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垂体上动脉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垂体上动脉的起始、行程、分布和变异,为鞍区肿瘤手术时保护垂体上动脉以有变垂体上动脉瘤与床突旁其他类型动脉瘤区别提供依据。方法 50具成人尸体头颅垂体上动脉标本,在解剖显微镜下解剖和分析。结果 垂体上动脉为一组血管丛,分1~4支,起始于颈内动脉则,平均直径0.22mm。起始部距眼动脉起始部小于5mm者占82%,二种分支类型:粗大支型占45%,呈烟台式供应垂体柄、视神经和视交叉,平均直径为0  相似文献   

2.
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改进及评价   总被引:82,自引:5,他引:77  
参照Koizumi和Longa腔内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并予以改进:(1)根据大鼠头颈部血管铸型标本测得颈内动脉(I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的内径和颈总动脉(CCA)分叉部至MCA起始部的距离,选择3-0单尼龙线(直径0.20~0.249mm)代替Koizumi法覆以硅胶的4-0单尼龙线(直径0.15~0.19mm)及Longa法单4-0尼龙线,插入深度18.5±0.5mm。(2)仅在线栓进入时暂时夹闭翼腭动脉(PPA),并不结扎,以防止ICA内血栓形成,致再灌注时血流受阻。该模型成功率高达92%,稳定性强,是较理想的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本文阐述了制作方法及应用评价。  相似文献   

3.
1995年4月至1997年6月我们诊治了20例习惯性擦腿综合征患儿,其临床特点如下。1一般情况:20例中男2例,女18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12岁,其中3~6岁16例(80%)。病程18天至25年。18例有每晚清洗外阴的习惯。20例均为城市儿童,父母文化程度高中及其以上者18例,家庭经济状况良好。2临床资料:18例女童发作时双腿伸直、交叉上下摩擦,伴面色潮红,两眼凝视,部分患儿出汗、呼吸急促,持续1~2分钟自行缓解。每日发作自2~3次至十数次不等。6例女童有时表现为在家具角上或骑在某种物体…  相似文献   

4.
重型脑外伤121例死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对我院1993年2月至1998年10月收治重型脑外伤(GCS≤8分)死亡的121例进行死亡原因分析。1 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死亡121例中,男98例,女23例,平均年龄(349±86)岁;未死亡的295例中,男208例,女87例,平均年龄(328±76)岁。死亡与未死亡者的性别构成和年龄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伤后至入院时间:死亡组(43±27)小时,未死亡组(37±23)小时,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2 入院时临床表现:入院时GCS≤…  相似文献   

5.
自制微弹簧圈血管内闭塞颅内动脉瘤(附20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自1993年1月~8月,我们用自制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0例,其中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病例4例。20例中,动脉瘤分布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2例,颈内-后交通动脉3例,颈动脉窝动脉(颈眼动脉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分叉部4例,前交通动脉7例,基底动脉下段动脉1例,大脑后动脉1例,均做了微弹簧圈动脉瘤内闭塞术,其中14例完全闭塞,其余6例部分闭塞(准备第二次栓塞)。除2例前交通动脉瘤在闭塞动脉瘤同时亦闭塞了同侧前动脉(无任何症状)以外,其余18例均保持载瘤动脉通畅。20例栓塞无一例死亡及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洛杉矶加尼福利亚大学医学中心从1990年4月至1999年6月,对39例计41个基底动脉干动脉瘤采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女29例,男10例,年龄28~76岁,平均51岁。按动脉瘤部位分类:单纯基底动脉干动脉瘤18个,基底动脉干-小脑上动脉动脉瘤13个,基底动脉干-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4个,椎-基动脉结合处动脉瘤6个。按瘤体大小及颈宽分类:小动脉瘤(直径<11mm)28个,大动脉瘤(直径11~25mm)7个,巨大动脉瘤(直径>25mm)6个。细颈动脉瘤(直径< 4mm)15个,宽…  相似文献   

7.
利培酮对血清催乳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以用利培酮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血清催乳素(PRL)测查,以探讨利培酮的作用机理。1 对象与方法对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女性住院患者32例进行观察,均排除躯体疾病、妊娠、哺乳期及月经期妇女。年龄18~48岁,平均372岁;病程4月~24年,平均74年;利培酮剂量2~6mg/d,平均37mg/d;用药7~145天,平均296天。以40名健康妇女为对照,平均年龄为361岁,与观察组相仿(P>005)。使用美国德普公司生产的GAMMAC12γ计数器,计量为ng/ml…  相似文献   

