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苦辛法     
魏道祥 《天津中医》2002,19(6):36-37
本文对苦辛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认为苦辛合化,翰旋气机,散痞泄热,运化中州是其主要涵义;善解中焦湿热郁聚之邪,开郁泻火烃泄肝郁,调和升降气机是其主要作用。指出苦辛法是治疗胃肠,肝胆热郁气滞及湿热中阻的主要治法,论述了苦辛法的配伍特点和证治,提出了临床上苦辛法的13种变通,以扩大其使用范围,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3.
苦辛法亦称苦辛通降法或苦降辛开法。《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说明辛味药能开能通,苦味药能降能泄。苦辛法是以苦寒药与辛温药组合,利用它们一阴一阳,一升一降,一温脾而一清胃,寄开于泄,寓通于降,相反相成.互制互济的性能.藉以开结降逆、散邪泄热的一种治法。就病位而言,此法适用于脾胃病变,尤其是太阴阳明同病,寒热错杂的证候。又温能燥湿,清可去热,因而在病因方面,患湿热者当以苦辛法为首选。至于药物方面,则以苦寒的黄连、黄羊和辛温的干姜、半夏为首选。黄连味极苦,性极寒,苦能燥湿…  相似文献   

4.
苦辛法即辛开苦降法,就是将辛味、苦味药物有机地配伍,以开结散邪,降逆泄热。本法源于《素问·脏气法时论》“辛散、酸敛、苦坚、咸软”之说。所谓“辛散”是指辛有发散宣通的作用;“苦坚”是指清热泻泄而达坚阴的目的。而张仲景又首开广泛系统运用此法之先河,配伍极其精妙,匠心独具,得其神韵,广泛用于伤寒及杂病。本文将《伤寒论》运用苦辛法之范例归纳以下数端,供同道参验。和脾胃,复升降太阳病误下,在表之邪乘虚内陷,影响脾胃升降功能,气机痞塞,遂成痞证。治疗此证的方剂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等。现以半夏泻…  相似文献   

5.
苦辛通降法临床应用心得薛智谷(江苏省高邮市界首中医院界首225611)关键词苦辛通降法临床运用苦辛通降法是苦寒药与辛温药配合在一起的治疗方法。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以其药味与作用合称,故称苦辛通降法。苦寒药主要是选用黄连,常助之以黄芩;辛温药常取厚朴、干...  相似文献   

6.
王少华是江苏省兴化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是1992年国务院津贴获得者,国家中医管理局第四批指导老师,业医60余载,学业俱丰,笔者随师学习,受益匪浅,用于临床,疗效显著,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单健民使用“苦辛法”治疗胃脘痛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俊茂 《陕西中医》2004,25(10):910-911
单健民主任中医师,江苏省名老中医,业医50载,临床擅长“苦辛法”治疗胃脘痛,笔者随师学习数年,受益匪浅,用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马晓英  王秀莲 《陕西中医》2003,24(7):660-661
苦辛法是指苦、辛药物并用 ,具有辛开苦降作用的治法。《内经》最早奠定了其理论基础。《素问 ,脏气法时论》云 :“辛散、酸收、苦坚、咸软。”《本草备药 ,药性总义》指出 :“……苦者能燥能坚……辛者能润能横行”所谓“辛散”是指辛有发散 ,宣通的作用。辛“润”是指辛的行气作用促进气化 ,所谓苦“坚”是指苦通过清热泄火而达到坚阴的目的 ;苦“燥”是指苦有燥湿泄热的作用。后世称苦辛法为苦辛通降法或辛开苦降法。1 苦辛法通达上下内外重在调气机 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体会到 ,就人体而言 ,疾病的发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机的…  相似文献   

9.
论苦辛通降法及其临床运用225700江苏省兴化市中医院王少华苦辛通降法亦称苦降辛开法或苦辛法,它首创于张仲景氏,见于《伤寒论》,其代表用方为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泻与甘草泻心汤亦属此范围。方中黄连、黄芩苦寒泄降以清热,干姜、半夏辛温开结以散寒。通过调和...  相似文献   

