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肌玉红膏治疗小腿溃疡的临床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腿慢性溃疡多因长期站立或负重跌扑,以致脉络不畅,局部气血不行。以及湿疹抓破等导致湿热下注,气血凝滞经络等而引起。俗称:“老烂脚”,中医称臁疮。我们采用拟制的外用药“生肌玉红膏”治疗本病58例,经临床实验研究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臁疮又名“裙连疮”、“臁口毒”、“老烂足”,多生于小腿下1/3、踝骨上3寸内臁或外臁(即胫骨下端的内外臁)。我国以南方热(湿)地区及北方地区多发此病,并以农村为多见。  相似文献   

3.
65例臁疮的中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同生 《农垦医学》2000,22(1):27-28
臁疮俗称:“裙边疮、裤口毒、老料腿”等。多由久立或负重以致小腿筋脉横解,青筋显露,淤停脉络,影响气血运行,复因湿热下注,气血凝滞而成。或因小腿皮肤破损染毒,虫咬湿疹而诱发。病变部位大多在内踝上三寸处(内臁),以痒痛、红肿、糜烂、溃烂、疮口下陷,边缘形如缸口,疮面色暗,脓水臭秽难闻,周围皮肤色素沉着,甚至深烂可见骨,经年累月,难治且易复发为特征。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是1992年-1997年间的临床累计,男性52人,女性13人,30-45岁12例,45岁以上53例。伴有筋脉横解(静脉曲张)48例,虫咬及湿疹诱发17例。病…  相似文献   

4.
加味海浮散治疗臁疮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味海浮散治疗臁疮60例疗效观察福建中医学院骨伤系(福州350003)许赞斌南平市立医院(南平353000)张志忠臁疮是发生于下1/3胫骨嵴两旁(臁部)、踝部皮肤和肌肉之间的慢性溃疡,又称裙边疮、裤口毒,俗称“老烂脚”。也即是西医的小腿慢性溃疡。患病...  相似文献   

5.
臁疮又名"裙边疮"、"裤口毒"、"老烂足",多生于小腿下1/3、裸骨上3寸内臁或者外臁处(即小腿部胫骨下端的内外臁处).我国以南方热(湿)地区及北方寒冷地区多发此病,并以农村多见.  相似文献   

6.
刘明辨治臁疮从湿热、血瘀、气虚三方面着手,概括为湿热下注型与气虚血瘀型,药用四妙勇安汤或八妙通脉汤加减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丹参通脉汤或补阳还五汤加减以补气活血、化瘀生新。同时佐中药外治法,以四畔理论为指导,通过观察臁疮溃疡皮肤和健康皮肤之间的皮色、皮温、肿势、有无触痛及疼痛等不同表现,判断臁疮的阴阳、虚实,辨治分湿热下注型、瘀血阻络型、气血亏虚夹瘀型,药用公英解毒洗剂、复方黄柏液、全蝎膏及珍珠生肌散等。  相似文献   

7.
带状疱疹是感染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与中医文献中记载的“缠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蛇丹”等相似。其后遗神经痛是治疗本病中最为棘手的难题。很多患者尽管皮损已经消退 ,但其遗留的神经痛经久不愈 ,疼痛难忍 ,痛苦万分 ,特别是一些老年性患者 ,患病后往往难以在短期内奏效。笔者参阅有关资料 ,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 ,将其治疗总结介绍如下。1 治疗方法1 .1 清热利湿 解毒痛 本法主要用于湿热蕴盛、兼感邪毒、气血瘀滞、络脉不和之证。临床特点 :皮损灼热、刺痛兼红斑、水疱、族集成群 ,…  相似文献   

8.
辨证治疗臁疮108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臁疮是发生在胫部内臁或外臁的慢性溃疡性疾病,此病以溃后经久难敛或虽敛而易复发为基本临床特点,俗称“老烂脚”、“裤口毒”,临床治疗比较困难。一般初起先痒后痛,红肿成片,以后就溃烂流水,疮口深陷,肉色灰白或暗红,边缘高起,四周皮肤较黑,僵硬或脱屑,疮口中常常分泌出有臭味的薄脓或血水,患肢常伴有静脉曲张并有踝部及小腿发生浮肿。我们自1995年至2005年辨证治疗臁疮108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慢性迁延期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生不外乎内外二因:内因主要是由于外伤、手术等耗伤人体的正气,导致阴阳失调,正气虚则皮毛不固,易于感受邪毒;外因则多为失治误治、术后疮内留有异物或创面引流不畅,邪毒郁于局部,气血凝滞,瘀久而化热,热胜肉腐而成脓破溃流滋.正气不足为其本;气血瘀滞、络脉瘀阻、湿热火毒为其标.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及外治...  相似文献   

