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比较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分别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及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不同类型及合并症的腰椎滑脱症患者67例,比较不同术式的手术时间与出血量、手术疗效与并发症、滑脱椎体复位率与复位丢失率以及椎间隙高度。结果: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手术时间最长、出血量最多。手术总体优良率为88.71%,三种术式间无差异。所有椎体间植骨组植骨融合良好,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滑脱椎体复位无丢失;12例后外侧植骨者平均复位丢失率为11.24%,2例椎弓根螺钉松动,2枚椎弓根螺钉断裂。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峡部裂性腰椎滑脱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腰椎滑脱翻修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一期后路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8年2月于本院治疗的47例下腰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5例采用一期后路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者设为联合组,22例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者设为后路组。所有患者随访16~3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后路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的红细胞沉降率、ODI指数、VAS评分、ASIA分级均显著改善(P0.05),但联合组ODI指数显著低于后路组(P0.05);末次随访时,联合组骨融合效果优于后路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期后路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结核虽然创伤更大,但有助于提高植骨融合率与腰椎功能改善效果,尤其对于骶前或腰大肌脓肿以及结核病灶累及前柱者更适用于前后路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短节段腰椎结核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操作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2—2015-12采用腰椎后路病灶清除、自体骼骨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23例短节段腰椎结核,术后继续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果 2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3(11~36)个月。1例术后2年椎弓根钉断裂,但骨愈合良好,其余患者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前合并神经损伤症状者末次随访时均完全恢复,9例后凸畸形均得到矫正。术前Cobb角为14°~36°(22.2°±10.3°),术后矫正至2°~12°(12.4°±4.6°);末次随访时Cobb角为2°~12°(12.8°±5.5°),未出现明显矫正丢失。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短节段腰椎结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牢靠,植骨融合率高,但病灶清除技术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4.
前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结核理想的手术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总结2000年1月~2005年6月期间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51例。所有病例分为:A组(24例)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板(棒)矫形内固定术治疗组,B组(27例)一期后路钉-棒矫形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组;每个组又分为累及单个椎体组(A1,B1)及累及多个椎体组(A2,B2)。分别对比研究A1、B1及A2、B2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矫形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时间、并发症等。结果A1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B1;B2组矫形率、稳定性及并发症发生率优于A2组。结论胸腰段脊柱结核累及单个椎体时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板(棒)矫形内固定术是较佳的选择;累及多个椎体尤其脊柱后凸角度偏大时一期后路钉-棒矫形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腰椎结核一期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侧前路结核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的手术方法及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腰椎结核于抗结核治疗后,采用一期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侧前路结核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结果获3~10个月,平均6个月的随访.末次随访Frankel脊髓分级均为E级.结论经一期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53例胸腰椎结核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A组(27例)采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椎弓根螺钉固定钛网植骨融合;B组(26例)采用前后路联合,先行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矫正畸形,再进行病灶清除。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随访观察植骨融合时间、后凸畸形矫正度数及矫正率、神经功能ASIA分级。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A组均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3个月。术后1年,两组患者植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Cobb角矫正度数及矫正率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ASIA分级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手术创伤小,脊柱矫形及融合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3例腰椎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一期先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后行前路腹膜后病灶清除取髂骨植骨融合的治疗方法。结果随访7~25个月,平均11.7个月。13例全部治愈,切口均一期愈合,症状消失,植骨融合,血象等指标正常。结论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可以作为治疗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的首选治疗方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脊柱结核前后路不同术式的选择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成人腰骶段和胸腰椎结合患者188例,随机分成四组,每组47例。A组实施病灶前路清除手术、植骨融合术及前路内固定手术;B组实施椎弓根后路内固定手术、植骨融合术及病灶前路清除手术;C组实施病灶侧前方清除手术、植骨融合术及椎弓根后路内固定手术;D组实施病灶后路清除手术、椎弓根后路内固定手术及植骨融合术。对各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A组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率(47.5±11.8)%明显低于B、C、D组的(61.5±18.6)%、(58.7±15.9)%和(59.9±17.4)%(P〈0.05);A组矫正角度丢失率(64.8±19.3)%明显高于B、C、D组的(53.6±15.6)%、(56.9±11.8)%和(54.9±5.4)%(P〈0.05)。结论治疗脊柱结核要依据正确的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同的术式,从而将病灶清除、矫正脊柱后凸畸形;临床证明同前路固定手术方式相比,采用后路固定矫正脊柱后凸畸形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路Cage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后路Cage植骨加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两种术式的临床效果。方法43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前路Cage植骨加椎弓根钉内固定组(A组)17例,后路Cage植骨加椎弓根钉内固定组(B组)26例,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临床疗效(JOA评分)、X线融合率及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多于B组(P〈0.05),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融合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术后未见硬膜囊、神经根及大血管损伤,无逆行性射精及阳痿的并发症;B组术后有5例发生硬膜损伤、脑脊液漏,7例出现神经根牵拉表现。结论两种手术都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术式。