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理疗法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疗法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姚瑞明周围性而神经麻痹患者56例,男33例,女23例;年龄3~76岁;病程1~20天;左侧26例,右侧30例;多数病例有受风寒及疲劳等诱因。治疗分为两组。综合组26例,采用上海产五官超短波电疗机,频率40.68MHz,圆形板...  相似文献   

2.
本科采用超短波并电脑多功能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0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10~63岁;病程1~46d;左侧29例,右侧31例。临床表现:轻型21例,患侧鼻唇沟稍变浅,...  相似文献   

3.
物理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48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物理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48例沈祖兰作者单位:224200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理疗科资料和方法经口腔科确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治疗1组148例,男84例,女64例;年龄10~68岁;病程4~120天;左侧72例,右侧76例。病情:轻型60例,患...  相似文献   

4.
1资料与方法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 53例,均除外中枢神经病变,颅脑外伤等确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后来科治疗。临床表现为蹙额力弱或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或闭合不能,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吹哨能力差或吹哨不能,随机分为 SSP低频脉冲经脉综合治疗组 (观察组 )28例中,男 22例,女 6例;年龄 < 20岁 4例, 20~ 50岁 21例, >50岁 3例;左侧 17例,右侧 11例;病程 2~ 7d。针刺综合组 (对照组 )25例,男 21例,女 4例;年龄 < 20岁 3例, 20~ 50岁 17例, >50岁 5例;左侧 15例,右侧 10例;病程 2~ 10 d。 观察组采用日本…  相似文献   

5.
马雪萍  路秋娣  尚艳 《中国康复》2010,25(4):303-303
2006年12月~2008年12月,我科就诊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急性期患者80例,病程1~5d,均符合面瘫的诊断标准,男46例,女34例;平均年龄33.5岁;左侧36例,右侧44例,随机分为A、B2组各4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均口服强的松并予活血化淤,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A组同时加用超短波、电针、面肌功能训练及健康教育等综合康复疗法。  相似文献   

6.
2004—09以来,我们采用神经阻滞配合运动疗法为主治疗初期周围性面瘫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初期周围性面瘫患者40例,其中受风寒22例,无明显诱因者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18~69(平均34)岁,病程0.5~6(平均2.9)d;对照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21~64岁,病程0.5~6(平均3.1)d。治疗时间0.5d~2周。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本组诊断标准:(1)起病突然;(2)患侧眼裂变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  相似文献   

7.
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中医学称为“口歪眼斜”,临床分为周围性与中枢性两类,本文只就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在揿针疗法方面做一观察性治疗。1 对象与方法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95例,揿针治疗组53例,男23例,女30例;年龄11~75岁,平均46岁,病程1~30 d。毫针治疗组42例,男29例,女13例,年龄6~71岁,平均42岁,病程1~25 d。揿针组采用苏州针灸用品厂产1号揿针,取患侧阳白、太阳、牵正、颊车、翳风、地仓及大杼、风门,每次四五穴轮换取穴,隔日换针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d。选准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揿针高压消毒,准确按…  相似文献   

