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神经性贪食症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神经性贪食症(BN)的临床情况。方法:对11例神经性贪食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发病前大多有厌食症状或神经性厌食症。结论:认为BN为持久性神经性厌食症的延续,社会文化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应以心理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调查精神病和进食障碍共同的病因学,作者检查了17例神经厌食和/或贪食症患者。这些患者在他们一生中的某些时候曾出现过精神病症状。方法:作者复习了130例患者的材料,这些患者符合DSM-Ⅲ关于神经厌食和贪食症的诊断标准。20例仅有神经性厌食,40例既有神经性厌食又有贪食症,70例单有贪食症。其中女125例,男5例。这些患者中有17例在他们一生中曾出现过精神病症状,并符合DSM-Ⅲ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3.
过去几年里,对神经性厌食(简称厌食症)与贪食症间的病因关系倍加关注。以往  相似文献   

4.
概述:一直以来,饮食障碍被认为是西方国家特有的与文化相关的综合症。因为神经性厌食症,这个理论似乎已被打破,但仍少有关于神经性贪食症的跨文化研究,故这方面文献有限。在本临床病例中,我们试图探讨文化因素对这一疾病的影响。我们研究了此病例中的非典型特征,特别关注到容易被忽略的患者的外表容貌和收养隐秘被揭晓所诱发的心理冲击。神经性贪食症触发了一种亲子关系和自我认同的重新寻找,以期日后再度恢复良好家庭关系并最终获得自我。同样我们也研究本病例中的中国收养状况。本病例提示文化因素影响的重要性,跨文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神经性贪食症,并提示了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概述:一直以来,饮食障碍被认为是西方国家特有的与文化相关的综合症.因为神经性厌食症,这个理论似乎己被打破,但仍少有关于神经性贪食症的跨文化研究,故这方面文献有限.在本临床病例中,我们试图探讨文化因素对这一疾病的影响.我们研究了此病例中的非典型特征,特别关注到容易被忽略的患者的外表容貌和收养隐秘被揭晓所诱发的心理冲击.神经性贪食症触发了一种亲子关系和自我认同的重新寻找,以期日后再度恢复良好家庭关系并最终获得自我.同样我们也研究本病例中的中国收养状况.本病例提示文化因素影响的重要性,跨文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神经性贪食症,并提示了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神经性厌食症的患病率约为1%,神经性贪食症约为2%.患者多为15~30岁的女性.每年每人所需的医疗保险费用约为15 000欧元.目前尚缺乏系统的治疗,住院治疗常常离家很远,缺乏当地的治疗.昂贵的费用,门诊治疗的质量低下,医患双方都不满意.需要整体的治疗计划,但是这个问题还没有被意识到.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来,贪食症患者数量日益增多,且一致认为摄食障碍常与情感障碍并存。由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对非典型抑郁症有效,所以本文集中讨论2个问题,①苯乙肼治疗正常体重的女性贪食症患者是否优于安慰剂?②苯乙肼优于安慰剂是否仅局限于同时有抑郁症的患者? 方法:50例女性贪食症患者,年龄18~45岁,体重在标准体重的80~120%之间。均符合DSM-Ⅲ的贪食症诊断标准,病程至少1年,暴食发作至少每周3次,排除患者急慢性内科疾病和正在服用精神药物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贪食症是一种伴有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的常见疾病,治疗一般较难,唯行为疗法和抗抑郁剂治疗有一定的疗效。本文作者将报导用锂治疗14例贪食症病人及随访结果。方法本文作者在1982年10月~1983年8月用锂治疗14例女性贪食症病人,年龄18~34岁(24.6±4.9岁),符合DSM-Ⅲ贪食症的诊断标准,且不同时伴有神经症性厌食。病程l~10年,贪食发作次数为每周3~70次。除1例患者外都有呕吐现象,5例(包括未发生呕吐的1例)滥用缓泻药和利尿剂、6例有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进食障碍(ED)患者核心症状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21例ED患者及40名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进行进食障碍调查量表、Barratt冲动性量表评估。运用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探索各型ED核心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成熟恐惧与完美主义、社交不安全感分别与限制型厌食症(ANR)患者的求瘦、对体型不满症状呈正相关;禁欲主义、成熟恐惧及完美主义与暴食/清除型厌食症(ANBP)患者的求瘦症状相关,冲动性、完美主义与其暴食症状相关,禁欲主义、社交不安全感与其对体型不满症状正相关;禁欲主义与贪食症患者的求瘦、对体型不满症状均呈正相关,内省力不足、冲动性与其暴食症状正相关。结论:完美主义、冲动性、禁欲主义是ED患者核心症状的共同影响因素;成熟恐惧与社交不安全感,内省力不足分别是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症状出现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104例进食障碍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住院进食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神经性厌食症(AN)和神经性贪食症(BN)诊断标准的104例住院进食障碍患者按不同临床类型分组,对两组患者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比较. 结果:AN和BN患者的怕胖心理、闭经、误工误学时间及减少食物对身体影响的方式等临床特点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AN患者较BN患者发病年龄早,体象障碍比较多见(P均<0.01,或P均<0.05).BN患者比AN患者有更多抑郁症状,病程较长,就诊年龄晚(P<0.01). 结论:进食障碍两大综合征可能是一个疾病进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而贪食症的危害更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贪食症是一种综合征,其特征为常过度贪食,但又害怕变胖,因而自行引吐或服泄药,随后自觉内疚,曾称为神经性贪食症。用苯妥英钠、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心理教育治疗和抗抑郁剂治疗此病都有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贪食症是一种进食障碍,常见于正常体重的年轻女性。本文报导275例女性贪食症患者有关进食与非进食的问题。方法:患者为明尼苏达大学有进食障碍的门诊病人,共275例,均符合DSM-Ⅲ贪食症诊断标准。作者要求每位患者完成一份有关进食问题的问卷。  相似文献   

