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三种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常用3种治疗手段,以确定较为有效的方案。方法:将确定为血小板输注无效的72例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加大剂量组(加大血小板输注量)、洗涤组(输注涤血小板)、免疫球蛋白组(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滴注后输注),观察3组患者输注浓缩血小板后Plt改变,校正血小板增值(CCI)及出血症状的改善效果。结果:加大剂量组Plt有升高,但下降较快;洗涤组Plt无明显变化;免疫球蛋白组Plt明显升高,P〈0.05,与输注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CCI值表示临床有效;免疫球蛋白组与加大剂量组能改善出血症状。结论: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滴注后,输注机采浓缩血小板与加大输注机采浓缩血小板量均有改善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作用,以前者作用明显,而输注经洗涤血小板则无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血小板无效输注(PTR)的原因。方法:观察2组血液肿瘤患者,A组为输注机采血小板﹤5次的患者40例,B组为输注机采血小板﹥5次患者32例,通过输注血小板后测定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判断PTR,并对出血症状进行分级,同时分析PTR与免疫的关系。结果: A组通过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82.5%,判断PTR为17.5%。:B组通过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28.0%,判断PTR为71.9%。A组通过CCI判断PTR的比例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性( =21.626,P<0.001)。通过CCI判断为PTR的30 例患者中,检出HLA抗体者占13.3%,HPA抗体占3.3%。患者的出血程度与PTR呈显著的正相关系( =16.359 P<0.001)。输注血小板后出血症状未改善输注血小板 >5次者更易产生PTR(P<0.001)结论:在引起PTR的因素中,主要以血小板输注次数有关,血小板输注次数越多,则更易发生同种免疫,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临床上增加出血及死亡率。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 同种免疫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输注无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定义与发生率 1.1定义患者在连续两次接受足够剂量的血小板输注后,仍处于无反应状态,即:临床出血表现未见改善;血小板计数未见明显增高,有时反而会下降;输入的血小板在体内存活期很短;CCI和PPR未能达标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PTR)的原因。方法:收集15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输注机采血小板≤5次的患者80例,B组为输注机采血小板〉5次的患者78例,观察输注1h后的血小板数量,与输注前血小板数量进行比较分析。测定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评价PTR率,并对出血症状进行分级,分析PTR与免疫的关系。结果:A组通过CCI判断输注有效率为80%,判断PTR为20%,B组通过CCI判断输注有效率为51.3%,判断PTR为48.7%,A组PTR比例明显低于B组值,患者的出血程度与PTR呈正相关,输注血小板后症状改善。输注血小板〉5次者更容易产生PTR。结论:在输注血小板引起PTR中,主要与输注血小板次数有关,输注血小板次数越多,越容易发生同种免疫,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比血小板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评估配型血小板在血液病患者中的疗效。方法以临床出血症状改善的情况、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及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为标准,对比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另外以临床输注血小板的次数分组,比较不同输注次数的患者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差异。结果与配型前相比,配型血小板大大提高输注疗效(P0.01),临床上输注5次血小板以上的患者比5次以下者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机率大大提高(P0.01)。结论 PTR的出现与血小板输注次数有关。在出现PTR的血液病患者中使用配型血小板输注,可提高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小板无效输注(PTR)的原因.方法 观察2组血液肿瘤患者,A组为输注机采血小板≤5次的患者40例,B组为输注机采血小板>5次患者32例,通过输注血小板后测定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判断PTR,并对出血症状进行分级,同时分析PTR与免疫的关系.结果 A组通过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82.5%,判断PTR为17.5%.B组通过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28.0%,判断PTR为71.9%.A组通过CCI判断PTR的比例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1.626,P<0.001).通过CCI判断为PTR的30例患者中,检出HLA抗体者占13.3%,HPA抗体占3.3%.患者的出血程度与PTR呈显著的正相关(χ2=16.359,P<0.001).输注血小板后出血症状未改善,输注血小板>5次者更易产生PTR(P<0.001).结论 在引起PTR的因素中,主要以血小板输注次数有关,血小板输注次数越多,则更易发生同种免疫,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临床上增加出血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 APCT)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价值进行研究。方法:在2011年1月至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血小板计数(PLT)均<50×10^9L^-1的血液病患者中,出血的患者34例为观察组,不出血34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静脉采血测PLT、APCT;再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中PLT <10&#215;109L-1的患者给予血小板输注,抗凝后测其APCT、PLT,并计算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和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比较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评价。结果:有3例未出血患者要进行输注,出血组患者PLT≤20×10^9L^-1和PLT≤10×10^9L^-1的APCT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进行血小板输注前APCT和 PLT 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与血小板输注前相比,输注后APCT明显缩短,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中29名患者输注有效,且24h后APCT都小于80s ,有2名患者的CCI和5名患者的PPR符合血小板输注无效标准,另外5名患者的输注无效,24h后的APCT都大于80s,而CCI、PPR只有2名符合血小板输注无效标准。结论:APCT 可以较好的折射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也可以较全面的评较血小板的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8.