10.
生殖器疱疹(genital herpes)是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性传播疾病^[1],属于祖国医学“热疮”、“阴疮”的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房事不洁.外感受湿热淫毒.困阻外阴皮肤、黏膜和下焦经络而成,湿热之邪外溢外阴皮肤、黏膜,故出现水疱、糜烂;湿热毒邪困阻下焦经络,气血运行阻滞,不通则痛,故下焦灼热疼痛。我院于2007年7月~2007年9月使用薏蓝颗粒治疗生殖器疱疹中辨证属于湿热下注型的病人,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医“毒邪致病”的内涵、高血压的传统病机及现代医学发病机制等,探讨高血压的“毒邪致病”病机。认为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机体阴阳失调、气血失和而产生的肝阳、肝风、肝火、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蕴久稽留不去,可酿生“风毒”“火毒”“痰毒”“浊毒”“瘀毒”等毒邪,这些毒邪可损伤脉络,进而对机体各脏腑器官造成损害,并介导各种临床并发症的发生。基于“毒损脉络”病机,临床防治高血压时可以从“毒邪”着手,紧扣“毒损脉络”之病机,以“未病防毒,已病祛毒,祛毒护脉并重”为治疗原则,采用“解毒或祛毒”“活血与护脉”治法。基于“毒损脉络”病机防治高血压,可为中医药防治高血压及其并发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臁疮是临床较难治愈的疾病之一,危害患者的健康。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手术疗法,创口不易愈合导致病情反复。近几年中医药治疗臁疮取得显著的疗效,臁疮的中医病因病机为气血亏虚日久、气滞血瘀、经络痹阻、湿热下注、局部皮肤失于濡养、湿毒侵淫发而为病。中医药治疗主要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内治和外治疗法,尤以外治法多见疗效也最为显著。但因其病程较久疾病的难治愈性,多种治疗方法并用从而更能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文章综述了近10年中医药治疗臁疮取得的成果,以期为中医临床及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学文教授之“毒瘀”,“痰瘀”,“水瘀”观点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学文教授之“毒瘀”、“痰瘀”、“水瘀”观点是以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及其内在联系为理论基础。认为邪郁化毒,气血随之壅盛为“毒瘀”形成之始动环节;痰瘀同病,互相兼杂是痰浊或瘀血为病发展的病理结果;气化失司,血流不利则为水是“水瘀”为病之关键。  相似文献   

14.
臁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而又难愈的疾患.生于下肢膝以下、踝以上,两胫内外,臁骨部位,故名臁疮,因其病情缠绵,经久难愈,甚至至死仍未愈,故俗称"老烂脚",视为顽固疾患.  相似文献   

15.
卢芳教授认为湿热血瘀型银屑病关节炎为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内因血分燥热,内生湿热瘀毒,闭阻经络,气血瘀滞肌肤关节而发病,以清热利湿通络,凉血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以法统方,自拟抑免汤治疗湿热血瘀型银屑病关节炎,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我科运用内服中药下肢溃疡汤为主分型论治。外用象皮生肌膏治疗10例臁疮病人进行小结。并分析了臁疮的病因病机,初步认识到本病以肝肾不适,气血两亏为本,感受湿热或淤血阻络为标。只有标本兼顾,采用补肝肾,益气养血,清热利湿,通络化淤之法方能取效。故拟以“下肢溃疡汤”,以益气养血之药为君,佐以清热利湿,通络化淤之品。根据患老偏淤血,偏湿热,偏气血两虚的不同,予以加减治疗,同时局部外用象皮生肌膏外敷,疗效满意,通过对病人的观察,初步认识到象皮生肌膏有调动机体的抵抗力,促进肉芽组织增生的作用,证明中医的“煨脓长肉”的理论是有一定科学根并的,附有典型病例一例。  相似文献   

17.
非典起因于疫毒病邪,根据其病变部位及病变性质,建议称其为“肺痹疫”。其病机特点突现一“毒”字,外邪引致湿热蕴毒,表里郁闭,再致湿热毒盛,表里俱实。且根据其在病程中外邪引发内毒,诸邪交织,杂而为患的特点,将病程分为发热期、喘憋期、恢复期3期,按期论治,在救治过程中,视随时出现的变证,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8.
中医认为,晚期胃癌病机以脾胃虚寒,气血亏虚为主。由于现代治疗手段的介入,现代晚期胃癌的病机较之古代文献记载胃热伤阴、湿热蕴毒增多,脾肾阳虚减少。但脾胃虚弱,气血亏虚仍然是晚期胃癌的主要病机。同时在临床实践中应当重视晚期胃癌正气亏损与邪积毒蕴二者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癌的中医证型分布及演变规律,探究各证型与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 (MCM5)、抑癌基因INK4a编码蛋白p16INK4a的相关性. 方法 对149例CIN及宫颈癌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检测MCM5、p16INK4a. 结果 本病主要证型依次为湿热蕴毒型、外染毒邪型、肝经湿热型、阴虚夹湿型、脾肾阳虚型.CIN Ⅰ多见外染毒邪型,其次为湿热蕴毒型;CIN Ⅱ、CIN Ⅲ以湿热蕴毒型为主;宫颈癌以湿热蕴毒型、阴虚夹湿型为主.证型在不同病理阶段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医证型由外染毒邪、湿热蕴毒、肝经湿热、阴虚夹湿逐渐加重,MCM5阳性率无增高趋势,但MCM5强度增加,p16阳性率及强度均呈增加趋势. 结论 中医证型与MCM5及p16INK4a有一定相关性,其中湿热蕴毒型、肝经湿热型、阴虚夹湿型出现持续性CIN及进展为宫颈癌的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20.
蜒蚰寒黛散治疗臁疮4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臁疮是发生于下三分之一胫骨嵴两旁、踝部皮肤和肌肉之间的慢性溃疡,俗称"老烂脚",在临床上治疗较为困难.笔者采用家传验方蜒蚰寒黛散治疗臁疮48例,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