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肝前径路人工血管旁路分流术治疗9例肝后段下腔静脉阻塞。结果;下腔静脉压分流前为23~41CmH_2O,分流后降至21~11._5CMH_2O,平均降低16.5CMH_2O,门静脉压平均降低8.5CMH_2O,9例均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
收治下腔静脉隔膜阻塞症12例,均伴有布-加氏综合征。5例行经右房手指破膜术,7例采用国产Dacron人工血管作下腔静脉-右心房旁路分流术。无术中及术后近期死亡,术后3~24月随访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3.
腔静脉-腔静脉转流术治疗Ⅲa型布-加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Ⅲa型布-加综合征新的手术方式。方法:1994年5月-2001年1月采用腔静脉-腔静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对46例Ⅲa型布-加综合征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评定。结果:围手术期死亡2例。病死率4.3%。39例患者术后随访6-72个月,随访率84.8%。效果优者33例(84.6%);良好者4例(10.3%);2例效果欠佳(5.1%)。结论;本术式与腔静脉-右心房转流术相比具有人工血管短,创伤小,疗效确切的优点,并可避免心包炎的发生,是治疗Ⅲa型布-加综合征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李涛  丁昊  蓝美锐 《吉林医学》2013,34(16):3096-3098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积水患者早期联合行颅骨修补和脑室-腹腔分流术对患者预后的改善情况。方法:将51例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积水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待4~6个月后再行人工颅骨修补术,治疗组在去骨瓣减压术后2~3个月同时完成脑室-腹腔分流和人工颅骨修补术。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患者远期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恢复良好4例,中度残疾5例,重度残疾7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1例。治疗组恢复良好12例,中度残疾10例,重度残疾6例,植物生存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对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积水的患者早期行颅骨修补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布-加综合征(B—CS)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73例B—C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彩超和64排CT血管成像,将其分为3种类型(5个亚型)。治疗方法包括: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或加支架置入)术59例,根治性病变隔膜切除和血栓取出术21例,下腔静脉旁路术(下腔静脉-下腔静脉架桥术7例,下腔静脉-右心房架桥术18例),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架桥术36例,脾静脉-下腔静脉架桥术20例,脾静脉-右心房架桥术6例,改良脾-肺固定术6例,联合手术(下腔静脉球囊扩张+肠-腔架桥术10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4%(20/173),围术期病死率为2.31%。随访时间6个月~5年,122例总有效率为83.60%(102/122),术后1年和5年的复发率分别为7.76%(8/103)、12.5%(12/96)。结论布-加综合征治疗方法较多,应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门静脉高压或下腔静脉高压的程度以及患者全身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Y型人工血管转流治疗混合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肠-腔-房Y型人工血管转流治疗混合性布加氏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1990-2006年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1例混合性布加氏综合征患者实施了肠-腔-房Y型人工血管转流.先于肝前行人工血管(直径16~18 mm,主血管)与肾静脉以下下腔静脉和右心房的吻合,然后再行人工血管(直径10~12 mill,支血管)与肠系膜上静脉和主血管的吻合.监测手术前、后下腔静脉、门静脉压力及血流流速.结果 手术后即日胸腹壁浅静脉曲张消失,无住院期死亡病例.随访6个月至16年,随访期内主血管未发现血栓,通畅率100%,支血管血栓形成2例,通畅率为96.1%.术后下腔静脉压力较术前下降了17.4 cm H2O±5.7 cm H2O(1 cm H2O=0.098 kPa),门静脉压力下降了17.0 cm H20±7.0 cm H20.结论 Y型人工血管转流能同时有效地降低下腔静脉及门静脉压力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是治疗混合性布加氏综合征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在进行正常压力脑积水(NPH)脑室-腹腔分流手术预后,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对NPH病患的病程、年龄、CT检查等因素来判定手术的成功与否.结果 术后1周临床症状缓解17例,出院时症状缓解25例.28例随访3~ 30个月,脑积水症状改善19例,无显著变化3例,6例症状较术前加重.