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9~1992年用LDT和MAT对山东和江苏两省17个地区(市)、38个县(区)的134个乡(镇)人群进行免疫学监测。山东省30岁以下人群LDT无1例阳性,30岁以上的人群阳性率平均为4.4%,显示山东省黑热病的传播早已得到有效控制。江苏省LDT阳性者最小年龄为8岁,1~9岁年龄组LDT阳性率是各年龄组中最低的,其中1~7岁1 409人无1例阳性,30岁以下与30岁以上人群平均阳性率分别为2.2%和9.0%;非流行区各年龄组人群LDT均为阴性,显示江苏黑热病的传播亦已得到有效控制。两省受检人群IFAT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2.
鲍勇  吴中兴 《地方病通报》1993,8(1):101-104
本文用LDT方法于1989~1991年对山东、江苏两省15个地市、28个县区、89个村庄12835名农村居民进行了黑热病的免疫学研究。结果发现,在近30年无病人地区,30岁以下无一人呈LDT阳性反应;而近10年曾有病人地区,各年龄组均有阳性人群,且10岁组(1.81%)和30岁组(3.28%)阳性率差异不显著(x~2=2.18,P>0.05)。两地区LDT阳性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对泰安地区青少年进行LDT的动态观察,发现其阳性反应和黑热病患病率呈正比关系。不仅证实LDT对黑热病流行病学研究的作用,而且初步肯定了LDT用于黑热病防治效果考核的可行性。对IFAT在黑热病研究方面的应用亦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3.
自1958年来,江苏省对黑热病继续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至1985年,全省共发生11例黑热病病人。为全面考核黑热病在江苏省的流行趋势.于1991和1996年两次对原黑热病流行区11个县市区56个村庄近万人进行了黑热病流行病学和免疫学观察。在1991年的调查中:未发现现患病人,未查见中华白蛉,人群LDT阳性率在0~9岁组最低,未有IFAT阳性者。在1996年的调查中:也未发现病人,0~9岁组没有LDT阳性者.未有IFAT阳性者。两次调查结果发现,各个年龄组LDT阳性情况与黑热病基本消灭地区(如山东)一致。可以认为,江苏省目前已无现患黑热病病人,中华白蛉密度极低,人群免疫状况与黑热病基本消灭地区相同。所以.江苏省黑热病防治效果巩固。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省基本消灭黑热病后黑热病的发病及有关流行因素的变动情况.方法血清学结合病原学检查确诊病人,在代表地区调查媒介白蛉残存情况,抽样LDT检测了解人群黑热病感染情况.结果1983-1999年全省发现3例病人,1例为当地感染,2例输入;京广铁路以西的丘陵、山区尚有媒介白蛉残存;对16~25岁人群LDT结合IFAT抽样检测未发现有黑热病感染者.结论河南黑热病流行已经中止,基本消灭的成果是巩固的.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黑热病流行态势的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复查湖北省自 1989年起陆续报告的 14例“黑热病”,及评估我省黑热病的流行现况。 [方法 ]复查“黑热病”患者的骨髓片、免疫学检查 (L DT、IFAT)、接种动物及真菌培养、媒介 (白蛉 )和保虫宿主 (犬 )的调查。[结果 ]除 1例输入的和 1例残存的皮肤型黑热病外 ,其余 12例为播散型荚膜组织胞浆菌病。1997~ 1999年在 9个地市的 2 3个县 (市 )的 2 5个乡镇进行了免疫学监测 ,对 13 890人采用利什曼素皮内试验 (L DT) ,阳性率 0 .0 0 7% ,40岁以下的人群无阳性。其中 175 6人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IFAT) ,结果均为阴性。在调查区内未发现中华白蛉。查犬 30 2只 ,未发现病犬。 [结论 ]湖北省已消灭黑热病 ,且防治成果巩固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1983—1999年黑热病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我省基本消灭黑热病后黑热病的发病及有关流行因素的变动情况。方法 血清学结合病在学检查确诊病人,在代表地区调查查媒介白蛉残存情况,抽样LDT检测了解人群黑热病感染情况。结果 1983-1999年全省发现3例病人,1例为当地感染,2例输入;京广铁路以西的丘陵,山区尚有媒介白蛉残存;对16-25岁人群LDT结合IFAT抽样检测未发现有黑热病感染者,结论 河南黑热病流行已经中止,基本消灭的成果是巩固的。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的黑热病于1958年达到基本消灭后,坚持监测,积极防治,1973~1985年仅查见11例病人。为全面评价对该病的防治效果,于1991~1992年对苏北4个市、14个县(市、区)、56个乡镇进行了一次全面监测,所查地区无现患黑热病人,既往病人无复发,也未查见白蛉,人群免疫状况和黑热病基本消灭后的非流行区人群免疫状况基本一致。有理由认为:江苏省的黑热病防治效果巩固,已由原来的流行区转为非流行区。  相似文献   

8.
