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波辐射对眼球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干预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微波辐射可造成眼部损伤,过去主要侧重于研究高强度微波辐射所致的热效应,近年对低强度微波辐射所致非热生物学效应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为探讨电磁场暴露限值的标准及有效防护提供了依据。本就微波辐射对眼球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干预途径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由于微波的广泛使用,接触微波辐射的人员也相应增多。微波辐射已成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一种因素。眼晶状体是人体对微波最敏感的器官之一。国外,1952年Hirsch等人报告了第一例属于微波辐射引起的白内障。从此,微波辐射对人眼的危害引起了普遍的重视。国内丁淑静等曾报告一例微波白内障。现将我们所见六例与微波辐射有关  相似文献   

3.
Yao K  Wang KJ  Tan J  Xu W  Lu DQ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2):836-840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微波辐射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 (RLEC)细胞周期的阻断作用 ,以及微波辐射对细胞周期调控基因P2 1WAF1、P2 7Kip1及c myc表达的影响。 方法 应用频率为 2 4 5 0MHz、功率密度分别为 0 10 (A组 )、0 2 5 (B组 )、0 5 0 (C组 )、1 0 0 (D组 )及 2 0 0mW /cm2 (E组 )的微波连续辐射体外培养的RLEC 8h ,光镜下观察辐射前、后细胞形态学的改变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细胞周期 ,Western印迹法检测功率密度 2 0 0mW /cm2 的微波辐射 4、6及 8h对P2 1WAF1、P2 7Kip1及c myc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无微波辐射对照者为F组 ,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微波辐射 8h后 ,C、D及E组RLEC肿胀和聚集 ,甚至出现细胞固缩和脱壁现象 ,G0 /G1期细胞所占比例明显升高 (P <0 0 5 )。功率密度 2 0 0mW /cm2 的微波辐射 4h ,P2 7Kip1表达水平即开始明显升高 ,而c myc表达水平开始逐渐下降 ,P2 1WAF1表达无变化。结论 功率密度≥ 0 5 0mW/cm2 的微波可阻断RLEC细胞周期 ,并使细胞停滞于G0 /G1期 ;这种阻断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调控细胞周期转换的基因P2 7Kip1和c myc而实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微波辐射治疗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难治性并发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于5例经采用保守治疗无效的白内障术后并发症进行微波辐射治疗。结果 5例并发症均经微波辐射治疗治愈,取得了常规治疗所未能获得的较好的效果。结论 微波辐射治疗白内障术后并发症是可行的,微波作用于各不同并发症具体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5.
五十年代以来,一些研究者曾陆续报导了少数微波白内障病例,并证实大场强微波辐射能够迅速引起动物的白内障。但目前对低场强微波能否引起白内障  相似文献   

6.
微波对眼的辐射损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随着微波的广泛应用,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关于微波的生物学效应,除了神经、心血管、内分泌等系统外,眼睛是一个重要的靶器官。其主要原因是眼内含水量高,易于吸收微波辐射能量,且眼内容物血管少,热交换很慢,使其在微波致热时极易受到损伤。我国于70年代开展了微波对眼损伤的研究,但由于种种原因,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尚存在分歧,需做进一步研究。本文综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情况。一、微波对人眼损伤的研究:微波对人眼的损伤多集中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与微波辐射有关的眼疾病报道大多是白内障,也有对…  相似文献   

7.
马敬  刘斌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8,8(6):348-350,I0005
目的 探讨微波辐射对人鼻咽癌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 运用微波理疗仪以连续波、垂直极化照射方式对人鼻咽癌细胞CNE-2进行微波辐射(频率2 450 MHz).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100、200、300 W/m2微波辐射组.利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观察并检测微波辐射对人鼻咽癌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光学显微镜下可见,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各实验组细胞肿胀、边缘模糊、细胞脱壁及细胞结构不清程度旱进行性加重,悬浮细胞和细胞碎片明显增多,凋亡细胞数量逐渐增多;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各实验组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内质网扩张、细胞内空泡形成、髓鞘样结构形成及线粒体肿胀程度逐渐加重;细胞空泡样变、染色质浓集为细胞凋亡的早期改变,典型的凋亡细胞逐渐增多.对照组与100 W/m2微波辐射组相比,TUNEL阳性细胞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6,P<0.05),其余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微波辐射能影响人鼻咽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并促进细胞凋亡.(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8,8:348-350)  相似文献   

8.
微波致视网膜神经细胞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2450MHz微波对视网膜神经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细胞,按微波强度分3组进行微波辐射1h、测温,观察细胞形态,测细胞存活率,测定细胞内SOD、GSH-Px酶活性及MDA含量,原位末端标记检测凋亡。结果 辐射后SOD及GSH-Px活性明显下降,MDA含量增高,个别细胞凋亡,上述改变随着微波强度而增加,结论 250MHz微波可引导视网膜神经脂质过氧化损伤及细胞凋亡,损伤程度随微波辐  相似文献   

9.
许多皮质性白内障是渗透性白内障(osmotic cataract)。虽然起因不同,但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即晶体纤维有明显的水化现象,此乃因钠和氯离子流入,钾离子排出晶体所致;其结果使晶体内渗透压增加,继而细胞膜破坏,从而加速白内障病程的进展。实验糖性白内障是典型的渗透性白内障,其他如实验性微波、辐射、萘、低血糖及低血钙所致的白内障,甚至某些人的皮质性白内障也属于这个范畴。  相似文献   