结论 脑室-腹腔分流术仍是治疗脑积水的首选方式;对个体化病人应选择最适合分流压力的分流管进行分流以达到最佳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应用带环人造血管行门腔分流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应用带外支撑环人造血管行门腔分流治疗门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用内径8.0和10.0 mm带外支撑环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PTFE)对2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进行了门腔静脉间的分流术.其中肝功能Child A级10例,B级8例,C级2例.结果1例术后3 d死于DIC.脑病1例.存活19例术后平均随访1年,无肝性脑病,未再出现腹水,无曲张静脉破裂再出血.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PTFE血管桥19例通畅,向肝血流无明显影响.结论该技术在保持分流人造血管通畅减低门静脉压力,维持向肝血流,预防再出血,消除腹水等方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Yao HX  Li JX  Jia G  Zhang YQ  Ma ZY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9):2056-2058
目的 分析侧裂蛛网膜囊肿-腹腔分流术后高颅压的原因,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颅内蛛网膜囊患者16例,男10例,女6例,男女之比10∶6.年龄2~19岁,平均9.94岁.全部16例患者使用普通低压型分流管,行侧裂蛛网膜囊肿-腹腔分流术.结果 分流术后出现颅压高症状的时间为3个月~7年,平均3.20年.2例行分流管调整术;12例拔除原分流管后,10例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其他2例和2例未拔管患者脱水治疗有效.结论 出现高颅压的原因可能是囊肿消失或缩小后,分流管出现引流不足或堵塞,导致脑脊液分泌吸收失平衡.在药物脱水无效和自身无法代偿的情况下,调整分流管位置或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短节段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116例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肋骨或髂骨植骨、钛钢板短节段内固定治疗。结果:11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8个月。切口一期愈合107例,形成皮肤窦道延期愈合9例。115例均达到临床治愈,1例半年后因结核性脑膜炎死亡。42例脊柱后凸平均矫正11°。椎间植骨6个月以上均获骨性融合,植骨块无移位和吸收,11例不全截瘫者术后3-12个月完全恢复。结论:短节段脊柱结核一期行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植骨钛钢板短节段内固定可有效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获得骨性融合,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Pang XY  Li WH  Song HM  Su RY  Yu JH  Li YH  Bi YW  Li SX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1):888-890
目的探讨应用单向活瓣补片对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单向活瓣补片对38例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先心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及术后随访观察.结果术后11例肺动脉压力下降明显,未出现跨单向活瓣补片的分流;余27例术后72 h内出现分流,其中1例术后72 h死于低心排出量,1例术后4周死于右心衰竭;36例康复出院.术后出现分流的27例患者22例随访6~86个月,其中术后3个月仍出现跨单向活瓣补片分流7例,右向左分流4例,双向分流3例;术后半年以上仍存在经单向活瓣补片分流4例,其中3例肺动脉收缩压(PP)/主动脉收缩压(PS)仍>0.75,2例右向左分流,1例双向分流;另1例PP/PS降至0.45,存在3 mm跨单向活瓣补片左向右分流;11例术后未出现跨单向活瓣补片分流者,术后3个月复查示肺动脉压力下降满意,无跨单向活瓣补片分流.22例中19例自觉症状及生活质量较术前改善明显.结论对于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先心病应用单向活瓣补片进行手术修补,可使当术后右心压力增高时右心血流可通过单向活瓣补片活瓣孔分流到左心系统,为右心起到分流减压作用,同时以可以耐受的体循环血氧饱和度降低为代价增加左心系统血容量,保证左心排出量,以达到保持体肺循环相对平衡,使患者能度过术后危险时期,减少围术期死亡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我院于1995年5月-12月进行猪辅助异位肝移植10次,供体取减体右肝,切除胆囊和左侧二叶肝。移植肝植于受体猪的右肝下,供肝的肝上下腔静脉与受体肝下下腔静脉端侧吻合,供肝的门静脉与受体门静脉端侧吻合。供肝肝动脉与受体主动脉端吻合。供肝胆总管与受体十二指肠吻合。10例手术均成功。术后生存2.5h-4天5例,另4例生存健康,2例在3个月处死,2例在6个月处死,证明移植肝存活。成功的体会是:1、血管吻合是辅助肝移植成功的关键;2、移植肝重量与受体体重比例最好是在1%左右;3、谷丙转氨酶、总胆汁酸、血氨和总胆固醇可作为实验动物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肝圆韧带桥式分流联合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例应用肝圆韧带桥式分流联合断流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病人的手术情况、手术效果、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病人中,3例接受了肝圆韧带桥式肠腔分流联合断流术,1例接受肝圆韧带桥式脾肾分流术联合断流术.