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胃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47例临床分析牛阳,花君霞,米红慢性胃炎是临床中的常见病,纤维内窥镜的普遍应用,为本病的确诊提供了可靠依据。本病多属于中医“胃脘痛”、“痞证”及“心下痛”等范畴。临床上以脘胁胀痛、嗳气恶心胸脘痞满、纳呆、苔腻为主要特征。本组病人...  相似文献   

2.
胆囊炎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分为急性胆囊和慢性胆囊炎、相当中医文献记载的“胁痛”、“胆胀”、“黄胆”等病证。笔者临床采用疏利化瘀法治疗慢性胆囊炎效果显著。现将观察小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均为门诊病例。男性7例,女  相似文献   

3.
非特异性肛门坠胀是肛肠科临床的常见病、难治病。临床可将中医经典与患者病情结合,进行诊断治疗。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脾气虚弱,肝气不舒,故治疗原则重在“补脾”“疏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医五行音乐疗法、移情移性疗法等治法,多角度综合治疗此类坠胀,临床效果显著。笔者结合临床经验,从中医多角度探析此类坠胀伴情志疾病患者的诊治思路,以期为提高本病的中医临床诊疗水平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以淡渗利湿法立论,旨在探讨其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作用机制,为慢性肾炎性蛋白尿治疗提供有效方法。方法:收集慢性肾炎患者5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每组28例。西医组采用氯沙坦钾治疗,中医组在采用西医治疗的前提下,采用淡渗利湿中药方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中医组疲倦乏力、浮肿、腰酸痛、纳少脘胀积分明显低于西医组(P0.05)。中医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组(P0.05)。结论:对湿热型或脾肾气虚性慢性肾炎蛋白尿,采用淡渗利湿法治疗能获得比西药更明显的效果,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恢复肾功能。  相似文献   

5.
<正>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慢性胃炎(浅表、肥厚及萎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下垂等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的范畴。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伴有脘胀、嗳气、舌酸、嘈杂等。笔者自1980年以来,运用自拟甘白汤治疗胃脘痛25例,疗效堪称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胰腺癌是以腹中积块、黄疸及疼痛为主症的恶性肿瘤。中医对此无专门论述,散见于“脘痛”“膈痛”“痞气”“积聚”“伏梁”“黄疸”等篇章。范氏等对近20年来发表在各类杂志的关于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的文献,包括个案报道进行综合分析,对作为胰腺癌中医病名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  相似文献   

7.
胆囊炎属中医“胁痛”、“黄疸”、“肝胀”、“胆胀”、“腹痛”等病范畴,有急、慢性之分,且往往与胆石症同时并存.中医药治疗胆囊炎有其独到之处.现将1989年~1994年期间,中医治疗该病的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认为,胃下垂多由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笔者近年根据辩证和辩病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运用“参术二金汤”治疗12例属脾虚脘胀兼有胃热的胃下垂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2例均为女性,30~40岁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伤寒论》中误用汗法、误用下法及汗下乱投后所致变证的中医证素分布及仲景救误治疗用药规律。方法 借助中医古籍“病脉证并治”知识元标引系统抽取《伤寒论》误治相关条文中误治类型、证候、中药等数据并提取证素信息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 Modeler、MATLAB、Graph Pad Prism等软件及Hiplot平台,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的Apriori算法与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对相关证候、证素、中药以及其间关系进行挖掘分析并可视化展示。结果 误治后出现证候频数最高为发热(5.43%)、腹泻(5.14%)、脘痞胀(4.83%)等。误用汗法最易出现汗出(6.54%)、谵语(5.61%),病位多在肝、表、心神、胃,病性以热、阴虚、气滞、闭、动血为主,且表→血热、热(支持度44%,置信度63.64%)间关联较强;误用下法最易出现腹泻(7.51%)、发热(6.93%),病位在脾、胃、肝、小肠、大肠,病性主要为气滞、气虚、湿、阴虚、阳虚,且胃→气虚、气滞(支持度58.33%,置信度80.95%)间关联较强;汗下乱投最易出现烦躁(9.43%)、脘痞胀(7.55%),病位多在肝、胃...  相似文献   

