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体会。方法:将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保持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予间歇性清洁导尿,膀胱功能训练,计划饮水,配合下腹部中药局部热敷及点穴疗法。比较2组平均排尿频率、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泌尿感染情况、导尿持续时间及临床有效率。结果:2组在治疗前、治疗2周时,平均排尿频数、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月时,2组此3项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泌尿系感染观察组4例(9.52%),对照组17例(4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730,P=0.001)。观察组导尿持续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5.71%,高于对照组的66.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能够较为有效地促进不完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周素萍  袁蓉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2):174-175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转归的作用。方法:对6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干预,比较康复治疗1月后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排尿方式较对照组亦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加强康复护理干预,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减少泌尿系感染,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临床实验,观察中药肾气丸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改善情况,结合祖国医学温阳化气利水的理论,探讨中医药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基本治法。方法:随机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脊髓损伤患者60例,对照组30例予常规清洁导尿、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肾气丸。观察治疗前后排尿24 h记量(单日排尿次数、日单次排尿均量、日均尿失禁次数),尿动力学(最大膀胱总量,残余尿量、膀胱排尿压力)、并发症(尿路感染和肾积水)发生率及两组临床疗效。结果:①两组治疗后排尿24 h记量与同组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改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排尿24 h记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治疗后尿动力学和并发症发生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尿动力学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肾气丸可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可减少日排尿次数,增加单次排尿量,减少残余尿量,改善尿流动力学,减少尿路感染和肾积水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温阳化气方敷脐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肾阳虚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肾阳虚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温阳化气方敷脐。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排尿日记(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尿动力学(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和残余尿量)、核心下尿路症状评分(CLSS)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残余尿量及CLS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残余尿量及CL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阳化气方敷脐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肾阳虚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可明显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结合任脉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均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任脉灸治疗。结果:观察组24h内排尿次数及尿失禁次数比对照组少(P<0.05),平均膀胱容量、膀胱压力比对照组高(P<0.05),残余尿量比对照组少(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任脉灸可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可改善排尿情况及其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6.
《陕西中医》2017,(10):1469-1470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数字法将92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尿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4.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22%(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小腹坠胀积分、排尿困难积分、膀胱残余尿量均显著下降,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最大排尿量、最大尿流率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较好,能有效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尿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的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作用。方法:将30例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选择间歇导尿术、膀胱再训练等常规康复技术,观察组则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间歇导尿术及膀胱再训练等常规康复技术,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经过8周干预,观察组膀胱容量测定、最大排尿量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膀胱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的间歇性导尿术能提高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预防尿路感染,恢复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康复护理运用在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4月本院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41例,研究组采取康复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自行排尿频次均较护理前显著改善(P0.05),且研究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自行排尿频次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论:对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取康复护理效果确切,可减少并发症,使患者的膀胱功能得到积极改善,值得采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敷脐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两组均接受间歇导尿法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同时用中药敷脐治疗,8周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膀胱容量和单次排尿量均明显提升,而残余尿量则明显下降,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膀胱容量和单次排尿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潴留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敷脐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俞募配穴针刺法联合视觉反馈排尿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给予视觉反馈排尿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俞募配穴针刺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膀胱压力、残余尿量及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94%(31/33)较对照组72.73%(24/33)高(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膀胱压力、残余尿量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SF-36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给予俞募配穴针刺法联合视觉反馈排尿训练,可明显降低患者膀胱压力,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雷火灸结合腹针的方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脊髓损伤后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40例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辅助排尿训练法,观察组加用雷火灸结合腹针法进行治疗,疗程为4周。治疗前后均行膀胱残余尿测定、膀胱容量测定。结果:治疗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膀胱残余尿减少率、膀胱容量测定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火灸结合腹针对治疗脊髓损伤后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有一定疗效,有助于膀胱的排尿功能恢复,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临床康复护理用于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康复护理给予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残余尿量、平均排尿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而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临床康复护理进行干预,可获得明显的护理效果,改善患者临床指标,加快患者疾病康复速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分别给予中医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率。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膀胱容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残余尿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医护理干预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对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其心理负担、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按康复介入开始时间分为早期康复组(术后1个月内)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进行测定,比较两组数据.结果:早期康复组患者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尿路感染发生率降低,且均优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按康复介入开始时间分为早期康复组(术后1个月内)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进行测定,比较两组数据.结果:早期康复组患者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尿路感染发生率降低,且均优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膀胱尿压测评系统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的评价应用。方法: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前后,用膀胱尿压测评系统进行膀胱功能评估和功能训练,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膀胱残余尿量、首次膀胱充盈量、首次排尿感、强烈排尿感、膀胱压力、膀胱容量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膀胱尿压测评系统测得患者各项指标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改善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膀胱尿压测评系统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应用,能够准确评估膀胱功能、逼尿肌活动性和顺应性、并可以指导膀胱训练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杵针疗法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0例脊髓损伤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A(对照组)、B(治疗组)两组,对A组进行单纯膀胱功能训练,对B组进行膀胱功能训练结合杵针治疗。分别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八周后患者的残余尿量、排尿日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对比,排尿日记评定、残余尿量和ADL进行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功能训练结合杵针治疗神经源性膀胱能够显著减少患者的残余尿量,增加自主排尿的次数,提高与排尿障碍相关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推拿辅治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GB)的效果.方法:97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用间歇性导尿方法治疗,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推拿方法.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升高幅度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及每日漏尿次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督脉隔姜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督脉隔姜灸治疗。治疗过程中采用排尿日记记录数据,治疗前后均进行尿动力检查评估膀胱排尿功能。结果:两组经治1个疗程后,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平均尿失禁次数、最大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力及残余尿量等评价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督脉隔姜灸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陈余思  孔祥玉  贾晋荣 《新中医》2017,49(4):148-150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服用神经营养药物并配合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残余尿量、排尿次数及膀胱压力。结果: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85.00%,对照组6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残余尿量均降低,排尿次数均减少,膀胱压力均升高,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组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改善残余尿量、排尿次数及膀胱压力,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