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第三代血清HP抗体检测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资料证实 ,HP感染与慢性活动性胃炎 ,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淋巴瘤等疾患相关。世界卫生组织 1999年已把HP列为第一类致癌因子[1] 。因此 ,对HP的检测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目前检测HP的方法有胃镜取样 ,抽血取样和呼气取样三条途径共 7种方法。为寻求准确 ,快速方便的检测方法 ,我们对76例经胃镜确诊的消化性溃疡 (PU)患者进行快速尿素酶 (RuT)法及HP抗体检测对比分析。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该组 76例病人均经胃镜及病理诊断 ,属初诊病人 ,检查前 4周内未服抗菌药及其它治疗药物。男 4 7例 ,女 2 9例 ,平…  相似文献   

2.
饮酒 ,特别是长期大量饮酒对胃粘膜的损害已众所周知。但是 ,酗酒对HP感染发病率的影响 ,尚无统一意见[1~3] ,也缺乏前瞻性的专题研究报告。本文对酗酒组与健康对照组进行了 5年的随访研究 ,以期弄清酗酒对胃内HP感染发病率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1·1·1观察组 :酗酒者界定为每天饮高度 ( >4 0℃ )白酒 2两以上 ,持续 3年以上 ,且有酒精依赖倾向者。年龄 2 5~ 4 5岁 ,平均 33 2岁。既往无消化及其它系统病史。观察开始前胃镜检查无浅表性胃炎之外的胃十二指肠粘膜病变。HP检查为阴性。共计 50例 ,均为男性。1·1·2 对照…  相似文献   

3.
史志勇 《现代保健》2009,(21):127-128
目的探讨嗜酸性胃炎的CT表现。方法4例嗜酸性胃炎均行CT检查并经实验室检查、胃镜和病理证实,其中2例又经手术病理证实。男女各2例,年龄25-42岁,平均32.7岁。结果4例嗜酸性胃炎均显示胃壁弥漫性增厚,最厚约11-15mm,边缘光滑,胃腔正常。2例合并腹水,1例合并回结肠套叠。结论CT可以显示胃壁弥漫性增厚,边缘光滑,结合实验室检查及胃镜和病理检查,可提示嗜酸性胃炎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与胃粘膜TNF—α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礼 《实用预防医学》2008,15(4):1033-1034
目的探讨胃粘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与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的关系。方法23例Hp(+)胃炎患者,22例Hp(-)胃炎患者,20例胃粘膜正常者,均经胃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23例Hp(+)胃炎患者均接受1周抗Hp治疗。利用ELISA法检测胃粘膜培养上清液中TNF—α的水平。结果Hp(+)胃炎患者胃粘膜组织上清液中的TNF—α含量明显高于Hp(-)胃炎患者组和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活动性胃炎患者胃粘膜组织Hp感染率和上清液中的TNF—α含量均明显高于非活动性胃炎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17例Hp根除患者中,TNF—α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Hp感染可明显诱导胃粘膜TNF—α的表达;TNF—α在活动性胃炎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胃癌发生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技术对56例胃癌、60例慢性胃炎及12例正常胃粘膜组织做了HP检测,结果,胃炎中HP检出率93.33%,胃癌组织检出率41.07%,正常胃粘膜中仅为16.67%,提示胃炎的发生与HP感染明显相关,胃癌的发生与HP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从胃癌发生部位看,贲门部HP感染率低(9.52%),胃窦部及小弯区HP感染率高(68.0%、37.5%)。从病理分型角度看,分化型(腺样型)癌组织HP感染率较高(55.88%),低分化型(弥漫型)癌组织较低(2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对本科室2015年9月到2017年9月间2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均实施胃镜检查、病理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等,分析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结果:实施胃镜检查患者病理改变类型为:单纯萎缩性胃炎116例,萎缩性胃炎伴增生84例.胃镜检查为单纯萎缩性胃炎患者病理诊断符合率、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Hp感染发生率85.7%、20.2%、22.6%、71.4%与萎缩性胃炎伴增生71.6%、9.5%、8.6%、55.2%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7.
朱同堡 《中国校医》2001,15(6):445-446
幽门螺杆菌 (HP)是一种生长于胃粘膜表面与粘液层之间的微需氧菌。自 1983年首次从胃粘膜中分离出HP以来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HP感染为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 ,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理 ,治疗和复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及根除治疗是消化性溃疡治疗史上的一次革命。目前国内推荐二种治疗方案。①胶态铋剂 两种抗菌素。②铋剂 两种抗菌素。笔者自 1999年 6月以来临床观察了 12 8例采用洛赛克等三联治疗方案。结论是本方案对HP的根除率高 ,溃疡愈合率高 ,根除HP后抑酸治疗的必要性。1 对象和方法1.1 观察对象…  相似文献   

