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汉末年,战火纷飞,疾病丛生,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见张仲景著书之初已注意到伤寒与杂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伤寒杂病合一而论,其立法和方药亦是为伤寒、杂病合论而设,有着自己完整的证治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
③[]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伤寒论》序)  相似文献   

3.
东汉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作《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先河,被后世医家尊为"医圣"。自金·刘完素至明清,温病学说逐渐形成,遂有伤寒与温病之争。伤寒学派认为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温病自属其中。  相似文献   

4.
从<伤寒论>看张仲景的创造性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赛美 《新中医》2000,32(1):57-57
张仲景用创造性思维写成了《伤寒论》 ,本文就书中所体现的创造性思维特征略陈管见。1 《伤寒杂病论》成书创造性思维轨迹张仲景原序是《伤寒杂病论》成书过程、目的的真实写照 ,从中可以看到张仲景创造性思维的轨迹经历。准备期 :正如序中所言 :“感往昔之沦丧 ,伤横夭之莫救 ,乃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酝酿期 :张仲景从大量临床现状中观察到疗效不佳的原因在于守旧思想及医者敷衍的作风 ,因而做出“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 ,并平脉辨证 ,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的大胆尝试。明朗期 :《伤…  相似文献   

5.
侯兵  马新童 《新疆中医药》2007,25(5):122-123
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伤寒杂病论》(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共十六卷,其文辞古朴,义理深邃,立法详明,病证相应,遣方精当,用药简要,验之临床,效如桴鼓。兹结合临床浅谈对经方运用之管见。  相似文献   

6.
张永文  蔡辉  沈思钰 《河北中医》2010,32(2):270-272
东汉张仲景因“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伤寒卒病论集·原序》)。《伤寒杂病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伤寒论·序》),被后人尊为方书之祖,为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兹参考相关史书文献,对于张仲景生平事迹及其《伤寒杂病论》方源进行考证,并提出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7.
汉·南阳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撰《伤寒杂病论》(即《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合十六卷.其文辞古朴,义理深邃,病证(症)相应,立法详明,遣方精当,用药简要,验之临床,效如桴鼓,被后世奉为医门之规绳,治病之宗本.为弘扬仲景学术,明病证(症)之理,湖北中医学院李家庚教授主持编写了《张仲景症状学》一书,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年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8.
引言张仲景著《伤寒論》,在自序中說:“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众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脈辨証,为《伤寒杂病論》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把著作《伤寒論》的目的以及其理論渊源,讲得很清楚。无疑的,《伤寒杂病論》是仲景运用和发展《內經》等书的理論,而又結合自己临  相似文献   

9.
伤寒、温病学说的创立,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所代表的是经典的中医临床思路与方法。伤寒、温病学说是在中医危重医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迄今在中医危重医学领域中仍独具特色与优势。本文试从中医临床医学发展角度出发,咎其两论在危重医学中的运用。1 伤寒、温病学说是在危重医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  相似文献   

10.
<正>纵观历代医家医学成就,因其所处历史时代环境不同、生活地域各异、各自的成长经历更是千差万别,再加上收治诊疗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各不相同,又据实际需要制定不同治法,从而创立了各有特色的不同学说,百家争鸣,各放异彩。故古人有"知世论人"的说法。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大家张机,编著了传世之作《伤寒杂病论》,其的动机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在《伤寒论.自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序》中所云,在东汉末年张仲景宗族遇大疫流行,这也成为张仲景发奋著书的原因之一,然而其遇疫具体时间史家众说纷纭。本文以历史文献记载的大疫流行时间、仲景遇王仲宣的历史记载、日本文献记载等史料为佐证,重点从五运六气的理论出发,仲景所遇为太阳寒水疫病的事实以及所述霍乱的病理等问题逐层展开分析,得出结论:《伤寒论》之编集,完全是根据仲景治疗所遇太阳寒水的疫病经验,所以《序》云“伤寒十居其七”,此“伤寒”指的是太阳寒水的疫病。而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此次的疫病时间,必是太阳寒水司天的疫病,亦即在建宁年间,而非建安年间。  相似文献   

