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58例HIV/AIDS患者胃镜诊疗的护理,探讨对该类患者实施消化内镜诊疗的护理方法。方法配合医师对有上消化道症状的58例HIV/AIDS患者进行胃镜诊疗,严格执行2004年卫生部颁发的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规范,具体做法是在诊疗过程中做好患者工作,避免受到侵害和分泌物污染。对于实施诊疗后的所有内镜严格按照五槽依次进行初洗、酶洗、此洗、消毒、末洗、干燥备用等,消毒液为2%戊二醛,消毒时间一律为30-45min,活检钳均为一次性使用后当即销毁。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诊疗,随访无不良事件发生。检出浅表糜烂性胃炎58例(100%),霉菌性口腔炎食管炎20例(34.48%),消化性溃疡5例(8.62%);HP阳性者12例(20.69%),HP阴性者46例(79.31%);20例霉菌性食管炎者中HP阳性率为零,且与霉菌感染的程度无关。结论对于HIV/AIDS患者进行胃镜诊疗,应该加强护理,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五槽顺序流程,对于活检钳应该尽可能一次性使用或彻底清洗并高压高温消毒灭菌,确保操作中不受到侵害、胃镜及其附件清洗消毒到位,从而保证顺利完成诊疗操作、防止交叉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2.
向明湘  田玉军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2):233-233,25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并发胃炎、胃溃疡及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以因上消化道症状接受胃镜检查的COPD患者65例为实验组,紧随其后接受胃镜检查的65例其他患者为对照组,均在胃镜检查时钳取幽门口附近胃粘膜2~3块进行快速尿素酶检测,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检出慢性胃炎65例,溃疡病18例(占27.69%),幽门螺杆菌(HP)阳性22例(阳性率33.84%);对照组检出慢性胃炎65例,溃疡病5例(占7.69%),HP阳性38例(阳性率58.46%)。两组检出胃炎例数完全一致;两组溃疡病发病占比率差异有显著性;两组合并HP感染阳性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COPD病人消化性溃疡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而HP感染率明显低于其它患者,提示HP感染可能并非COPD患者出现上消化道症状以及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通气等综合治疗才是缓解上消化道症状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霉菌性上消化道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霉菌性上消化道炎的临床表现和内镜特点的认识。方法:对41例霉菌性上消化道炎的临床表现、诱因及相关疾病、内镜学表现和涂片检查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霉菌性上消化道炎41例中,食管炎28例,胃炎4例,十二指肠炎9例,内镜主要表现是散在糜烂及白斑,目前常用的抗霉菌类药疗效较好。结论:霉菌性上消化道炎有多种上消化道症状,但无特征性。内镜是诊断的重要手段,确诊要靠细胞刷涂片找霉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并发消化性胃溃疡(Peptic ulcer,PU)及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以因上消化道症状接受胃镜检查的COPD患者72例为实验组,而有上消化道症状接受胃镜检查其他患者70例为对照组,均在胃镜检查时钳取幽门口附近胃粘膜2~3块进行快速尿素酶检测,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检出慢性胃炎72例,其中溃疡病21例(占29.16%),幽门螺杆菌(HP)阳性25例(阳性率34.72%);对照组检出慢性胃炎70例,其中溃疡病8例(占11.43%),HP阳性47例(阳性率67.14%)。两组患者均检出为慢性胃炎,但两组溃疡病发病占比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两组合并HP感染阳性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COPD患者消化性溃疡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而HP感染率则低于其它患者,提示HP感染并非COPD患者出现上消化道症状以及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134例霉菌性食管炎的临床及内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 ,霉菌性食管炎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本文对 2 0 0 0年 4月至 2 0 0 1年 8月在我院门诊行胃镜检查时发现的 134例霉菌性食管炎 (占同期进行胃镜检查 2 85 0例的 4 .7% )进行临床及内镜分析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134例霉菌性食管炎 ,男 73例、女 6 1例。年龄≤ 35岁 17例 ,35~ 6 0岁 97例 ,≥ 6 0岁 2 0例。病程 :1个月至 5年。合并慢性胃炎 115例 ,其中充血渗出性胃炎 37例 ,充血渗出性胃炎 (局部萎缩 ) 10例 ,萎缩性胃炎 33例 ,平坦糜烂性胃炎 2 3例 ,隆起糜烂性胃炎 4例 ,胆汁反…  相似文献   

6.
