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微生态学,聚焦肠道菌群,探讨中医学"脾为之卫"的理论依据与科学内涵,分析中医学脾功能的发挥与肠道菌群的调节在人体防病抗邪中的作用及相关性,并从治未病、指导治疗与判断预后、中病即止等方面论述了应用"脾为之卫"理论调节肠道菌群在诊治疾病中的意义,以期为从系统生物学阐释传统中医学理论提供有意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氧化三甲胺依赖肠道菌群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减少氧化三甲胺形成,可能成为防治心血管疾病新的有效途径。现代中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与脾胃关系密切;临床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失调是中医脾胃失其健运的一个生物学基础,临床从脾胃论治动脉粥样硬化显示有一定疗效。本文拟从氧化三甲胺与肠道菌群、中医脾胃、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入手,结合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认识,论述中医学从脾胃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众多证据表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在调节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及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反应的作用已被证实。中医学“脾胃学说”与肠道菌群关系密切,中医药以肠道菌群为靶点,通过调脾胃治疗脑系疾病取得了一些成果,笔者就“肠道菌群—脑—脾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与思路。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的正常是机体健康的保障,肠道菌群及其代谢功能是验证中医学"脾"的客观存在以及揭示中医学"脾"功能的物质基础。《黄帝内经》认为,脾气虚则"五脏不安"体现了脾虚影响五脏而产生多种疾病;同时,脾虚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机体肠道菌群的失调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精神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等多种疾病的发生都有关。中医学的健脾益气既有助于恢复五脏功能,又能调节肠道菌群达到平衡状态,从而发挥对多种疾病的治疗作用。以肠道菌群为契机探讨多种疾病从脾论治的机理将为今后临床诊治疾病奠定有力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邢代君  姜婷  郑心 《光明中医》2023,(12):2408-2410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以下简称肺癌)的病死率居恶性肿瘤首位,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并会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脾为之卫”是基于中医学中脾的生理功能中对其防病御邪作用的高度概括。脾与肺为母子之脏,健脾中药具有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而达到防治肺癌的作用,中医学中的脾脏与系统生物学中的肠道菌群在影响机体消化、吸收及免疫等方面的作用异曲同工,故此文结合肠道菌群与“脾为之卫”防治肺癌的科学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节饮食、重预警、从脾论治、测预后、顾护胃气等临床启发,以期运用微生物组学阐释中医学理论,为发挥中医学防治肺癌的优势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肠道菌群失调是国内外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热点之一。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可以通过调理脏腑气机升降、调控脑肠肽和炎症反应等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数量和比例,使肠道菌群恢复稳态。本研究基于脾胃学说理论,聚焦肠道微生态,从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脾胃学说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角度浅析针灸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依据与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7.
近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糖尿病关系密切,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改善血糖紊乱的状况。中医学从脾胃论治糖尿病临床行之有效,调节肠道菌群成为从脾胃论治糖尿病新的研究途径。笔者从肠道菌群入手阐述中医学从脾胃论治糖尿病。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医学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心病可及小肠,小肠病亦可反作用于心,而心主神明是心的重要功能。若小肠分清泌浊功能受损,会有碍于心主司神志活动的发挥。现代医学发现肠道菌群与认知功能的联系紧密,这与中医学“心与小肠相表里”相吻合。糖尿病认知障碍(DCI)在中医学里属于消渴呆病范畴。中医学认为,脾胃失衡是消渴呆病的始动因子,脾虚痰浊闭阻是消渴呆病的病理物质产物,临床有健脾醒脑法指导该病。以往项目证实肠道菌群紊乱是中医学脾胃失衡的现代病理基础,提示恢复脾胃功能以调整肠道微生物稳态有助于消渴呆病的防治。近年来DCI发病率上升迅速,发病机制复杂未明,增加了治疗难度,故寻找新的靶标不容忽视。目前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紊乱互为因果关系方面的研究取得不少成果。基于肠道菌群与糖尿病、认知障碍均有复杂联系,梳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尤为关键。立足于既往的科研基础,逐层分析,发现肠道菌群既能影响大脑内神经递质的合成,又参与慢性炎症、胰岛素抵抗、血糖上升等糖尿病与认知障碍的共同发病环节,具有典型的靶标作用。梳理肠道菌群与DCI的关联,以期为治疗建立新的靶点和方向,并深挖中医药调控脾胃治疗消渴呆病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对呼吸系统疾病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千金苇茎汤为中医学治疗肺系疾病的经典方,具有清肺化痰、逐瘀排脓之效,目前常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症肺炎、支气管哮喘、肺脓肿等呼吸系统疾病。根据文献报道,千金苇茎汤与肠道菌群存在密切关联。据此推测,千金苇茎汤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肠道菌群可能是千金苇茎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0.