正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疾病所致出血的重要手段,但多次输注血小板后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的情况日益突出。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是指连续2次或2次以上输注血小板均未取得满意效果。PTR不仅延误病情,加重患者负担,也造成了血小板资源的浪费。如何治疗及改善血小板输注无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浆中血小板抗体分类及其比率.方法:多次输血或(和)血小板输注无效100例,采用富血小板血浆,经多次离心洗涤,用试剂盒ELISA方法检测.结果:PTR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仅为16%,免疫性因素引起的PTR主要是HLA抗体.结论:PTR多数由非免疫性原因所致,免疫性原因所致主要是HLA抗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分析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方法 选择2019-01/2020-07月作者医院再生障碍性贫血输血有效患者57例作为有效组,另选择同时段输血无效患者57例作为无效组,对入组患者均进行血小板输注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接受血小板输注前后的血小板回收率(percentage platelet recovery,PPR)、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再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感染情况等因素进行统计,并对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有效组患者接受血小板输注后1、24 h的PPR、CCI均显著高于无效组(P<0.05);有效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无效组(3.51%vs.14.04%,P<0.05).有效组活动性出血发生率、感染发生率、输血反应发生率均低于无效组(P<0.05),有效组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无效组(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输血次数、输注其他红细胞、输血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活动性出血、细菌培养阳性是影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通过血小板输注能获得一定治疗效果,其中合并活动性出血、细菌培养阳性患者治疗效果欠佳,临床可通过加强对上述患者干预进一步改善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刘智勇  董玉红  何凤娥 《四川医学》2010,31(10):1486-1488
目的探讨机采和手工分离血小板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输注机采血小板患者81例次为机采组,输注手工血小板制剂患者86例次为手工组,分别在输注前和输注后24h作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观察临床止血效果、有无输血反应发生,计算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血小板回升率(PPR)、输注无效率、输血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CCI、PPR、止血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反应发生率和输注无效率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工血小板临床疗效接近机采血小板,临床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手工血小板。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忠  陈方祥  何静  罗梅 《重庆医学》2007,36(24):2484-2485
目的探索血小板抗体的产生规律及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检测非滤过组(A组)和滤过组(B组)患者血4、板HLA抗体和HPA抗体,以CCI评价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A组HLA抗体阳性率为56.67%(17/30),HPA抗体阳性率为16.67%(5/30),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46.67%(14/30);B组HLA抗体阳性率为13.33%(4/30),HPA抗体阳性率为10.00%(3/30),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13.33%(4/30)。两组比较,HLA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注滤除白细胞的机采血小板,难于减少血小板HP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但可以减少血小板HL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3.
苗菁  曾小菁 《海南医学》2014,(3):313-317
目的 通过检测人类血小板抗原1~6,15系统(Human platelet alloantigen,HPA-1~6,15),探讨HPA多态性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1)收集30例输注2次以上血小板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标本,根据血小板回收率(Percentage platelet recovery,PPR)判定输注效果;(2)采用酚/氯仿方法提取DNA;(3)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PCR-SSP)方法在相同条件下对血小板抗原IPA-1~6,15进行基因分型,分析HPA抗原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关系.结果 (1)HPA-1~3、HPA-5~6、HPA-15系统等位基因呈多态性分布;HPA-4呈aa纯合子单态性分布,HPA-1、5、6基因以an纯合子为主,仅HPA-3、15见bb纯合子,b等位基因频率以HPA-2最高(0.65),其次依次为HPA-15 (0.349),HPA-3 (0.3).(2) 3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有21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无效率为70%,多集中于输注3次及以上组.结论 (1)抗-HPA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概率较小,主要发生在HPA-2、3、15系统,对需作HPA配型的患者只要针对此3个系统进行检测,就可提高输注效果.(2)临床应注重血小板输注治疗的个体化,减少输注次数,提高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肿瘤化疗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 5 8例在化疗后出现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恶性肿瘤患者 ,输注单采或多人份混合血小板悬液 ,并于输注前及输注后 1 h和 2 4 h后检测血小板计数 ,以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值 ( CCI) ,判定输注效果并讨论其影响因素。结果 :单采组 CCI显著高于混合组 ;单采组及混合组输注有效率分别为 93.3%和 89.1 % ;感染组血小板及非感染组无效输注率 ( PTR)分别为 43.7%和 6.9% ,差异十分显著 ;单采组及混合组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2 .4%和 6.3% ,差异十分显著。结论 :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因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的有效措施 ,单采血小板疗效更好 ,但是感染是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输注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输注效果。方法将160例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输注新鲜血小板,n=82)和对照组(输注冰冻血小板,n=78)。比较输注后两组患者的出血时间,输注后1h,24h外周血血小板增高校正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输注血小板后1h的出血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输注血小板后1h和24h的CCI值和PPR值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新鲜血小板提高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的作用优于冰冻血小板。  相似文献   

16.
朱奕  伍昌林  党鑫堂  李岚 《医学综述》2012,(22):3901-3902
目的分析配合试验在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我院85例5次以上输血(至少2次输血小板)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观察血小板配合性输注的效果。结果 85例多次输血患者发生PTR 15例(17.65%),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9例(60%),成功配型6例(66.67%)。结论血小板抗体可直接导致PTR,配合性输注可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岚  张爱根  李妙珊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5):2227-2228,2231
目的 分析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并寻找解决的方法.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13例临床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病人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鉴定.结果 血小板抗体阳性71例(33.33%),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抗体阳性65例(30.51%);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即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抗体阳性2例(0.94%);HLA和HPA抗体并存4例(1.88%).结论 HLA抗体是导致PTR的主要免疫因素.对患者进行"适合性血小板榆注",可逆转血小板榆注无效状态,提高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High Dosage Gamma Globul HD-IgC)联合糖皮质激素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a,ITP)的疗效,并与单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比较.方法14例采用HD-IgC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为治疗组,12例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为对照组,治疗后观察两组病例的反应率、显效时间、血小板增高值和出血控制时间.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后有反应率分别为92.0%和66.7%,显效时间分别是4.1,8.5 d,血小板增高值分别为127.4和52.5×109/L以及出血控制时间分别是3.8,7.4 d,两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D-IgC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ITP是一种升高血小板迅速、提高血小板数明显和控制出血时间短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