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液循行经络,濡养脏腑形骸,极为重要,《内经》说:“以奉生身,莫贵于此。”一旦血液不循常道而溢于经脉之外,即成各种出血证。其病情常很急迫,须当机立断,采取紧急措施。同一出血证,依据不同的证候,使用不同性质的止血药治疗,往往收到不同的效果。用药得当,则止血效果显著;用药不当,不仅止血无功,甚或助邪为患。一、出血的病因唐容川《血证论》说:“血证气盛火旺者,十居八九。”故出血总以血热为多见。(一)实热血证:多见于温病之血分阶段,相当于西医的一些急性传染病或全身性感染,如流脑、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伤寒及败血症等。(二)虚热血证:多由阴虚血热引起,可见于白血病、再障、紫癜等。(三)寒证出血:甚为少见,见于慢性出血证。(四)瘀血内阻:多因血液凝滞于经脉之中,可见于宫外孕、产后胎盘滞留。(五)血不循经而外溢:由于血液瘀滞于经脉之外引起,见于不全流产、外伤出血。此外,  相似文献   

2.
<正>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儿童和青壮年女性较多见。属于祖国医学的“血证”、“发斑”、“虚劳”、“葡萄疫”等范畴。以皮肤和粘膜淤点、淤斑或内脏出血,血小板数绝对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概述如下: 辨证论治 (一)辨证分型同病异治本病根据临床发病情况,一股分急性与慢性两,型。急性型:多以心胃火燔、迫血妄行证为多见,治宜清热凉血、祛淤生新,方用:生地、丹皮、赤芍、水牛角、羊蹄根、杜秋石等为基本方。慢性型:气阴两虚、血失统摄证较多,治宜益气养血、补肾填髓,药用,红参、熟地、黄芪、当归、龟  相似文献   

3.
血证是指血液不循常道 ,溢出脉管外 ,导致九窍、肌肤等部位出血的统称 ,是多种疾病过程中以出血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如吐 (呕 )血、咳 (咯 )血、衄血、便血、尿血、紫癜、崩漏等均属血证范畴。血证的治则 ,前贤已有论述。元代医家葛可久主张急性出血证应以止血为要 ,并创制有十灰散。明代医家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了治吐血三要法 :“一曰宜行血不宜止血” ,“二曰宜补肝不宜伐肝” ,“三曰宜降气不宜降火”。清代医家唐容川《血证论》提出治疗血证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原则。笔者将血证分为急症期、缓和期、恢复期等三…  相似文献   

4.
舌衄,即“舌上出血”,又称“舌本出血”。《辨舌指南·辨舌证治》云:“凡舌上出血,名曰舌衄,多由心肺热甚,逼血妄行。”临床所见舌上出血的病证较多,本文所论排除“舌疮”、“舌痈”、“舌疔”等因素所致的出血病证,根据临床所见归纳为四个方面概述如下。一、心火亢盛舌衄《诸病源候论·舌上出血候》曰:“心主血脉,而候于舌,若心脏有热,则舌上出血如涌泉。”舌为心之苗窍,外感邪热,或饮酒过度,或过食辛辣厚味之品,以致燥热蕴结胃肠,化火扰心,心火亢盛,循经上炎,则火迫血溢而见舌衄。临床以舌上出血不止、舌体肿胀、舌尖红绛或起芒刺,必见心火内燔表现为特点。治宜清心泻火、凉血止血,内服泻心汤加味,外用蒲黄散敷舌上以止血。  相似文献   

5.
<正> 30余年前,家父给我讲授药性说:“当归辛温,行则有余,守则不足,凡出血不易止者,用之宜慎,古有‘当归引血归经’之说,乃指瘀血去则新血生,而血自归经而言。若概认为当归对各种出血证均能起到引血归经的作用,则必误事。”我于临床长期观察:屡见一些失血性贫血者,在出血尚未完全控制之时,自用当归一味炖服以补血,结果引起出血增多。崩漏及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妇女,单服当归及纯当归制剂如当归片、丸之类,多致经血增多及出血时间延长。后来我体会对凝血机制差的崩、漏、紫癜患者,方中配伍当归剂量宜小。《景岳全书·血证》说:“治血之剂,古人多以  相似文献   

