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和低通量血液透析(LFHD)不同模式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先接受LFHD 3个月后再接受HFHD 3个月,均每周透析3次,每次透析时间为4 h,超滤不超过体重增长的5%,采集患者在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情况及阶段性(3个月为1个阶段)相关血清学化验指标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FHD前、后平均动脉压(MAP)有明显下降,且对透析3、4 h血压控制水平明显优于LFHD(P<0.05),而LFHD前、后血压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HFHD后血磷(P)、甲状旁腺激素(i PTH)、β_2微球蛋白(β_2-MG)、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肌酐(Scr)水平下降,同时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水平升高(P<0.05)。结论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执行HFHD血压控制水平明显好于LFHD,且部分血清学指标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不同超滤模式透析对血容量及血压的影响.方法 稳定血液透析患者12例,采用标准透析(SD)、线性超滤模式透析(UP1:起始超滤率为匀速超滤时的1.33倍,线性降低至透析结束)和阶梯状超滤模式透析(UP2:透析前1/3时间超滤率为匀速超滤的1.5倍,中间1/3时间超滤率等同于匀速超滤,后1/3时间超滤率为匀速超滤的0.5倍)各进行10次,在线监测透析过程中相对血容量(RBV)、平均动脉压(MAP)及发生症状性低血压的例次.结果 (1)透析间期体重增长量及透析中脱水量在3种模式之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2)透析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的Upl和UP2相对血容量低于SD(P<0.001),透析1小时、2小时时UP2低于UP1(P<0.05);(3)UPl在透析2小时、3小时、4小时、5小时MAP均低于SD(P<0.05).UP2模式在透析中MAP均低于SD(P<0.05),UP2模式在透析2、3、4小时MAP低于UP1(P<0.05);(4)SD与UP1发生低血压的例次比较无明显差异,UP2模式出现低血压次数多于SD和UP1,其中1人因6次透析中4次低血压,不得不提前终止此模式.结论 单纯使用超滤模式,特别是阶梯状超滤模式透析,透析早期脱水速度过快,血容量变化大,易引起症状性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血液透析是目前我国最常用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但是由于中分子及蛋白结合毒素清除不充分,诱发或加重了各种透析相关并发症,并显著影响尿毒症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文章从尿毒症毒素清除效力角度,针对心血管疾病、肾性贫血、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认知功能障碍、淀粉样变性等并发症以及残余肾功能的保护,分析和比较高通量血液透析、血液...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异性(BPV)情况,探讨影响MHD过程中BPV增加的相关危险因素,了解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2009年1月1日以前开始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常规透析的MHD患者行回顾性分析.记录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每季度第1次血液透析过程中所有血压值,求取收缩压、舒张压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以离散系数表示透析中收缩压和舒张压BPV.随访时间未满2年的患者取时间平均分布的6~8个透析过程的血压计算.记录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继续随访至2011年12月31日.结果 共纳入280例患者.平均透析中收缩压BPV为0.119 ±0.029,舒张压BPV为0.118 ±0.028;其中老年MHD患者(114例)透析中收缩压的BPV显著高于青中年组(166例)(0.126±0.029比0.114 ±0.028,P=0.012),两组间透析中舒张压的B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17±0.031比0.119 ±0.025,P=0.498).将透析中收缩压BPV作为应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透析前收缩压、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及血红蛋白水平是透析中收缩压BPV的独立影响因素.将透析中舒张压BPV作为应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平均脱水量是透析中舒张压BPV的独立影响因素.随访3年,死亡64例(22.9%),生存分析显示透析中收缩压BPV升高与病死率升高显著相关(P<0.01).结论 高龄、透析前高收缩压、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增加、血红蛋白水平降低为MHD患者透析中收缩压BPV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增加为MHD患者舒张压BPV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透析中收缩压的BPV升高与MHD患者全因死亡率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5.