8.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消化性溃疡3年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83年Warren和Marshall报道从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胃粘膜中成功培养出缓慢生长、微需氧的幽门螺杆菌(HP)以来,该菌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现将我院自1996~1998年根除HP治疗的100例消化性溃疡病人的3a随访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经胃镜证实的消化性溃疡病人200例,均有HP感染,随机分成2组:A组为治疗组,B组为对照组。男132例,女68例。年龄20~62岁。病程1~25 a,征得病人同意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9.
我们自 1997年至 1999年 10月 ,采用西沙必利 ,阿莫西林 ,雷尼替叮三药联合治疗 87例返流性食管炎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87例中男 61例 ,女 2 6例 ,年龄 17~76岁 ,平均年龄 53 5岁。HP感染 69例 ,占 79 31% ,均有返酸 ,胸骨后烧灼感等胃食管返流相关症状 ,均经胃镜证实为返流性食管炎。1·2 方法 治疗前后均由抽血查HP -Ab(幽门螺杆菌抗体 )。西沙必利 (西安杨森公司 ) 5mg ,3次 /d。阿莫西林 0 5,3次 /d ,雷尼替叮 0 15,2次 /d ,2周为 1疗程 ,连续服药 2个疗程。第 4周进行复…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ar pylori,HP)与胃病的关系已越来越被人们认识。我们随机从301例有消化道病症和无消化道症状也无消化道病症人群的胃液和胃粘膜中检测HP,结果发现HP广泛存在各类人群的胃液和胃粘膜中,差异只在程度上。对象与方法1.对象:来院体检和门诊中接受胃镜检查的对象301例,其中男176例,女125例;年龄2岁至89岁,平均59.8岁。其中,无消化道症状(指无上腹不适、饱胀、隐痛、恶心、呕吐、厌食)也无消化道疾病史的45例,有消化道症状但无明确诊断81例,胃镜或钡剂X线造影明确诊断单纯胃炎78例、消化性溃疡63例、胃炎伴消化性溃疡26例,经病理活检确诊胃癌8例,正在服用各类消炎药、灭滴灵、铋剂等药及胃外科手术者除外。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对我院经胃镜、病理检查,并同时进行了尿素酶试验阳性的病例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408例均为在我院胃镜室检查的病人,其中男928例,女480例。年龄11~87岁,>45岁766例,45~岁323例,≥60岁319例。1·2 仪器和方法 仪器为日本产OlympusXQ10胃镜。试剂是福建三强HPUTSQ-H102试剂盒。方法参见《消化内镜学》[1]。1·3 诊断标准 参照《消化内镜学》及《内镜临床应用进展》[2]。2 结果2·1 上消化道疾病的胃镜结果 见表1。表1上消化道疾病胃…  相似文献   

12.
大量资料表明 ,HP是活动性慢性胃炎 (CG)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1] 。一些研究认为HP感染是发生消化性溃疡 (PU)的重要原因 ,PU患者中HP检出率极高 ,胃溃疡 (GU)检出率 50 %~ 95% ,十二指肠溃疡(DU)检出率 63%~ 10 0 % [2 ] 。然而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见到相当普遍的活动性CG和PU患者HP检查为阴性 ,与文献报道不符合。到底HP与慢性胃病 (CGD)有什么样的关系 ,作者对 12 4 5例CGD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研究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取 1999年 5月至 1997年 5月经胃镜、胃粘膜 (胃窦、角、体、底 )…  相似文献   

13.
我们对157例外阴、宫颈病变进行了细胞病理检查,并对其中的112例进行了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DNA检测,对HPV阳性的病变进行了组织病理与细胞病理诊断的对比分析研究。以进一步探讨细胞病理学诊断HPV感染的可能性。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994年12月~1995年11月,收集了北京医科大学妇科门诊及住院手术患者157例,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20岁。其中宫颈取材141例,均在宫颈外口或糜烂面刮片,在阴道镜下或碘染不着色处取活体组织3~4块。16例外阴疾患者在病变处刮片,取活体。12 方法121 …  相似文献   

