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本文用具有优异阻垢性能的水解聚马来酸酐和亚磷酸为原料,经一步反应合成得到膦酸化水解马来酸酐。经色质图谱和其它分析方法研究了产物的分子结构,发现无论羧基和膦酸基团都在同一分子中存在着。产物的分子结构可示意为: 由于它既是一种聚合羧酸型化合物,又是一种聚合膦酸型化合物,因此既有优异的缓蚀性能又具备优异的阻垢性能。当产物在低剂量如5ppm和其它一些有机多元膦酸如羟基乙川二膦酸(2ppm)或乙二胺四甲叉膦酸(2ppm)以及锌离子(1ppm)等复合使用时,发现产物和它们有较好的协同效应。实验证实了,即使在含高氯离子浓度(40000ppm)的水质条件下,产物也可被用作为一种好的缓蚀剂和阻垢剂。  相似文献   

2.
对亚磷酸烷酯与丁烯二酸二烷酯的加成反应,以及膦酸丁二酸四烷酯与丙烯酸烷酯的加成反应的机理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由亚磷酸二乙酯、反丁烯二酸二乙酯、丙烯酸乙酯等为反应原料,在碱性催化剂作用下经三步反应得到2-膦酸丁烷-1,2,4-三羧酸(PBTCA)的合成途径,产品得率为76%。采用谱学方法等初步证实了合成产物及其中间体的分子结构。并且对PBTCA的物化性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利用三氯化磷,丙酮,冰乙酸合成了异丙烯膦酸(IPPA)单体,进一步制取了聚异丙烯膦酸,并对其缓蚀性能进行了评定。采用表面分析技术XPS、AES,对聚异丙烯膦酸缓蚀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帕米膦酸二钠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帕米膦酸二钠(parmidronate disodium)为第二代双膦酸盐类药物,是破骨细胞性骨溶解抑制剂,能牢固地吸附在骨小梁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选择性地阻挡破骨细胞的骨溶解作用,并有抑制破骨细胞发育成熟,抑制其向骨表面移动的作用,其抗骨溶解效力为羟乙双膦酸盐的100倍,氯甲双膦酸盐的10倍,是目前常用的有修复骨溶解病灶作用的双膦酸盐制剂,具有较广泛的临床适应证。作者对帕米膦酸二钠新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根据对某化纤企业中水的水质监测,分析了化纤中水的水质特点和应用于循环冷却水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系统水质稳定处理中的缓蚀阻垢要求,研制了针对化纤中水水质特点的高效缓蚀阻垢剂,测试了其在不同条件下的缓蚀阻垢性能,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解决了化纤中水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腐蚀和结垢问题。  相似文献   

6.
偕二膦酸类化合物早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用水的软化、工业防锈等方面,但近期发现它对人体的矛齿等的矿化具有调节作用,可防龋齿、牙石等。所以对二膦酸存在下,生物矿化动力学的研究十分活跃。然而所有这些研究只以1-羟基-1,1-乙二膦酸(HEDP)为对象,显然存在局限性。为了探讨偕二膦酸的结构与生物矿化调节作用之间的关系,以期得到功效更好的结构,本文合成了一些衍生物。对于它们的生物矿化模型实验研究,将另文报道。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唑来膦酸与帕米膦酸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性疼痛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93例乳腺癌骨转移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n=51)接受唑来膦酸治疗,对照组(n=42)接受帕米膦酸治疗,现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①观察组疼痛缓解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治疗后骨转移灶清退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发热、感冒样症状、低钙血症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帕米膦酸相比,唑来膦酸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性疼痛的疗效更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升高,因此唑来膦酸是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性疼痛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8.
自从发现(S))-羟基膦酰甲氧基丙基腺嘌呤对DNA病毒表现出广谱抗病毒作用以来,人们对膦酸核苷的抗病毒作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膦酸核苷抑制病毒的复制不同于其他核苷类药物的作用方式,它通过细胞内代谢产生活化态。虽然膦酸核苷表现出广谱的抗病毒活性,但由于膦酸基团带有负电荷使其细胞通透性和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因而必须利用前药方法掩饰其负电荷。目前,已有3种该类药物上市,还有2种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相似文献   

9.
F~-能促羟基磷灰石(HAP)矿化,而羟乙二膦酸盐能抑制其作用。本文研究了偕二膦酸盐对F~-促羟基磷灰石矿化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结晶生长产物的结晶状态,比较了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对HAP吸附Ca~(2+)的影响。偕二膦酸盐抑制F~-促HAP矿化的作用:Cl-EHDPCl-EHDP>PHDP>α-Br-PHDPBHDP。  相似文献   

