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了解安徽泾县血吸虫病传染源种类,指导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方法 选择4个野外环境,其中2个有感染性钉螺分布,2个无感染性钉螺分布.调查野粪污染情况,同时调查附近人、家畜及野鼠血吸虫感染情况.人群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查病;家畜和野鼠采取粪便孵化法进行病原学检查.结果 现场检获牛、狗、兔及不明野生动物阳性野粪,阳性率分别为14.3%、14.8%、8.9%、25.0%;野鼠、牛和人群IHA阳性率分别为,6.9%、15.1%和3.9%.除不明野生动物的野粪外,在有感染螺分布环境的野粪及宿主血吸虫阳性率均高于无感染螺分布的环境.结论 当地血吸虫病流行可能与牛、野鼠、狗、兔、人及其它野生动物有关,各种传染源在传播中的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泾县陈村水库灌区螺情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安徽省泾县陈村水库灌区工程建设运行后对灌区螺情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控制钉螺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陈村水库灌区灌溉工程资料,近10余年螺情资料及气象资料,并对历史有螺环境进行调查,描述螺情变化趋势,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陈村水库灌区在主渠道运行头10年中新发现有螺环境1处,次10年新发现有螺环境16处;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螺情严重并有回升趋势;2002年已有69.67%历史有螺环境发现钉螺;经回归分析,钉螺密度与气温变化有关,与年降雨量及日照时数无明显关系。结论 1981年泾县血吸虫病达到传播控制,但在水库及灌溉工程建成运行后,灌区螺情开始回升;除气温是一重要影响因素外,灌区自流或引水灌溉可能在钉螺的生长繁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4.
二滩水库血吸虫病控制策略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预防二滩水库运转后造成血吸虫病扩散流行的策略。 方法 采取根治传染源和杀灭钉螺。移民点的大中型引灌渠全部用水泥铺砌 ,饮用水管道化。鼓励移民和蓄水线边缘居民修建沼气池、供排水和卫生设施。 结果 根治传染源 :血吸虫病患者 2 36 0例和牛 15 2头。药物和环境改造灭螺面积分别为 3 6 345 80 m2和 6 710 5 .5 m2。用水泥铺砌排灌渠 5 1.13km,饮用水管道化 10 4895 m。 1781户分别修建了沼气池、太阳能热水器和庭院卫生化。 3年干预后 ,未发现人、牛和野鼠感染血吸虫 ,也未见阳性钉螺。 结论 二滩水库将血吸虫病控制纳入项目预算与水库建设同步进行 ,为库区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继续作好钉螺和传染源输入监测 ,为三峡工程及将在疫区修建的水利工程的血吸虫病控制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修建大桥水库与血吸虫病传播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阐明大桥水库修建导致的环境变化及探讨其对当地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方法 收集大桥水库工程的相关资料 ,分析当地血吸虫病分布情况及流行规律 ,对库区、灌区的环境变动趋势及其与血吸虫病流行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 水库修建后将出现 3类与钉螺孳生关系密切的新环境 :1新灌溉系中的农、毛灌溉渠 ;2灌区扩大所及耕地和坡度 <15°的新开荒地 ;3被废弃的原有沟渠和脱水河段。结论 灌区工程建成后 ,将新增大量潜在钉螺孳生环境 ,钉螺通过干、支渠的输送 ,可将灌区原来局限、散布的有螺点扩散 ;而环境的改变 ,人们的一些行为也会发生变化 ,将有利于血吸虫生活史的完成 ,进而逐渐扩大疫区范围 ,加重血吸虫病流行。为防患于未然 ,灌区工程建设应与灭螺工作和血防健康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描述人工灌溉区钉螺生长繁殖特征,为实施生态学方法控制钉螺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在泾县陈村水库总干渠自流灌溉区选择一斗渠为观察点,于2002年8月~2003年11月,每月进行系统抽样查螺;每月随机抽样有螺框20框,室内逐只测量钉螺螺旋数和壳体长度,镜下观察雌螺并计数螺卵;全部钉螺解剖鉴定死活.同时测量水位并收集气象资料. 结果 2003年,2~4月份活螺密度最高; 7~9月份钉螺死亡率最低;多数月份雌螺存活数量高于雄螺.雌螺含螺卵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含卵雌螺数从6月份开始减少,7月时未见含卵雌螺,8月份含卵雌螺数仅占观察雌螺数的9.79%,9月份占83.82%.幼螺(螺龄>3周)出现在6~10月,大多在6、7月份.但在2002年12月份幼螺出现1个小高峰. 结论在陈村水库自流灌溉区,钉螺的新老交替可能发生在7月份,新生钉螺发育成熟可能在9月份,而这一特征可能受年度间气温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泾县自1952年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至今已经50个春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疫区干群与“瘟神”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曾取得巨大成就,1981年达到基本消灭标准。1982年起,转入巩固监测阶段。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我县局部地区疫情回升,为进一步了解疫情现状,2002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我们对全县螺情开展了普查,10月  相似文献   

8.
黄石水库灌溉系统血吸虫病新流行区形成及防制研究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20  
目的 探讨水库灌溉系统血吸虫病新流行区的形成因素与防制对策。方法 通过现场调查结合访问、座谈、查阅历史资料,了解钉螺和传染源来源情况。选择有代表性且疫情较重的2个自然村,采取化疗消除传染源为主结合重点灭螺的综合防制对策。结果 历史上可能有未发现的少量钉螺存在,通过60年代修建黄石水库,钉螺进入灌溉渠道大量扩散,在输入外来传染源后,导致了血吸虫病新流行区的形成和扩大。试区采取上述防制对策后,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由1998年的12.16%下降到2000年的0.14%,下降了98.8%;耕牛感染率由15.91%下降到1.35%,下降了91.2%;活螺密度由9.12%只/框(每框0.1m^2,下同),下降到0.11只/框,下降了98.8%;感染螺密度由0.0248只/框下降到0。1999年和2000的均未查到感染螺。结论 修建水库,如有钉螺进入灌溉系统,可以沿水系造成大面积扩散,加之传染源输入而形成新的血吸虫病流行区。采取以消除传染源为主结合重点灭螺的综合防制对策,短期内可以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和传播。  相似文献   

