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48例AMI患者,其中19例发生早期死亡。比较死亡组与非死亡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浆CPK、CRP和BNP水平,并进行多因素参与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间在年龄、症状发生到来院时间、CRP、CPK和BNP水平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死亡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非死亡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42,P=0.011)、既往心衰史(OR 0.003,P=0.031)、症状发生到来院时间(OR 1.626,P=0.046)及血浆BNP浓度(OR 1.009,P=0.042)、CPK浓度(OR 1.011,P=0.009)为AMI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大、既往有心衰史、症状发生到来院时间长及较高的血浆BNP、CPK浓度为AMI后发生早期死亡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3.
程秀莲  陈健 《广西医学》2005,27(6):930-93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发病率不断增长,青年人患急性心肌梗死(AMI)也不断增多。为了探讨青年人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我们对42例青年AMI患者发病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适当的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死亡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死亡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例AMI住院死亡者(病死组)与100例同期住院存活者(存活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病死组中高龄、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多部位梗死及伴束支传导阻滞者与存活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05);严重泵衰竭、危险性心律失常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05).结论:严重泵衰竭、危险性心律失常、高龄、CPK峰值、多部位梗死、束支传导阻滞是预测AMI住院病死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前两者又是AMI的主要病死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对住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9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与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926例患者中149例(16.1%)死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相关的因素为:年龄(OR=1.073)、糖尿病(OR=3.813)、陈旧性心肌梗死(OR=7.314)、心率(OR=1.024)、收缩压(OR=0.98)、左心室射血分数(OR=0.857)、肌酸激酶同工酶(OR=1.003)、肌酐(OR=1.006)、室性心动过速及心房颤动(OR=2.814)、血管病变数(OR=2.974)、Killip分级(OR=3.381)、再灌注治疗(OR=0.404)。结论高龄、糖尿病史、陈旧性心肌梗死史、心率增快、收缩压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肌酐升高、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及心房颤动、多支血管病变、Killip分级高、未行再灌注治疗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内科的危重症,死亡率高,我科1997年7月-2002年12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521例,其中死亡49例,本文通过对本组病例的临床分析,探讨死亡的危险因素及减少病死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湛江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将2009年12月至2014年11月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578例AMI患者纳入研究,分析入选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病史、脑血管意外病史、心力衰竭病史)、患病季节、首诊心率、LVEF值以及AMI部位等基本资料,随访患者近期(住院后30 d)死亡例数。结果:578名AMI患者中208例(35.29%)近期死亡。年龄大、女性、糖尿病史、脑血管意外病史、患病季节为冬春、首诊心率越快、LVEF值越低、AMI部位为前侧壁等AMI患者的死亡风险高。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是AMI患者近期病死的重要独立预测因素,其他预测因素还包括冬春患病、前侧壁AMI、LVEF<40%和脑血管意外病史。结论:年龄≥50岁、冬春患病、前侧壁AMI、LVEF<40%和脑血管意外病史是急湛江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8.
吴佳 《当代医学》2014,(26):70-71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月来湖南省怀化辰溪县中医医院就诊并确诊的14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其中中青年组50例,年龄32~50岁;老年组90例,年龄50~87岁。分别记录患者性别、生理、抽烟饮酒等生活方式以及血脂、糖尿病等病理资料,并统计分析2组心肌梗死病例特点及临床特点的差异性。结果中青年组AMI以男性为主,吸烟、饮酒、肥胖及阳性家族史高于老年组(P<0.01);与老年组相比,青年组AMI临床发病特征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患者(<0.01);而老年组患者在高血糖、高血脂及心率衰竭方面显著高于青年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危险因素在不同年龄段是不同的,其临床特点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近几年来 ,由于对其治疗技术及药物的改进和发展 ,使得AMI的住院死亡率逐渐下降。本文收集 1 992年 1月~ 1 999年 9月在本院CCU病房住院期间死亡的 30例AMI患者 ,就其护理体会进行分析总结并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30例 ,男性 1 8例 ,女性 1 2例 ,年龄43~ 88岁。其中合并糖尿病 6例 ,高血压 1 3例 ,脑梗死 3例 ,慢性支气管炎 1例。死亡原因 :严重心律失常 1 3例 ,心源性休克 7例 ,心力衰竭 8例 ,猝死 2例 ,其中因护理不当引起的有 1 0例 ,包括…  相似文献   

11.