用单克隆抗体—抗原斑点试验(McAb-AST)又一次对50例黑热病确诊患者作血清抗原检测,以诊断黑热病。阳性率达100%。与前文报道的51例共计101例的阳性率为97.03%。509份对照血清(合计)中,假阳性反应1例(0.2%),特异性达99.8%。本文新病例乃在改进及简化方法基础上获得了更满意的效果。分析甘肃陇南、四川北部63例患者的年龄分布可见:10岁以下占65.1%;11—20岁,12.7%;21—30岁, 17.4%;21—40岁,4.8%;40岁以上无病例。符合山丘型黑热病的特点。本文总结出McAb—AST为敏感性高(97.03%),特异性强(99.8%)的黑热病实验断方法。经简化后,适合于广大基层单位推广使用,由于所需血清样品量微,取材方便,在儿童多发的山丘型黑热病疫区的应用,较之骨髓涂片诊断法的优越性,更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9.
1989~1996年,用LDT和IFAT对山东(13个市)、江苏(4个市)和安徽(3个县)3省原黑热病流行区人群进行免疫学监测。1989~1990年,山东省30岁以下人群LDT无1例阳性,30岁以上人群阳性率平均为4.4%。1991~1992年,江苏省10岁以下人群有LDT阳性者,但30岁以下和以上人群LDT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1)。1996年对江苏省人群进行动态监测,10岁以下人群已无LDT阳性者,30岁以下和以上人群LDT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1)。3省受检血样本,IFAT均为阴性。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原黑热病流行区的山东、江苏、安徽3省黑热病防治效果巩固。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新疆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掌握疫情动态趋势,为疫情监测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Spss 19.0和Epi Info 3.5.3软件,对中国疾病疫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2004—2014年新疆黑热病疫情数据和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14年新疆累计报告黑热病1 588例,年均发病率0.686 7/10万;累计发病数(或年均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为喀什地区,最高的县为伽师县;病例主要集中在秋季(9—11月)、占总发病人数的35.92%,10月是发病的最高峰;以散居儿童为主、占总发病人数的55.88%,10岁以下年龄组为高发人群、占总发病数的77.58%,其中2岁以下婴幼儿发病数最多、占总发病人数的53.09%;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47∶1。结论近十一年来新疆黑热病总体呈下降趋势,灭蛉与普查和普治患者是控制黑热病流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黑热病后皮肤利什曼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于内脏利什曼病貌似治愈一段时间后发病。病变表现为低色素或红色的斑疹、丘疹和结节,其中存在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为了探索该病的有效治疗方案并减少复发,于1986年12月至1987年9月,对53例患者采用长疗程葡萄糖酸锑钠进行治疗。根据患者黑热病史和临床表现而诊断。此次发病距上次黑热病治疗1年之内至6年,其中以2~3年(45%)最多。男性30例,女性23例。0~10岁6例(11%),11~20岁24例(45%),21~30岁12例(23%),31~40岁3例(50%),51~60岁3例。与以往报道,患者中未见年幼者和男女之比为4:1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部原黑热病流行区人群免疫学监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9 ̄1996年,用LDT和IFAT对山东(13个市)、江苏(4个市)和安徽(3个县)3省原黑热病流行区人群进行免疫学监测。1989 ̄1990年,山东省30岁以下人群LDT无1例阳性,30岁以上人群阳性率平均为4.4%。1991 ̄1992年,江苏省10岁以下人群有LDT阳性者,但30岁以下和以上人群LDT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1)。