前路手术较复杂、创伤较大,后路手术损伤硬膜囊及神经根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并后路椎弓根系统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例多节段胸腰椎结核患者行前路病灶清除并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全部患者随访0.5~4年,切口均Ⅰ期愈合。临床症状消失,血沉恢复正常。植骨融合良好,无钉棒松动、断裂。2例合并不全瘫患者术后12个月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结论对多节段胸腰椎结核行前路病灶清除并后路椎弓根系统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目的总结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病灶清除结合植骨内固定,手术前后配合正规化疗,根据X线片观察脊柱融合时间和脊柱后凸角度变化。结果随访时间8~45个月,全部病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植骨界面骨性融合时间4.5~8个月。后凸矫正度数为7°~18°。结论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骨结构重建可靠,治疗过程相对简化,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腰骶椎结核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8例腰骶椎结核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26~39岁。病变部位:L131例,L452例,L5~S11例,L342例,L352例。术前按Frankal分级:D级5例,E级3例。四联抗痨治疗后,采用Ⅰ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前路减压及植骨融合术,观察术后结核治愈率、植骨融合、畸形矫正和神经恢复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所有病例切口均Ⅰ期愈合,神经功能恢复为E级,所有植骨块均骨性愈合,局部无复发,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植骨无移动、吸收。无后突畸形发生。结论:Ⅰ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前路减压及植骨融合术能有效清除病灶、矫正后突畸形、早期重建脊柱稳定性及促进椎体间植骨的融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后复发的原因及再手术治疗的策略。方法对13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经前路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对其中15例术后复发合并窦道形成并经过保守治疗无效患者的复发原因进行分析,并均采取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内固定取出、植骨融合、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的翻修术治疗。结果 1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14例治愈,影像学检查显示植骨融合;1例再次复发,再次复发率为6.67%(1/15),经抗结核及换药4个月治愈。结论胸腰椎结核一期前路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与病灶清除不彻底、耐药性结核菌株出现、非活性异物过多放置、内固定松动失效、长期营养不良及不正规化疗有关;前路病灶的彻底清除及良好的植骨支撑、后路坚强的内固定结合有效的化疗可明显减少翻修术后结核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椎间植骨融合前路内固定治疗脊柱椎体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椎间植骨侧前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21例,男7例,女14例;年龄8~71岁,平均45岁;胸椎结核5例,胸腰椎结核15例,腰骶椎结核1例。术前后凸Cobb角15°~45°,平均25°。根据术前、术后X线片分析植骨融合程度及脊神经功能改善状况。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5个月。1例于术后7个月出现原部位复发,再次手术后失败;2例术后原位复发,再次手术后恢复自主功能;1例合并髋关节结核,关节置换术后未见复发;其余17例植骨融合良好,无复发。除1例失败病例外,其余患者均达到结核治愈标准,术后X线片示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5个月。结论行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椎间植骨融合前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可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15.
前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脊柱结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采用前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治疗腰骶椎结核10例,术后抗痨治疗。结果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随访1-4年,植骨块均在4—6个月融合,无植骨块松动移位发生,所有患者腰痛、下肢麻痛症状消失。结论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一种稳定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02-2010-08收治的88例腰椎结核患者,其中23例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简称前路手术组(A组);25例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内固定术,简称前后路联合手术组(B组);40例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简称后路手术组(C组)。随访8~24个月,平均15个月。通过记录和观察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手术前后的Frankel分级、Cobb’s角、ESR值变化情况,进行相互比较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切口均I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在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平均住院天数上,A/C、B/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术前术后的Frankel分级、Cobb’s角及ESR值变化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基础上,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与前路及前后路联合术式均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后路术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是一种安全可行、更方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7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02年9月至2008年7月我院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79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病变范围为T5~S1,病灶累及1~2个椎体72例,大于等于3个椎体7例,其中跳跃性脊柱结核4例。手术方法:a)经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b)后路椎弓根固定术并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术后佩戴支具3~6个月,抗结核药物治疗12~18个月。定期门诊随访,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观察。结果该组患者随访2~9年,均获临床治愈。79例前路植骨病例,界面骨性融合时间平均4.7个月,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8.7°,随访期内丢失2°。合并截瘫29例,术后神经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一期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脊柱结核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抗结核化疗是脊柱结核治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一期手术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同时前路病灶清除及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结核患者19例。术前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11例。结果随访16-78个月,植骨块均骨性融合,局部无复发。神经功能C级1例恢复至D级,余均恢复至E级。结论一期联合前后路手术,可确保脊柱局部的稳定性,促进骨性融合和病灶愈合,有利于早期适度活动,但手术创伤及时间增加。  相似文献   

19.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联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病灶彻底清除后,自体髂骨块椎间植骨联合前路或后路内固定的效果。方法1999年6月~2004年4月期间一期手术治疗脊柱结核89例,其中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椎间植骨,前方或侧前方内固定73例;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椎间植骨,后路内固定16例。术后支具保护6个月,正规抗结核化疗12个月。根据术前、术后及最后一次随访的X线平片分析融合情况和畸形矫正的进展。结果随访1~5年,平均28个月;除2例复发、1例内固定松动、2例出现药物性肝炎、2例出现供骨区严重疼痛外,无其他并发症;88例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术前、术后、最后一次Cobb角分别为35.3°、16.3°、19.5°。结论对合适的病例,该法可有效稳定脊柱、维持其畸形的矫正;达到牢固地融合,临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