10.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痛”、“痞满”范畴,本病患者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笔者治疗本病重视辨证,有是证用是药。兹谨据临床所得,旁参各家经验,将慢性胃炎的辨治归为十法,略述如下。1.肝胃不和型症见脘痛且胀,攻撑连胁,胃脘饱闷不舒,情志刺激则加重,嗳气频作,有时泛酸,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弦。治以疏肝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物有:柴胡、香附、白芍、茯苓、苏梗、炒枳壳、陈皮、郁金、川楝子、延胡索、甘草等。2.肝胃郁热型症见胃脘部阵痛,痛势急迫,渴喜凉饮,心烦易怒,泛酸嘈杂,消谷善饥,口干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方用…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药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属祖国医学“瘕瘕”“积聚”“臌胀”“黄疸”“胁痛”“胆胀”“痞满”“岩”等范畴,中医历代医家对其防治较为重视,现代中医学对肝癌的研究又有长足进步,中医药治疗在肝癌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的探索与实践,为深入开展临床研究提供思路与借鉴。[方法]通过对30余年来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与科研等方面的回顾,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证候规律、治疗方法以及防治激素副作用所采取的对策等。[结果]解毒祛瘀滋阴法是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热毒血瘀阴虚证型的有效治法;“二型九证”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临床提供了疾病分型以及辨证施治的范式;“三维一体”激素减副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过程中减轻激素副作用的难题提供了积极的中医对策。[结论]解毒祛瘀滋阴法、“二型九证”法以及“三维一体”激素减副法是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有效的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医临证技艺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历代医家在中医临证中常用的治疗技艺归纳为“平淡神奇法”、“轻可去实法”、“峻药重投法”、“围歼决胜法”、“单刀直入法”、“投石问路法”、“知常达变法”、“养正祛邪法”、“移植渗透法”、“出奇制胜法”等十法,认为这些治疗技艺对当今中医临床工作者仍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胃苏冲剂临床运用4则祁兆培江苏省盐城市步凤医院(224045)1神经官能症柏某,女,45岁,1993年10月9日初诊。头晕失眠3年,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闷多太息,有胀痛感,痛无定处,脘门嗳气,纳减乏力。舌苔薄白,脉弦。中医辨证:肝气郁结。治宜疏肝理...  相似文献   

15.
论活血熄风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风又称“风气内动”,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临床上凡出现动摇、眩晕、震颤、抽搐等症状,即可概括为“风气内动”。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内风”病症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因此,对熄风法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然而,迄今论述的熄风法,特别在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常涉及到的有平肝熄风法、清热熄风法、滋阴熄风法、养血熄风法等,而未曾论及“活血熄风法”。众所周知,在中医古籍中不乏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内风证的记载,现代临床治疗内风证也常常使用活血化瘀药物,且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但由于这些记载和报道大多是零星的、散在的,没有引起中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裘生梁主任中医师采用健脾祛湿兼补脾阳法治疗痞满的临床思路。[方法] 通过日常跟诊学习及医案收集,结合相关资料,总结裘师从健脾祛湿兼补脾阳治疗痞满的经验,并附临床验案以佐证。[结果] 因生活环境、工作节奏快及饮食不节的原因,现代人脾胃易损伤,导致中焦气机不利形成痞满,临床上裘师常采用健脾祛湿、兼补脾阳的方法治疗痞满,效果显著。文中所举医案中,患者因脘胀反复、大便黏滞前来就诊,裘师辨为脘痞之脾虚湿盛证,治以健脾祛湿、温运脾阳、消食安神之药,治疗后病情好转明显。[结论] 裘师从健脾祛湿兼补脾阳法治疗痞满,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分享学习。  相似文献   

17.
前列腺炎为男性成人极常见的疾病。临床上根据症状表现、尿及前列腺液的检查,可分为四种类型: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前列腺炎、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前列腺痛等。本病分属于中医的“淋浊”、“遗精”、“阳痿”等范畴。中医分型与中西药治疗如下: 湿热型 大多为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或余沥不尽,尿液混浊或大便时尿道有乳白色或混浊分泌物流出,会阴腰骶部胀痛,会阴坠胀,舌质红,苔  相似文献   

18.
肝胆病从肺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临床上对某些肝胆疾患,根据临床见证选用治肺法进行治疗,常能收到较好疗效。为了与同道共同切磋,相互交流,现简述于下。1疏表宣肺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医认为多由湿热毒邪所致,其病变初期,既可有纳呆、厌油、恶心欲吐,或脘痞、胸闷、胁痛等...  相似文献   

19.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胃脘痛”、“腹胀”、“痞满”、“反胃”、“嘈杂”等范畴。在中医古籍中对其有诸多记载。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腹饱胀不适和隐痛,食欲减退,并伴有恶心、呕吐、反胃、暖气、泛酸等一系列胃肠道症状。中医中药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笔者自2008年2010年,运用中西医结合、中医辨证施治,自拟方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胆囊结石是常见胆道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胁肋下疼痛不适,或牵扯右侧肩背部疼痛;急性发作可表现为胆绞痛,胆道梗阻可发为黄疸,甚至诱发急性胰腺炎;腹部超声表现为胆囊内强回声或后方声影[1]。中医学根据症状将其归属于“胆胀”“胁痛”“黄疸”等范畴。陈宝贵教授是首届全国名中医,为张锡纯中西医汇通学派第三代传人,从事中医临床诊疗五十余载,对于胆囊结石的中医药治疗经验丰富,见解独到,效果显著。现将陈老师关于胆胀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总结于下,以飨同道。1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