8.
癔症患者4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对我院1995年~1998年6月,符合CCMD2R癔症诊断标准的住院病人共47例作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1 对象47例中男8例,女39例;年龄18~65岁,平均320±105岁;已婚35例,未婚11例,丧偶1例;职员6例,家务及待业39例,学生2例;初中2例,小学及以下45例。2 临床分析(1)住院率:1995年癔症住院率为116%,1996年为093%,1997年为085%,1998年上半年为049%,显著较前减少。(2)性格类型:有35例测试EPQ,其中外倾性格21例,内倾性…  相似文献   

9.
垂体腺瘤的X-刀治疗(附1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于1994年8月至1996年9月使用X刀治疗15例垂体腺瘤,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19~64岁,平均385岁,病程05~35年,平均57年。7例病人既往有垂体腺瘤手术史,其中2例术后又行50Gy的脑部普通放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及生长激素(GH)腺瘤各1例。12 内分泌学检查:7例ACTH腺瘤的ACTH或/和皮质醇值均高于正常范围(上午8时:ACTH51~189pmol/L,皮质醇185~594nmol/…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神经内镜和显微镜下垂体上动脉的手术相关解剖。方法 在8具(16侧)尸头标本上模拟翼点入路对垂体上动脉在神经内镜和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察并测量其数量、管径、起始部位、行程及分布。结果 垂体上动脉可分为单干型和多干型;每侧数量为1-4支;起始点距眼动脉起始点在5mm以内的占87.5%(14/16);发出后向后上内方向走行,多在靠近垂体柄处发出分支。结论 本研究为内镜辅助下垂体上动脉瘤夹闭术和鞍区肿瘤切除术中保护垂体上动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动脉瘤体切除和载瘤血管重建治疗巨大动脉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介绍颅内巨大动脉瘤体切除和载瘤血管重建手术方法。方法:(1)切除动脉瘤壁,重建载瘤动脉。(2)应用窗式成角动脉瘤夹重建载瘤动脉。(3)颈内动脉慢性结扎,动脉瘤孤立术。结果:32例颅内巨大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18例(包括7例海绵窦段),中动脉9例,前交通动脉3例,大脑后动脉2例。术后优良者26例(81%),本组无一例死亡,术后病残率6例(19%)。随访6~24月,全部病例恢复正常工作学习。结论:动脉瘤切除和载瘤动脉重建是手术治疗巨大动脉瘤有效的外科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垂体微腺瘤伴发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方法: 收集近13 年的住院病历共15 448 份, 发现垂体微腺瘤伴发精神障碍者6例, 占0.39‰; 门诊病人2 例。对临床表现和诊断进行分析。 结果: 8 例病人均为女性, 年龄18~30 岁, 平均 (25.3±1.3) 岁; 病程0.75~13 年,平均(4.8±1.5) 年。首发症状6 例为内分泌失调, 2例为精神障碍。精神障碍表现抑郁状态2例, 躁狂发作2例, 双相情感障碍1 例, 精神分裂症样症状2 例, 精神分裂症样和情感症状混合状态1 例。 结论: 垂体微腺瘤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鉴别诊断中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3.
黄芪的抗神经细胞缺氧损伤作用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目的观察黄芪抗神经细胞缺氧损伤的作用。方法用氰化钠造成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缺氧模型,比较黄芪组和对照组的细胞形态、存活细胞数(四唑盐微量自动比色检测A值)、乳酸脱氢酶(LDH)值和钾离子(K+)流出的变化。结果缺氧48小时后,对照组A值由缺氧前的0325±0031降至0145±0011,LDH和K+漏出量分别由6580±290U/L、523±011mmol/L增至14880±840U/L、731±018mmol/L。而此时黄芪组A值为0178±0011、LDH漏出量为12725±784U/L,K+含量为693±015mmol/L。与对照组相比,黄芪组受损程度明显减轻。结论黄芪具有一定的抗神经细胞缺氧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翼点入路有关脑底动脉的显微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由近至远分为眼段、交通段、脉络膜段。大脑前动脉A_(1)段变异多,通常右侧A_1发育不全,A_1外径左侧大于右侧,A_1近端3~5mm内常无穿通支发出,远端7mm范围内常与回返动脉紧密相连。前交通动脉有恒定的穿通支即下视丘动脉发出。后交通动脉变异亦多,多发育不全或缺如,起始处的结合部膨大与颈内一后交通动脉瘤发生有关。乳头体前动脉为其最大最恒定的穿通支。翼点入路所涉及的脑底动脉的穿通支主要供血于脑底中央区域及基底节等重要部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经鼻蝶窦手术入路相关血管的显微下解剖特点。方法10具动静脉灌注染料的成人新鲜尸头上,5具行正中矢状位切开,5具模拟经鼻蝶窦手术入路,分别在显微镜下观察手术路径上血管的走行特点,与垂体和周围重要组织结构的相互关系,测量相互之间的距离。结果鼻中隔后动脉上支至蝶窦开口下极的距离为(3.91±0.82)mm(2.85~5.15)mm,鼻中隔后动脉下支至蝶窦开口下极的距离为(6.16±1.23)mm(4.42~8.28)mm。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分为5段,有3个动脉分支。颈内动脉前曲段的内侧缘距垂体中线的距离为(11.94±1.90)mm(9.02~14.86)mm,后曲段的内侧缘距垂体中线的距离为(7.96±2.07)mm(5.64~11.58)mm。结论蝶腭动脉、海绵间窦、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分支-垂体下动脉是经鼻蝶窦手术入路中容易引起出血的血管,尤其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是最重要的解剖结构。术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术中仔细的显微操作,以免发生大出血这一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垂体腺瘤的伽玛刀治疗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评估伽玛刀(γ-刀)手术对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92例垂体腺瘤患者,用1.5T磁共振和γ-plan计算机联网定位,Leksel伽玛刀实施放射外科手术。肿瘤直径3.8~51.1mm,平均16.3mm,处方剂量9~35Gy,平均21.6Gy。结果:本组获随访204例(12~34个月,平均21个月),肿瘤消失39例(19.1%),缩小156例(76.4%);激素值恢复正常14例(11.8%),较术前下降94例(79.6%);临床症状改善190例(93.1%),9例症状加重,3例肿瘤增大,2例开颅手术,1例死亡。结论:γ-刀是治疗垂体腺瘤安全、有效的一种方法,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对Ⅲ级以上肿瘤应首选手术治疗,γ-刀治疗后有可能加重垂体功能低下或诱发垂体危象。  相似文献   

