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们实验室已经证明,刺激伏隔核可以降低丘脑上部缰核的自发和痛诱发放电频率,刺激或损毁缰核能改变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的自发或痛诱发电活动。伏隔核、缰核和PAG均能明显影响针刺镇痛效应;已有资料表明,伏隔核和缰核之间,缰核和PAG之间均有纤维联系。在针刺条件下伏隔核,缰核的放电频率降低是否可影响PAG放电频率,从而影响针刺镇痛效应的可能性如何,是本实验的目的。 实验用25只大白鼠,雌雄不计,体重为160~250克。用同心圆电极刺激伏隔核,刺  相似文献   

2.
脑内有关的神经结构引起的下行性活动在针刺镇痛中有重要作用,其中由边缘前脑经过丘脑上部的缰核至脑干的下行性活动经证明对针刺镇痛有明显的影响,但有关它的研究工作还不多。  相似文献   

3.
中缝大核(NRM)是内源性镇痛系统的重要驿站,是对脊髓背角和三叉神经感觉核痛敏神经元发放下行抑制性控制的主要起始部位。吗啡镇痛、脑局部刺激产生的镇痛以及针刺镇痛效应都与这个核团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4.
电刺激大鼠红核对蓝斑核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往的工作证实,红核(NR)参与感觉的调制。电刺激NR可抑制脊髓背角和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的电活动并可加强电针镇痛。而电刺激蓝斑核(LC)可对抗电针镇痛,因此研究NR对LC细胞放电的影响对阐明NR感觉调制作用的机制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选用192只成年、健康、雄性大白鼠分成电针组及对照组:电针组针刺手三里及环跳;对照组不加电针。测痛后,立即杀死动物,用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了蓝斑、缝际背核的儿茶酚胺、单胺氧化酶及乙醯胆碱酯酶的反应;并用显微光度计度进行了定量测定。针刺后大部分动物痛阈升高,但电针组蓝斑内儿茶酚胺及单胺氧化酶则未见有明显的增高。测定了针刺组及对照组蓝斑内 AChE 的量:与对照组比较,蓝斑以及其单细胞内 AChE量都有非常显著的增强;但少量针刺而痛阈未升高动物的蓝斑内 AChE 未见有明显变化。电针组缝际背核内 AChE 阳性细胞数比对照组有非常明显的增多。实验结果支持了我们的假设:针刺可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某些重要核团内神经递质及生物酶参与机体某些功能调节及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6.
55只家兔身上应用电刺激和微量注射谷氨酸钠的方法观察了蓝斑核在心血管调节中的作用,并采用记录细胞电活动的方法了解了蓝斑核和孤束核的关系。结果表明:电刺激或化学兴奋蓝斑核均引起动脉血压升高和交感神经传出活动增强,并削弱刺激颈迷走神经中枢端所引起的血压变化(升高或降低)和交感神经  相似文献   

7.
猫前脑和脑干向中缝背核的纤维投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缝背核在针剌镇痛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用HRP法,对猫前脑和脑干向中缝背核的纤维投射,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HRP注入中缝背核吻侧部后,在前脑双侧先导回皮质和梨状前区皮质V层出现较多被标记的锥体细胞;缰外侧核出现较密集且形态不一的标记细胞;下丘脑各区(视前区、外侧区、内侧区和后区)也出现散在的标记细胞。 HRP注入中缝背核尾侧部后,除前脑出现标记细胞的部位与HRP注入吻侧部者相同外,在脑干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蓝斑,其他中缝核(中央上核,中缝线形核和中缝大核)、臂旁内、外侧核及脑干网状结构等处,也观察到标记细胞。结果表明前脑皮质、缰外侧核、下丘脑各区均有纤维直接投射到中缝背核。中缝背核也接受来自中脑水管周围灰质、蓝斑、其他中缝核等核团的纤维投射;中缝背核吻侧部和尾侧部的传入投射,存在一定的局部定位关系,即中缝背核吻侧部只接受来自前脑的纤维投射,其尾侧部既接受来自前脑的纤维投射,也接受来自脑干的纤维投射。  相似文献   

8.
延脑中缝大核(NRM)是中枢下行抑制系统重要核团之一,它在针刺镇痛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以往工作证明电针“足三里”穴区对NRM神经元的激活效应可被局部导入纳洛酮所阻断,提示内源性吗啡样物质  相似文献   

