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药芪蓝颗粒阻癌抑癌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150只,随机分为A、B、C、D、E共5组,A、B、C、D组用0.002%4NQO制备大鼠舌癌变模型,其中B、C、D组在制备模型的同时,用不同剂量芪蓝颗粒进行干预,A组为模型对照组,E组为正常对照组。各组于中药干预的9、18、27、36周时分别处死7只动物,取舌组织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结果:A组总体癌变率39.29%,明显高于B、C、D组(P〈0.05)。A组中EGFR的表达从正常口腔黏膜→各级异型增生→癌变,其阳性表达率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大鼠异常增生舌组织中A组的EGFR阳性表达率为6/11明显高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鼠舌癌组织中进行中药干预组EGFR的阳性表达明显低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EGFR蛋白表达均为阴性。结论:芪蓝颗粒具有明显的抑癌阻癌效果,它可能通过下调细胞中EGFR的表达水平,起到抑癌阻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芪蓝颗粒对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诱导的大鼠舌癌变的抑制及对Bcl-2蛋白、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150只,随机分为癌变模型组,低、中、高剂量芪蓝颗粒干预组以及正常对照组,以4NQO饮水喂养诱导大鼠舌黏膜癌变,同时给予芪蓝颗粒干预癌变过程,取9、18、27、36周舌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采用Polymer法检测大鼠舌组织中Bcl-2蛋白及P53蛋白的表达。结果芪蓝颗粒干预的各组大鼠的癌变率均低于癌变模型组(P〈0.05)。芪蓝颗粒干预各组及正常对照组中Bcl-2蛋白、P53蛋白的阳性表达明显低于癌变模型组(P〈0.01)。结论芪蓝颗粒可抑制口腔粘膜癌变,对细胞凋亡相关的Bcl-2蛋白和P53蛋白的调控可能是其抑癌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芪蓝颗粒阻癌抑癌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150只,随机分为A、B、C、D、E共5组,A、B、C、D组用0.002%4NQO制备大鼠舌癌变模型,其中B、C、D组在制备模型的同时,用不同剂量芪蓝颗粒进行干预,A组为模型对照组,E组为正常对照组.各组于中药干预的9、18、27、36周时分别处死7只动物,取舌组织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x2检验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结果:A组总体癌变率高达39.29%,明显高于B(14.29%)、C(3.57%)、D(14.29%)组(P<0.05).而A组6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PCNA蛋白没有阳性表达,11例异型增生组织中8例阳性表达,11例口腔癌变组织则全部为阳性表达.A组中PCNA的表达从正常口腔黏膜→各级异型增生→癌变,其阳性表达率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大鼠异常增生舌组织中,A组的PCNA阳性表达率为8/11,显著高于B(6/15)、C(4/14)、D(3/1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鼠舌癌组织中,A组与中药干预组之间PCNA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总体实验动物中,A组PCNA阳性表达显著高于中药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PCNA蛋白表达均为阴性.结论:芪蓝颗粒具有明显的抑癌阻癌效果,可能通过下调细胞中PCNA的表达水平,进而降低细胞增殖能力,起到阻断癌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病人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牙周炎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牙龈炎、慢性牙周炎病人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以体外淋巴细胞混合培养法检测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同源CD4^+CD25^-T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ELISA法检测培养体系中转化生长因子一B、白细胞介素一10的分泌水平。结果:轻度和中度慢性牙周炎组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19.33±7.04)%和(18.56±5.79)%,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牙龈炎组(P〈0.05);重度慢性牙周炎组为(9.31±3.04)%,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牙龈炎组、轻度和中度慢性牙周炎组(P〈0.05)。当与CD4^+CD25^-T细胞1:1混合培养时,重度慢性牙周炎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抑制率较健康对照组、牙龈炎组、轻度和中度慢性牙周炎组降低(P〈0.05),各培养组之间转化生长因子-β、白细胞介素-10的分泌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轻度和中度慢性牙周炎病人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上调,而重度慢性牙周炎病人则显著下降;重度慢性牙周炎病人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抑制功能存在异常,可能与其接触抑制途径缺陷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 Notch1在大鼠舌癌模型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将40只 SD 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 组10只)和实验组(B、C、D组各10只),使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004%的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itroquinoline-1-oxide,4NQO)饮用水喂养实验组 SD大鼠,用蒸馏水喂养对照组 SD大鼠。