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上海市某区老年人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上海市某区老年人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为有关部门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SF-36量表调查上海市某区社区、敬老院和老年病房在住老人生命质量,同时调查有关人口学资料等情况,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居住社区的老人生命质量相对较高,敬老院次之,老年病房较低。生命质量影响因素有:疾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骨折、慢支、糖尿病和关节炎等)、婚姻、文化程度、老人每月收入及农民等。结论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健康促进工作;提高敬老院医疗服务配置标准,满足患有各种慢性病的老年人需长期服药减轻病痛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铁路车站职工的生命质量现状,评价不同性别、职业、年龄、工龄的职工生命质量差异。方法:采用生命质量调查量表SF-36对南京近郊车站的铁路职工进行生命质量测量。结果:不同性别、不同车站之间的职工生命质量状况无显著性差异,随年龄、工龄增长,生命质量呈下降趋势。结论:年龄、工龄是影响生命质量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上海市某区敬老院老年人生命质量,探究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应用SF-36量表对668名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敬老院老年人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和心理健康(MH)、均分得分分别为42.1、57.9、78.0、50.2、66.0、70.8、66.8、73.6、63.2。单因素分析:性别、婚姻、入住原因对生命质量有影响,老年人疾病中心脏病、糖尿病、慢支或肺气肿、脑血管意外对生命质量有影响;逐步回归分析:是否患病、入住原因、年龄对老年人生命质量影响显著。[结论]加强健康促进工作;进一步做好硬件建设,创建社会环境支持,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以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4.
社区糖尿病综合干预生命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社区糖尿病综合干预生命质量,分析影响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提高社区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干预前后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生命质量进行问卷调查,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评价干预后的生命质量,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经过1年的综合干预,城市社区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维度中的总体健康状况、活力分别提高13%、9%,躯体角色、身体疼痛降低14%、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主要影响因素有对糖尿病认知率、周锻炼次数、每次运动时间、吸烟、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结论社区综合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产生影响,应加强社区健康促进,增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技能,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提高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三峡移民生命质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三峡移民的生命质量状况,分析其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获得样本山东省济南市、济宁市和淄博市三峡移民324人、以当地居民270人作为对照.用SF-36量表测量患者的生命质量,并采用自制问卷调查移民及当地居民的基本情况.结果:三峡移民的生命质量得分低于当地居民(P<0.01),对移民生命质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生活适应程度、个人收入满意度、两周是否患病、文化程度等.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建立管理移民工作的长效机制,帮助其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其尽快融入当地;为移民中提供多种就业渠道,并对其加强各项劳动技能、专业技术的相关培训,使其拥有一技之长,从而迅速走上致富之路;完善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加强疾病尤其是慢性病的防治,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城市贫困人群生命质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 研究城市贫困人群生命质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用SF-36量表对沈阳市237名贫困人群和261名对照人群的生命质量进行评价。经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贫困人群与对照人群的生命质量有显著性差异。年龄、性别、医疗花费、债务、救济渠道、患病对贫困人群的生理健康影响明显;而医疗花费、教育花费、债务、救济渠道则是影响贫困人群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除生理职能(RP)维度以外,其它维度的量化值均随困难年数增加而减少。结论 被调查贫困人群的生命质量低于对照人群,尤以35~50岁年龄段的贫困人群更为明显。贫困人群的生命质量受年龄、性别、医疗花费、债务、救济渠道、患病、教育花费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山东省农村老年人生命质量,分析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SF-36量表对451名山东省农村老年人的生命质量进行测量并对该群体的生命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次调查的451名山东省农村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总得分平均为78.48±15.35;性别、年龄、职业、日常生活功能、收入状况、慢性病患病、家庭关系等10个因素能影响其生命质量总分及维度评分。结论:应针对山东省农村老年人生命质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制定具体措施,以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深圳市老年人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付勤  谢建平 《中国公共卫生》2010,26(8):1026-1027
目的 研究深圳市老年人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健康测量量表SF-36中文版,以随机方法抽取深圳市792名60岁常、暂住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常住老年人生命质量得分(561.88±102.12)分,高于暂住老年人(520.40±95.42)分,常住老年人在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总体健康、社会功能、心理卫生维度得分分别为(85.54±25.011),(60.42±55.991),(69.52±30.828),(79.61±34.307),(66.83±27.455)分,均高于暂住老年人(73.89±26.359),(52.41±55.040),(64.49±29.978),(58.04±28.9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为患慢性病、年龄、个人经济收入、医疗费来源、婚姻状况、自理能力和居住状态。结论 深圳市老年人总体生命质量状况良好,常住老年人生命质量好于暂住老年人,患慢性病是老年人生命质量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东莞市随迁老年人生命质量基本状况以及影响因素,为政府提高随迁老年人生命质量提供相应的参考。方法 于2019年2—5月,通过PPS抽样对东莞市60岁及以上的917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无东莞户口的随迁老年人478名。采用SF-36量表评估老年人生命质量水平,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影响随迁老年人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 在随迁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水平上,躯体健康总评(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 PCS)为(51.09±10.26)分、精神健康总评(Mental Component Summary, MCS)为(53.96±11.52)分,均低于当地老年人[PCS为(54.94±12.69)分、MCS为(57.89±10.53)分]。结果显示,年龄(OR=0.54,95%CI=0.36~0.79)、文化程度(OR=1.76,95%CI=1.35~2.14)、居住状态(OR=1.64,95%CI=1.05~2.66)、是否患有慢性病(OR=2.22,95%CI=1.64~2.89)对随迁老年人生命质量PCS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0.