8.
刘金华  张群 《中国康复》2010,25(5):329-329
2005年6月~2009年6月我科收治符合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诊断标准的患者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13~65岁,平均38.5岁;病程1~30d,平均5d;右侧21例,左侧29例。50例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9.
我们应用综合疗法治疗面神经麻痹15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周围世面神经麻痹患者154例,其中男87例,女67例;年龄5~20岁8例,ZI~50岁129例,>50岁17例;左侧74例,右侧80例;病程l~60天,平均3.8天。根据静止时口眼歪斜情况和面肌运动时面肌肌力情况,分为轻度68例,患们鼻唇沟变浅,援额力弱,眼脸闭合轻度不全,口用轻度下垂,鼓气口角稍漏气;重度86例,蹩额时额纹消失或甚浅,眼睑闭合时明显不全或不能,患侧鼻唇沟明显变浅或消失,日用明显下垂,鼓气口角明显漏气。1.2.治疗方法对急性期患…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仍停留在针灸、针刺、针刺加理疗、穴位注射、埋线、割治等传统的有创治疗方法,不能直接作用于面神经的损伤病变部位,疗程长,治愈率低。而恒磁有氧循经无创治疗方法恰好弥补了传统治疗方面的不足。目的:探讨应用恒磁有氧循经无创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疗效。设计: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面瘫科。对象:选择1998—06/2004—06全国18省市、自治区初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500例,其中男935例,女565例;年龄1.5~19岁103例,20一50岁1105例,51~74岁292例;左侧672例,右侧828例;病程1d~40年。方法:所有患者均按要求在选择的面神经麻痹有效点[面神经麻痹1号点:位于患侧耳垂后乳突下方凹陷处,相当面神经出经乳孔处。面神经麻痹2号点:位于患侧耳后乳突弧形高点处。面神经麻痹3号点:位于面神经麻痹2号穴上约3.33cm(1寸)处。面神经麻痹4号点:位于患侧外耳道后方约0.5cm与耳轮脚下0.5cm相交处。面神经麻痹5号点:位于上耳屏尖前约1寸处。面神经麻痹6号点:位于患侧耳廓上缘顶点处1及配穴(牵正、地仓、双合谷)上进行20min的恒磁有氧治疗,1次/d,10d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两二天,再行下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取点治疗与吸氧同时进行,吸氧方法:20min/次,1次/d,10d为1个疗程,吸氧流量一般为2~4L/min:疗效评估:进行额纹、皱眉、闭眼、吹哨、鼓腮、微笑时患侧和健侧动作一致与否的比较,同时进行示齿时和静止时的患侧和健侧的鼻唇沟和人中沟一致与否的比较。健患两侧石肌功能的比较可通过健患两侧的6点4线测量法获得。主要观察指标:临床疗效评定结果。结果:150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经20d治疗后恢复1385例(92.33%);显效92例(6.13%);好转22例(1.74%);无效1例(0.07%),总有效率为99.93%。结论:采用恒定磁场并有氧方法具有无痛、无创伤、无交叉感染、无面神经二次损伤,操作安全、简便,疗程短,治愈率高的特点,可明显改善面神经麻痹症状,恢复面肌功能。  相似文献   

11.
1992~2001年我们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例,其中5例为门诊患者,1例住院治疗。按照1985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均为Ⅱ型糖尿病并动眼神经、面神经麻痹[2],排除中枢性面瘫及继发性面神经麻痹。6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40~68岁,平均年龄54岁;糖尿病病程6~15年,合并动眼神经、面神经麻痹病程2~44d,平均23d;右侧2例,左侧4例。主要临床表现:均在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发病,一侧的面部神经肌肉瘫痪,同侧重度上眼睑下垂[3],上眼睑不能上举,必须借助额肌的代偿性收缩…  相似文献   

12.
<正>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之为"口僻"、"吊线风"、"口眼歪斜"等。该病发病率较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本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50例,并与常规针刺120例对照观察,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4年1月2013年4月在我院中医科门诊就诊及住院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2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龄162013年4月在我院中医科门诊就诊及住院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2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龄1669岁,平均(35.1±11.5)岁;病程169岁,平均(35.1±11.5)岁;病程155 d,平均(12.5±7.5)d;伴耳后痛42例。治疗组150例,男86例,女64例;年龄1755 d,平均(12.5±7.5)d;伴耳后痛42例。治疗组150例,男86例,女64例;年龄1770岁,平  相似文献   

13.
对我院1998年6月~2000年12月间的48例急性面神经炎患者进行了双侧面神经传导功能的检测,并将结果分析总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48例患者中男30例,女18例,均为1998年6月~2000年12月在我院神经科及针灸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左侧病变25例,右侧病变23例。病程0.5~90d,平均12d。就诊时病程<7d7例,>7d41例。年龄19~91岁。全部病例的诊断符合下列标准:一侧面部表情肌全或部分麻痹;急性起病;无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无耳及后颅凹的症状及体征,并除外糖尿病性面神经损…  相似文献   

