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泾县陈村水库灌区螺情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安徽省泾县陈村水库灌区工程建设运行后对灌区螺情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控制钉螺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陈村水库灌区灌溉工程资料,近10余年螺情资料及气象资料,并对历史有螺环境进行调查,描述螺情变化趋势,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陈村水库灌区在主渠道运行头10年中新发现有螺环境1处,次10年新发现有螺环境16处;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螺情严重并有回升趋势;2002年已有69.67%历史有螺环境发现钉螺;经回归分析,钉螺密度与气温变化有关,与年降雨量及日照时数无明显关系。结论 1981年泾县血吸虫病达到传播控制,但在水库及灌溉工程建成运行后,灌区螺情开始回升;除气温是一重要影响因素外,灌区自流或引水灌溉可能在钉螺的生长繁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安徽省泾县陈村水库灌区工程建设运行后对灌区螺情的影响 ,为制定合理的控制钉螺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陈村水库灌区灌溉工程资料 ,近 10余年螺情资料及气象资料 ,并对历史有螺环境进行调查 ,描述螺情变化趋势 ,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 陈村水库灌区在主渠道运行头 10年中新发现有螺环境 1处 ,次 10年新发现有螺环境 16处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后螺情严重并有回升趋势 ;2 0 0 2年已有 6 9.6 7%历史有螺环境发现钉螺 ;经回归分析 ,钉螺密度与气温变化有关 ,与年降雨量及日照时数无明显关系。 结论  1981年泾县血吸虫病达到传播控制 ,但在水库及灌溉工程建成运行后 ,灌区螺情开始回升 ;除气温是一重要影响因素外 ,灌区自流或引水灌溉可能在钉螺的生长繁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经调查陈村灌区总干渠通水15年后,两岸渠堤及淹没区大量钉螺孳生,面积达7万余m~2。该灌区东干渠是继总干渠之后兴建的又一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上自泾县琴溪乡境内的纪村电站大坝,下到宣州市梅村,全长42.37kin。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人工灌区钉螺扩散与水位之间关系。方法在陈村水库灌区的引水总干渠内选择一处坡滩,每月系统抽样查螺;选择一典型涵闸,测量其进水口高、宽;勘测滩地及涵闸高程;收集总干渠内来水量及历年逐月水位情况;综合分析水位变化对钉螺扩散的影响。结果干渠滩地淹水季节适宜钉螺孳生,螺情严重;干渠内钉螺分布在齐涵闸高2~3m水位的沿岸地带。干渠可以经涵闸对农田实施常年自流灌溉;水位齐涵闸高2m及以上时,自流灌溉易造成钉螺扩散。结论钉螺在总干渠内由上游向下游扩散是肯定的,经涵闸向支渠及灌溉农田扩散是可能的,主要受水位变化影响。  相似文献   

5.
泾县、宣城、南陵、繁昌、芜湖等五县市相连成片,为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的结合部,也是安徽省目前山丘水网型流行区疫情较重的地区,且疫情有扩散趋势。血吸虫病疫情与境内青弋江、水阳江、漳河、陈村水库总干渠、佟公坝和柏山渠等水系螺情消长密切相关,其  相似文献   

6.
对陈村、阿斯旺水库的血吸虫病疫情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修建人工水库引起血吸虫病流行和疫情蔓延的主要原因是:修建人工水库直接和/或间接地影响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从而导致了媒介螺蛳的繁殖扩散、农业人口的增加和外来传染源的输入。从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水位和泥沙变化趋势对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影响的角度分析,三峡建坝后,长江中下游江滩有螺面积和该地区人群接触疫水的人数、时间及频次将可能有所增加,这将对该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的防治产生负面影响。但三峡水库与阿斯旺、陈村水库在其库容、地理位置、功能等方面迥然不同,因此,对河流的生态、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存在极大差异,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可能不如阿斯旺、陈村水库那样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描述人工灌溉区钉螺生长繁殖特征,为实施生态学方法控制钉螺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在泾县陈村水库总干渠自流灌溉区选择一斗渠为观察点,于2002年8月~2003年11月,每月进行系统抽样查螺;每月随机抽样有螺框20框,室内逐只测量钉螺螺旋数和壳体长度,镜下观察雌螺并计数螺卵;全部钉螺解剖鉴定死活.同时测量水位并收集气象资料. 结果 2003年,2~4月份活螺密度最高; 7~9月份钉螺死亡率最低;多数月份雌螺存活数量高于雄螺.雌螺含螺卵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含卵雌螺数从6月份开始减少,7月时未见含卵雌螺,8月份含卵雌螺数仅占观察雌螺数的9.79%,9月份占83.82%.幼螺(螺龄>3周)出现在6~10月,大多在6、7月份.但在2002年12月份幼螺出现1个小高峰. 结论在陈村水库自流灌溉区,钉螺的新老交替可能发生在7月份,新生钉螺发育成熟可能在9月份,而这一特征可能受年度间气温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陈村、阿斯旺水库的血吸虫病疫情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修建人工库引起血吸虫病流行和疫情蔓延的主要原因是:修建人工水为直接和/或间接地影响自然环境、社会铁改变,从而导致了媒介螺师的繁殖扩散、农业人口的增加和外来传染源的输入。从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 中下游水位和泥沙变化趋势对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影响的角度分析,三峡建坝后,长江中下游江滩有螺面积和地区人群接触疫水的人数、时间及频次将可能 所增加,这将  相似文献   

9.