6.
出血性疾病一般指机体正常止血功能发生异常的疾病,临床以自发性出血或轻微损伤而流血不止为特征。正常止血机制与血管壁的渗透性、血液内血小板、血浆内各种凝血因子等有密切关系,这四个方面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质或量的异常,均可导致出血。祖国医学对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下出于二阴,或渗于肌肤的疾患,统称为“血证”。《内经》云:“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清代《血证论》拟定了止血、祛淤、宁  相似文献   

7.
经行吐(血丑)亦称“倒经”、“逆经”,现代医学称为代偿性月经。笔者应用本地民间治(血丑)偏方进行改良,自拟方名脂黄逆经宁,于1980年以来治疗妇女经行吐(血丑)屡获良效。现简介如下,以飨同道。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63例,年龄15~48岁;病程2个月~1年。2 治疗方法脂黄道经宁方由补骨脂、酒大黄两味药组成。补骨脂300g,  相似文献   

8.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其特征是造血细胞组织呈现异常的弥漫性增生,周围血液内白细胞经常异常增加,并有幼稚细胞出现,临床上常有高热、贫血、出血或感染等表现。本病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临床以急性白血病为多。但无论急性或慢性白血病都以粒细胞为多见。有资料证明我国的白血病死亡率达3~4/10万,以此推算,每年死于白血病者约有3万人左右,占各种肿瘤死亡率的第六、七位。一、白血病的病因病机根据临床表现,急性白血病可能属于祖国医学“温毒”,“热劳”、“急劳”、“血证”、“虚损”之范畴;也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无上消化道出血之名称,但有“血证”的记述,如《内经·百病始生篇》云“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金匮》有远血、近血之分;《景岳全书》更指出:“血在便后来者其来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于胃.”故上消化道出血当属祖国医学“血证——便血——远血”范畴;究其病因甚多,多数患者有较长胃病史,加之劳倦过度脾气虚衰不能统摄血行,以致血不循经而  相似文献   

10.
陈秀华 《中医杂志》2002,43(5):396-396
古云:“急则用针,缓则用药”,“药之不及,针之所及”。刺血疗法是中医学中独特而重要的急救方法,现就刺血疗法在中医急症中的应用简介如下。刺血泻热:急症病因多火热。刘河间在《素间·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指出:“热无度不可止,刺陷骨穴出血。……大烦热,昼夜不息,刺十指间出血,谓之八关大刺。”他主张刺肘膝以下特定穴出血以泻郁热,创制了八关大刺法治疗急症。后世认为八关在手十指间指蹼缘。《针灸聚英》指出:“偷针眼,视其背上有细红点为疮,以针刺破即差,实解太阳之郁热也。”《针灸大成》云:“十宣治乳蛾,用三棱针出血,大效。”《灵枢·寒热论》记  相似文献   

11.
《医通》谓:“血肿之剂宜琥珀、郁金、刘寄奴、苏木”。唐容川曰:“血化为水而肿,即化为水,则兼治水,五皮饮加当归、自芍、蒲黄、牡丹皮、桃仁治之。”笔者常用沉香百消曲(香附、五灵脂、黑白丑、沉香)治水肿迁延不愈者有效。用治气滞血瘀之臌胀亦辄收近期疗效。此亦活血化瘀而兼利水之意。笔者从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治水肿,不能单纯着眼于利水,必须重视流通气血。气行则水行,水停则气阻,未有水病而气不病者;气为血帅,气滞则血瘀,亦未有气病而血不病者。气、血、水交病,即须气、血、水并治,取效方捷。  相似文献   

12.
答:小儿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皮下、粘膜自发性反复出血,病程超过半年为特证。本病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学认为本病属“汗血”(亦名肌(血丑))、“虚斑”、“阴斑”范畴.病因与脾气不足,与血失于统摄有关。如病程延长,反复  相似文献   

13.
黄连阿胶汤治血小板减少症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玫 《西部中医药》1994,7(6):21-21
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属中医“血证”与“发斑”范畴,多与火或气有关,《景岳全书·血证论》曰:“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 血动惟火惟气,火为肾阴不足,虚火妄动;气为脾气虚弱,不能统血。因虚火妄动,扰乱营血,血随火动,离经妄行,而致出血;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溢于脉络之外,渗于皮肤之间而出血。  相似文献   