12.
仲景论脉在其著作中占很大的比重,是个重要的组成部份,对于其诊脉的规律性之研究探讨是很有必要的,现就笔者学习的粗浅体会,不揣鄙陋,分述如下: 合二书,以溯洄《内》、《难》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云:“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  相似文献   

13.
伤寒的名称,根据内经热论所说“凡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及难经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等,不难理解它是我国古代医借对于一般外感重证的通称,因此我们认为张仲景先生伤寒论是一部对一般外感重证的临床治疗经典著述。张仲景先生自序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  相似文献   

14.
《新中医》1982,(8)
医古文部分《伤寒论》自序译释(续) 余宗族素多,向馀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我的宗族本来很多人,从前有二百多口人。自从建安元年以来,还不够十年,宗族中死亡的人,就有三分之二,而死于伤寒病的占了十分之七。“素”,本来。“向”,从前。“建安”,东汉献帝刘协年号。“纪”,记。“犹”,还。“稔(Yěn忍)”,年。“居”,占。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  相似文献   

15.
相鲁闽 《河南中医》2014,(4):762-762
古曰:“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或死或愈,止于六七日之间,十日以上。”故汉张长沙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撰《伤寒论》13卷,397法,113方,他依据《素问·热论篇》的基本原理,创造了六经辨证法则,为医门之规绳,治病之宗本,这在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然自汉逮今,千百余年,唯王叔和得其旨趣,后人皆不得其门而入,是以其间少于注释,阙于讲义。  相似文献   

16.
传染病、流行病中医称为瘟疫,或单称「瘟」、「疫」。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着作《黄帝内经·刺法论》云:「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间大小,病状相似。」东汉医家张仲景亲历了瘟疫流行时的惨状:「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七。」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成大医者 首立善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夫欲成大医者,必先立其心。当先具悲天悯人之仁念,怀救民济世之心,而后钻研医道,渐有所得,方可悬壶也,古之成大医者,未有不先立心而习医者,夫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启医之法式,成万世之宗师,  相似文献   

18.
《难经》为中医的重要经典名著之一 ,历代医家多奉之为“医经之心髓 ,救疾之枢机。”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云其“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医籍创作了《伤寒杂病论》 ,可见《难经》(《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 ,通观全书 ,在整体观念、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判断预后等方面 ,无不贯穿着《难经》的学术思想 ,兹就此浅析如下。1 整体观念《金匮》在天人相应、五脏相关两方面体现了《难经》、的整…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一书,后汉张仲景著。《伤寒论·序》,“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隋·《经籍志》有《张仲景方》十五卷,而无《伤寒论》名目,至《新唐书·艺文志》有《王叔和张仲景方》十五卷,又《伤寒卒病论》十卷,从这里可看出杂字讹为卒字已是很久远了。后人将卒字释为仓猝之猝,说病是仓卒而得,不知原是杂字之讹。据仲景《自序》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隋志》注十卷,考仲景自序乃缺六卷,这可能是后人把伤寒与杂病分开了,所以伤寒只得十卷,疑今本《伤寒论》似即《隋志》和《新唐志》所载本(拙著张仲景著作略考载《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年7期)。  相似文献   

20.
方剂在古代的医家,均私相授受,如《灵枢》《素问》,多■针灸罕载方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都称“禁方”,可以想见。到后汉张仲景受学于同郡张伯祖,得其医方,见宗死亡过多,“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并“博采众方”,不愿保密,欲广其传,注《伤寒杂病论》,公布方剂于天下,是为医方之祖。麻风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古籍中如《论语》、《庄子》,其病既多有记载,而《内经》更标其名、■其症、并昭其针灸之治,而汤液方剂,亦当有所创造发明,不过在保守的习俗中,未有所公开罢了。至仲景方书,始见有侯氏黑散一方,主治“大风”,而《外台》引之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