修建大桥水库与血吸虫病传播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阐明大桥水库修建导致的环境变化及探讨其对当地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方法 收集大桥水库工程的相关资料 ,分析当地血吸虫病分布情况及流行规律 ,对库区、灌区的环境变动趋势及其与血吸虫病流行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 水库修建后将出现 3类与钉螺孳生关系密切的新环境 :1新灌溉系中的农、毛灌溉渠 ;2灌区扩大所及耕地和坡度 <15°的新开荒地 ;3被废弃的原有沟渠和脱水河段。结论 灌区工程建成后 ,将新增大量潜在钉螺孳生环境 ,钉螺通过干、支渠的输送 ,可将灌区原来局限、散布的有螺点扩散 ;而环境的改变 ,人们的一些行为也会发生变化 ,将有利于血吸虫生活史的完成 ,进而逐渐扩大疫区范围 ,加重血吸虫病流行。为防患于未然 ,灌区工程建设应与灭螺工作和血防健康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陈村灌区水利工程引起钉螺扩散和疫情变化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引起疫情上升在国外早有先例.陈村灌区水利工程建成后,我们于1992—1994年多次进行调查,发现总干渠及其水系内的部份支、斗、农、毛渠内有钉螺孳生.灌区内“有螺无病”区的丁家桥镇3个村发现有在当地感染的病人,其中2个村发生急性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急感).轻流行区的城关镇1个村疫情显著上升.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991—2000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为制订全省防治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以流行村为单位,汇总全省疫区1991~2000年各项螺病情指标,结合各年度疫情专题调查材料,分析全省血吸虫病流行态势.结果近10年,全省人群与耕牛感染率下降幅度分别为69.6%和60.7%;而疫区人群年均急感发病率表现为波动状态,波动幅度在2/10万至18/10万之间;但全省螺情呈上升态势,钉螺面积净增1 1%.结论1 0年来,防治技术水平的提高和防治投入的增加,疫区人群生产、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减少了人群接触疫水频度,使血吸虫病病情得以有效控制.而气候变暖、洪涝灾害等自然因素利于钉螺的孳生、迁徙;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运营等造成钉螺扩散;药物灭螺受制约,环改灭螺成本较高,难以大规模实施等原因,是我省螺情回升的主要原因.因此,今后全省的防治策略要做好区域性防治规划,在控制疾病的同时,加强钉螺的监测与控制措施,确保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血吸虫病达到传播控制和阻断标准地区流行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全省血吸虫病达到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标准地区流行现状。方法:分层随机抽样调查20%的流行村的居民、耕牛和钉螺。结果:全省达到传播控制和阻断标准分别为21个县和25个县。传播控制区疫情大幅度回升,2001年钉螺面积、急血、病人、病牛和感染钉螺分别占全省的28.66%、32.08%、9.13%、17.54%和45.98%;传播阻断地区无病人、病牛和感染钉螺发生,但是其中14个县仍残存钉螺76.4万m^2。结论:传播控制区各级政府应加大血防经费投入,加强疾病监测力度,作到疫情早发现,早控制,尽快控制急性血吸虫病连续发生的势头。传播阻断区必须充分认识到血防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搞好监测巩固工作,减少残存螺面,防止传染源输入和钉螺扩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湖沼垸内渠网型重疫区通过新农村建设的综合治理对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有效防治策略。方法改水、改厕,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建立居民新村或小区等,改善居民生活生产环境;扩挖疏浚有螺渠道,建立完善的排渍灌溉的水利设施,改造低洼低产农田,调整种植和养殖结构,硬化有螺渠道等措施,彻底改变和破坏钉螺的生存环境;同时加大查灭易感地带钉螺、人畜同步查治病和扩大化疗力度等。结果居民楼房居住率为84·33%,人畜安全饮水率为100·00%,改厕率为83·42%,农机作业面积为89·03%,农业总产值和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4·66倍和4·62倍;钉螺面积、活螺平均密度、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91·64%、86·89%和90·63%;居民和耕牛的粪检阳性率分别下降91·77%和89·66%;急性血吸虫病完全控制。结论该方案的实施,既改造了钉螺的生存场所和条件,又改善了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既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又控制了疫情;血防、社会和经济等综合效益显著,应在同类型流行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1991-1995年在皖苏两省江滩型地区实施的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及优化防治对策的研究。结果表明,江滩型地区传染源种类较多,在传播中的地位依次为牛、猪、人等;人群接触疫水以生产性、生活性方式为主,且因地而异,接触强度以游泳最甚;感染性钉螺分布与植被种类及人畜活动频度有关,并呈负二项分布的规律;疫区形成与滩地崩长、变迁密切相关;江滩型疫区退垦还滩后在有效监测下疫情变化不大;长江水位及降雨量是影响该类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综合比较几种优化防治对策的螺、病情控制效果和费用一效果,提出在现阶段以“疾病控制”为主要目的时,江滩型流行区宜选择“人畜化疗+健康教育”的策略,在经济条件合适的地区,宜采用“人畜化疗+健康教育+滩地治理”的策略;在疫情基本控制的地区,宜采取“人畜反复查治+消灭阳性螺点”及“重点人群和耕牛化疗+健康教育+易感带灭螺+个人防护”的策略,以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15.