目的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对减轻老龄化带来的社会负担尤为重要。本研究探讨深圳市常住社区老年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为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SF-36简明健康调查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于2017-12-01-2018-01-31对深圳市2个街道5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登记免费体检或流感疫苗接种的583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评估其生命质量。结果深圳市583名常住社区老年人SF-36各维度得分为由高到低依次为情感角色(82.44±32.91)分、躯体角色(80.96±32.57)分、躯体功能(80.39±17.91)分、社会功能(76.74±19.95)分、心理健康(73.00±15.69)分、生命活力(72.47±15.33)分、肌体疼痛(70.72±18.63)分和一般健康状况(59.07±14.71)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生命质量得分越低,t=-5.228,P0.001;不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99,P=0.058;老年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生命质量得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2,P=0.004。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生命质量较低,t=-3.749,P0.001。接受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指导的老年人得分较高,t=-5.070,P0.001。结论年龄、文化程度和是否患慢性病是深圳社区老年人生命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开展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指导可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分析泰安地区部队离休干部生活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明量表(WHOQOL-BREF)对泰安地区5所部队干休所92名离休干部的生活质量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离休干部生活质量自评3.67±0.87分,健康状况自评3.34±0.93分,生理领域12.57±2.72分,心理领域13.96±2.65分,社会领域13.86±2.77分,环境领域14.91±2.57分。离休干部97.83%患有慢性病,60.87%每周锻炼时间少于10h,29.35%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影响离休干部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每周锻炼时间、慢性病、文化程度(P均<0.05)。结论离休干部生活质量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应针对离休干部的生活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采取进一步措施,提高其生活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某部休干机构离休干部的患病情况以及应采取的保健对策。方法:认真查询并准确记录受检者的病史,检查其一般状况、体格检查、生化检查、超声心动图、血管及腹部B超、心电图以及胸腹部CT检查等。结果:本组全部离休干部共查出17种疾病,总患病数为532例次,平均每位离休干部患5.3种疾病。按照总检出率高低对前3种疾病进行排序依次为:高血脂病、排泄障碍与冠心病。结论:高脂血症与排泄障碍是休干机构离休干部的最主要疾病,实施个体化的健康保健措施能够有效增强离休干部的生活质量及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某军队研究所人员的生活质量状况,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以制定针对性的健康管理策略。方法采用SF-36量表中文版对所内129名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参照国际生活质量评价项目的标准程序,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本研究SF-36量表中文版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3;与中国常模比较,青年组躯体健康(PF)、精力健康(VT)、心理健康(MH)的评分结果较高,分别为(95.4±17.0)分、(72.2±13.0)分和(70.2±14.3)分,而躯体疼痛(BP)、情绪角色功能(RE)的评分较低,中年组PF、总体健康(GH)、VT、社会功能(SF)、MH的评分结果分别为(89.3±8.7)分、(65.7±15.8)分、(73.8±16.5)分、(89.2±12.8)分和(72.6±16.7)分,均明显高于中年常模(P<0.01);男性、睡眠充足、在机关工作与生命质量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军队研究所人员总体的健康状况较好,性别、睡眠、工作性质是目前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要加强对青年慢性病患病人群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梁红  李丽  陈兴宝  吴尚纯  袁伟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1):2696-2700
目的了解育龄妇女使用3种宫内节育器(IUD)后生活质量状况的变化情况。方法 2007.7~2008.8在我国6个省共11所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研究中心),开展多中心随机比较观察性研究。在每所服务站对符合标准的育龄妇女随机放置IUD,采用健康状况问卷测量妇女使用IUD前、使用后3个月和10~12个月时的生活质量状况。本文使用其中7个中心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311例元宫铜300对象、309例TCu80A对象和321例活性165对象进入分析。3组对象放置IUD后健康状况总分和除一般健康状况外的其他7个维度得分均较基线时得分增加,仅一般健康状况维度两次随访得分与基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对象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较基线的变化情况相似,仅TCu380a使用者情感职能维度得分在10~12个月随访时的改变值略高于其他两组对象。结论 IUD的使用可以提高育龄妇女的生活质量,且三种IUD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相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描述某医学院校离退休人员的经济收入、居住生活、邻里关系、个人健康等相关生活因素,评价这一人群的生活质量。方法在离退休人员接受例行身体检查时,每个人填写“生活质量调查问卷”。结果收回问卷776份,占离退休人员总数的64.7%,可代表这一总体。其中,在776人中有慢性病者597人,占76.9%,患一种慢性病者占37.5%,患二种及以上慢性病者占39.5%。对个人健康感到满意者占42.2%,不满意者占9.6%,满意度一般者占48.2%。经济收入满意和较满意者仅占41.4%,不满意者6.6%。居住生活方式中,配偶同住和独居者375人占50.6%,与子孙同住的核心家庭和大家庭占46.2%。具有生活自理能力者占64.0%,生活需要帮助的236人中,由有亲情关系照顾的占88.0%,社会力量照顾者仅占12.0%。