14.
血液不流行于经脉之中,而溢出于经脉之外,称为出血。出血的部位不一,有从上部溢出的如鼻衄、齿衄、咳血、咯血、吐血等;有从下部溢出的,如尿血、便血、崩、漏等;有溢出于皮肤肌肉之间的,如斑、疹等;有郁结于身体之内的,如积瘀、血症等。一、病因:出血的原因,除外伤引起外,或因气火上逆,或因血热妄行,或因阴虚热迫,或因气虚不摄,或因血虚不止,或因气寒不固,或因血瘀内阻等等,都能使血不循经,导致出血。二、辨证:一般来说,阳(上部)络伤则血溢于上,阴(下部)络伤则血溢于下。出血初期,多属实证,热证;血旺病久,多属虚证,寒证;血色鲜红,  相似文献   

15.
我通过几年来的临床实践,在治疗白血病发热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就本人对急性白血病发热的治疗简介如下。一、治疗方法对其低热(38℃以下),午后明显,呈潮热骨蒸,伴有盗汗,脉细数者,可用治白血病的方药适当加青蒿,地骨皮之类以退虚热;对于恶寒发热头痛,或高热(38℃以上)烦渴,苔黄脉数者,多为外感实热,治疗一般可按温热病“卫气营血”的理论加以辨证施治,然而,用药需顾及白血病属“急劳”之候,多属阴虚  相似文献   

16.
“宛陈则除之”出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是针灸治病的一个重要原则。根据一般理解和运用,往往以“刺血”为唯一要义。如《中国医学大辞典》解:“宛陈:脉中蓄血也……。”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针灸学》解·“……”宜用三棱针刺十二井及局部的脉络出血,以祛淤泻实……”;《刺血精义》解:“血盛宜决之”。  相似文献   

17.
章敏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1):2103-2104
1概述白血病是源于造血(或淋巴)干细胞的恶性疾病。因白细胞异常增生,浸润骨髓及其他正常组织、器官,使正常血细胞生成减少,组织器官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发热、贫血、出血、肝脾及淋巴结肿大、骨关节疼痛等特征。尤其是急性白血病(AL),在儿童及青年中占恶性肿瘤的首位,起病急,发展快,可在数月内急剧恶化而导致死亡。祖国医学文献尚无此名称。而根据其脏腑亏损,引起患者全身衰弱,直致死亡的特点,中医辨证属“虚劳”范畴;对于出血症状突出者可辨证为“血证”;肝脾肿大甚者辨证为“癥瘕”、“积聚”;浅表淋巴结肿大者则称“瘟病”、“痰核”…  相似文献   

18.
清末医家唐宗海,以毕生精力潜心研究血证而著称于医林。所撰《血证论》皆“实事实理,有凭有验”(《凡例》)。唐氏曾谓:“血证宜凉者多,非谓血证全不用热药”(《补救论》)。兹对其使用温热药的经验试作探析。血脱气散用温热回阳救脱“血脱气散”,阴阳将欲相离,生命危在旦夕。唐氏继承前人“血脱益气”的方法,对暴吐、暴衄、产后血崩、产后喘促、产后大汗亡阳、产后阴虚发热,以及大出血后目光散大、手足厥冷、神昏多睡、脉伏如丝或浮大无根等证,均归为“阴脱阳亡”“血脱气散”。如说:“身热脉浮喘促,足厥者乃气随血泄,阴脱阳亡危急之候也,宜独参汤加附子稠煎。”(《脑衄》)又如:“产后血崩乃荣气空虚不能摄血归经,大剂归脾汤主之,如兼汙出  相似文献   

19.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常见的血液病之一,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及感染(发热)。祖国医学典籍中虽无此名,但根据其临床特点,则属于“虚劳”“亡血”“内伤血虚”的范畴。我院曾系统观察住院治疗三个月以上的再障患者12例,有效10例,无效2例。在临床上始终抓住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三大环节,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进行辨证论治。如出血、发热等标象明显  相似文献   

20.
血证论治     
一、血证的含义血证是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致疾患的总称。《内经》中有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血、便血等记载。将各种出血归在一起称之为“血证”,则始于《医学正传》。二、病因病机(一)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