对9例以霉菌性食管炎为首发表现的糖尿病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9例中男6例,女3例,年龄29~62岁,平均40.5岁。患者均以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为首发症状;伴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者5例(5/9),无症状性尿路霉菌感染3例(3/9),霉菌性阴道炎1例(1/9),并发白内障1例(1/9),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例(1/9)。胃镜下均见食管黏膜充血,表面附着白色、小而圆的斑点,部分融合成片呈灰白色苔膜或结节状,其中食管糜烂2例,浅表溃疡2例。9例均经刷检涂片见霉菌孢子及菌丝证实为霉菌性食管炎。同时尿液检查见霉菌孢子及菌丝3例,阴道分泌物见霉菌孢子  相似文献   

7.
孔令亭  杨海燕  甄玉青 《实用全科医学》2011,(8):1230-1231,F0003
目的提高对霉菌性食管炎内镜特点和临床表现认识,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79例霉菌性食管炎的临床表现、发病诱因及相关疾病、内镜表现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霉菌性食管炎内镜主要表现是散在白斑及糜烂,发病诱因及相关疾病较多,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关系密切,且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常用的抗霉菌类药疗效较好。结论霉菌性食管炎有多种上消化道症状,但无特异性。内镜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确诊要靠细胞刷涂片找霉菌,对内窥镜检查发现食管炎应注意真菌检测,尤其对H.pylo~i(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道疾病相关患者使用抗生素者应重点检测。目前抗霉菌药物对霉菌性食管炎的疗效较满意,胃镜下管道刷刷洗治疗霉菌性食管炎简单、安全,且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霉菌性食管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霉菌性食管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食管霉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1500例常规胃镜检查发现霉菌性食管炎57例(0.27%)。临床表现为上腹不适、疼痛或胸骨后烧灼样感以及吞咽困难、恶心、泛酸等症状。内镜下可见食管表面散在或广泛的白色或乳白色的颗粒状、略隆起的病灶附着;斑片状的白色粉末状隆起,少数融合成片。病灶用水冲洗不脱落,毛刷刷掉后局部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57例中19例经抗霉菌,治愈16例,明显好转3例。结论霉菌性食管炎症状无特异性,内镜结合细胞刷或活检是其诊断的可靠方法,抗霉菌治疗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9.
消化道钩虫蛔虫病患者HP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158例钩虫蛔虫感染患者的胃镜检查,探讨钩虫蛔虫感染患者出现上消化道症状的疾病种类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对有上消化道症状、经胃镜确诊为钩虫蛔虫感染的158例患者,同时在胃镜下钳取胃黏膜进行快速尿素酶实验及病理检查,所得结果与同期随机选取接受同样检查的非钩蛔虫或感染者158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HP阳性者94例(59.49%,94/158),对照组HP阳性者52例(32.91%,52/158)。两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实验组HP检出率高于对照组(Х^2=22.45866,P〈0.01);实验组内钩虫感染者HP阳性68例(64.76%,68/105),阴性37例(35.83%37/105),蛔虫感染者HP阳性26例(49.05%,26/53),阴性27例(50.94%,27/5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HP感染无显著性差异(Х^2-3.6050,P〉0.05)。结论肠道钩虫或蛔虫感染者与HP感染存在共存关联性,其出现消化道症状和合并上消化道疾病可能与合并HP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771例隆起糜烂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情况及其与异型增生的关系并与同期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相比较,隆起糜烂性胃炎HP阳性率明显增高;伴异型增生的隆起糜烂性胃炎HP阳性率明显高于未合并异型增生的隆起糜烂性胃炎。结果表明,隆起糜烂性胃炎与HP密切相关,异型增生的发病率高,提示可能从HP经隆起糜烂性胃炎异型增生到胃癌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