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研究人员首次对72名志愿人员进行了防艾滋病的疫苗试验。早期结果表明:注射这种称为微基因Sys(Micro Gene Sys)的疫苗,可抵御艾滋病毒的侵袭。在美国七个医疗中心进行的试验,旨在研究被试验者接受疫苗后的几个周期中某种免疫反应效果,以便了解这种免疫反应是否有抗击艾滋病病毒的保护作用,特别是要了解感染者产生的抗体是否能使他们免除艾滋病毒的侵袭。  相似文献   

2.
《肝博士》2006,(4):63-63
日前,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市西伯利亚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从转基因西红柿中提取出了抗艾滋病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的可食用植物疫苗。疫苗研制者留里克·萨利亚耶夫和他的同事们证实,疫苗的基础是艾滋病病毒和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片段的合成物。利用在土壤中培植的农杆菌,将此种脱氧核糖核酸片段合成物送入西红柿植株。结果西红柿中就产生了相应的病毒蛋白质,即几种艾滋病病毒蛋白质和一种乙型肝炎蛋白质。目前,已在老鼠身上进行了试验。如果临床试验同样取得成功的话,可食用疫苗将成为抑制危险病毒的药剂。新制剂将不是以医用…  相似文献   

3.
据报道,一种新的疫苗可刺激人们产生一种强烈的抗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免疫反应。HPV是一种能感染男性和妇女的病毒,且能导致妇女发生子宫颈癌。这项研究更好地实现了科学家们旨在开发一种可预防子宫颈癌的疫苗的愿望。  相似文献   

4.
2004年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上,艾滋病病毒生物学药物的研究将成为学术交流的“重头戏”。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科学家构建了两种抗艾滋病DNA疫苗,并把其HIV-1基因嵌合入了一种安全性极高的牛痘株,命名为改进的安卡拉牛痘。据专家透露,对这种牛痘的临床研究有可能在中国进行。  相似文献   

5.
由于了解了一种与哮喘相关的病毒,一种抗儿童哮喘疫苗的研究又向前迈进一步。据科学家称,现有一种疫苗可在三年内进入试验。这种疫苗开发的关键涉及到呼吸道合孢病毒(RSV),该病毒能引起肺炎。研究人员认为,空气污染物和一般过敏原(如房间尘螨)都能使哮喘病人的症状加重。但许多科学家坚信,RSV感染可能是1/3病人的  相似文献   

6.
在最近的实验室研究中,科学家们试验了完全人工合成的抗病毒疫苗,如肝炎、脊髓灰质炎、播散性感染的动物口蹄疫的疫苗。专家们认为,这些合成的疫苗可能对公共卫生方面在疫苗的使用上有革新的作用。这种技术对许多地区的生物学研究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免疫化学的研究和新近发现的人致癌基因。合成的疫苗是将实验室提供的氨基酸经过人工拼接成链而制成的,它没有真正的病毒,甚至没有一部分病毒拼接到这些合成的链中。这样就使得人工疫苗既有效、又安全。合成疫苗的宽广前途不仅在于  相似文献   

7.
慕欣 《国外医学情报》2006,27(12):23-24
随着全球对研究经费投入的增加、人们对病毒是如何侵犯人体而酿成灾难的更多了解以及在发展中国家开展的越来越多的试验,人们在HW疫苗研发领域看到了新的希望。然而,被人们认为控制艾滋病疫情最佳武器的疫苗可能还要多年才能研发成功,这主要是因为科学家们目前还不知如何来阻止快速突变的病毒躲避机体抵抗疾病的免疫系统。  相似文献   

8.
圣地亚哥Salk生物科学研究所的Jonas Salk在第五届艾滋病(AIDS)国际会议上介绍了艾滋病疫苗。此疫苗虽为早期初步的,但令人鼓舞,感染HIV的黑猩猩和人的试验结果,不同于绝大多数实验性AIDS疫苗。过去的疫苗是用小量HIV触发一种保护性免疫反应,Salk的疫苗含有经化学物质和照射处理的完整灭活AIDS病毒。Salk用同样方法在50年代制造了第一种面向市场的抗脊髓灰质炎疫苗。其它试验性AIDS疫苗利用HIV病毒外壳的蛋白质来刺激免疫,经化学照射处理的Salk疫苗分解这种外壳。这种疫苗看来还可消除来自黑猩猩的HIV,提示它不仅可以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9.
自从分离出AIDS病毒以来,科学家就致力于寻求能完全防止感染的疫苗。AIDS病毒易于逃避免疫监测,疫苗研究者担心,即便只有一个病毒感染细胞,就能最终导致发生AIDS病。因此,唯一安全的途径是发现能完全阻止感染的疫苗,造成所谓的“无病毒免疫”。在疫苗研制中,多以SIV感染猴来进行试验。SIV是猿类免疫缺陷病毒,是HIV的猿类病毒。过去及现在令人失望的结果,迫使研究人员重新考虑这种全或无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如果改变阴道内“詹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Jensenii)”的基因,让其释放出一种能与HIV结合的蛋白质,便可以阻止这种病毒经阴道侵入人体细胞。目前,医学界暂时尚未研制出一种有效的艾滋病疫苗,因此科学家转寻求其他方法,阻挡HIV进入人体,办法之一就是研发适用于阴道的药物,以形成能杀死或抑制HIV的“化学安全套”。  相似文献   