家庭和睦者占82.5%,不和睦者仅占0.5%。邻里关系和睦者占83.0%,不和睦者仅占0.6%。结论在高级教师和科技人员占大多数的离退休群体中,绝大部分生活在和谐家庭和社区中,当生活需要帮助时,亲情关系者仍为主力,社会力量投入较少。对生活质量满意度低于50%的两大项,是经济收入和身体健康,都期待“社保”和“医保”改革,提升对这两项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山西省煤矿接尘工人的生存质量进行测评,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山西省7家煤矿的2 300例接尘工人为调查对象,应用《SF-36量表》对其生存质量进行调查,采用SAS 9.2统计软件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其生存质量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煤矿接尘工人生存质量生理健康领域(PHC)影响因素为家庭人口数、呼吸道症状出现频率、工作疲劳度等13个因素(F=82.50,P<0.000 1),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家庭人口数(b=-0.903,P=0.016 5);心理健康领域(MHC)影响因素为呼吸道症状出现频率、工作疲劳程度、对单位福利满意度等17个因素(F=63.71,P<0.000 1),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呼吸道症状出现频率(b=-4.739,P<0.000 1)。结论影响煤矿接尘工人生存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需采取综合措施提高煤矿接尘工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1]),制约疫区经济发的地言性寄生虫病,也是血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SF-36问卷调查军队与地方中老年人群的生命质量,探讨影响生命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面对面访谈调查军队与地方中老年人生命质量,并应用χ2检验及方差分析对影响生命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回收合格调查问卷364份,有效率85.04%。军队与地方中老年人在5个维度(躯体活动功能、健康总体自评、活力、社会功能和心理卫生)上差异有显著性(P<0.01),军队中老年人高于地方中老年人,主要影响因素为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经济收入、婚姻状况及子女生活就业状况等(P<0.05);在机体疼痛上军队中老年人为46.87±8.23,低于地方中老年人(P<0.05)。结论军队中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好于地方中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经济收入、婚姻状况和子女生活就业状况是影响生命质量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HRQOL) measures predict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but few studies have explored whether generic self-reported HRQOL measures ar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mortality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persons. We postulated that a general measure of HRQOL, the short form 36-item questionnaire (SF-36), would be independently predictive of mortality among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persons. To evaluate this hypothesis, we followed a fixed cohort of 4,424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persons recruited from a 2000 population-based survey in Taiwan until 2003 and investigated whether HRQOL was predictive of 3-year mortality, even after adjusting for traditional clinical risk variables.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via a door-to-door survey, and interviewers collected information on the subjects’ demographics, medical history, utilization of health services, functional ability, falls, and self-reported physical and mental symptoms. Of the 6053 eligible subjects, 4,424 residents agre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baseline survey and were contacted in 2003. During the 3-year period, the 3-year cumulative mortality rate for the study population was 5%. Mortalit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mong males (5.57% vs. 4.27%, p = 0.049), and cumulative mortality increased with age (χ 2-test for trend; χ 2 = 7.734, p = 0.001). For all scales except bodily pai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a 10-point lower baseline score and mortality. Our primary multivariate risk model, which included two summary measures of HRQOL and significant clinical variables, demonstrated that a 10-point decrease in either the baseline 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 (PCS) score or the baseline Mental Component Summary (MCS) score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mortality (PCS: RR: 1.60, 95% CI: 1.39–1.83; p < 0.001; MCS: RR: 1.16, 95% CI: 1.01–1.34; p = 0.036). Th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low baseline PCS and MCS scores were important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3-year mortality among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persons, even after adjusting for other risk fa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