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薇  梁英梅  邹平 《海南医学》2009,20(3):44-45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内皮细胞、血小板功能及纤溶活性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48例CHF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P-选择素、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水平并与25例正常体检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HF患者血浆VWF、P-选择素、PAI-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且三者水平与心功能状态有关。P-选择素与VWF呈正相关关系。结论CHF患者存在内皮损伤、血小板激活以及纤溶活性降低,提示CHF患者有高凝倾向,易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P-选择素、vWF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brand factor,vWF)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ELISA法检测28例UA患者及21例健康成人的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vWF水平,结果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vWF水平在UA组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UA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及vWF水平升高,说明其发病过程与血小板激活及内皮功能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指标: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法国产STA-R全自动血凝检测仪检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浆vWF、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水平。结果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vwF、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抗凝血酶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vWF、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血浆中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住院确诊的肺癌患者90例(肺癌组),健康志愿者90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肺癌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血浆中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人P-选择素和人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含量;采用ACLTOP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全套指标,其中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lrr)、纤维蛋白原(FIB)的血浆含量采用凝固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抗凝血酶Ⅲ(AT-Ⅲ)的测定采用底物发光法。结果肺癌组血浆vWF、P-选择素、TAT、D-二聚体、FIB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AT-Ⅲ、AFFr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或缩短(P〈0.05),而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期肺癌患者的血浆vwF、P-选择素、TAT、FIB、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Ⅲ期及I+Ⅱ期肺癌患者(P〈0.05)。Ⅳ期肺癌患者的血浆胛及APTr均较Ⅲ期及I+Ⅱ期肺癌患者明显缩短(P〈0.05),且Ⅳ期肺癌患者的AT-Ⅲ活性也较Ⅲ期及I+Ⅱ期明显降低(P〈0.05)。结论肺癌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且AT—Ⅲ、vWF、D-二聚体、FIB、TAT、P-选择素以及APTT是早期诊断血栓前状态的可靠标志物,其中以vWF、TAT、P-选择素以及D-二聚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糖尿病孕妇的血小板活化状态、血管内皮损伤、抗凝及纤溶系统部分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了正常非孕妇女、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各20例和46例妊娠晚期糖尿病孕妇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抗凝血酶-Ⅲ、蛋白C系统筛选、纤溶酶原、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D-二聚体等指标的含量.结果 与正常非孕组及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妊娠晚期糖尿病孕妇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组织纤溶酶原抑制物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明显低于正常晚期妊娠组(P<0.01);与正常非孕组比较,正常晚期妊娠组和妊娠期糖尿病组空腹血糖、纤溶酶原、D-二聚体等指标均显著增高(P<0.01).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妊娠期糖尿病组空腹血糖、纤溶酶原、D-二聚体均显著增高(P<0.01),抗凝血酶-Ⅲ、蛋白C活性依赖凝固时间在正常晚期妊娠组较非孕组呈下降趋势,妊娠期糖尿病患者AT-Ⅲ水平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正常晚期妊娠妇女血液处于血栓前状态,而糖尿病孕妇存在着明显的血栓前状态,因此,糖尿病孕妇产前测定凝血和纤溶功能指标,对监测病情、指导治疗、改善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尿毒症患者蛋白C系统和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30例慢性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血浆蛋白C、蛋白S、血栓烷B_2、P-选择素含量,并对其中9例血液透析前后的相关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30倒尿毒症患者66.7%发现蛋白C水平低下,未发现蛋白S水平低下,平均蛋白C水平降低而蛋白S水平增高。血液透析后两者均较透析前显著增高。血液透析前TXB_2水平增高,P-选择素水平降低,血液透析后两者改变与透析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尿毒症高凝状态与蛋白C水平低下血小板活化异常有关。血液透析可纠正蛋白C异常,对血小板活化状态的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慢性肺心病心衰患者血栓前状态标志物P-选择素、D-二聚体、vWF的影响。方法将75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血必净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2次,d,10d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P-选择素、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浆P-选择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D-二聚体水平自身前后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能明显改善慢性心衰临床总有效率及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有保护作用,在慢性心衰的治疗过程中起重要辅助治疗作用,在肺心病血栓前状态的防治中有积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P2Y12受体拮抗剂(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术后可溶性炎症因子CD40L(sCD40 L)、可溶性P-选择素、IL-8和IL-10水平以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诊断为AMI并行急诊PCI患者80例,分组为替格瑞洛组(n=40)和氯吡格雷组(n=40)。ELISA法检测PCI术前、术后24 h和术后7天血清sCD40 L、P-选择素、IL-8和IL-10水平,血栓弹力图检测血小板聚集反应。结果 (1)急诊PCI术后24 h,与PCI术前相比,两组患者血清中促炎因子sCD40 L、P-选择素和IL-8的水平均显著升高,并且两组的抑炎因子IL-10水平较术前均显著降低;术后7天,两组患者血清中sCD40 L、P-选择素和IL-8的水平显著低于术后24 h,两组血清中IL-10水平均高于术后24 h;术后7天两组患者血清中sCD40 L、P-选择素和IL-8水平与术前相比无差异,但替格瑞洛组抗炎因子IL-10水平显著高于术前。(2)对行急诊PCI术AMI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不同影响:术后24 h,与氯吡格雷组相比,替格瑞洛组患者血清中sCD40 L、P-选择素和IL-8水平显著降低,IL-10水平显著升高;术后7天,替格瑞洛组患者血清中sCD40L水平低于氯吡格雷组,IL-10水平高于氯吡格雷组,而p-选择素和IL-8的水平在两组之间比较。(3)替格瑞洛组术后7天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的低反应性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2.5%vs.20%)。结论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可以更显著降低PCI术后一周内促炎因子sCD40L水平,并增加抗炎因子IL-10和抑制血小板聚集,表明替格瑞洛短期对炎症及血小板反应的调节作用强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液标志物对心血管疾病预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心血管疾病组27例和对照组36例,检测血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C-反应蛋白(CRP)、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血清白蛋白(ALB)水平.结果 心血管疾病组患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CRP均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心血管疾病组患者血清白蛋白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血管疾病组患者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MHD者发生心血管疾病并发症与血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9):53-56
目的 观察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对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密切相关的两项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 年1 月~2018 年6 月在我院血透室签约的MHD 患者总共48 例,随机选取24 例患者,予每周行高通量的血液透析(HF-HD)治疗,为观察组;其余24 例患者,则予每周行普通的血液透析(HD)治疗,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的透析前(第1 次透析前)及透析后(透析治疗6 个月后)的相关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并将透析前、后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透析前,两组患者血清TNF-α、hs-CRP、vWF、sVCAM-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均较透析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经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MHD 患者血清TNF-α、hs-CRP 均与vWF、sVCAM-l 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高通量血液透析能更有效降低MHD 患者TNF-α、hs-CRP、vWF、sVCAM-1 浓度,能更有效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