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影像检查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疾病需要磁共振成像的参与,临床疾病的诊断对于磁共振成像显示疾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造影剂的引入提高了磁共振成像的对比度,满足了临床诊断的需要。本文将介绍顺磁性和超顺磁性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并探究B超联合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接受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单纯B超组(65例)、单纯磁共振成像检查组(65例)和B超联合磁共振成像检查组(70例),所有的患者分别进行B超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以及B超联合磁共振成像检查,接着再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检查确诊,最后给予所有的患者手术治疗。记录单纯B超、单纯磁共振成像检查以及B超联合磁共振成像检查的诊断符合率,并比较。结果单纯磁共振成像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91%,单纯B超诊断符合率为85.5%,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超联合磁共振成像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97%,均高于单纯的B超和磁共振成像检查的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2,4.23,P0.05)。结论 B超联合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在医学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成像在心肌炎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心肌炎疑似患者80例进行研究。以临床诊断为参考标准,评价心脏磁共振成像在心肌炎患者中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在80例心肌炎疑似患者中,55例心脏磁共振成像诊断为心肌炎,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0%、68%和77%,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52%。结论心脏磁共振成像对心肌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乳腺癌的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表现和单体素1H-MRS特点,探讨单纯乳腺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与其联合1H-MRS对乳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过病理证实的乳腺癌病例,分析乳腺癌磁共振动态增强和单体素1H-MRS的影像学表现,比较单纯乳腺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与其联合1H-MRS对乳腺癌诊断的阳性率。结果乳腺癌TIC曲线类型主要表现为流出型(Ⅲ),1H-MRS常出现明显的胆碱峰。乳腺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阳性率为90%,其联合1H-MRS对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为98%。乳腺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联合1H-MRS对乳腺癌诊断的阳性率明显高(P<0.01)。结论乳腺癌磁共振动态增强和1H-MRS成像表现特殊,有助于提高对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能为临床诊治乳腺癌提供有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应用磁共振成像检查,探讨其临床作用。方法在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所进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手术治疗等确诊为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选取44例参与本次探究,按照疾病类型进行分组,将患有心脏病变疾病的22例患者作为A组,将患有大血管病变的患者作为B组,分别给予2组患者磁共振成像检查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比诊断符合率。结果 A组患者经磁共振成像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与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经磁共振成像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与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对比差异显著,明显磁共振成像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更高,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将磁共振成像检查应用于大血管病变患者诊断过程中符合率较高,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100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B超诊断,观察组患者实施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的诊断。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经过诊断完成后其诊断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为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诊断的过程中,通过使用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的手段对其实施诊断能够取得更加有效的诊断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泌尿系水成像诊断泌尿系梗阻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46例临床怀疑泌尿系疾病的患者行磁共振常规成像及磁共振尿路水成像检查,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或输尿管镜检证实。结果检出肾及输尿管结石30例,输尿管先天性畸形2例,输尿管炎性狭窄11例,输尿管结核1例,输尿管癌2例。结论磁共振泌尿系水成像在泌尿系统疾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一种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参考依据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核磁影像学在检查疑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塞等血管病变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脑血管病变程度的评估不仅仅局限于不依赖显影剂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现在更加注重血管和灌注成像技术的使用。多模式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及磁共振成像技术,如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灌注加权成像、T2*-磁共振血管造影等,在脑梗塞检测中的广泛应用,为临床诊断脑梗塞及评估脑血管病变程度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9.
综述磁共振成像造影剂在临床的应用,着重介绍磁共振造影剂的组成成分,在人体内代谢的详细过程,不同序列上信号的不同,造影剂如何是病灶弛豫时间发生改变,从而使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能够准确的诊断疾病,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肝外胆结石诊断中腹部CT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的价值。方法选择疑似肝外胆结石患者,共计50例,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先后进行腹部CT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金标准是消化内镜下胰胆管成像及病理结果,分析腹部CT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的检查应用价值。结果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肝外胆结石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准确性均明显高于腹部CT诊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肝外胆结石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十分显著,该种诊断方式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影像表现特征,探讨其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MRI常规序列T1WI、T2WI检查,比较两组不同成像的病灶检出率。结果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24h内检出率为94.2%,MRI常规24h内检出率为76.9%,两组比较,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明显高于MRI常规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使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效果较好,它能够更早的发现脑缺血的改变,提高病灶检出率以及较清晰的显示出脑梗死的程度及面积,对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从而提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磁共振成像与操作及护理因素的关系厦门市第一医院磁共振室王素华,庄雄杰,郭庆福,许青海磁共振成像(简称MRI),是80年代初开始应用于临床的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它具有无射线损害、三维成像、无骨伪影、高度的软组织分辨力和血管流空效应等优点,但其扫描时间长,...  相似文献   