9.
以往工作证明,大脑皮层体感Ⅱ区参与对丘脑髓板内核群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和针刺镇痛效应的下行性调节;毁损双侧尾核头部不影响SⅡ区对CM核伤害性反应的下行性调节,提示SⅡ区对CM核的下行调节作用可能不通过尾核。为探讨大脑皮层其它区域是否参与对CM核的下行性调节,以便进而探讨这种下行性影响是否与尾核有关,本工作观察了电刺激猫的十字沟前、后皮层对丘脑CM核伤害性反应的影响,并与电针穴位的效应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颈部迷走神经干刺激对癫痫大鼠脑内Fos样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国红  段丽  饶志仁  黄远桂  徐燕 《解剖学报》2001,32(4):T009-T010
目的 研究颈部迷走神经干刺激(VNS)抑制癫痫发作上传通路过程中的关键核团及相关脑区。方法 利用红藻氨酸(KA)诱发大鼠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并结合Fos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左颈部迷走神经干电刺激后全脑及延髓内Fos的分布及电刺激的影响。结果 VNS后脑干双侧孤束核、蓝斑、臂旁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有很强的特异性Fos表达,外侧缰核、丘脑室旁核、菱形核、下丘脑室旁核、杏仁中央核、终纹床核、隔外侧核、梨状皮质等脑区亦可见Fos阳性细胞。预先给予电刺激后海马、齿状回、额、顶、颞皮质区域Fos表达明显受到抑制。结论 VNS后Fos阳性的脑区及核团可能是电刺激发挥抑痫作用的关键部位,其神经元活性的改变或递质调节可能间接或直接影响大脑皮质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7亚型在大鼠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研究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功能作用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代谢谷氨酸受体7亚型(mGluR7)在大鼠脑和脊髓内的分布。结果 mGluR7阳性浓染的神经元胞体和纤维主要密集分布于Calleja岛、海马、齿状回、内侧缰核、橄榄顶盖前核、上丘带状层、三叉神经尾侧亚核浅层、三叉旁核、中缝大核、中缝苍白核、蓝斑、脊髓背角浅层和外侧脊核。呈中等强度染色的  相似文献   

12.
大鼠蓝斑的传入联系——HRP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系将HRP用微电泳注入32只大鼠一侧蓝斑的不同部位后,研究其传入联系。观察到蓝斑的传入和它的传出相似,也相当广泛并有一定的局部定位。当HRP导入蓝斑的全部或颅侧时,标记细胞分布于脑和脊髓的广泛部位,其中端脑的终纹床核、内侧及外侧视前区中,有中等数量的标记细胞;岛叶及额叶皮质、杏仁中央核中,可见少量标记细胞。间脑中以丘脑下部外侧区及背侧区中标记细胞较多;丘脑下部室旁核、腹内侧核、弓状核、丘脑束旁核、未定带及外侧缰核中,可见少量标记细胞。脑干的导水管周灰质、网状结构及前庭核中标记细胞数量较多;外侧网状核、孤束核、连合核、舌下前置核、三叉脊束核、中缝大核、中缝桥核、中缝背核、臂旁核、黑质致密部及外侧丘系核中,可见少量标记细胞。小脑的顶核及脊髓中亦可见少量标记细胞。但当HRP导入蓝斑的尾侧部时,标记细胞只见于脑干、小脑及脊髓的上述核团,而间脑及端脑中未见有标记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前有不少作者认为,针刺镇痛作用,可能是针刺信号与痛觉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相互作用的结果。张香桐的工作指出,在丘脑的束旁核和中央外侧核中存在有痛敏神经细胞。这些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可产生特殊形式的单位放电。这种放电的主要特点是:潜伏期较长,放电频率较高,后放电持续时间较久,而且对于重复刺激没有适应性。电针刺激经穴可以抑制这类痛放电。罗氏的工作表明:电刺激中央中核亦可抑制束旁核痛敏神经元的痛  相似文献   

