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下斜肌减弱术治疗先天性垂直性麻痹性斜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的下斜肌减弱术在先天性垂直性麻痹性斜视中的疗效。方法对108例先天性垂直性麻痹性斜视分别行下斜肌断腱术、下斜肌截腱术、下斜肌转位术及下斜肌截腱联合同侧上直肌或对侧下直肌后徙术。结果治愈率81.5%,好转率10.2%,欠矫率5.6%,过矫率2.8%。90例头位改善或消失。32例恢复了I级视功能,9例恢复II级视功能,6例恢复了III视功能。结论下斜肌减弱术是治疗先天性垂直性麻痹性斜视的首选术式,它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外观及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2.
3 124例各类斜视手术的分布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卢炜 《眼科》1999,8(4):209-210
目的:了解临床各类斜视手术的分布情况,以掌握最常见斜视手术分布数据。方法:3年3124例斜视手术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共同性斜视的手术2629例占84.2%。麻痹性斜视的手术495例占15.8%。共同性外科视的手术1779例占67.7%。先天性麻痹性斜视手术中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量占第一位。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手术中外直肌麻痹手术量占第一位。结论:最常见的斜视手术是共同性斜视。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量最大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垂直性斜视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其中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尤为多见。国外报导〔1〕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占2 5 % ,后天性上斜肌麻痹占 2 5 % ,原因不明占 5 0 %。国内杨少梅报导 ,单纯上斜肌麻痹占 2 2 % ,后天性占2 5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可能和水平向斜视同时存在 ,多见天幼儿。由于发病期较早 ,垂直性斜视往往不仅局限于麻痹肌作用方向 ,而且伴其拮抗肌即同侧下斜肌继发性收缩 ,或其配偶肌——健侧下直肌的作用过强 ,引起垂直向斜视的共转化。常见的症状是代偿性头位和上斜视。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病因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从组织…  相似文献   

4.
麻痹性斜视18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近年来麻痹性斜视的病因、麻痹肌分布和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9-03/2012-03住院行斜视矫正术的183例麻痹性斜视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先天性麻痹性斜视占80.87%,后天性麻痹性斜视占19.13%;原因不明者最多(77.60%),其次为外伤(14.21%)。垂直斜视中上斜肌麻痹占81.19%,下直肌麻痹占8.26%,上直肌麻痹占6.88%,下斜肌麻痹占2.29%,双上转肌麻痹占0.92%,双下转肌麻痹占0.46%。水平斜视中外直肌麻痹占54.17%,内直肌麻痹占45.83%。166例患者术前进行同视机检查,有双眼视功能患者占28.92%。结论:麻痹性斜视病因复杂,眼外肌中上斜肌最常累及,对双眼视功能有明显的影响,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先天性垂直斜视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本病多发生于幼儿期,单眼发病较为多见,其临床特征常常表现为上斜视继发下斜肌功能亢进及斜颈。目前对该病的治疗主要是手术矫正.包括下斜肌断腱术、截除术及下斜肌后徙术、下斜肌前转位术等。本文对48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采用下斜肌后徙转位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  相似文献   

6.
下直肌后徙术在先天性单眼上斜肌麻痹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直肌后徙术在先天性单眼上斜肌麻痹性斜视治疗中的效果及适应症。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行下直肌后徙术治疗的先天性单眼上斜肌麻痹性斜视患者,观察术后垂直斜视度、双眼单视功能及代偿头位的变化。结果32例患者术前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10^△~25^△(平均为14.13^△);术后0~8^△(平均为3.8^△),较术前有显著减少(Z=-2.11,P〈0.01)。32例患者术前4例(12.5%)具有融合功能,2例(6.25%)有立体视功能,术后继续保持,另有22例(68.75%)融合建立,6例(18.75%)立体视建立,较术前均有显著性差异(χ^2=2.419,P〈0.05)。结论下直肌后徙术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性斜视的有效术式,术前详细检查,掌握适应症,合理设计手术方案,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下斜肌减弱术在先天性麻痹性垂直斜视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下斜肌减弱术在不同类型先天性麻痹性垂直斜视治疗中的效果及手术选择的基本原则。方法分析近2年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麻痹性垂直斜视患者65例(82眼),根据垂直斜视的度数分别行下斜肌截腱术,下斜肌后徙转位前徙术和下斜肌后徙转位前徙联合上下直肌徙后术。结果垂直斜视的治愈好转率达89.1%,行断腱术者60眼,平均矫正8.33±4.25°;转位术18眼平均矫正13.45±5.91°;联合术4眼,平均矫正22.00±9.79°。