持续时间以及通过排尿日记记录排尿次数,同时观察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灌注RTX没有出现膀胱不适和副作用,不需要局部麻醉。使用RTX1d后OAB症状得以改善。1周后排尿日记显示白天排尿次数和夜间排尿次数均明显改善(P﹤0.001)。症状评分、膀胱痉挛次数、持续时间拔除尿管时间等比空白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术前膀胱灌注RTX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轻TURP术后OAB,通过预防OAB改善术后膀胱功能,减小副作用发生率,可作为膀胱过度活动症引起的下尿路症状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为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5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15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78例)。对照组给予单一盆底肌锻炼治疗,观察组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患者的尿失禁影响问卷简版(IIQ-7)、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盆底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分,统计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排尿量、总排尿次数、总漏尿事件次数、功能性膀胱容量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总排尿量、总排尿次数、总漏尿事件次数均明显减少,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功能性膀胱容量有所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IIQ-7、PFDI-20、PFIQ-7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以上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PISQ-12评分明显上升,且观察组PISQ-12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盆底肌电值、最大尿道压、最大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均明显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生物反馈结合盆底肌锻炼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可有效改善患者排尿、漏尿情况、盆底肌功能及尿动力指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尿潴留产生的原因及其膀胱逼尿肌功能的改变.方法 结合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回顾性分析178例急性尿潴留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男性患者中,年龄50岁者急性尿潴留原因主要为前列腺增生导致膀胱出口梗阻,占60.63%(77/127);年龄≤50岁者急性尿潴留原因主要为腰骶段脊椎外伤后逼尿肌收缩功能低下,占72.55%(37/51).各年龄段女性患者急性尿潴留原因皆为逼尿肌收缩功能低下;年龄50岁男性患者与同年龄段女性患者膀胱低顺应性及逼尿肌收缩功能低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稳定膀胱及膀胱出口梗阻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男性患者产生急性尿潴留的原因主要为膀胱出口梗阻;而女性及中青年男性患者急性尿潴留的原因主要以逼尿肌收缩功能低下为主,其逼尿肌收缩功能依不同的病因出现不同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采用膀胱灌注RTX的方法对患有间质性膀胱炎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92例患有间质性膀胱炎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2组,平均每组46例。A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方法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膀胱灌注RTX的方法进行治疗。对2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每日最大排尿量、每日排尿次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我们研究后发现,B组患者治疗后的每日最大排尿量明显多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该组患者治疗后的每日排尿次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结论采用膀胱灌注RTX的方法对患有间质性膀胱炎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令人满意,患者在经过治疗后一次排尿量明显增加,每日排尿次数明显减少,且患者不会出现特殊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可以做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钟敏  莫乃新  吕忠 《现代保健》2014,(31):127-130
目的:探讨尿流动力学检查在女性排尿困难患者中的意义。方法:对65例女性排尿困难患者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65例患者中神经源性膀胱19例,膀胱出口梗阻16例,非神经源性逼尿肌尿道外括约协同失调15例,逼尿肌收缩无力13例,不稳定膀胱2例。结论:尿流动力学检查是诊断女性排尿困难病因的主要方法,在女性排尿困难的治疗方面可提供准确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收治的60例SU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观察组采取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照组采取单纯盆底肌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排尿日记指标、ICI-Q-SF评分、1 h漏尿量、尿动力学参数。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总排尿次数、总漏尿次数、最大排尿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总排尿次数、总漏尿次数明显降低(均P0.05),最大排尿量明显升高(均P0.05)。治疗结束后和治疗后6个月,两组ICI-Q-SF评分和1 h漏尿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结束后和治疗后6个月ICI-Q-SF评分和1 h漏尿量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Valsalva漏尿点压(PVLP)、正常膀胱压测定(NDCC)、逼尿肌非常规收缩持续时间(DUCD)、膀胱压最大容量(MCC)、逼尿肌非常规最大收缩压(MDUC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结束后PVLP、NDCC、尿道最大闭合压(MCP)、MCC显著升高(均P0.05),DUCD、MDUCP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可有效改善女性SUI患者的尿道控尿能力,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B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在下尿路功能障碍患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下尿路功能障碍患儿54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由于肾积水需要进行B超影响尿动力学检查的患儿1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均进行B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观察组患儿的B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表现出了残余尿量增多,膀胱顺应性降低,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逼尿肌瘫痪;膀胱壁厚度增加、毛糙,膀胱颈口发生抬高,尿道扩张,在排尿期其尿道不能完全开放等现象。对照组患儿的B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可见膀胱壁光滑,膀胱壁的平均厚度为(2±1)mm,膀胱颈口关闭,不抬高,排尿期膀胱颈口和后尿道充分开放。结论 B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能够显著的提高小儿下尿路功能障碍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和全面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