B、C、D组分别于8、16、24周取大鼠舌体组织;A 组在8、16、24周同时各取3只、3只、4只作为正常对照。行常规组织学观察,并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Notch1在病变不同阶段的舌粘膜内的表达。结果:4NQO可以有效诱导大鼠舌黏膜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在不同的给药时间点,可以诱导大鼠舌黏膜产生不同程度的癌前病变。Notch1在正常舌黏膜、癌前病变、舌鳞癌中的表达逐渐增高(P<0.01)。随着异常增生程度的增加,阳性表达部位逐渐由基底层向表层扩展,且 Notch1的膜型表达逐渐增多。结论:Notch1的高表达及其在细胞膜上的集中表达可能与舌癌的发生、发展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舌鳞状细胞癌中肿瘤干细胞对化疗的耐受作用。方法:用磁珠分选技术、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和药物毒性试验等方法,研究经分选后得到的肿瘤干细胞和阴性细胞在化疗药物作用后其细胞增殖活性的差异。结果: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D133和CD44在分选出来的CD133^+/CD44^+细胞高表达而在CD133^-/CD44^-细胞基本不表达。CCK8实验结果显示分选出来的CD133^+/CD44^+细胞较CD133^-/CD44^-细胞在化疗药物作用下有更高的细胞成活率。结论:经磁珠分选出来的舌癌肿瘤干细胞(CD133^+/CD44^+细胞)更能耐受化疗药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云芝糖肽(Yun Zhi Polysaccharopeptide,PSP)对实验性口腔白斑癌变过程的干预作用及其对端粒酶活性影响,探索PSP作为癌化学预防药物的可能药理机制。方法:以Salley法建立金地鼠颊囊癌变模型,PSP进行体内干预,110只金地鼠分4组:空白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先、后服用PSP组(C组、D组)。双盲判别病理分级;TRAP-EUSA法检测标本端粒酶活性。结果:各组的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A组0%、B组52.27%,C组8.7%,D组26.92%。C组、D组与B组相同时段病理分级、端粒酶阳性率差异显著(p〈0.01或P〈0.05);各处理组之间端粒酶活性在中度异常增生阶段差异明显。结论:PSP有确切的抑制实验性口腔白斑癌变的功效。端粒酶可能是PSP发挥癌化学预防作用的众多靶点之一,PSP抑制端粒酶活性的最佳时相是在中度异常增生阶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建立人免疫重建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荷瘤鼠嵌合模型来探讨4-1BBL-B7-H3基因在非特异性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方法 将40只SCID鼠随机分为5组,A组(对照组)行免疫重建加注射Tca8113细胞;B组(Ad4-1BBL-B7-H3组)行免疫重建加注射含有人4-1BBL-B7-H3基因腺病毒转染的Tca8113细胞;C组(空载组)行免疫重建加注射含有空载体腺病毒转染的Tca8113细胞;D组(非免疫重建组)不给予小鼠免疫重建,注射Tca8113细胞;E组(非肿瘤组)行免疫重建加注射PBS。每周定期测量肿瘤体积;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人IgG蛋白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人CD3+、CD56+淋巴细胞比例;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自然杀伤细胞2族成员D(NKG2D)和Toll样受体2(TLR2)在肿瘤中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1BBL-B7-H3 mRNA的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1类相关分子(M1C)A、B及TLR2的表达。结果 1)B组小鼠肿瘤体积最小(P<0.05);2)A、B、C、E组小鼠外周血中检测到人IgG、CD3+、CD56+淋巴细胞,B组淋巴细胞比例高于A、C和E组(P<0.05);3)B组NKG2D和TLR2的表达较其余各组明显增强;4)人4-1BBL-B7-H3基因在B组小鼠肿瘤中稳定表达;5)B组M1CA、M1CB和TLR2的表达高于A、C、D组(P<0.05)。结论 4-1BBL-B7-H3基因在肿瘤组织中的高表达能成功诱导人CD3+、CD56+细胞增殖,直接或间接活化TLR2,上调NKG2D及其配体M1CA、M1CB的表达,从而产生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细胞免疫与复发性阿弗它溃疡(recurrent aphthous ulcer,RAU)发病机制的关系及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对RAU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用免疫方法建立SD大鼠RAU动物模型,将RAU大鼠随机分成阴性对照组、溃疡糊剂组和3个TP治疗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成模前后及用药前后各组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细胞数量及比值。