术后46例代偿头位改善或消失,66眼下斜肌功能亢进改善或消失;术后出现同时视者22例,建立融合功能者5例,获得立体视觉者3例。结论下斜肌减弱术是治疗先天性麻痹性垂直斜视的首选术式,该术式简单易行,疗效可靠,术后早期疗效明显,有一定促进双眼单视恢复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先天性眼外肌麻痹中最常见的类型,单侧发病多见。主要是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突出的临床表现为代偿性头位所致的斜颈,有的合并水平斜视。我院于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先天性上斜肌麻痹者140例,现将手术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固定性斜视的诊疗(附11眼手术体会)裴重刚钟修缪超英作者单位:330006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固定性斜视是麻痹性斜视的一种特殊类型,有先天和后天之分,以固定性内斜视最为多见。先天性多因一条眼外肌发育不全或缺损;后天性常见于颅脑外伤、脑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最常见的麻痹性斜视[1],常伴代偿头位,不及时治疗,除了影响视觉发育外,还会引起面部、脊柱畸形.下斜肌减弱术是治疗上斜肌麻痹的主要方式.下斜肌减弱术包括下斜肌部分切除术,下斜肌后徙及下斜肌断腱术等[2].本文报告我科自2000年1月~2006年8月手术治疗的上斜肌麻痹患者48例,术后效果满意,现将手术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上斜肌麻痹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垂直性斜视包括上斜肌麻痹、双上转肌麻痹、下斜肌麻痹、Brown(上斜肌鞘)氏综合征、眶底骨折伴有下直肌受损或麻痹、粘连综合征、以及第三对颅神经麻痹等。临床上以上斜肌麻痹最多见,甚至比外展神经麻痹还常见,可能因为大多数眼科医师对水平性斜视比较熟悉.而对垂直性斜视不甚注意之故。垂直性斜视的治疗,取决于正确的诊断。上斜肌麻痹可以分为先天性或后天性,完全性或部分性麻痹。其中以外伤原因占首位,有时  相似文献   

12.
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先天性垂直斜视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本病多发生于幼儿期 ,单眼发病较为多见 ,患者主诉以上斜视和代偿头位为主。目前对该病的治疗主要是手术矫正。手术方式很多 ,疗效不同。我院自 1 992年~ 1 998年对先天性上斜肌麻痹采用下斜肌后徙转位手术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48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 ,其中男性 2 6例 ;女性 2 2例 ;年龄 3~ 3 5岁 ,平均 712 岁 ,3 8例有代偿头位。术前检查 :常规检查视力与屈光度 ,用角膜映光法、同视机和三棱镜遮盖法测量斜视度数 ,分别测量 6m和 3 3cm的斜视度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性斜视、共同性外斜视和共同性内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情况及临床早期变化规律。方法:选择年龄介于3~20岁斜视矫正术后的斜视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斜视类型分为三组,三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7.7±1.2,8.5±1.4,8.1±1.3岁;病程分别为6.75±1.20,3.42±2.42和3.80±2.10a;斜视度分别为31.50△±5.50△,50.50△±12.56△和52.25△±13.80△。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检查手术前后远近斜视度,《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觉,同视机检查远立体视觉及融合功能,分析3种类型斜视术后眼融合功能恢复率及立体视功能恢复率情况,术后随访8wk。结果:三组术前平均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先天性麻痹性斜视组与共同性斜视组病程、斜视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同性外斜视组与共同性内斜视组病程及斜视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6,8wk随访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性斜视组融合功能恢复率分别为12.5%,37.5%,62.5%,68.8%,立体视功能恢复率分别为0,18.8%,50.0%,56.3%;共同性外斜视组融合功能恢复率分别为14.1%,40.8%,64.8%,69.0%,立体视功能恢复率分别为1.4%,31.0%,54.9%,59.2%;共同性内斜视组融合功能恢复率分别为26.3%,47.4%,73.7%,78.9%,立体视功能恢复率分别为5.3%,47.4%,63.2%,68.4%;术后2,4,6,8wk共同性外斜视组与共同性内斜视组术后眼正位率、立体视功能与融合功能恢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性斜视患者斜视病程相对较长,术后近期立体视功能及融合功能恢复缓慢,且恢复率较低,于术后4wk开始明显提高,而共同性外斜视患者与共同性内斜视患者术后立体视功能及融合功能最早可于术后2wk恢复,且远期恢复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麻痹性斜视的临床及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痹性斜视的发病率较高 ,现将我院眼肌病科资料较完整的住院患者 2 93例 ,对其临床及手术等问题进行回顾性总结 ,分析于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 :2 93例麻痹性斜视患者 ,其中双眼发病 9例 (上斜肌麻痹 7例 ,外展神经麻痹 2例 ) ,单眼发病 2 84例。男性 175例 ,女性 118例。手术年龄 3~ 6 3岁 ,平均年龄 2 0 .84岁 (垂直斜视 19.52岁 ,水平斜视2 4 .31岁 )。