14.
用HRP逆行追踪和免疫细胞化学结合的方法对大鼠中脑边缘镇痛回路的化学神经解剖学基础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中缝背核和正中缝核的5-HT能神经元不仅投射至伏核,也投射到下丘脑外侧区;伏核至外侧缰核的下行通路经下丘脑外侧区中继,由下丘脑外侧区发出M-ENK能纤维至外侧缰核,外侧缰核则发出SP能纤维回到PAG内的中缝背核,从而构成了中脑边缘镇痛回路的形态学基础。另用荧光素双标法观察了中缝背核至双侧伏核的分支投射,结果证实有少量的中缝背核神经元分支投射到双侧伏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电针对胃运动、胃电活动的影响及与监斑核的关系。方法 采用霍尔效应同时描记胃运动与胃电慢波的方法.观察电针对安静清醒状态下家兔胃运动、胃电活动的影响,以及损毁蓝斑核、蓝斑核注入生理盐水、微量去甲肾上腺素(NA)、哌唑嗪(PA)、育亨宾(YOH)后电针对胃运动、胃电的影响。结果 ①电针“足三里”穴对胃运动、胃电慢波呈抑制效应;②损毁蓝斑核后电针抑制效应部分减弱;③蓝斑核注入NA后,电针对胃运动、胃电的抑制效应增强;④蓝斑核注入PA后,电针对胃运动、胃电的抑制作用被部分阻断;⑤蓝斑核注入YOH后,电针对胃运动、胃电的抑制效应影响不大。结论 电针家兔“足三里”穴对胃运动、胃电的抑制效应与蓝斑核有关.此抑制效应是通过NA和肾上腺素能α1受体发挥作用,与α2受体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6.
电刺激猫对侧或同侧红核对大多数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神经元由刺激下齿槽神经引起的诱发放电有抑制作用,其中包括由伤害性刺激引起的诱发放电。向中缝大核内注射微量利多卡因后,红核的抑制时程明显缩短,甚至抑制作用完全消失。结果提示红核对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中缝大核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将荧光染料核黄(NY)的逆行追踪和单胺荧光组织化学方法相结合,用于对通过猫脊髓背外侧索(DLF)下行纤维的胞体的定位。在4只猫上,于脊髓的T_2节段的DLF作单侧横切,并用NY处理以后,其脑干再用Falck和Hillarp的方法处理。在同侧的中缝大核和与之相毗邻的网状大细胞核内,看到被NY标记的5-羟色胺能神经元;在同侧上橄榄核的背外侧、蓝斑和蓝斑下核内,看到被NY标记的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这些结果暗示,DLF下行的单胺能纤维,主要起源于延髓的5-羟色胺能细胞群B_3和脑桥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细胞群A_5~A_7。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针刺镇痛实验的基础上,又选用不同剂量的吗啡镇痛与针刺镇痛进行了比较。将94只健康、成年的雄性大白鼠分成三组:吗啡组(10毫克/公斤体重;2毫克/公斤体重)及对照组。测痛结果:10毫克/公斤体重吗啡组痛阈升高百分率基本与针刺镇痛组相似,而2毫克/公斤体重吗啡组镇痛效果的个体差异较大,且不稳定。另选适宜大白鼠86只分为三组:电针有效组,吗啡(10毫克/公斤体重)组及对照组。测痛后,分别取材,制成脑蓝斑AChE标本,用显微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含量。电针组蓝斑内AChE反应与对照组及吗啡组相比较都有非常显著的增强,而吗啡组AChE反应较对照组弱些,但无统计学意义。电针组缝际背核内AChE阳性细胞数目比对照组及吗啡组都有显著增多,而吗啡组与对照组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本实验证明了电针及吗啡都能达到镇痛的效应,但其作用原理并不一致。针刺麻醉可以激发机体内部结构——中枢神经的重要核团及其生物酶与递质,积极参与镇痛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应用微量注射和离子透入法经三种不同入路,将HRP输入大鼠脚间核内,追踪脚间核的传入性联系。三种不同进针方向,共同出现标记神经元的核团除了缰内侧核、缰外侧核、中缝背核、中央上核、被盖背核、被盖背外侧核、导水管周围灰质外侧与腹外侧区和蓝斑以外,尚有Broca氏斜角带核和伏隔核。组内侧核和脚间核的联系存在着明显的局部定位关系,即双侧缰内侧核内侧投射至脚间核中部的腹侧和腹外侧;双侧缰内侧核外侧投射至脚间核中部的背侧;同侧缰内侧核投射至脚间核中部的外侧;双侧缰内侧核纤维并不投射至脚间核的吻端和尾端。本研究还发现其它核团对脚间核的投射也存在一定的局部定位关系,如缰外侧核、被盖背核腹内侧和被盖背外侧核均投射到脚间核的尾侧;伏隔核尾端也有投射纤维至脚间核。  相似文献   

20.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使血压升高,引起大鼠缰核自发放电增多,静注硝普钠使血压下降,引起缰核自发放电减少。用吗啡或芬太尼后,对自然痛刺激的痛反应—缰核放电频率增高消失,但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缰核放电增多效应仍然出现。提示缰核与心血管活动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