13.
傅渝  宋建荣 《江苏医药》1997,23(5):313-314
用磁共振扫描与血流成像技术相结合,对16例脑血管畸形作了无创伤性定性诊断研究,结果全组病例达到了定性诊断的目的,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磁共振成像检查的护理体会泉州市第一医院王丽珍磁共振成像(MRI)是8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的崭新影像诊断技术,对人体既安全又无创伤。本文简述在省立医院进修期间对789例患者行808个部位MRI扫描的护理体会。一、检查前的心理护理对紧张恐惧,认为MRI是...  相似文献   

15.
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研究的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磁共振成像是近十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最新成像诊断技术,磁共振成像造影剂是能增强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磁共振信号对比,显示器官功能及体液状况的诊断用药。本文从铁磁性微粒、稳态自由基、金属小分子螯合物和金属大分子结合物四个方面综述了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的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16.
骨关节结核发病较为隐匿,影像学手段为其诊断的重要方法,以CT、MRI为主。磁共振成像(MRI)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重建出人体信息的一种断层成像。MRI对软组织具有分辨率高、可多层面成像、对病变范围成像广等优点,在显示腰间盘、椎旁脓肿、脊髓改变等均有广泛的应用,在骨关节疾病影像学诊断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笔者选择2005年5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56例脊柱结核患者,结合其临床资料、磁共振成像影像学改变及有关文献,对磁共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肝脏小结节性病变定性诊断中应用磁共振成像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肝脏小结节性病变患者47例,对其采取磁共振成像进行检查,并对磁共振影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7例患者中单发病灶29例,多发病灶18例,共65个病灶,病理检查为肿瘤性结节38个,非肿瘤性结节27个;经MRI平扫发现肿瘤性病灶27个,动态增强扫描检出肿瘤性病灶36个。结论经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肝脏小结节性病变进行定性诊断的临床价值显著,值得关注并推广。  相似文献   

18.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以其多参数,高对比成像特点,任意层面断层,可以使从三维空间上观察人体成为现实,其为临床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特别是磁共振增强扫描技术的应用,使用MRI造影剂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显示微小病灶,明显分辨病灶的性质及范围,进一步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故增强扫描常常用于MRI检查之中。由于磁共振射频噪音大,成像速度慢等特点,会引发患者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不能保证成像质量。针对这一问题,运用各阶段的心理护理能有效地降低MRI增强扫描中出现的不良后果,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及相互制约关系.方法 所用设备为GE Signa TwinSpeed HD 1.5T磁共振,为了显示每种成像参数对图像的影响,每次只改变一个参数,其余参数固定.结果 每个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都是双方面的,必须综合考虑才能获取更有利于诊断的图像.结论 磁共振成像参数优化不仅影响图像质量而且可以影响最终的诊断,磁共振操作人员必须全面考虑参数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才可能获取最有利于临床诊断的磁共振图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高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分析其在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36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所有备选患者均已经手术或临床取病理所证实,进行高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分析其病理结果与检查结果的吻合度。结果高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上,良性病变吻合度为90%(36/40),恶性病变的吻合度为98.5%(129/131)。结论随着高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肝占位性病变的准确诊断及其鉴别诊断已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