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小柴胡汤的“一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医圣张仲景临床重视脉证合参,其遣方用药,精湛高深,后世医家,无不称奇。小柴胡汤是张仲景所立诸方之一,现临床应用广泛,既可用于外感热病、内科杂病,又可用于外科、儿科、妇科等的治疗。然关于小柴胡汤的应用,却众说纷纭,各持己见。究其根源,关键在于《伤寒论》原文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中"一证"的理解不一。  相似文献   

2.
赵淑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734-1735
支饮是中医病名,属于痰饮病的一种。"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一种继发性病因,作为病名其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痰饮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包括所有的痰证和饮证,而狭义的痰饮病则仅指饮证中的一种类型,即《金匮要略》所述四饮中的痰饮。支饮亦属于四饮之一,张仲景根据水饮停积的不同部位,把饮证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特别是其中的妇人三篇的意义十分重大,其中蕴含着"治未病"的先进思想。"治未病"的中医传统防治观点可整理归纳为三层涵义:治在证先,调摄固本;欲病救萌,防微杜渐;既病防变,治在证先。张仲景这些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学术思想,迄今仍具有广泛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关于药证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证是中医用药的指征和证据,是客观的,具体的,综合的,稳定的,科学的。药证相应是中医取效的前提,是天然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张仲景的药证是中医的经典药证,通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最简方研究,最大量方研究,加减方研究,类方研究等,可以搞清张仲景用药的规律,继承好中医的优秀遗产。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组方思想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金匮要略》所载262首方剂的分析,探讨张仲景的组方思想。认为法寓证之中,据证以组方是其组方的根本宗旨,方证相对,随法而分配而化裁是其配伍和用药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表不解,而兼里结"证的理论、病机、方药分析,结合临床运用,阐述张仲景辨治"表不解,而兼里结"证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和解少阳是汉代张仲景治伤寒病少阳证的一种方法。以小柴胡汤为代表方。欲参透和解少阳的意义,须要从少阳证和小柴胡汤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何谓少阳证 张仲景的《伤寒论》以“三阴”、“三阳”之六经为提纲。少阳是“三  相似文献   

8.
王行宽教授倡导张仲景"病脉证治"的中医学诊疗模式,首要辨病,次要辨证,证从脉出,然后处方。本文简要梳理了中医学诊疗模式的发展与演变,论述了对当下"辨证论治"诊疗模式的思考与困惑,对"病脉证治"的诊疗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医圣张仲景医德高尚,有着丰富的医学伦理思想。张仲景对于患者能持守"医道"原则:创六经之道救治患者;重视与患者疾病相关的一切因素;结合体质辨证;弘扬医家人文关怀。张仲景对于医学同行创"辨证"诊疗并无私传道:规范"辨证论治",反对轻率诊疗;"考校以求验",反对轻信医书;简明无私传道,反对藏私捂道。张仲景对于一般社会民众相和于"治未病"。这些思想具有一定现世价值。  相似文献   

10.
桂枝茯苓丸出自东汉张仲景<金匮·妇人妊娠病脉证病治篇>中,文中所述主治妇人宿有癓病,经闭3月"而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下者".本方为仲景活血化淤,消癥除积的名方,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应用本方加减治疗妇产科的多种疾患,每获良效,兹举4病例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自钱乙提出"肾主虚,无实"以来,肾无实证之说便为许多医家所推崇,然而在《黄帝内经》当中已经有了较为详细的关于肾实证脉象、症状表现和治法的记载。张仲景创立肾气丸治疗肾脏虚实夹杂之证,已经认识到了湿邪是导致肾实证的主要病因。结合当今时代特点,其病因又当以湿热和痰火为最多,在治疗上当遵循"实则泻之"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五苓散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是治疗太阳蓄水证的代表方剂。现代临床运用本方除治疗小便不利之"尿闭"外,也用于小便频数之"尿频"证,皆收良效。本文从五苓散的方证特征、病机等出发,探讨五苓散对小便的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方证相应观源自《伤寒论》,第317条:"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后世医家遵循张仲景这一原则,历代众多医家的临床发挥和实践,方证相应已经成为中医临床的重要学说和指导思想。现已成为国家重点资助研究计划,目前国内对方证相应的研究主要有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三方面,方证相应尤其在教学和临床中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瘀血系指血液运行不畅,甚至停滞凝聚,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内经>中有关于"恶血"、"脉不通"、"血泣"等记载,也曾论及其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然首次提出"瘀血"之名者为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许多篇章中详细论述了瘀血证的病因病机及其病证特点,并用活血化瘀诸方治疗与瘀血有关的病证,为后世医家对瘀血理论和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方证相应观源自《伤寒论》,第317条:"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后世医家遵循张仲景这一原则,历代众多医家的临床发挥和实践,方证相应已经成为中医临床的重要学说和指导思想。现已成为国家重点资助研究计划,目前国内对方证相应的研究主要有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三方面,方证相应尤其在教学和临床中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医圣张仲景临床重视脉证合参,其遣方用药,精湛高深,后世医家,无不称奇。小柴胡汤是张仲景所立诸方之一,现临床应用广泛,既可用于外感热病、内科杂病,又可用于外科、儿科、妇科等的治疗。然关于小柴胡汤的应用,却众说纷纭,各持己见。究其根源,关键在于《伤寒论》原文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中"一证"的理解不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柴胡证以指导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方法:遵照张仲景提出少阳病治疗禁忌是以条文中脉症乃少阳病为前提进行分析。结果:柴胡证包括诸多小柴胡汤相关条文中的脉症。结论:张仲景提出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是由于少阳病具有枢机不利的病机特点,涉及的病位广泛,临床表现多样,旨在说明小柴胡汤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所载方剂被尊为"经方"。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制的方剂,皆用药精当,配伍严谨,疗效可靠。其中,很多方剂名称相同而仅有大小之分,文章试从病机、主证、治法、方药、用量等方面阐述《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大、小"之别,并阐明张仲景此为的深意,深入体会张仲景辨证论治和组方用药思想,旨在提高临床思辨能力,开拓治疗思路,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9.
通过前后联系、类比鉴别,对张仲景<伤寒论>中太阴病第273条太阴提纲证原文进行解析,认为太阴病篇内容在<伤寒论>中最少,并非张仲景不重视调补脾胃,而是因为这一思想和方法已贯穿于六经.只有会通六经病篇才能更好地理解太阴提纲证深意.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张仲景治"黄"三证(即偏于治疗湿热兼里实的茵陈蒿汤证、偏于治疗湿热郁阻三焦的栀子柏皮汤证以及偏于治疗湿热内蕴兼表邪未净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的证治特点进行分析,以探讨其独特的证治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