王晓霞   《中国医学工程》2014,(9):107-107
目的探讨AMI合并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相关因素。方法以近年治疗的126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分为A、B两组,分析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的既往病史及不良习惯、心电图是否出现Q波、性别、发病时间、年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发病时间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MI患者的发病时间、其中性粒细胞数与并发心律失常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在临床上对AMI患者诊治时,应密切注意中性粒细胞升高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伴代谢综合征(M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AMI伴MS老年患者124例,其中病死34例,存活90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实验室化验指标、临床特征及心血管并发症的情况,对患者病死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究。结果患者年龄、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史、心力衰竭、脑卒中病史、贫血、血红蛋白降低、并发心源性休克等因素都会导致AMI伴MS老年患者死亡,其中存活组患者的心力衰竭及肾功能不全分别占15.56%、25.56%;病死组分别占67.64%、64.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入院时肾小球滤过率(eGFR)、同工酶及肌酸激酶的峰值水平也会影响AMI伴MS老年患者的死亡率。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伴代谢综合征患者院内死亡主要受患者年龄、MI病史、糖尿病及eGFR与酶的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胡春燕  吕蓓 《上海医学》2002,25(7):443-444
心房颤动 (AF)是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程中较常见的并发症 ,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 7%~ 2 0 % [1 3 ] 。本研究就AMI并发AF的危险因素及AF对AMI预后的影响进行探讨。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收集 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10月期间因首次AMI住院的患者 183例。所有病例的诊断符合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性心脏病及二尖瓣脱垂。入院前心电图无AF。根据住院期间有无新发生的AF将AMI患者分为两组 :AMI并发AF组 30例 ,男 2 0例 ,女 10例 ,年龄 46~ 87岁 ,平均 (70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肾损害(AMI-AKI)危险因素。方法 195例AMI患者分为AKI组(27例)和非AKI组(168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AMI-AKI危险因素。结果 AKI组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6 h、基利普(Killip)分级≥3级、前壁/前间壁梗死、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均高于非AKI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非AKI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6 h、Killip分级≥3级、前壁/前侧壁梗死、CK-MB是AMI-AKI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龄、入院延迟、Killip分级≥3级、前壁/前侧壁梗死、CK-MB升高是AMI-AKI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诱发急性心肌梗死(AMI)发作的危险因子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50例确诊为AMI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析25例对照组病人发病危险因子,采用常规的功能制护理;分析25例实验组病人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子,在病人入院后的不同时期,适时给予护理干预、健康教育。结果年龄大、高血压、吸烟、酗酒、不良生活习惯等都是AMI的主要危险因子,发病率从14.0%至82.0%,针对上述因子的干预有利于病患的康复,再梗死,心功能障碍及平均住院日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护理干预对改善病人的预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的寿命起了较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 (AMI)时溶栓治疗愈早愈好。延迟溶栓 ,指AMI发生 6小时后的溶栓 ,能有效地控制AMI的症状、缩小心肌梗死范围、改善心肌重构、减少并发症、保护心脏功能。本文就本院进行延迟溶栓治疗AMI 4 6例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病例 A组 4 6例 ,均符合 1997年WHO的AMI诊断标准。其中男 36例 ,女 10例 ,年龄 39岁~ 73岁 ,平均 6 0 3岁 ;广泛前壁 10例、前壁 9例、前间壁8例、下壁 10例、下后壁 8例、无Q波心肌梗死 1例。B组 4 0例 ,前壁 2 4例、下壁 16例。1 2 方法 A组 4 6例均是AMI发病后…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前中后及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方法:总结1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栓方法、观察及护理要点。结果:治愈9例,死亡2例,转上级医院4例。结论: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及护理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宏 《中国医药导刊》2008,10(6):940-941
目的:观察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情况,探讨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56例45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情况、诱因、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AMI男性多见,发病急,临床表现典型,血管病变简单,死亡率低。发病前均有明显诱因和危险因素。结论:吸烟、酗酒、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是AMI相关危险因素,建议戒烟,去除不良生活习性,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膳食,避免过度劳累,做到劳逸结合,重视健康体检,及早发现和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对于有遗传因素的高危人群做好预防监测,对预防青年人AMI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缺血性心脏病(ischaemic heart disease,IHD)的一种急性表现,具有很高的死亡风险,而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其中的主要类型。心脏破裂(cardiac rupture,CR)是AMI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具有病情危重、难以及时预测和无有效救治方法等特点,其病死率极高。本综述从AMI后CR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相关检测手段、危险因素等方面总结CR的防治方法,主要从基线数据、生化指标、临床特点、血运重建情况、既往史等信息并结合现有的研究所提出的风险预测模型,提出分别利用年龄、性别、心率、心肌梗死部位、血红蛋白数量、白细胞数量、入院时间等预测AMI患者CR。其主要危险因素有:高龄女性、基础心率>80 次/min、前壁心肌梗死、血红蛋白<120 g/L、白细胞>1×109/L、入院时间>12 h等,这些指标更易引起CR,此外,原发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有助于降低CR的风险,而溶栓则可能增加CR的风险。运用风险预测模型及相关检查手段,从机制和源头出发及时预测CR的发生,可明显降低病死率并为高危患者治疗及预后提供指导。CR具有突发性、高致死性,是临床中的棘手问题,因此通过早期预测因素,并建立一系列风险预测模型评估CR,以便早期识别CR的发生,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尽早防治CR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