13.
最近有几个安慰剂对照、双盲研究认为三环类抗抑郁剂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治疗贪食症有效。但某些患者用这些药物治疗既无效又出现一些副作用。氨苯甲异喹(Nomif-ensine)是一种新的抗抑郁剂,与标准的抗抑郁剂相比,几乎没有抗胆碱能、镇静、低血压等副作用,只有轻度振奋和减低饮食作用。本文用氨苯甲异喹治疗贪食症就其疗效进行了评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非典型摄食障碍(EDNOS)的特征表现.方法 采用进食情况调查表(EDI)进行自评问卷调查、摄食障碍检查问卷( EDE)和SCID —I的H部分进行访谈的方法,对8 600名大一女生筛选和确诊摄食障碍,并获取各类摄食障碍的心理行为特征.结果 EDNOS的发病率最高,为7.277‰.EDNOS的代偿行为基本少于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EDNOS群体中,选择剧烈运动和采取一种代偿行为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38.7%和43.5%.三类摄食障碍的EDI与EDE所有因子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DE的条目中,EDNOS的空腹和体重重要性分值低于神经性厌食症,而秘密进食分值低于神经性贪食症.结论 EDNOS总体上具有摄食障碍的所有临床特征,在某些症状上表现较轻,需要鉴别和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贪食症影响育龄高峰期妇女,很少有研究探讨妊娠对贪食症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大样本的回顾分析,研究妊娠期的贪食行为,探讨产后精神疾病以及贪食症复发的预测因素。方法:对象为1988~1994年间于StGeorge医院饮食障碍科就诊的患者,符合DSM-IV诊断标准。作回顾性调查,妊娠有关资料通过评定获得,仅首次妊娠资料作为研究。饮食障碍的行为问题采用半定式检查。贪食症相关行为分五个阶段评定:受孕时,妊娠期每隔1/3阶段各一次,以及产后12个月时。记录行为的严重度采用每周频率和二分法“有”或“无”,同时记录患者妊娠经历的有关评述。产后抑郁被…  相似文献   

16.
神经性厌食伴贪食症1例报告王文甫,刘雅玲我院近收治1例神经性厌食伴贪食症患者,经治疗后获得了较满意疗效,鉴于该症临床上少见,现予以报告。患者,女,32岁,产后不思饮食,体重明显下降3年,以后出现控制不住大量进食,食后即呕,体重进一步下降,伴焦虑抑郁等...  相似文献   

17.
文献报导中有关神经性厌食症多导睡眠图的特点极具争议。不少报导认为该类患者具有睡眠时间明显减少、质量差、慢波睡眠时间减少和眼快动睡眠潜伏期缩短等特点,而且睡眠中觉醒时间增多,睡眠醒转增多。但另一些作者并没有发现厌食症患者睡眠有其独特性。文献中另一个争论焦点为REM睡眠时间增多或减少与饮食障碍是否有关。研究样本在年龄、抑郁种类以及是否同时存在贪食行为等方面的差异可能是导致歧见的原因。以往,在运用电脑技术研究精神病理方面,总集中于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显示睡眠脑电图与神经生物反应有紧密的关系。作者用谱带量化分…  相似文献   

18.
神经性贪食症是一种潜在的威胁生命的疾病,早期的研究提示这种病的治疗效果不佳。最近的研究发现用某些抗抑郁药治疗短期内有效。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8周的双盲研究中,治疗门诊女性神经性贪食症病人,碳酸锂是否比安慰剂更有效。  相似文献   

19.
住院患者,女性,59岁。因患精神分裂症已35年,并多次住院给予氯丙嗪等治疗至今未愈。本次系患者第18次住院。临床诊断精神分裂症合并心血管病和高血压,并采用氯丙嗪等各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效果均差。入院后,先后检查血常规四次(见附表),其操作按常规,即以乙二胺四乙酸(EDTA—K2)抗凝真空采血管采集标本进行。由于患者一直服用氯丙嗪治疗,多次血常规检查报告患者血小板减低,虽无临床出血症状,临床仍怀疑为氯丙嗪引发血小板减少症,乃改用舒必利治疗。同时检验科立即对该患者血常规进行复检,继续使用EDTA—K2抗凝真空采血管采集标本,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氯氮平、氟哌啶醇和氯丙嗪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糖、脂代谢和体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服用氯氮平(89例,氯氮平组),服用氟哌啶醇(87例,氟哌啶醇组)及服用氯丙嗪(83例,氯丙嗪组)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于治疗前后的不同时间进行血糖、胰岛素、血脂及体质量测定,并做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氯氮平组治疗第90天和第180天空腹血糖异常(空腹血浆血糖〉7.0mmo/L)的发生率分别为8%及24%,氟哌啶醇组分别为1%和2%,氯丙嗪组分别为1%及4%。治疗第90天氯氮平组和氯丙嗪组的空腹及餐后2h血糖浓度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第180天的血糖浓度高于第90天,氟哌啶醇组各时点的变化则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第90天,氯氮平组的体质量平均高于治疗前5.5%,氯丙嗪组高于治疗前4.8%;治疗第180天两组分别高于治疗前9.1%和7.4%;氟哌啶醇组则无明显变化;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患者治疗第180天的胰岛素浓度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氮平组和氯丙嗪组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氟哌啶醇组则无明显变化。治疗第180天氯氮平组和氯丙嗪组患者血糖、胰岛素、血脂浓度与体质量均有一定相关性(r=0.23-0.39);氯氮平组的血糖、体质量、血脂代谢还与血药浓度呈显著性相关(r=0.28-0.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氯氮平和氯丙嗪治疗影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糖、脂代谢及体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