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通过分别植入右心室心内膜起搏电极导管和左心室起搏电极导管(通常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实现双心室起搏,可降低合并心室内/间电-机械失同步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再住院率,改善其症状和生存质量[1-3]。本文观察植入CRT患者的左心室心外膜起搏电极导管12个月随访参数变化,并与右心室心尖部心内膜起搏电极导管进行比较。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入选2010-12-2013-04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心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70岁,因“胸闷气急1个月”入院.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18;心电图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QRS时限140 ms.诊断: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Ⅳ级.入院第4天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右心室电极导线植入成功后行序心室电极导线植入.经撕开鞘将冠状静脉凄标测电极导管送入冠状静脉窦,通过腔内电网及X线透视确认标测电极导管位于冠状静脉窦内,沿标测电极送入长鞘.  相似文献   

3.
目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技术关键是植入左室导线。笔者介绍用Amplaze Left 1造影导管寻找冠状静脉窦的方法。方法选择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18例。应用Amplaze Left1造影导管快速寻找冠状静脉窦后进行逆行冠状静脉窦造影,经冠状静脉窦插入导线至心脏静脉相关分支进行左室起搏,然后植入右房和右室电极导线。结果18例均成功应用Amplaze Left 1造影导管很容易地寻找到冠状静脉窦。结论Amplaze Left 1造影导管用于CRT术中寻找冠状静脉窦简便易行,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4.
117例双心室再同步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双心室同步起搏已经被证明可有效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进行双心室再同步治疗 (ca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 ,CRT)的技术关键是植入左心室导线。植入左心室导线技术难度大 ,操作复杂 ,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 ,本文分析了 117例双心室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方法 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阻滞患者 117例 ,其中男性 86例 ,女性 31例 ,平均年龄 (5 3 0 0±8 2 5 )岁。患者在进行逆行冠状静脉窦造影后 ,经冠状静脉窦插入导线至心脏静脉 (主要为心脏后静脉和侧后静脉 )进行左心室起搏。然后植入右心房和右心室电极导线。结果  117例患者中 111例成功植入双心室起搏系统 ,成功率为 95 %。主要植入术的相关并发症包括 :冠状静脉窦夹层 4例(3 4 % % ) ,膈肌刺激需要重新植入 2例 (1 7% ) ;电极导线脱位 2例 (1 7% ) ,结论 双心室再同步治疗 (ca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withbiventricularpacing)起搏器植入术有一定的术中并发症和一定的风险 ,术前应掌握好适应证并作好充分的准备 ,术中必须规范操作 ,严密观察 ,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症状,降低其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CRT的关键技术为经冠状静脉窦(CS)将左心室导线植入靶静脉,存在一定风险和并发症。本文报道1例82岁患者在CRT术中因操作不慎而出现心脏静脉造影球囊破裂及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6.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心力衰竭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室电极是该治疗的重要步骤。当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不能成功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室电极者,可通过改变起搏模式、改变植入途径、改进植入技术、改换电极及导丝等手段,从而确保CRT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微创胸腔镜心外膜电极导线技术和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线技术完成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北京安贞医院2007年4月至2009年6月的28例进行CRT治疗的心肌病心力衰竭的病例资料.治疗前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心力衰竭伴心脏不同步.所有患者右心房和右心室电极导线均在X线引导下植入,左心室电极导线植入中,10例采用微创胸腔镜心外膜电极导线技术(组1),其中有3例因为冠状静脉窦电极无法植入而转入外科.18例采用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线技术(组2).组1患者在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下测试左心室侧壁不同位置,寻找同步效果最理想的位置,并使用无损伤缝线固定左心室心外膜电极.围术期和随访5~24个月监测心脏结构、功能和同步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电极导线放置顺利.组1患者术后顺利拔除气管插管,除1例发生肺炎外无明显并发症.2组患者术后均临床症状改善顺利出院.随访结果显示:组1左心室最大收缩延迟时间由术前(390.7±42.1)ms缩短为(135.7±37.2)ms,左心室不同步指数(Ts-SD)由术前的(143.7±30.1)ms降为(50.3±22.3)ms,心室间机械延迟(IVMD)由术前(57.7±24.9)ms降为(27.0±10.8)m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由术前0.320±0.007升到0.400±0.006,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由术前(71.3±12.8)mm降低为(62.3±6.5)mm.组2结果显示:左心室最大收缩延迟时间由术前(396.7±36.1)ms缩短为(293.7±119.2)ms,Ts-SD由术前的(147.7±22.1)ms降为(96.3±34.3)ms,IVMD由术前(59.7±35.9)ms降为(27.0±25.8)ms.LVEF由术前0.281±0.077升到0.330±0.076,LVEDD由术前(71.3±9.8)mm降为(67.3±9.5)mm.其中组1在改善左心室最大收缩延迟时间和Ts-SD方面优于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同步治疗技术均可以获得较好的心力衰竭治疗效果,其中微创胸腔镜心外膜电极技术完成心力衰竭CRT治疗对于非严重心功能不良者安全可行,而且由于心外膜电极导线在左心室侧后壁位置的良好选择性,使其可以更好地纠正左心室内部的不同步运动.