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研究分析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SDHVD)的临床相关病因及超声心动图特征。方法 收集204例解放军306医院2004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老年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有无SDHVD分为对照组109例(68.3±8.26岁)及病变组95例(73.3±8.3岁),观察SDHVD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心功能变化,分析其相关病因。结果 病变组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超声检查结果提示主动脉硬化、左室松弛性降低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瓣膜病变部位以主动脉瓣最多(83.2%),其次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联合病变(11.6%);未检出肺动脉瓣及三尖瓣的退行性病变;瓣膜功能障碍中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检出率最高。结论 老年患者心脏退行性瓣膜病主要发生于主动脉瓣;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的合并存在,是导致或加重老年人瓣膜退行性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超声心动图观察及相关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分析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SDHVD)的临床相关病因及超声心动图特征。方法 收集204例解放军306医院2004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老年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有无SDHVD分为对照组109例(68.3±8.26岁)及病变组95例(73.3±8.3岁),观察SDHVD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心功能变化,分析其相关病因。结果 病变组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超声检查结果提示主动脉硬化、左室松弛性降低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瓣膜病变部位以主动脉瓣最多(83.2%),其次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联合病变(11.6%);未检出肺动脉瓣及三尖瓣的退行性病变;瓣膜功能障碍中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检出率最高。结论 老年患者心脏退行性瓣膜病主要发生于主动脉瓣;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的合并存在,是导致或加重老年人瓣膜退行性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SDHVD)患病情况和对心脏重构的影响。方法对3896例老年人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男性2884例,女性1012例,年龄60~103岁,平均(78±13)岁;调查SDHVD的患病率,并对有或无SDHVD两组心脏重构的相关指标进行观察。结果 SDHVD患病率60~69岁为12.0%、70~79岁为32.6%、80~89岁为61.0%、≥90岁为95.4%,且男性均高于女性(P〈0.05);SDHVD组右心室流出道、主动脉根部内径、左心室内径、右心室舒张期内径、空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期内径数值明显增加,与无SDHV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SDHVD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增高,SDHVD对心脏重构影响明显,并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无瓣膜钙化合并心力衰竭的老年冠心病患者30例(对照组)与同期本院收治的性别、年龄都相匹配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30例(观察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心脏扩大程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分级以及心律失常临床症状监测中,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组病情与老年冠心病患者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组临床数据明显高于冠心病组,而且严重心功能不全发生率略高于冠心病组,但是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疾病能够导致患者心功能因血流动力学障碍而受到较严重的损害,是导致老年人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甚至导致老年人猝死的基本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5.
陶士瑛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1):1527-1528
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SDHVD)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及相关病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342例50岁以上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检出SDHVD共58例,研究其二维、M型、彩色和频谱多普勒超声表现。结果SDHVD常见于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尤以主动脉瓣钙化并关闭不全多见。心脏形态改变以左房扩大常见,心功能改变早期以左室舒张功能障碍为主,晚期可合并收缩功能障碍。结论超声心动图能清晰观察心内结构,了解心脏形态改变,准确测量心功能,是早期诊断SDHVD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刘博  张亚青 《临床医学工程》2021,(12):1605-1606
目的探讨瓣膜置换联合同期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对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心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瓣膜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瓣膜置换联合同期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比较两组的心功能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的LAD、LVEDD均显著降低,LVEF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的LAD、LVEDD显著低于对照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IL-6、IL-1β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IL-6、IL-1β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瓣膜置换联合同期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可改善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的心功能,缓解机体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探讨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钙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68例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接受治疗的3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患者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狭窄情况,再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随心脏瓣膜钙化程度分级的增高,颈动脉斑块积分及IMT具有显著增高的趋势(P<0.05).