术中利用肝圆韧带长度4~6 cm,平均5 cm.分流后门静脉压力平均下降7.6 cm H2O,本组无手术死亡及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肝功能均有明显改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均消失,彩超检查肝圆韧带桥无堵塞,吻合口通畅,无再出血.结论肝圆韧带桥式分流联合断流术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动静脉内瘘的不同口径对血液透析的影响与临床意义。方法用7-0无损伤丝线修补裂口和0号线结扎动脉小分支,然后将尸体血管放入肝素盐水中备用。将桡动脉与头静脉或贵要静脉吻合,肱动脉与肘正中静脉做U形吻合,异体血管移植时与动脉行端侧吻合。结果A组病人中,桡动脉与头静脉搭桥5例,与贵要静脉搭桥27例,肱动脉与肘正中静脉搭桥2例,其中行U形搭桥术5例。1年通畅A组94.2%,B组97.8%。结论采用异体血管移植制作动静脉内瘘,穿刺方便,止血容易,是作为生物支架理想材料,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近二年来我们采用自体大网膜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15例,全部男性,年龄20~58岁。其中游离移植9例;带蒂移植6例。都取得了不同度程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的改善。15例疼痛、冷感完全消失。13例间歇性跛行消失,2例好转。8例溃疡均在术后1~2月内愈合。术后皮温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我们认为,大网膜移植治疗本病,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上腔静脉综合征的外科治疗(附1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忠镐  谷涌泉 《北京医学》1996,18(5):271-274
近四年来我所收治上腔静脉综合征病人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24~67岁,病因为纵隔肿瘤者4例,余6例为血栓性阻塞,本组施行开胸转流或病变切除或加心包补片术8例,施颈内静脉-下腔静脉转流和大隐静脉颈内静脉转流术各1例,结果:2例于术后1个月将出院时分别死于误吸和肿瘤脑转移,随访8例,7例明显改善,1例好转,我们认为:当条件允许时对本病应尽量采用经胸手术途径,以直接观察,治疗病变,达到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正常压力脑积水的手术治疗。方法 本组 10例正常压力脑积水 ,术前表现为脑出血或颅脑外伤后步态不稳、记忆力障碍及尿失禁 ,采用低压分流管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结果 本组 10例术后均得到 6个月至 3年随访 ,6例恢复正常工作 ,4例生活完全自理。结论 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正常压力脑积水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组15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按Child分类,A级6例,B级6例,C级3例。其中,10例实施紧急分流术,5例属选择性分流。吻合口口径大小自1.0~1.2厘米不等,完成分流后门静脉压平均下降11.3厘米水柱。本组观察,小口径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对控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是有效的,术后脑病仅有两例,且较轻。术后随访时间自半年至3年,均未见复发曲张静脉出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致肺动脉瘤样扩张的低体质量婴幼儿的效果。方法2006年1月~2010年1月收治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合并房间隔缺损同时出现肺动脉瘤样扩张婴幼儿12例,月龄4~16(8.8±3.2)个月;体质量4.5~8.0(6.9±2.1)kg;身长56~83(67.4±9.5)cm。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手术前,术后3,6个月及1、2年婴幼儿主动脉、主肺动脉内径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及LVEDD/RVEDD的比值。结果 12例患儿均手术成功,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术后2年主肺动脉内径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P〈0.05)。术后6个月、术后1年及术后2年RVEDD/LVEDD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P〈0.05);术后1年及术后2年RVEDD/LVEDD与术后6个月相比亦明显下降(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左向右分流致肺动脉瘤样扩张的低体质量婴幼儿手术后可以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黄文辉  朱建坤 《广东医学》1998,19(4):255-256
目的:探讨伽玛刀对松果区体肿瘤的疗效。方法:82例松果体区肿瘤患者行立体定向伽玛马治疗,肿瘤直么8-35mm。肿瘤周边剂量平均为16.3Gy。结果:82例随访6-30月,肿瘤消失、明显缩小68例,部分坏死、无变化9例,5例肿瘤增大或脑内出现新病灶。结论:伽玛刀治疗松果体区肿瘤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合并有脑积水病人需行分流手术辅助。对确诊为生殖细胞及松果体细胞瘤需辅以全脑放疗,否则易产生转移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