电灌站涵管式中层取水防止钉螺扩散效果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目的观察电灌站涵管式中层取水防止钉螺扩散效果。方法通过在电灌站取水口打捞漂浮物、水泵出水口拦网检测钉螺,以及在灌区进行钉螺分布调查;同时以未经防螺改造电灌站及其灌区为对照,以比较防螺效果。结果两电灌站取水口附近的运河水面漂浮物中均检获钉螺;经防螺改造后电灌站水泵出水口连续5年拦网检测未发现钉螺,其灌区每年监测调查亦未发现钉螺;未经防螺改造的电灌站水泵出水口每年拦网检测均能截获钉螺,其灌区亦连续4年查到钉螺。结论电灌站取水口采用涵管式中层取水可有效防止钉螺扩散。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人工灌区水位变化对钉螺生存的影响,为生态控制钉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水位变幅较大的引水总干渠内选择一坡滩作为观察点,同时以水深(水位)相对稳定的灌溉斗渠作为对照点;每月系统抽样查螺,室内鉴别钉螺死活;分析钉螺死亡率与气象及水位等因素的关系;以斗渠钉螺死亡率为基准,对于渠钉螺死亡率进行校正,分析校正钉螺死亡率与水位关系。结果干渠与斗渠的钉螺死亡率变化呈相同趋势,并高度相关;干渠校正钉螺死亡率与上月的水深呈显著负相关;干渠坡滩钉螺密度高,适宜钉螺孳生。结论在陈村水库灌区,钉螺生存除主要受气温等季节因素的影响外,还与水位变化显著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引江济汉水利工程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为制定相应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引江济汉工程潜江境内沿线血吸虫病疫情及相关流行因素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工程区沿线有流行村33个,非流行村48个,流行村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42%和0.68%。流行村现有钉螺面积17.28hm^2,活螺平均密度为0.043只/0.1m^2,非流行村未发现钉螺。结论引江济汉工程建成后,应长期开展疫情监测,及时对相邻的兴隆河、汉南河等水系进行改造,从源头上防止钉螺扩散。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西昌市邛海周边地区地形、地貌、疫水来源、感染性钉螺分布等因素与居民血吸虫病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绘图及钉螺调查结果,在西昌市邛海周边4个乡,选择196个点进行疫水测定.小鼠每日上下午各接触疫水1h,连续5d共10h,饲养35d后解剖,了解感染情况.结果人群平均感染率与测定点阳性率间存在正相关(0.05>P>0.02),阳性点的分布在地理特征上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居民区疫水测定点阳性率与人群感染率相符,感染程度越重的村受外来水源的影响越大,汇水地形感染点感染率极高.在人群感染率较低的村,疫水测定结果与阳性钉螺水系分布符合率都高;而在人群感染率高的地区,则出现疫水测定阳性点与发现阳性钉螺水系感染点符合率极高而疫水测定阴性点与未发现阳性钉螺水系感染点符合率极低的情况.结论疫水测定结果表明,在梯地、阶地所占面积大的村,哨鼠感染率高,人群感染率也高;平地所占面积大的村,哨鼠感染阳性率低,人群感染率也低.在开展血吸虫病防治时应重视外来水源的影响,扩大防治范围,也应重视居民区附近的血吸虫病防治,在高感染地区必须在钉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疫水测定结果才能更为准确地判断该地区水体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