观察组管腔堵塞5例(7.35%,5/68),管腔狭窄63例(92.65%,63/68);对照组管腔堵塞0例,管腔狭窄11例(31.43%,11/35),两组管腔堵塞率及管腔狭窄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钙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具有密切关系,心脏瓣膜钙化程度越重,颈动脉狭窄程度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退行性心脏瓣膜病(SDHVD)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瓣膜结缔组织发生退行变、纤维化、钙化所引起的瓣膜和其支架的功能异常性心脏病,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心脏杂音,各种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常因缺乏特有的症状和体征而常和高血压病、冠心病及其它老年性疾病相伴发生,容易被漏诊和误诊。现将本院1999~2004年收治的11例SDHVD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1例中,男7例,女4例;年龄60~86(平均70·5)岁;病程8~20年,平均11·5年,入院时诊断为本病的仅3例(27%),其余诊断为肺心病3例(27%),肺心病并冠心病1例(9%),冠心病2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晨峰与心脏结构、心功能及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6年2月~2007年12月本院门诊或住院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根据动态血压结果分为晨峰组及非晨峰组,对两组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及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晨峰组室壁增厚、局部运动异常、舒张功能异常(E/A<1)等心脏超声改变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或者<0.001);晨峰组房性早搏、室性早搏、传导阻滞以及ST-T改变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或者<0.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晨峰加剧不仅与心脏结构、心功能及心律失常有明显的相关性,并且独立于年龄、24小时血压平均水平。血压晨峰加剧可能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老年心房颤动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心房颤动(房颤)是仅次于早搏的第二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长,60岁以后发病率约为2%~4%。笔者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左心室功能,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材料与方法:病人组176例房颤患者,年龄60~82岁,平均68.6±8.6岁,男92例,女84例。房颤的诊断依据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记录,其中每次房颤发作持续时间≤3个月为阵发性房颤(90例),>3个月为持续性房颤(86例)。对照组60人,男32人,女28人,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0.8±10.2岁,均无各类心脏病史、心功能不全及心脏肥大。心功能检测应用M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远程心电图检测对高危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937例心脏病患者应用远程心电监测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937例患者中709例伴有心律失常(75.8%),心律失常以房性早搏最多(154例),其次为室性早搏(150例)、房扑房颤(149例)、束支传导阻滞(183例)、房室传导阻滞(55例)、房性心动过速(18例)。结论在社区应用远程心电监护,利于提高心律失常诊断符合率,降低心律失常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与非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脏重构的临床特点差异.方法 112例MHD患者分为老年组(40例)和非老年组(72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收集相关临床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心脏结构特点及其与透析龄、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胆固醇(Tch)、甘油( )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因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因醇(LDL-C)之间的关系.结果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相比,老年组TC、左房扩大、舒张功能减退及二尖瓣钙化患病率较高(P<0.05).结论 老年与非老年MHD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临床特点不同,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08年6月-2013年6月五年间3489例住院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回顾性研究分析。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即糖尿病患者组(501例)与非糖尿病患者组(2988例)。对这两组患者的心律失常类型及危险因素的构成比例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单变量分析显示,糖尿病疾病与房室传导受阻(P〈0.01)、心颤(P=0.01)等因素有关。通过多变量分析显示,心律失常同以下因素相对独立:冠心病(OR即相对危险度比值比:1.47;95%CI即可信区间:1.07~1.96;P=0.01)、胃炎(OR:0.59;95%CI:0.35~0.94;P=0.04)、甲状腺功能衰退症状(OR=3.11;95%CI:1.58-5.99;P〈0.01)、自身免疫疾病(OR=3.01;95%CI:1.31-6.81;P〈0.01)、高血压(OR=2.48;95%CI:1.98~3.18;P〈0.01)、年龄≥60(OR:1.57;95%CI:0.24~1.99;P〈0.01)、血糖增加(OR:2.21;95%CI:2.03~2.29;P〈0.01)。结论糖尿病与心颤、房室传导受阻有一定关系。而对于非糖尿病患者,他们出现心律失常症状主要与冠心病、胃炎、甲状腺功能降低症状、自身免疫疾病、高血压、高龄等合并症有关。而糖尿病患者组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相对年龄较轻,且与血糖增加等新陈代谢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HTK液和含血停搏液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42例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应用4:1冷含血停搏液)和实验组(应用HTK液)。测定麻醉诱导前、术后6、12、24h的心排量(CO)和心脏指数(CI),并比较两组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主动脉开放到心脏复跳时间、辅助循环时间、心脏自动复跳率、心律失常、起搏器应用、多巴胺平均最大剂量、呼吸机支持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12h和24h监测点心排量和心指数均高于对照组[12h:(4.82±0.18)IMminvs(3.50±0.32)L/min,(3.80±0.48)I/(min·m^2)vs(2.79±0.39)I/(min·m^2);24h:(4.97±0.45)L/minV8(3.81±0.19)L/min,(4.22±0.17)L/(min·m^2)vs(2.91±0.21)L/(min·m^2),P〈0.05];主动脉阻断时间、主动脉开放到心脏复跳时间、辅助循环时间,多巴胺最大剂量、呼吸机支持时间均低于对照组[(53.6±24.3)min vs(68.9±26.1)min;(1.8±1.3)min vs(2.3±1.2)min;(33±11)min vs(42±13)min;(10.2±2.1)μg/(kg·min)vs(15.7±3.8)μg/(kg·min);(14.6±4.8)hV8(20.7±5.1)h,P〈0.05],心脏自动复跳率高于对照组(90% vs 67%,P〈0.05),术后出现心律失常、低心排和使用临时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数在实验组中明显减少。结论HTK心脏停搏液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瓣膜置换术中心肌的保护作用优于1:4含血停搏液。  相似文献   

15.