10.
11.
陈桂敏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0):1048-1049
目的:探析仲景苦辛并用,寒热共剂治法。方法:通过探讨其组方特点、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举例说明。结果:苦辛法在治疗寒热错杂证、湿热证、支饮重证时有和阴阳调气机之功。结论:仲景苦辛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效果肯定,值得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王少华  宗书成 《中医杂志》1994,35(6):334-335
苦辛法亦称苦辛通降法或苦降辛开法。它以能泄能降的苦寒药与能开能通的辛温药组合,使之泄中有开,通中有降,善解郁热,从而使气机条畅,中焦枢机得以升降自如。现就近年来用苦辛法治胃肠手术后遗症的实践体会,作如下分析:1 病例介绍1.1 “倾倒”综合征:患者刘某,男,46岁,1992年12月7日初诊。1991年5月因十二指肠溃疡而切胃,术后未几即于纳后常脘胀而呕哕痰水食物,口干而苦,不多饮,腹痛颇剧,历半时许方渐安,肠鸣漉漉,大便不实,甚则完谷不化,日  相似文献   

13.
魏道祥 《山东中医杂志》2001,20(12):711-714
以基础理论为依据 ,结合临床体会 ,对苦寒和辛温两类方药的合用作了较为深入的探析。从药义分析、配伍特点、证方变化、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认为苦辛方药配伍是治疗脾胃、肝胃、胆胃、肠胃不和的一大治法  相似文献   

14.
李晓文  林兰  倪青 《北京中医药》2021,40(7):740-743
《温病条辨》制方以药物性味配伍为特色,将药物的四气五味与辨证理论相结合,灵活应用于温热类疾病的治疗.其中苦辛合用法应用最为广泛,具有良好的调畅气机及促进脏腑运化功用,尤适用于甲状腺疾病的治疗,临床中通过运用辛微苦微寒法、苦甘酸寒微辛法、苦辛温法、苦辛温复咸寒法等,启发了中医学临床思维,使"论治"更加灵活,为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提供更多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5.
16.
试论《温病条辨》中银翘散的配伍运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姗  刘林 《中医药学刊》2006,24(10):1914-1915
通过对《温病条辨》中银翘散法的分析,探讨了吴鞠通在温病治疗中对银翘散法的创新与发展,形成了全方入药、化裁入药等多种配伍运用方法。贯穿其中的灵活机变,随证施治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1苦辛通降法的概念苦辛通降法是将苦寒与辛温两种不同性味、不同功能的药物配合使用的一种方法。从药物性味来说是寒热药的配合及苦与辛味的组合,从法法而言属于温清合用,从方剂来说属于“和解之剂”和“理气之剂”,从来源来说源于仲景的泻心汤类方及小陷胸汤等方。按照异类相使的配合原则,以达到通降开泄的目的。苦辛通降法的应用范围广泛,多用于杂病之中的胃痛、痞满、呕吐等病,又用于温病的湿热证。临床表现是以痞满、胃脘痛、呕吐等为主要特征,或伴泻利、口中干苦或黏腻,舌苔黄浊、质红,脉弦或兼滑数,病位在中焦,重点在胃,而和肝胆及肠密切相关;病机为邪阻中焦,胃气郁滞,通降失常,病理以热郁为主,兼与其它病邪相合,而致寒热错杂,痰热互结,湿热中阻,胃热火郁等证候。2苦辛通降法的作用苦辛通降的药理作用主要在于通降胃气,具体而言有3方面:2.1调整气机升降苦寒药性主泄降,寒能清泄胃热、郁火,苦味又能泻痞坚胃。辛温药味主宣通,辛能理气开痞健胃,温能宣阳散寒。苦辛合用可以清热和胃,顺气降逆,使中焦痞结得开,气机升降得和。2.2互相制约偏胜苦寒太过,寒凉冰伏,每易戕伐脾胃之阳气,少佐辛温之药,可制其偏弊;反之苦寒药又能制约辛温药燥烈之性,适当配伍,...  相似文献   

18.
邬姗  刘林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0):1914-1915
通过对《温病条辨》中银翘散法的分析,探讨了吴鞠通在温病治疗中对银翘散法的创新与发展,形成了全方入药、化裁入药等多种配伍运用方法。贯穿其中的灵活机变,随证施治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清代中叶著名医学家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一书,该书其大部分内容都专为论治瘀血证方法,多为后人称道,尽管王氏错误的将横膈膜认为”血府”,将肠系膜认作”气府”,但错误的理论却产生了有效的疗效,对书中许多治法尚能重复,在活血化瘀这个领域内影响甚巨。笔者在多年的临床生涯中取得了可喜的收益,该文章写出本人见解,望同道给予斧中。  相似文献   

20.
李英博  房立敏  徐萍 《中医杂志》2006,47(9):715-716
相反相成法是中药配伍方法之一,是取两类性味、功效相反的药物结合起来.同时并进的配伍方法,常用于治疗较复杂的病情。此种配伍,预为防范.不但可纠正弊病,而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每取良效。兹掇其要,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