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进行全身及化验检查 ,12岁以下者 1%阿托品散瞳检影 ,矫正屈光不正 ,进行眼位、眼运动、视镜、同视机等眼肌专科检查。二、斜视类型及斜视度 :麻痹性斜视分垂直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侧隐匿性双眼上斜肌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法。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住院行手术治疗的7例双侧隐匿性双眼上斜肌麻痹性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代偿头位、原在位垂直偏斜度数、上斜肌和下斜肌功能状况的变化情况。结果全部患者首次就诊时头均向健侧肩倾斜,均诊断为单侧上斜肌麻痹性斜视,原在位平均上斜视度数为19.7^△(6^△-30^△),麻痹眼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为+2~+4,上斜肌功能不足程度为-1或-2,对侧眼上、下斜肌功能未见明显异常。第1次手术2例患者选择单纯下斜肌减弱术,5例患者选择下斜肌前转位联合同侧上直肌后退术,术后原在位平均上斜视度数为12.0^△(0^△~20^△)。术后1周至4年内全部患者对侧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斜肌麻痹表现,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为+2或+3,上斜肌功能不足程度为0或-1。全部患者均在第1次手术后4个月至4年内接受第2次手术,术后原在位平均上斜视度数为2.3^△(0^△-7^△),眼位矫正效果较为满意。结论双侧隐匿性双眼上斜肌麻痹性斜视难以在第1次手术前确诊,对于单侧上斜肌麻痹性斜视患者术前应考虑到对侧眼存在上斜肌麻痹的可能。下斜肌减弱手术与垂直肌后退术宜分期进行。第1次手术后当对侧眼隐匿的麻痹症状明显表现时,应考虑行第2次矫正手术。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原在位斜视度分布的调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卢炜 《眼科》2000,9(1):35-36
目的:了解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原在位斜视度的分布状况,掌握手术设计的规律。方法;对209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原在位斜视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只有垂直斜视者占30.1%,同时伴有水平斜视得占69.4%。(2)垂直斜视度≤15占40.7%。(3)第二斜视角〉第一斜视角者仅占6.2%。结论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设计以存在的原在位斜视度为参考依据,不以注视眼别为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7.
非手术治疗的后天性麻痹性斜视3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手术治疗的后天性麻痹性斜视32例临床观察河南周口市医院斜视、弱视防治中心陈培正后天性麻痹性斜视临床多见,病因复杂,是破坏双眼视觉的常见眼病,手术不失为矫正麻痹性斜视,恢复双眼同视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报道甚多,但对非手术治疗患者的远期观察报道甚少,笔...  相似文献   

18.
32例双侧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京辉  卢炜 《眼科》2001,10(1):14-15
目的:了解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特征。方法:对32例双侧先天性上斜肌麻痹进行临床分析。结果:①26例(81.3%)伴有垂直斜视,6例(18.7%)无垂直斜视,有垂直斜视者中12例(46.2%)伴有交替上斜视;②32例伴有V-型斜视;③32例双侧Bielschowsky征阳性;④3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斜肌功能亢进及上斜肌功能不足。结论:当临床上患者有交替上斜视、伴有V-型斜视、及下斜肌功能亢进及上斜股功能不足、双侧Bielschowsky征阳性时,应诊断双侧先天性上斜肌麻痹。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利用计算机辅助方法对先天性外斜视进行早期诊断与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利用计算机辅助斜视客观检查方法,对18例先天性外斜视患者进行了早期的定性与定量诊断,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分析其疗效。结果单纯先天性外斜视者14例,合并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者4例,其中同时合并DVD与上斜肌麻痹者1例。经过早期手术,18例患者中17例获得了眼轴的正位。结论先天性外斜视合并DVD多见。其手术方式,水平斜视者采用双眼外直肌后退,合并DVD者采用上直肌后退。计算机辅助的客观斜视定量检查方法有助于先天性外斜视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20.
焦永红  卢炜  吴晓  王京辉  赵堪兴 《眼科》2005,14(5):305-308
目的 探讨动眼神经麻痹性斜视的手术方式.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单侧动眼神经麻痹性斜视患者13例.方法 动眼神经不完全麻痹者8例,行外直肌的超常量后退,同侧内直肌折叠,对侧外直肌后退术.动眼神经完全麻痹、上斜肌健康者3例,行外直肌的超常量后退,同侧内直肌折叠,上斜肌转位术,即将上斜肌移位至内直肌上方;动眼神经完全麻痹且伴上斜肌麻痹者2例,行外直肌的超常量后退,内直肌鼻侧眶缘固定术.主要指标手术前后的水平、垂直斜视度.结果 术前外斜视在80^△~120^△以上,5例伴有下斜视15^△~35^△,2例伴有上斜视15^△~20^△;术后随访6~27个月,残余外斜6^△~20^△,残余下斜视4^△~10^△.结论 根据动眼神经麻痹造成的眼外肌麻痹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可获得眼位的美容正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