李玉  唐其柱 《职业与健康》2010,26(13):1548-1550
目的观察分析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twenty-four-hour ambulatory electrocardionraphic monitoring也称Holter)改变。方法 49例确诊为DCM患者,行Holter监测,分析这些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发生的改变。结果所有患者Holter均有异常改变,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共47例(95.92%);房性心律失常次之,共38例(77.55%);ST-T改变14例(28.67%),传导阻滞13例(26.53%)等。且心功能越差,复合性心律失常越多见,左房内径(leftatrialdiameter,LAD)越大,复合性房性心律失常越多见,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end diastolicdimen-sion,LVED)越大,复合性室性心律失常越多见。结论 DCM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表现多种多样,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且多样、易变。DCM患者早期进行心电图及Holter检测对早期发现心律失常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TDI)与脑利钠肽(BNP)在老年无症状心力衰竭中的相关性。方法62例无症状心力衰竭老年患者按BNP水平分为BNP正常组、BNP异常组,将25例有症状的心力衰竭作为对照组,对比3组间组织多普勒的差异。结果BNP正常组、BNP异常组、对照组的Em/Am分别为0.73±0.12、0.57±0.06和0.62±0.10,3组之间比较P〈0.05;平均Sm依次降低,分别为8.6±1.5cm/s、7.4±1.3cm/s和5.3±1.0cm/s,但是在BNP正常组、BNP异常组间比较P〉0.05,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二尖瓣E/Em依次增大,分别为11.0±2.7、14.5±2.3和16.8±3.5,3组之间比较P〈0.05。结论无症状心力衰竭BNP异常组舒张功能障碍程度较BNP正常组严重,可能是早期的舒张性心力衰竭,BNP对舒张性心衰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二尖瓣E/Em比值可有效地反映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充盈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不同心功能状态对孕妇及围产儿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妊娠合并心脏病孕产妇127例,分析孕产妇分娩情况,胎儿和新生儿的生长、并发症等各项指标。结果Ⅲ~Ⅳ级产妇平均分娩孕周(36.07±5.48周)与Ⅰ~Ⅱ级(38.91±7.25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级顺产为25.45%(14/55),低于Ⅰ~Ⅱ级44.44%(3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级终止妊娠为20.00%(11/55),高于Ⅰ~Ⅱ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级产妇心衰为27.27%(15/55),高于Ⅰ~Ⅱ级2.78%(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级新生儿平均体重为(2 517.83±260.27)g,明显低于Ⅰ~Ⅱ级(3 201.54±322.42)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级新生儿窒息、早产儿和围生儿死亡分别为34.55%(19/55)、29.09%(16/55)和10.90%(6/55),均高于Ⅰ~Ⅱ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心脏功能状态与产妇及围产儿结局密切相关,孕产妇心功能越低,早产发生率增高,孕产妇和新生儿并发症增加,新生儿预后较差。应加强监护和治疗,减少孕妇及新生儿的并发症,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杨乙荣 《现代保健》2014,(17):102-104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促进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1年8月期间住院就治的90例符合WHO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指导临床护理的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平均卧床及住院时间、平均医疗费用、心功能分级、心律失常发生率、患者健康知识达标率以及患者满意程度等。结果:循证护理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1.08±1.05)d、平均卧床时间为(2.98±0.76)d,平均住院费用为(5175.85±613.4)d,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观察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12.22%)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健康知识达标率(95.56%)和患者满意度(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在给予循证护理后能够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心功能、缩短康复时间、提高患者满意程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的临床介入治疗策略探讨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经心导管介入治疗的病例选择、手术方法、疗效、安全性及评价。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接受同期介入治疗的11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为3例,女性为8例,平均年龄为(4.08±2.64)岁,最小为5个月,最大为10岁。本组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类型包括:3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3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ulmonary stenosis,PS),2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室间隔缺损,2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aorta,COA),其中1例为同期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复合畸形的顺序为: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或主动脉球囊扩张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试验患儿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11例患儿均成功封堵,手术顺利。术后X射线心脏造影及彩超提示,封堵器成形好,未见残余分流。术中、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其中,1例室间隔缺损术后心电图提示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给予地塞米松治疗后,心电图复查正常。结论介入治疗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技术目前比较成熟,成功率高,但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同期进行介入治疗,其操作较复杂,技术难度较高。本研究证明,若掌握恰当手术指征,制定合理操作策略,手术过程仔细、谨慎,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是较肯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