14.
周围性面瘫临床上较为常见,患者表现为同侧面部所有表情肌弛缓性瘫痪,其中以贝尔氏面瘫(Bell’s palsy)最为多见,为原发性周围性面瘫,约占周围性面瘫患者总数的80%。我科于2002年3月至2005年3月间,对24例贝尔氏面瘫患者采取药物结合穴位注射及微波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共选取在本科接受治疗的贝尔氏面瘫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排除因外伤、肿瘤压迫、代谢障碍或中毒等因素而导致的周围性面瘫,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13~61岁,平均38.2岁;病程1~30d,平均4.5d;右侧面瘫19例,左侧面瘫27例。  相似文献   

15.
笔者于1992年3月—2001年12月共收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78例,采用针灸配合西药治疗,效果显著。 1 一般资料 临床收治本病患者78例,均为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男45例,女33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80岁;病程最短2d,最长1年半。78例均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①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不能皱额蹙眉……  相似文献   

16.
邓绍平 《中国康复》2008,23(2):103-103
2001年1月~2006年12月我科收治周围性面瘫患者134例,均符合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单侧发病,男74例,女60例;年龄15~45岁81例,〉45岁53例;左侧68例,右侧66例;病程3~〉7d;134例分为住院组66例和门诊组68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方法:①住院组患者分别静脉滴注P-七叶甙苷钠10mg与0.9%生理盐水(NS)100ml、丹参注射液30m1与0.9%NS300ml、病毒唑0.6g于0.9%NS500ml,每日各1次,  相似文献   

17.
采用超短波、红外线和中频电疗法观察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45例,较用超短波和红外线的疗法效果更满意,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85例,均经神经内科确诊。病程 1~18 d。多数患者有受风寒及疲劳诱因,均有不同程度的额纹浅、眼闭合不良、鼻唇沟浅、口角下垂、吹口哨能力差。随机分为超短波、红外线和中频电治疗(治疗组)45例,男26例,女19例,左侧19例,右侧24例,双侧2例。年龄16~59岁,平均年龄40岁。超短波和红外线治疗(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左侧16例,右侧2…  相似文献   

18.
低频电与光疗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几年来我们采用几种物理疗法综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80例,男100例,女80例;年龄<20岁52例,~50岁88例,>50岁40例;右侧面瘫88例,左侧面瘫92例;门诊患者148例,住院患者32例;病程<7天20例,7~14天30例,15~30天50例,1~3个月50例,>3个月30例。病情轻度40例,睑裂扩大约2mm,无睑外翻,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2mm,蹙额力弱,睑闭合稍不全,吹哨能力稍差;重度78例,睑裂扩大>3mm,下脸外翻,鼻唇为消失,口角下垂>3mm,遭额不显额纹,脸闭不…  相似文献   

19.
方丽  王敏 《中国疗养医学》2006,15(4):245-245
周围面神经麻痹患者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5~72岁,病程1~7天22例,7~14天18例,15天~1个月4例,1个月以上6例;右侧面瘫26例,左侧面瘫21例,双侧面瘫3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蹙额无力或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或完全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吹口哨能力差或根本不能吹口哨,患侧食物存留。我们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给予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0.
面神经麻痹临床上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类.几年来,我们采取浅透穴法治疗面神经麻痹83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83例中,中枢性48例,其中男35例,女13例.左侧面瘫33例,右侧面瘫15例.年龄38~75岁;周围性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左侧面瘫18例,右侧面瘫17例.年龄1~65岁.病程7天~8个月.1.2 治疗方法1.2.1 取穴:阳白透鱼腰,四白透承泣(两组对刺),颊车透地仓,地仓透耳门,颧髎透禾髎.一般针患侧,若病程太久者针息侧5次,针健侧1次.合谷(一般针健侧).1.2.2 手法及疗程 患者呈仰卧位,根据患者颜面部肌肉的丰富程度选用5.0~8.3cm长的30~32号针灸针沿皮下钱刺.采用高频率小幅度捻转,用捻转手法平补平泻.透穴后施术1~2分钟,留针30分钟.因面部血管丰富应注意发生皮下出血.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休3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