17.
为给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作者对27例精神分裂症病人和正常志愿者分别口服、肌注5mg氟哌啶醇和50mg氟哌啶醇癸酸酯(HD),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中氟哌啶醇浓度,所得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1)口服组达峰时(Tpeak)3.0±1.3小时,峰浓度(Cmax)12.7±6.4μg/L,消除相半衰期(T)18.2±5.1小时,清除率(CL)0.40±0.13L/min;(2)肌注组达峰时1.0±0.9小时,峰浓度14.1±7.5μg/L,消除相半衰期18.3±10.1小时,清除率0.50±0.25L/min;(3)肌注HD组达峰时7.65±3.31天;峰浓度9.89±.39μg/L;消除相半衰期19.23±12.92天;清除率0.47±0.48(mg/天)/(μg/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208±393μg/L·天。  相似文献   

18.
床突旁颈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床突旁动脉瘤的分型,以及各型的手术特点,以提高该动脉瘤的手术疗效。回顾性分析p-ICAA18例,其中颈眼动脉型7例;垂体上动脉型7例;颈内动脉腹侧型4例。手术方法包括动动脉瘤夹闭术13例交;动脉瘤孤立术3例;夹闭+包裹术2例;颈总动有吉轧+动脉瘤包裹1例。  相似文献   

19.
我院中风科采用锥颅抽吸术治疗基底节区大量脑出血效果满意,现就1999年11月至2000年10月的15例病人治疗情况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12例,女3例。年龄51~78岁。平均63岁,其中有高血压病史者14例。入院时病人双侧瞳孔直径2~5mm者6例,小于2mm者6例,双侧瞳孔不等大者3例(患侧瞳孔大于5mm者2例,患侧瞳孔直径小于2mm者1例)。全部病人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出血量最多为68ml,最少50ml,平均60ml,15例病人均有中线移位,最大移位距离1.5cm,最…  相似文献   

20.
垂体腺瘤虽属良性肿瘤,但手术切除和放射治疗后仍可复发。复发性垂体腺瘤多位于鞍区,而位于小脑桥脑角者罕见。最近,我们收治1例小脑桥脑角(CPA)复发性垂体腺瘤,现报道如下。1资料  患者,男性,12岁。2年前因“头痛3个月,伴右眼视力下降”于1996年11月入院。检查:左眼视力12,右眼01,四肢无阳性体征。内分泌功能检测正常。头颅MRI显示鞍区、鞍上和右侧海绵窦区45cm×25cm×25cm占位(图1A、B、C)。入院诊断为垂体腺瘤。即予经额开颅行鞍区肿瘤大部分切除术。病理报告: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