10.
职业性微波白内障研究动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波白内障已纳入职业性白内障范畴 ,国标《职业性白内障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 115 0 2 - 89)指出 ,微波白内障是指电磁波中 30 0MHz~ 30 0GHz频率范围(或 1m~ 1mm波长 )辐射所致眼晶状体损伤 ,归为非电离辐射性白内障。实验性微波白内障最早报道是 194 8年Dalily和Richardson同时分别在狗和兔的实验中发现 ,都采用2 4 5 0MHz(波长 12 2 5cm)的微波辐照后引起晶状体后皮质浑浊致微波白内障。个案报告是 195 2年Hirsch首次报道 ,一名男性雷达技师 ,受频率 1 5~ 3GHz、功率密度10 0mW·cm- 2 的微波辐照 ,暴露 1年后发现双眼白…  相似文献   

11.
随着微波技术在电子工业、国防、通讯、医药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接触微波的人员也相应增多 ,微波辐射对人体的损伤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为了解微波辐射对眼晶状体的变化 ,我们对某单位微波作业者的晶状体作了调查分析。对象与方法1 现场卫生学调查 :采用国产DCHY -80 1型近区电场测量仪、RJ -2型微波漏能测量仪 (用前经校正 ) ,在不同区域作操作者头、胸、腹部位电磁场强度测定 ,按GB10 43 6-89《作业场所微波辐射标准》进行评价。2 调查对象 :调查组为接触微波 1年以上一直没有脱离微波作业的工作人员 60名 ,其中男 3 7名、女 2 …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微波辐射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RGCs,经频率为2450MHz微波辐射1h,按辐射强度分为4组:0mW·cm^-2组、10mW·cm^-2组、30mW·cm^-2组和60mW·cm^-2组。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存活率,Annexin V—PI荧光标记双染色流式细胞术和TUNEL法检测RGCs的凋亡率。结果各组细胞经辐射后形态均有所改变,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8.7%、98.4%、87.8%和63.8%,随微波强度增加而下降;而流式细胞术检测的细胞凋亡率的结果表现出强度及时间相关性,TUNEL法检测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2%、12.2%、18.0%和18.5%,随微波强度增加而增加。结论2450MHz微波可引起RGCs损伤及细胞凋亡,其损伤程度表现出辐射剂量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的发展,微波在现代通讯,广播和电视中的广泛应用。其对人体的影响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眼的晶体是对辐射最敏感的组织之一,为此作者对哈尔滨及大  相似文献   

14.
自Hirsch(1952)等报告了第一例微波辐射引起的白内障后,国内李凤鸣(1977)首先报告了微波对眼的损伤。继后丁淑静(1981)等报告了一例微波白内障,尔后国内又有不少报告。为了解重庆地区微波作业人员眼的状况,我们于1987年5~9月,对接触微波的58个单位191人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受到微波辐射而引起视盘之可见病变在动物实验中已曾被发现过,但尚未见发生在人眼的报告。现遇一例,特介绍及讨论如下: 〔例〕患者男、33岁、电工。病史:1980年1月7日在调试工业用的微波加热装置过程中,当调离子器的螺钉时,眼正对向螺钉口窥视,相距约100厘米,历时约30秒钟。微波源为915±25MHz,此时正在开机,螺钉口有毫瓦级微波泄漏,而患者忘记戴上微  相似文献   

16.
劳动生产过程中,存在多种职业危害因素,可引发多种眼部疾病。例如:外伤性和职业中毒性结膜、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及视神经等的损伤。除机械性眼外伤外,对视功能影响较大且较常见的是职业暴露所致白内障。据文献报道,能影响晶状体的职业有害因素,已公认的有TNT、萘、高强度微波辐射(>1 0mW/cm2 )、放射线等。下面就按不同的职业暴露分别予以阐述。1 非电离辐射与白内障非电离辐射主要指发射量子能量小于1 2ev,波长在1 0nm以上的辐射线。包括射频(微波)、红外线(IR)、可见光(VL)、紫外线(UV)和激光。它们能在自由空间和物体内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机辐射对体外培养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中Bax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手机辐射后在MEM培养液培养28d晶状体中Bax的表达水平,裂隙灯下观察晶状体的混浊程度。结果:手机辐射组Bax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ax的表达量随着手机辐射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手机辐射组的晶状体混浊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结论:手机微波辐射可增加体外大鼠晶状体中Bax的表达,导致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和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机辐射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晶状体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手机辐射后在MEM培养液里培养28d晶状体中HSP70的表达水平,裂隙灯下观察晶状体的混浊程度。结果:手机辐射组HSP70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HSP70的表达量随着手机辐射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结论:手机微波辐射可增加体外大鼠晶状体中HSP70的表达,可能导致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40例微波肝切除与20例传统方法在肝切除术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微波肝切除术的优劣。结果表明: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也未发现微波切肝的特殊并发症,术中出血量方面,微波切肝组略低于传统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原因可能在于,用微波刀进行断面灼切时所耦时间太长,加之针状幅射器盲目刺输出微波,以缩短“灼切”时间,此外,最在B超引导下进行,以免辐射刺入较大的血管,针状微波辐  相似文献   

20.
我国葡萄膜炎研究近年来取得很大进展.我国眼科工作者的研究表明,Th1细胞和Th17细胞均参与了葡萄膜炎发生,Fas/FasL表达不平衡所致的淋巴细胞对凋亡抵抗性增加,CD4 CD25highT细胞功能和数量降低,瘦素水平增高及一些因子的基因多态也参与了葡萄膜炎发生及复发.临床研究发现我国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和Fuchs综合征患者有独特的临床特征,激光前房闪辉一细胞计数仪和多焦ERG检测已大大推进了人们对葡萄膜炎病理生理改变的认识.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我国从事葡萄膜炎研究的医生还很少,诊断治疗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眼科,2008,17:217-2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