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治疗心力衰竭(心衰)的一大进展,是对心衰患者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CRT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1].CRT不同于普通起搏器植入的主要手术要点为左心室电极放置,临床上主要选择经静脉途径,通过冠状静脉窦,将特殊电极送到靶静脉.冠状静脉内植入电极有一定的难度和技巧,同时,CRT系统的安置是在心脏状态不太好的情况下实施的,这又增加了手术的风险性.现结合我院2008年11月一例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讨论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显著改善心室不同步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预后[1]。通过常规途径,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电极存在10%的失败率,且30%左右患者发生CRT无应答[2]。最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显示,通过左心室心内膜起搏行CRT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冠状窦起搏替代方法。本文对经左心室心内膜起搏行CRT的技术路径、优势和限制因素以及今后可能的发展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双心室同步起搏可治疗晚期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左心室起搏部位直接影响双心室同步起搏的效果。因而寻找左心室导线的导入途径、起搏部位和操作技术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采用可剥离 (peel away)导引导管 ,将特殊的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线植入左心室静脉 ,成功地进行了双心室同步起搏。  资料和方法  7例男性患者 ,平均年龄 (5 8± 14)岁。均为窦性心率、心功能≥Ⅲ级、 (NYHA分级 )、左心室直径>6 0mm、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 ,冠状静脉窦造影 6例采用逆行法 ,穿刺左锁骨下静脉 ,导引冠状静脉窦导引导管(AttainTM ,…  相似文献   

11.
应用PTCA导引钢丝指引左心室电极导线的植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双心室同步起搏已被充分证明可有效地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传导阻滞患者的心功能[1,2 ] 。进行双心室同步起搏的一个技术关键是植入左心室起搏电极导线。目前可行并广泛应用的方法是经冠状静脉窦途径将电极导线插入心脏静脉起搏左心室 ,由于进入冠状静脉窦的心脏静脉较细、弯曲度大以及变异较多 ,直接用目前临床应用的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线插管难度大 ,X线照射时间长 ,且成功率受到影响。近来 ,一种新设计的带侧孔的 ,可用PTCA导引钢丝指引下插入的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线开始在临床应用。资料和方法2 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阻滞患者 …  相似文献   

12.
房室结消融加上双心室起搏治疗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患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了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房室结消融后,植入双心室起搏器的治疗效果。方法 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持续性房颤患者,男性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8.4岁,平均左心室内径(68.5±6.3)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0±0.03,所有患者均伴有室内阻滞,平均QRS宽度(157.1±22.3)ms。患者先进行射频导管消融阻断房室结(希氏束),然后进行双心室起搏器植入术。在冠状静脉窦造影术后,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起搏电极导线至一根心脏静脉,通常是心脏后侧静脉或心脏后静脉内。右心室起搏导线置于右心室心尖部,然后与双心室起搏器连接。结果 8例患者均成功地消融房室结,植入双心室起搏器术后超声心动图显示,LVEF从术前的0.30提高至0.38(P<0.05),二尖瓣返流较术前明显减少,患者临床上心慌、气短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NYHA分级)平均改善Ⅰ级。结论 初步临床观察提示,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有房颤患者,双心室同步起搏同样可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手术中所遇的问题及并发症处理。方法回顾分析单中心CRT植入过程中所遇问题及并发症的发生与相应处理。结果共有4例患者出现问题或并发症,其中男3例、女1例。例1冠状静脉窦难以寻找,而改为右室双部位起搏;例2术中发生冠状静脉窦静脉夹层;例3术中突发急性左心衰竭,左室电极导线难以固定而留置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钢丝;例4左室电极导线置于心中静脉,在右房、右室电极植入时反复出现空气栓塞。结论 CRT术前应充分抗心力衰竭治疗,术中避免静脉夹层及空气栓塞,必要时右室双部位起搏,难以固定时留置PTCA钢丝于靶静脉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应用冠状动脉造影导管指导冠状静脉窦插管经验。方法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适应证患者分入电生理导管指导组(电生理组)和冠状动脉造影导管指导组(造影组),对比两组冠状窦插管操作时间、透视时间及射线剂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0例均成功植入左室电极导线。造影组较电生理组在冠状窦插管时间、透视时间及射线剂量有下降趋势,但统计学无明显差异。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冠状动脉造影导管指导冠状静脉窦插管安全、有效,可作为电生理导管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双室右房三心腔起搏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InSync80 4 0起搏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DCM )伴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疗效。方法 患者 ,男 7例 ,女 1例 ,年龄 4 8~ 75 (5 8 7± 10 2 )岁 ,均为扩张性心肌病伴充血性心衰 ,且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或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植入InSync80 4 0起搏器。左心室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Medtronic公司生产的 2 187电极 ,置于冠状静脉窦的分支静脉起搏左心室 ,左右心室电极和右房电极导线与InSync 80 4 0起搏器相连接。 结果 以InSync80 4 0起搏器起搏并辅以合适的房室间期 (AVD) ,患者心力衰竭的症状明显改善 ,NYHA心功能分级从Ⅲ -Ⅳ级提高到Ⅰ -Ⅱ级 ,超声心动图示心功能指标改善 ,核素检查示心室收缩较术前协调 ,起搏后心电图QRS时限缩短。结论 初步临床应用表明 ,以InSync80起搏器实行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6.