9.
对陈村、阿斯旺水库的血吸虫病疫情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修建人工库引起血吸虫病流行和疫情蔓延的主要原因是:修建人工水为直接和/或间接地影响自然环境、社会铁改变,从而导致了媒介螺师的繁殖扩散、农业人口的增加和外来传染源的输入。从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 中下游水位和泥沙变化趋势对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影响的角度分析,三峡建坝后,长江中下游江滩有螺面积和地区人群接触疫水的人数、时间及频次将可能 所增加,这将  相似文献   

10.
对陈村、阿斯旺水库的血吸虫病疫情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修建人工水库引起血吸虫病流行和疫情蔓延的主要原因是:修建人工水库直接和/或间接地影响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从而导致了媒介螺蛳的繁殖扩散、农业人口的增加和外来传染源的输入。从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水位和泥沙变化趋势对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影响的角度分析,三峡建坝后,长江中下游江滩有螺面积和该地区人群接触疫水的人数、时间及频次将可能有所增加,这将对该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的防治产生负面影响。但三峡水库与阿斯旺、陈村水库在其库容、地理位置、功能等方面迥然不同,因此,对河流的生态、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存在极大差异,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可能不如阿斯旺、陈村水库那样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望江县江滩地区洪灾与血吸虫病流行的关系。方法通过螺情、病情和人群暴露调查,疫水测定及气象水文资料收集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试区1998年和1999年遭受洪灾,年降雨量分别为1756.9mm和2263.1mm。江滩新增钉螺面积16.50万m~2;汛后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度显著增高。结论洪灾造成钉螺扩散,增加人群暴露与感染,在血吸虫病传播动力学的主要环节上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江滩型地区洪灾与血吸虫病流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江滩型地区洪灾与血吸虫病流行的关系。方法:通过螺情,病情的气象水文资料收集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试区1998年和1999年遭受特大洪灾,年降雨量分别为1756.9mm和2263.1mm,江滩新增钉螺面积16.50万m^2,汛后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感染度显著增高。结论:洪灾造成钉螺扩散,加重血吸虫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安徽省泾县陈村水库灌区工程建设运行后对灌区螺情的影响 ,为制定合理的控制钉螺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陈村水库灌区灌溉工程资料 ,近 10余年螺情资料及气象资料 ,并对历史有螺环境进行调查 ,描述螺情变化趋势 ,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 陈村水库灌区在主渠道运行头 10年中新发现有螺环境 1处 ,次 10年新发现有螺环境 16处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后螺情严重并有回升趋势 ;2 0 0 2年已有 6 9.6 7%历史有螺环境发现钉螺 ;经回归分析 ,钉螺密度与气温变化有关 ,与年降雨量及日照时数无明显关系。 结论  1981年泾县血吸虫病达到传播控制 ,但在水库及灌溉工程建成运行后 ,灌区螺情开始回升 ;除气温是一重要影响因素外 ,灌区自流或引水灌溉可能在钉螺的生长繁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彭兴和泰兴洲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流行因素,结果表明当地钉螺分布广,有螺面积123.8万m ̄2,阳性螺密度0.0071只/框,钉螺自然感染率为0.14%。人群感染率为7.68%。保虫宿主耕牛的感染率最高(18.97%),而且污染环境严重。居民主要以生活型方式接触疫水,卫生设施较差。KAP调查表明居民血防知识欠缺。流动人口增多使疫情加剧。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变化与血吸虫病疫情消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评价生态环境变化对血吸虫病疫情的作用。方法 统一调查方案并连续观察6年,监测病情、螺情变化。结果 6年来,7种环改方法对降低疫情均有作用。人群患病率、急感发病率、钉螺面积、易感地带面积、钉螺密度、感染性钉螺密度分别降低86.7%、100%、70.1%、92.0%、96.5%和100%。结论 改变钉螺孳生的生态环境是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一种长效的环保型灭螺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制定大山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四川省西昌市川兴村(高原平坝)和云南省巍山县中和村(高原峡谷)两个有代表性的试区进行了系统的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两个试区不仅地理地貌不同,而且主要传染源种类、血吸虫病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粪便污染水源方式、钉螺和感染性螺的分布及居民感染方式均显著不同。结论:可将高原山区概括地划分为高原平坝和高原峡谷两类流行区,建议结合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而制定针对性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观察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的细胞免疫应答状态及吡喹酮治疗对其影响。 [方法 ]采集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 12 9人 (粪检阳性者 6 4例 ,粪检阴性者 6 5例 ) ,吡喹酮治疗前及治疗后 45d的静脉血 ,以血吸虫成虫和虫卵抗原分别刺激诱生细胞因子 ,检测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因子IL 5、IL 10和IFN γ水平。 [结果 ]12 9例中 ,对血吸虫抗原刺激诱生的细胞因子水平粪检阴性组明显高于粪检阳性组 ;治疗后 ,细胞因子诱生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特别是IL 5和IFN γ。 [结论 ]流行区人群的细胞免疫应答显示总体下调趋势 ;吡喹酮治疗后出现细胞因子水平的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