<正>扩散性脱钠被建议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压控制。最近关于住院和死亡的数据对低钠透析液的益处提出了质疑,引起了透析领域的争论。因此,研究者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范围内研究透析液中钠与血压的关系。方法:在来自国际透析预后与治疗模式研究的23 962例患者中,研究者用多种校正后的线性混合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间期动态血压节律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8例老年MHD患者,均于透析间期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完善血液生化指标和心脏超声检查。根据动态血压监测中夜间收缩压下降率情况将患者分为2组:血压节律正常组和血压节律异常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血液生化指标、动态血压参数、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MHD患者透析间期血压节律的影响因素。结果(1)血压节律异常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对称性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左室质量指数高于血压节律正常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甲状旁腺激素、对称性动念动脉硬化指数、左室肥大是动态血压节血律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继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动脉硬化、左室肥大是老年MHD患者透析间期动态血压节律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治疗过程中高血压的发病情况和治疗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2008年1月~2009年6月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发生透析中高血压(intradialytic hypertension,IDH)的临床资料,观察加强超滤脱水、调整降压药和改变透析液钙离子浓度等方法对IDH患者透析前后及透析中血压变化的影响. 结果:131例MHD患者中23例(17.5%)发生IDH,其中18例通过加强超滤脱水后,透析前收缩压、透析3h、透析4h平均动脉压(MAP)及透析后的收缩压、舒张压、MAP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IDH的发生率显著减低(P<0.01).2例患者改用钙离子浓度为1.25 mmol/L的透析液透析后血清钙离子浓度较调整前下降,透析前、后的血压较前降低,同时未再发生IDH.另3例患者通过调整降压药剂量和种类使透析前、后血压和IDH得到控制. 结论:容量超负荷可能是MHD患者发生IDH的主要原因,通过增加超滤、调整透析液钙离子浓度和服降压药有助控制IDH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容量超负荷的现象非常普遍,调整透析液的钠离子浓度可清除体内多余水分。目前透析过程中常用的钠模式有低钠透析、标准钠透析、可调钠透析和个体化钠透析模式。前三种透析模式在透析结束时都可能会达到钠离子的负平衡或正平衡,引起透析失衡综合征或透析间期口渴、干体重增加等。个体化钠模式的目标是透析结束时实现钠离子的零平衡,既不引起钠潴留,也不过度丢失钠,更好地控制血压及干体重,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是非常理想的透析液钠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通量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6~2016-06收治的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112例进行研究,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行低通量透析,观察组行高通量透析,两组均透析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水平均明显下降,组内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07%(P0.05)。结论采用高通量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可以有效降低和控制血压水平,减少不良反应,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析透析前血清钠浓度与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血清钙浓度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一般情况,根据患者透析前血清钠浓度将患者分为低钠组和正常钠组,比较两组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血清钙浓度的差异。结果透析患者男女比例为1.21∶1;平均年龄(64.34±14.16)岁,多集中在60~80岁(49.2%);平均始透年龄(64.32±14.16)岁,多集中在60~80岁(45.32%);透析年限5年者占32.81%,透析年限10年者占7.8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原发病前三名依次为糖尿病、原发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者;血清钠浓度达标率84.37%,血清钾浓度达标率89.84%,血清钙浓度达标率60.94%,血清磷浓度达标率57.81%。发生过透析中低血压的患者数达45.31%。低钠组与正常钠组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及血清钙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中心血液透析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年龄集中在60~80岁;最常见的原发病是糖尿病。发生过透析中低血压的患者占45.31%,低钠血症与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无关。血清钠浓度与血清钙浓度无关。  相似文献   

11.
高通量透析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高通量透析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液透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A、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BUN、Cr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浆TC、TG、LDL 和脂蛋白A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HDL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通量透析可以显著改善透析患者的血脂代谢.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压与透析充分性及其它相关因素间的关系。方法 56例MHD连续12次记录透析前后血压、体重、超滤量(FV),分别计算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的均值,第0、1、2、3个月透析前后测定血液生化值、甲状旁腺激素(PTH)、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计算尿素清除指数(Kt/V)、尿素下降率(URR)。结果透析充分组(Kt/V≥1.2、URR≥0.65)MHD患者血压明显低于透析不充分组(Kt/V<1.2、URR<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t≥0.22组与Hct<0.22组比较M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透析间期体重增加量、体重增加率、透析不充分及血清PTH水平与透析前收缩压密切相关(OR=1.98~3.50,P<0.05)。