双房三腔心脏起搏治疗慢-快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治疗病窦综合征合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慢 -快综合征 ) ,予 5例患者植入三腔(双房同步 )心脏起搏器。方法 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 ,依次植入冠状静脉窦、右心室、右心房起搏电极导线 ,经测试各参数满意后 ,经 Y型转接器将冠状静脉窦电极与右心房电极组成新的心房双极电极。植入后分别进行 DDD和双房 AAT起搏。结果 随访 1个月~ 1年 ,所有患者症状基本缓解 ,心律失常得到控制 ,除 1例患者冠状窦电极脱位 ,经重新调整固定外 ,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 证明三腔心脏起搏器不仅能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而且能有效地防治因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该型起搏器植入术有一定的技术难度 ,但合并症少、安全、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近年来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不能阻止心力衰竭进行性加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不仅能改善伴有室内传导阻滞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还可降低死亡率。CRT的关键是需要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室导线以起搏左心室。此过程操作复杂,技术难度较大,植入风险高,手术并发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李氏导管应用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入选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具有CRT装置植入指征的患者。根据是否应用李氏导管将患者分为李氏导管组和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CRT装置植入)。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获得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李氏导管是由李学斌医师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的冠状窦造影球囊导管(专利号:201320413174.1)。主要观察指标为CRT装置植入成功率, 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有效性指标和安全性指标。有效性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冠状窦造影时间、左心室电极植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左心室电极阈值、膈肌刺激。安全性指标包括冠状窦夹层、心包填塞和心包积液发生率。结果研究共入选患者170例, 其中李氏导管组90例, 对照组8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男性占比, 合并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者占比, 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Ⅰ、Ⅱ、Ⅲ级者占比, 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左束支传导阻滞者占比, 术前QRS波宽度,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李氏导管组中植入CRT...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左心室电极植入左心室侧壁不同部位时是否影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临床疗效。方法:89例符合CRT植入指征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经药物优化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而行CRT植入术,根据术中左前斜X线冠状静脉逆行造影结果将左心室侧壁电极位置分为前侧壁(n=20)、侧壁(n=45)、后侧壁(n=24)3组,分析术后1年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心脏超声参数改变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以及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和心衰再入院率及全因病死率在各组中的差异。结果:术后1年侧壁与后侧壁组△LVEF、△LVESD、△LVEDD及NYHA心功能分级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均优于前侧壁组(均P0.05),但均明显低于前侧壁组(均P<0.05)。结论:CRT左心室电极植入左心室侧壁及后侧壁临床疗效优于前侧壁,提示左心室电极位置影响CRT反应性。  相似文献   

20.
心脏再同步治疗患者心脏静脉血流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患者心脏静脉系统血流异常情况,以便左心室电极导线植入。方法109例植入CRT患者,男性67例,女性42例,年龄46~84(61.8±14.2)岁,其中扩张性心肌病9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5例,缺m性心肌病4例,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通过采用后前位、左前斜和右前斜3种不同x线体位,分别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显像或经冠状动脉造影延迟顺行心脏静脉显像,观察心脏静脉系统血流异常的情况,总结心脏静脉系统解剖变异特点。结果心脏静脉系统造影显像提示37例(33.9%)植入CRT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脏静脉系统血流异常,其中冠状静脉窦口或窦体异常者15例(13.8%),心脏静脉分支异常者22例(20.1%)。经心脏静脉系统而完成CRT植入术的成功率为99%,荭心室电极导线脱位发生率为2%,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病例。结论心脏静脉系统血流异常是心力衰竭患者比较常见的现象,绝大部分左心室电极导线植入均能经心脏静脉系统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