11.
为期3天的世界卫生组织(WHO)脊髓灰质炎疫苗新质量控制试验会议宣布,推出两个疫苗试验的新形式,这种试验是以生物工程(转基因小鼠)和分子生物学(MAPREC分析)为基础。 WHO总干事助理Ralph Henderson指出:“领先的生物工程技术促进了另一个领先领域,即建立了一个新的转基因(带外来基因)小鼠株,并已经成功用于疫苗的质量控制。新实验是由WHO遗传工程小鼠联合研究项目的科学家开发的,这种小鼠对脊髓  相似文献   

12.
《安徽医学》2010,31(7):802-802
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两种可有效中和艾滋病病毒的人体抗体,能阻止90%以上已知的艾滋病病毒菌株侵袭人体细胞。这两种抗体可用于研发更有效的艾滋病疫苗,阻止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细胞。  相似文献   

13.
法国科学家Daniel Zagury用一种试验性的预防AIDS疫苗为自己接种,结果表明对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可能引起一种免疫反应.最有意义的是,Zagury的免疫反应看来可以有效地预防这种快速变异病毒的多种很不相同的病毒株。在本周的“Nature”上他公布了这一成果的最新细节.约在18个月前,Zagury对自己和一小组扎伊尔志愿者进行了疫苗接种。他的研究结果表明,他的免疫系统产生了能在实验室试验中识别HIV的细胞和抗体。他似乎未受到副作用的损害.但是,目前不能证明这种疫苗可保护人们免遭AIDS或HIV感染.而且,这种作法用于大多数人免疫是很不现实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希望弄清楚为什么一些HIV阳性个体会突然发生艾滋病,而另一些却能无限期地避开此病。研究人员发现,CCR5基因突变使约1%的白种人对HIV感染有较高的抵抗力。这种人从父母处接受了此突变基因。仅从父母之中一方遗传了CCR5突变的个体可感染HIV,但艾滋病的发病时间推迟了2—4年。目前科学家又发现了第2个基因—CCR2发生突变。4个人中有1个人携带此基因,它似乎也能使HIV阳性个体发生艾  相似文献   

15.
《广州医学院学报》2010,(3):108-108
丹麦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利用免疫系统反应研制艾滋病疫苗的新方法, 报道称,人体免疫系统不能有效识别并攻击艾滋病病毒是目前艾滋病无法控制的关键所在。丹麦奥胡思大学医院和奥胡思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与艾滋病病毒十分相似的病毒,这种病毒可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因此,只要接种用这种病毒制作的艾滋病疫苗,当艾滋病病毒入侵时,人体免疫系统就被激活并发挥抵抗作用。  相似文献   

16.
英国,伦敦1999年7月讯:科学家们现正在试验一种新的宫颈癌疫苗,这种疫苗将有助于消灭危害妇女健康的元凶。宫颈癌是由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所致,全世界每年约有50万妇女患此病,死亡人数近20万人。这种疫苗是通过机体免  相似文献   

17.
董玉坤 《微创医学》2006,25(4):884-885
艾滋病(AIDS)是一种全球性疾病,蔓延速度快,死亡率高,目前仍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研究有效的艾滋病疫苗是控制AIDS流行甚至根除AIDS的理想途径[1].近20年来,全世界很多国家投入亿万元资金,科学家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对HIV疫苗作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已研制超过40种艾滋病疫苗,并对数十种艾滋病疫苗进行Ⅰ/Ⅱ期临床试验,至今仍没有一种可以完全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但动物模型证实研制疫苗是可行的[2].  相似文献   

18.
美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种“肥胖病毒”,这种病毒只在过度肥胖的人身上起作用,令他们变得日益肥胖。科学家们希望用“肥胖病毒”研制出一种预防肥胖的疫苗。美国科研人员发现的这种病毒是一种普通的感冒病毒,它能使三分之一的肥胖者更加肥胖,但它在体瘦者身上却没有立足之地。  相似文献   

19.
英《新科学家》第87卷第1220期(1980年)报道: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和美国哈佛医学院和梅奥医院的三个研究小组不久将首次进行防御EB病毒的试验性疫苗的动物试验。布里斯托尔大学病理系爱泼斯坦教授(Anthony Epstein,EB病毒以他的名命名)的实验室研究工作已经确定:在受到感染细胞的表面上,表现有抗EB病毒抗原的免疫反应。爱泼斯坦及其它研究小组已鉴别和分离出4种大分子量的多肽为病毒抗原,该抗原刺激抗体形成及T细胞的增殖。将这些多肽作为实验疫苗而进行分离和提纯的试验,预定今年在英国和美国开始。  相似文献   

20.
基因治疗的危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人体基因治疗试验的危险性病毒感染的细胞,通常不只一种。这样,当病毒载体携带基因进入人体,它们改变的不仅是靶细胞。而且,当基因被加入DNA中时,也存在新基因加错地方的可能,因而导致癌症或其它损害的危险。当DNA直接注入肿瘤,或使用脂质体传递系统时,也存在外来基因擅自进入生殖细胞(精子或卵子)而产生遗传变异的微小机会,虽然这种情况在动物试验时尚未发生过。科学家还担心:转入的基因“过分表达”,合成过多原先没有的蛋白质产生危害的可能;转入的基因引起发炎或免疫反应的可能;特别是当试验重复时,病人的病毒会感染其他人或进入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