结论充分透析、减少容量负荷是控制MHD患者高血压的关键,透析不充分、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多、高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与透析前收缩压升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该文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血压节律可能存在的异常并讨论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4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均于透析间期(透析前1d)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非高血压组、高血压控制组及高血压未控制组。监测或评估3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血肌酐(Scr)、透析充分性标准(Kt/V)、血清钙(Ca)、磷(P)、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透析间期体质量增加(IDWG)、Morisky依从性评分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低钙离子浓度透析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过程中血压、血清钙离子(Ca2+)、内皮素(ET-1)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60例透析过程中血压升高的尿毒症患者,先后使用钙离子浓度为1.75 mmol/L(DCa1.75)和1.25mmol/L(DCa1.25)的透析液进行血液透析,监测透析前后血压、血Ca2+、ET-1的变化.结果 透析过程中血压升高的尿毒症患者应用DCa1.75的透析液,透析后的血压、血Ca2+、ET-1比透析前以及使用DCa1.25的透析液透析后血压、血Ca2+、ET-1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应用低钙透析液能够避免高钙透析液导致的血液透析过程中血压升高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前血清钠(Na)水平与营养状态的关系。方法接受MHD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177例。将患者最近3个月内透析前的血清Na水平进行统计,按照统计数据的中位数实施分组,<135 mmol/L 75例为观察组,≥135 mmol/L102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临床资料,人体学指标、改良的主观综合营养评估评分(MQSGA)以及血清生化指标,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年龄、女性占比以及透析间期的体重增长值(IDW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上臂肌围(MAMC)及握力(HGS)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但MQSG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白蛋白(AL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透析前的血清Na水平与MQSGA呈负相关(r=-0.612,P=0.003)。ALB水平与MQSGA也呈负相关(r=-0.758,P=0.000)。结论中老年MHD患者的透析前血清Na水平与营养状态密切相关,临床可检测患者血清Na水平以评价患者营养状态,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低钠透析联合高通量透析对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顽固性高血压患者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24例,A组给予低钠联合高通量透析,B组给予高通量透析,C组常规透析;比较三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患者血压节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心功能参数;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甲状旁腺激素(PTH);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结果 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和C组(P均<0.05),B组总有效率高于C组(P<0.05)。A组治疗后24 h SBP、24 h DBP、dSBP、dDBP、nSBP和nDBP低于B组和C组(P均<0.05),B组治疗后24 h SBP、24 h DBP、dSBP、dDBP、nSBP和nDBP低于C组(P均<0.05)。A组治疗后CI、CO、SV、E/A、EI/AI低于B组和C组(P均<0.05),B组治疗后CI、CO、SV、E/A、EI/AI低于C组(P均<0.05)。A组治疗后PTH、Scr和BUN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6个月的患者98例,并将其随机分为4组,常规血液透析(HD)组24例、血液透析滤过(HDF)组24例、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炭肾HP+ HD)组25例,血液透析+血液灌流(树脂HP+ HD)组25例.治疗6个月后观察4组患者血红蛋白(Hb)、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血磷(P)以及血压、皮肤瘙痒程度和肤色等指标.结果 树脂HP+ HD组治疗后各指标变化显著,皮肤瘙痒缓解,肤色变白,血压稳定,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炭肾HP+ HD组和HDF组患者β2-MG、iPTH和皮肤瘙痒明显缓解,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变化不明显;HD组患者肌酐、尿素氮治疗前后变化明显,其余各观察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树脂HP+ HD治疗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督灸对血液透析患者透析相关性疲乏(DRF)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透析中心120例长期透析的中度以上疲乏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用Piper疲乏量表、疲乏缓解量表调查患者疲乏状况及缓解方式。结果实验组(督灸干预组)中度以上疲乏21例,患者疲乏平均总得分为(3.62±2.58)分;对照组中度以上疲乏41例,患者疲乏平均总得分为(4.32±2.44)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中度以上透析相关性疲乏发生率分别为35.00%和68.33%,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督灸可以有效地缓解血液透析患者出现的中等程度以上的疲乏,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心血管并发症在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的患者逐年增多,而透析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亦较平时显著增加,严重者可以导致透析患者死亡。本文对36例患者透析时心律失常的观察  相似文献   

20.
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血液透析充分性的临床标准和尿素动力学模型 (UKM )参数 ,并观察透析后尿素反跳 (PDUR)对评价的影响。方法 按临床标准分为透析充分组 (Ⅰ组 )和透析不充分组 (Ⅱ组 ) ,分别计算PDUR以及反跳前后UKM参数即尿素清除指数 (Kt/V)、尿素时间平均浓度(TACurea)、蛋白分解率 (PCR)。结果 两组PDUR、尿量以及反跳前后的UKM参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0 1) ;G S图显示Ⅱ组临床和参数判断基本一致 ,但Ⅰ组存在较大差异 ;平均PDUR为 17.8% ,反跳后的Kt/V、PCR值较反跳前分别下降 18.7%和 12 .7% ,而TACurea值增加 3 .1% ,PDUR与透析间尿量呈负相关 (r=-0 .64 )。结论 透析充分性评价是一连续非短期过程 ,宜综合临床和参数指标判断 ,以后者为主 ;忽视PDUR将高估透析充分性 ,宜用透析后尿素平衡浓度计算参数 ;透析不充分和残存肾功能可能影响PDUR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