10.
目的:合成具有较强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活性与较高口服吸收性的非环核苷膦酸双L-氨基酸酯衍生物(8a-d)。方法:以2-氯乙醇为原料,通过与多聚甲醛-氯化氢作用形成2-氯乙基-氯甲基醚,后者与亚磷酸三乙酯缩合形成2-氯乙氧甲基膦酸二乙酯,再与2-氨基-6-氯嘌呤缩合得到2-氨基-6-氯-9-[2-(二乙氧基膦酰甲氧基)乙基]嘌呤,所得产物分别与环丙胺或4-甲氧基苯硫酚缩合得到2-氨基-6-环丙胺基/(4-甲氧苯硫基)-9-[2-(二乙氧基膦酰甲氧基)乙基]嘌呤,再经三甲基溴硅烷脱去膦乙酯,得到6-取代嘌呤非环核苷膦酸,后者与N Boc L-氨基酸溴酯缩合,并经乙酰氯/甲醇体系脱去保护基得到目标化合物(8a-d)。结果:合成的化合物及中间体经核磁共振氢谱与质谱进行了结构鉴定,表明结构与目标产物一致。结论:该合成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能用于非环核苷膦酸双L-氨基酸酯衍生物的制备。  相似文献   

11.
通过静态挂片法研究了钼酸锂与苯并三氮唑对碳钢在溴化锂溶液中缓蚀作用的协同效应,并通过极化曲线评价了钼酸锂与苯并三氮唑复配的缓蚀作用,实验表明钼酸锂与苯并三氮唑对碳钢在溴化锂溶液中的缓蚀作用有一定的协同效应,添加0.02mol/L钼酸锂和0.02mol/L苯并三氮唑能显著抑制溴化锂溶液对碳钢的腐蚀。通过分析极化曲线、俄歇能谱及扫描电镜,可能的缓蚀机理是在碳钢表面形成一层钼酸锂、三氧化钼、铁-苯并三氮唑和三氧化二铁等组成的钝化膜,阻滞阳极反应从而起到缓蚀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帕米膦酸二钠和唑来膦酸治疗伴骨转移的Ⅳ期乳腺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伴骨转移的Ⅳ期乳腺癌患者共56例,随机分为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和唑来膦酸治疗组。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30例:帕米膦酸二钠90mg,静脉滴注4h,每4周重复1次。唑来膦酸治疗组26例:唑来膦酸4mg,静脉滴注30min,每4周重复1次。对患者的骨相关事件(SRE)、生存质量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估。结果与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相比,唑来膦酸治疗组第一次出现SRE的中位时间均明显后延(中位时间12个月vs 6个月,P=0.035)。唑来膦酸治疗组改善骨痛的效果明显优于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两研究组改善骨痛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研究组患者的一般健康状态均逐渐恶化,但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患者一般健康状态恶化程度更显著(P=0.03)。唑来膦酸治疗组的骨转移灶缓解率明显高于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73%vs 37%,P=0.024)。两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2)。结论在延迟SRE发生和改善生存质量方面唑来膦酸优于帕米膦酸二钠,而两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3条路线探索了8-甲氧甲膦酸黄酮的合成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由8-溴甲基黄酮与羟甲基膦酸二乙酯可得8-甲氧甲膦酸酯黄酮,其经Me_3SiCl/NaI/CH_3CN作用,可获得收率较高的目的物。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以水为溶剂合成的阻垢功能高分子马来酸酐-丙烯酸-氮川三甲叉膦酸共聚物(PMAN)对CaCO3、CaSO4和Ca2(PO4)3合成水的阻垢效果.探讨了共聚物分散氧化铁的能力及药剂用量、温度、pH值、水体硬度对阻垢率的影响.共聚物的合成工艺及应用符合环保要求。其阻垢性能优于常用的阻垢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注射液(ZOL)治疗2型糖尿病(T2DM)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55例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12个月后,对比治疗前后腰椎L1-4、股骨颈、股骨大转子、华氏三角区的骨密度(BMD)及治疗前后血清中血钙、血磷、骨钙素(BG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测定治疗前后骨痛症状评分。结果 ZOL联合钙尔奇D治疗12个月后,腰椎L1-4、股骨颈、股骨大转子、华氏三角区的BMD均较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GP较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L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钙、血磷保持平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痛症状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注射液(ZOL)治疗2型糖尿病(T2DM)骨质疏松患者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仑膦酸盐、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阿仑膦酸盐组和唑来膦酸组,每组50例。阿仑膦酸盐组予以口服阿仑膦酸钠片治疗,唑来膦酸组予以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BMD)、疼痛程度以及生化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和新发骨折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唑来膦酸组患者腰椎BMD、股骨颈BMD均高于阿仑膦酸盐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唑来膦酸组患者VAS评分低于阿仑膦酸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唑来膦酸组患者腰椎BMD、股骨颈BMD均高于阿仑膦酸盐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唑来膦酸组的碱性磷酸酶(ALP)为(59.14±4.53)U/L,低于阿仑膦酸盐组的(64.61±4.82)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仑膦酸盐组患者新发骨折发生率为18.0%,高于唑来膦酸组的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效果较阿仑膦酸盐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骨密度,减轻患者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7.
唑来膦酸对肺腺癌细胞的生长及化疗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第三代双磷酸盐类药物唑来膦酸在体外对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生长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唑来膦酸与顺铂(DDP)对A549细胞的生长抑制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剂量的唑来膦酸对人肺癌细胞株A549的生长作用,检测唑来膦酸单药及联合DDP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增殖抑制,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唑来膦酸联合DDP对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结果:唑来膦酸对A549细胞的抑制效应与药物剂量及作用时间均成正比。单用唑来膦酸(1、10μmol/L)对A549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0.69±2.69)%、(44.05±4.03)%,单用DDP(0.5mg/L)组的抑制率为(13.58±3.13)%。唑来膦酸(1、10μmol/L)联合DDP(0.5mg/L)作用A549细胞72h时,对A549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44.23±3.77)%、(60.9±3.03)%,联合用药组与单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唑来膦酸作用A549细胞72h的IC50值为25μmol/L。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单用唑来膦酸(1、10μmol/L)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6.94±1.95)%、(24.03±0.44)%,单用DDP(0.5mg/L)组的细胞凋亡率为(9.08±1.31)%。唑来膦酸(1、10μmol/L)联合DDP(0.5mg/L)时,引起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2.22±1.68)%、(39.22±7.00)%,联合用药组的凋亡率明显高于单药组(P<0.01)。唑来膦酸单药或者联合DDP均表现将A549细胞明显阻滞于S期(DNA合成期)。结论:唑来膦酸对肺癌细胞株有生长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效应,其IC50值为25μmol/L。唑来膦酸可以干扰DNA合成,与DDP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合成一种双膦酸盐和亲骨核素为导向、化疗药物和β射线协同发挥作用的骨肿瘤靶向治疗系统,并验证其靶向性.方法 将苯丙氨酸氮芥与偕二膦酸盐耦联,再与153Sm鳌合,合成新的耦联物,并通过羟基磷灰石晶体吸附实验和荷瘤鼠体内分布显像实验,了解耦联物体内外的亲骨性能.结果 对合成的耦联物结构进行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得出的光谱数据符合药物合成的要求;耦联物在体外对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在小鼠体内放射性计数分布显示骨组织中的强度远远高于其它脏器,在3 h左右药物在骨组织中的浓度达到峰值.荷瘤裸鼠各个脏器中放射性计数在肿瘤组织中最高,其次为骨组织,再次为性腺、脾、肺等脏器.结论 新合成的耦联物苯丙氨酸氮芥-己二酸桥-偕二膦酸符合原药的功能结构特征,核素153Sm标记的耦联物具有骨靶向性,并且对骨肿瘤区域有较好的亲和性.  相似文献   