便秘是多种因素导致以排便困难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疾病,传统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治疗慢性便秘有其独特的优势。肠道微生态学与肠道生理和病理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肠道菌群深入研究和新型检测技术的应用使中医药疗法调整肠道菌群治疗便秘的临床实践与实验研究取得较大的发展,通过关于中药复方、中成药、单药对便秘宿主肠道菌群影响的临床观察、机制研究和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等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肺炎作为老年人常见病之一,其发生较年轻人明显增加。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的衰退以及抗生素的应用等因素,导致肠道菌群易发生失调,从而影响老年肺炎的发生和预后。中医学"肺与大肠相表里"、"脾胃学说"等理论,将肺和肠道两者的生理病理进行了关联,可作为对肠道菌群与肺炎关系的中医学认识。综合现代中西医的上述相关认识,可知肠道菌群理论可作为认识中医药治疗老年肺炎的一种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病作为一种我国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其中痰湿中阻型高血压作为高血压病的一种重要的证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是由于脾虚水饮运化失常,湿聚成痰阻于中焦,阻滞气机而使气血运行不畅,脉道不利致使血压升高。采用针灸的治疗方法对于人体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抑制炎症通路的激活,这就是中医学中的健脾法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体现。所以在治疗痰湿中阻型高血压病上应从"脾"的方面采用健脾利湿化痰的治则来治疗。肠道菌群属于中医学的"脾胃"的范畴。脾胃运化功能的正常与肠道菌群的平衡密切相关。肠道菌群为当下的热门研究话题,其与高血压的相关研究也成为高血压病领域的新兴热点。肠道菌群既能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又可参与免疫系统的调节。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免疫炎性反应直接或间接影响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而针灸对于高血压病、肠道菌群及免疫炎性反应都有一定的正向调节。因此,围绕三者展开相关谈论,针灸从"脾"治疗高血压病的科学性,通过"肠道菌群-免疫反应"来探究针灸健脾法在治疗高血压病中的应用,推测针灸健脾法治疗高血压病,是通过恢复肠道菌群微生态,降低免疫引发的炎症反应,进而防治高血压及靶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疾病被发现与肠道菌群紊乱相关,特别是近5年来一些颠覆性的发现使得肠道菌群成为健康、疾病领域的热点问题。中医药与肠道菌群关系密切,有数千年历史,随着西医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肠道菌群在中医药临床与基础研究中意义益加凸显。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医学领域受理与资助与肠道菌群相关项目,寻找基础研究专家的兴趣热点,再从中医证型与肠道菌群相关性、中药对肠道菌群谱的影响、肠道菌群对中药口服后的代谢及药理作用着手,探讨中医药在肠道菌群领域的最新进展,以期为中医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肠道微生态及"肠-肾轴"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肠道菌群与慢性肾脏病发病的关系,追溯中医学肾病治脾之理论渊源,从慢性肾脏病与肠道菌群、脾虚与肠道菌群,以及肾病治脾的理论根源、现代研究、临床应用方面阐述慢性肾脏病从脾论治的重要性,为慢性肾脏病的临床防治开拓新思路,提供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可通过免疫系统、精神心理、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多种途径参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起病过程。中医学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病位在脾,以脾胃亏虚为基本病机,治疗宜健脾益胃,肠道菌群与脾土相通,肠道菌群是健脾类药物的重要作用靶点。健脾类药物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紊乱状态,进而调和脾胃,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症状。本文着眼于探究脾与肠道菌群、慢性疲劳综合征三者的联系,以期通过肠道微生物来诠释从脾胃论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生物机制,进一步明确中医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作用机理,发现肠道菌群可影响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生和进展,肠道菌群协助消化功能与脾主运化相应、辅助参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与脾为之卫相应、调节精神心理的功能合乎脾意、与脾胃功能失和症状相似,运用健脾类药物治疗脾胃失调为代表的调和脾胃法能有效改善肠道菌群的生态,对CFS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临证时应注意健脾和胃以助运化、调畅升降以助气机。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根据其主要发病特征与临床表现,可将冠心病归为中医的“胸痹”“心痛”等病。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发病的病理基础,近年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不仅可以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同时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本文分别从中医学和西医学角度对肠道菌群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进行综述,同时总结了中西医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冠心病的方法,系统阐述了肠道菌群组成及其代谢产物与冠心病的关系。为探索肠道菌群与冠心病的关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医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着丰富的内涵。中医脾胃与肠道菌群有着相似生理功能,中医脾胃与脑有着密切的关系。以阿尔茨海默病与帕金森病为例,探讨中医脾胃学说在脑退行性疾病中的治疗价值。认为基于脑-肠-微生物轴的理念从中医脾胃学说防治脑退行性疾病可能是一种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由叶天士提出,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与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基于肠道菌群分析中医学"上下交损,当治其中"治法的理论依据,从心-肾轴、脑-肠轴、肺-肠轴、肝-肠轴对肠道菌群在"上下交损"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科学阐释,并从"治中"入手,论述调节肠道菌群在慢性、多系统、复杂疾病防治中的应用,以期运用微生物组学阐释中医学理论与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现有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把肠道菌群作为“肾-肠轴”的中心环节,为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新靶点、新窗口。根据中医学理论,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慢性肾脏病的可能治疗作用;探究肠道菌群与脾,脾与肾在生理上互依互存,病理上互为因果的关系。同时在治疗时,以从脾论治为原则,补虚扶弱而泄浊;以“通”为用,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通泄浊毒、化瘀降浊,为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医学“肺-肠轴”的发现为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了现代生物学内涵,在微观上证明了肺脏疾病(包括肺癌)的发生发展与肠道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梳理传统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与现代医学“肺-肠轴”的关系,进一步从肠道菌群探究肺癌的防治前景,特别是中医中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防治肺癌的潜在价值,促进“肺与大肠相表里”中医学认识创新和发展的同时,为肺癌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