结果:实验大鼠溃疡模型成模后外周血CD4^+及CD4^+/CD8^+较成模前显著降低(P〈0.01),CD8^+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茶多酚各治疗组外周血CD4^+、CD4^+/CD8^+回升,与阴性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茶多酚各治疗组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AU的发生与细胞免疫功能抑制有关,TP对大鼠RAU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其免疫调节作用与给药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绞股蓝总甙(Gypenosides,GP)对实验性口腔白斑癌变过程的阻断作用及其对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癌变模型组(n=25)、中药干预组(n=30)、正常对照组(n=5)和中药对照组(n=10)。以4NQO饮水喂养诱导大鼠舌白斑癌变,中药绞股蓝总甙水溶液灌胃干预癌变过程,取9、13、20、24、32周舌背黏膜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SDH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中药干预组舌背黏膜异常增生发生率明显低于癌变模型组,SDH表达明显高于癌变模型组(P〈0.01或P〈0.05),尤其在20、24周时。结论:绞股蓝总甙对实验性口腔白斑癌变有阻断作用,通过影响SDH表达以修复三羧酸循环可能是其抗癌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对口腔黏膜癌变模型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0.002%的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饮水法建立大鼠舌癌变模型,于建模13~18周给予针刺治疗,以阳性药物维甲酸作对照,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舌黏膜组织形态的变化,运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CD4+、CD8+的含量。结果:组织病理学显示,模型组非典型增生和癌变程度最重、药物组次之、针刺组最轻。各组血清CD4+含量与空白组比较均有升高,且针刺组升高明显(P<0.05);针刺组CD8+含量和CD4+/CD8+比值分别均较模型组和药物组有明显升高(P<0.05)和降低,且与空白组最接近。结论:针刺在口腔粘膜癌变的发展进程中显示一定的阻抑作用,可能与其调节大鼠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3.
免疫法建立SD大鼠RAU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实验性大鼠口腔黏膜组织匀浆+弗氏佐剂注射方法,建立复发性口腔溃疡动物模型,为研究人类RAU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应用从实验性大鼠提取的口腔黏膜组织匀浆+弗氏佐剂,作为抗原免疫大鼠。将上述抗原注入大鼠脊柱双侧皮内,每周注射1次,共8周,观察大鼠口腔溃疡的发病及体重和摄食量的变化情况,并做溃疡的组织病理学、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以口腔黏膜匀浆组织+弗氏佐剂作为抗原的实验大鼠都发生了RAU,溃疡模型建立过程中大鼠体重和摄食量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4+、CD4+/CD8+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大鼠口腔黏膜组织均浆作为抗原,可引起实验性大鼠发生RAU,其临床表现及组织学检查均与人类RAU相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酒精对肿瘤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进一步阐明酒精相关性口腔癌的发病机制.方法 将105只8周龄雄性C57/6J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8%酒精处理组.阴性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余2组以0.01%4NQO诱癌8周后,阳性对照组常规饲养;8%酒精组以8%酒精溶液代替饮用水饲养;共16周.实验第24周末处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热休克因子1( HSF1)在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饮水法诱导大鼠舌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两组,实验组用0.001%~0.004%4NQO递增性喂养大鼠8~28周,对照组则用普通自来水喂养,分别于8、16、20、24、28周处死大鼠,通过大体标本、HE染色观察大鼠舌部组织学改变,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HSF1在大鼠舌癌变全过程的表达情况。结果:随4NQO作用时间延长和浓度递增,大鼠舌背后部黏膜相继出现颗粒状、白色斑块、疣状突起、菜花状新生物和溃疡状改变。诱导后8、16、20、24、28周,舌癌的发生率分别为0、20.0%、50.0%、66.7%、100%。HSF1在对照组大鼠舌背黏膜上皮中不表达或者微弱表达,而在实验组大鼠随着舌黏膜异常增生程度的增加,HSF1表达明显增强;在原位癌中,HSF1弥漫分布于整个癌巢中;在舌黏膜浸润癌中HSF1在癌上皮中表达有所降低,而在癌基质成纤维细胞中HSF1表达增强。结论:4NQO饮水法可诱导大鼠舌黏膜发生癌变,成功建立大鼠舌癌模型,同时HSF1在大鼠舌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提要:发展一种新的方法用来提高口腔癌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建立能够模拟人类口腔鳞癌自然发生的动物模型是必需的,应用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itroquinoline-1-oxide, 4NQO)诱导SD大鼠舌黏膜鳞癌是一种可靠的方法。水溶性喹啉衍生物4NQO可以形成DNA加成物,引起碱基的改变(G→A)或丢失突变。但4NQO要发挥这种诱变剂作用,需要在4NQO还原酶作用下将4NQO转化成4-羟氨基喹啉-1-氧化物及4-乙酰基喹啉-1-氧化物(4-AAQO),4-AAQO能够以共价键的方式结合到核酸上并破坏染色体的结构,进一步影响抑癌基因和癌基因表达。动物舌根黏膜该酶含量较高,所以可以靶向性在舌根形成癌。饮水中很低剂量的4NQO便可特异性在舌根形成癌,其形成过程和形态学变化都和人的口腔鳞癌发生过程十分相似,该模型是研究口腔癌发生和癌变机制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