19.
潘耿  谢斌  肖虹  李勇  谢朝晖  钟勇  何志明 《重庆医学》2008,37(2):152-153
目的 比较帕米膦酸二钠与帕米膦酸二钠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的疗效.方法 55例骨转移癌患者随机分为帕米膦酸二钠组(30例,将帕米膦酸二钠9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隔2周后60mg重复)和帕米膦酸二钠加化疗组(25例,将帕米膦酸二钠9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隔2周后60mg重复;应用帕米膦酸二钠后1d开始应用化疗,化疗方案:大肠癌患者采用FLP方案,乳腺癌患者采用TA方案,肺癌患者采用NP方案).结果 帕米膦酸二钠组与帕米膦酸二钠加化疗组止痛有效率分别为83.3%、92.0%(P>0.05);单发骨转移癌痛病灶帕米膦酸二钠组与帕米膦酸二钠加化疗组止痛有效率分别为87.5%、81.8%(P>0.05);多发骨转移癌痛病灶帕米膦酸二钠组与帕米膦酸二钠加化疗组止痛有效率分别为83.3%、94.7%(P<0.05).结论 帕米膦酸二钠组与帕米膦酸二钠加化疗组治疗骨转移癌疼痛都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但对多发骨转移癌痛病灶,应首选帕米膦酸二钠加化疗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唑来膦酸(zoledronate,ZLN)对破骨细胞分化及相关信号分子组织蛋白酶K (capthsin K)、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RANK)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唑来膦酸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和机制。 方法 采用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ligand,RANKL)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株RAW264.7向破骨细胞分化。在诱导开始时即分成2组:G1组为空白对照组,采用50 ng/ml RANKL诱导;G2组为实验组,从诱导开始就加入1×10-6 mol/L唑来膦酸处理,诱导4 d后收获并进行抗酒石酸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计算破骨细胞数量并检测TRAP酶活性;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析组织蛋白酶K、RANK的表达水平。 结果 唑来膦酸组生成的TRAP阳性的破骨样细胞较对照组少且核的数目也较少,唑来膦酸组较对照组破骨细胞生成的数目下降[(62.0±10.2)%,P<0.05];唑来膦酸组TRAP活性较对照组下降[(31.0±4.1)%,P<0.05];唑来膦酸组的组织蛋白酶K、RANK基因表达较对照组分别下降[(78.0±4.2)%、(49.0±1.9)%,P<0.05]。 结论 唑来膦酸通过抑制破骨前体细胞RANK的表达来抑制体外破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