14.
黄芪建中汤合左金丸加减治疗慢性胃炎8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胃炎是常见病多发病。笔者应用黄芪建中汤合左金丸加减治疗慢性胃炎 86例 ,疗疗显著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全部病例按 1982年在重庆召开的慢性胃炎诊治座谈会修订的慢性胃炎的分类 ,纤维胃镜的病理诊断标准及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 (试行方案 )进行诊断[1] ,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 86例 ,其中男性 4 5例 ,女性 4 1例 ,年龄 17~ 72岁 ,平均 4 3 6岁 ,病程 1~ 2 6年 ,平均 4 3年。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 4 7例 ,合并胃十二指肠溃疡 6例 ,伴胆汁返流 12例 ,浅表—糜烂型胃炎 13例 ,浅表—萎缩型胃炎 ,或伴有肠上皮化生 ,异型…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称为肝源性溃疡 ,易误诊为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率低 ,抗酸、抗HP治疗疗效差[1] 。为探讨肝源性溃疡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我们用奥美拉唑合并硝苯地平对患者进行治疗 ,就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观察 ,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选择经B超和肝功能检查确诊为肝硬化并在 2 4~ 72h内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溃疡长径为 3mm~ 2 0mm ,共 4 9例 ,其中男性 33例 ,女性 16例 ,年龄 2 4~ 74岁 ,平均 (43 7± 10 2 )岁 ,全部患者均取胃粘膜作HP检查。心脏病或…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寻求准确、快速、方便及价廉的HP检测方法 ,笔者对 96例胃镜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DU)患者进行了快速尿素酶 (RUT)及第三代血清学HP抗体检测 ,并进行对比观察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选择 2 0 0 0年 5~ 12月经胃镜检查确诊为DU患者 96例 ,其中男性 6 9例 ,女性 2 7例 ,年龄2 1~ 83岁 ,平均年龄 4 7 4岁。检查前 4周无口服抗生素史 ,无HP根除治疗史。1·2 检测方法  96例患者同时进行血清HP抗体检测及快速尿素酶试验 (RUT)。血清HP抗体检测采用美国罗易斯公司生产HP快速检测试剂盒。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后对萎缩性胃炎黏膜病变转归的影响.方法 入选患者均经胃镜和临床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并确定有Hp感染的状态;其中Hp根治组45例和Hp感染组38例,分别于入选时和随后1、4年行胃镜随访,在同一部位取活检,根据病理结果判断是否逆转.结果 根治Hp 1年后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均无明显逆转,4年后Hp根治组较Hp感染组肠上皮化生逆转率显著提高[42.22%(19/45)比7.89%(3/38),x2=17.28,P<0.01],4年后Hp根治组肠上皮化生逆转率较1年后[15.56%(7/45)]显著提高(x2=7.78,P<0.01),萎缩性胃炎病变无明显改变.结论 根除Hp后随时间推移对肠上皮化生有逆转作用,对萎缩性胃炎无逆转作用,有Hp感染的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患者应及早根除Hp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与Hp感染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本院1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对患者胃镜检查形态表现以及H p感染、病理学检查改变等结果进行回顾与对比分析.结果:120例患者中,胃镜检查显示:单纯萎缩性胃炎57例(47.5%);萎缩性胃炎伴增生63例(52.5%).57例单纯萎缩性胃炎病理...  相似文献   

19.
曾华  刘萍  刘莉 《中国医师杂志》2001,3(10):786-787
十二指肠溃疡 (DU)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理与幽门螺杆菌 (HP)感染有密切关系 ,故在治疗上特别强调根除HP。虽然药物根除HP的方法很多 ,但大多价格昂贵。探求经济而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现实意义。为此 ,我们用呋喃唑酮、法莫替丁、乐得胃联合治疗DU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选择 4d内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活动性DU ,溃疡长径为 3mm~ 2 0mm ,病灶不超过 2个者 ,共94例 ,其中男性 62例 ,女性 32例 ,年龄 17~ 68岁 ,平均 (36 7± 10 2 )岁 ,病程最短为 3个月 ,…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和胃粘膜病理改变的关系──附2059例分析蔡立勉,潘秀珍,郑松龄,何利平,傅丹,吴芳用尿素酶试验法(HPUT)检测2059例慢性胃病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情况,分析其与胃粘膜病变的关系。一、材料和方法:选择胃镜检查的病例。病理取胃窦大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