1996年对江苏省人群进行动态监测,10岁以下人群已无L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塔里木盆地南部和田地区民丰县黑热病流行状况。方法以r K39免疫层析法和r K39-ELISA夹心法检测人群黑热病抗体,阳性标本复测反应滴度,B超仪检测黑热病抗体阳性者脾脏。结果 5个乡镇检测7~9岁学生1 060人和成年村民49人,县城和地势较高的叶亦克乡未检出黑热病抗体阳性者,地处荒漠腹地的亚瓦通古孜、安迪尔和萨勒吾则克3个乡,学生的阳性率分别为8.00%(2/25)、1.83%(3/164)和0.76%(2/266),亚瓦通古孜乡成年村民的阳性率为8.16%(4/49);B超检查11份黑热病抗体阳性者(女5份和男6份)均未见脾脏肿大。结论调查塔里木盆地南部和田地区民丰县,新发现地处荒漠腹地的安迪尔乡和萨勒吾则克乡也有黑热病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Xpert MTB/RIF试验用于肺结核病快速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呼吸科2014年7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402例肺部疾病患者的呼吸道标本进行Xpert MTB/RIF试验检测,选取以下四组人群进行分析研究:(1)高度支持肺结核诊断的人群;(2)临床排除肺结核诊断的人群;(3)常规细菌培养以及Xpert MTB/RIF试验提示利福平耐药的人群;(4)留取下呼吸道样本(支气管镜检)的人群。所有患者都进行了常规细菌学涂片、培养检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Xpert MTB/RIF试验在本研究中总的敏感性为84.7%(95%CI,0.81~0.88),特异性为65.5%(95%CI,0.51~0.78),阳性预测值为93.9%(95%CI,0.91~0.96),阴性预测值为40.4%(95%CI,0.30~0.51)。Xpert MTB/RIF试验比常规的细菌涂片+培养的方法敏感性更好(84.7%vs.58.8%,P0.001).Xpert MTB/RIF试验发现了11.8%的利福平耐药,与常规的细菌学培养结果无显著差异。本研究中Xpert MTB/RIF试验对114例下呼吸道灌洗标本的检出率为79.8%(91例),略高于上呼吸道标本(70.2%,P=0.126)。结论 Xpert MTB/RIF试验用于快速检测肺结核病,其敏感性优于传统的细菌学检测方法,并且能准确预测利福平耐药的出现,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新检测手段。Xpert MTB/RIF试验对下呼吸道标本中结核菌的检出率略高于上呼吸道标本,两者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新疆喀什市黑热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总结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法和防控措施,为喀什市制定黑热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2011—2020年喀什市黑热病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0年喀什市报告黑热病病例69例,年均发病率1.26/10万,呈低度流行状态;发病率2011年最高为5.63/10万(22例);病例主要分布在浩罕乡(24例,34.78%)和伯什克然木乡(20例,28.98%),男性(40例)高于女性(29例),男女性别比1.38∶1;发病高峰在0岁~组儿童、占31.88%,10岁以下儿童共报告27例、占39.13%;散居儿童位居首位、占34.79%,其次为农民(30.43%)、学生(14.49%)和家务及待业人员(11.59%)。结论 近十年新疆喀什市黑热病发病总体呈下降态势,应继续实施综合性防控措施,加强重点人群监测,控制黑热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地区黑热病流行现状和时空聚类特征,为疫情监测和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兵团地区2004-2018年黑热病的疫情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黑热病的三间分布情况,并应用SaTScan 9.6和ArcGIS 10.2软件进行时空聚类分析。结果兵团地区2004-2018年累计报告黑热病103例,年均发病率为0.26/10万;死亡1例,病死率为0.97%。兵团地区在2005年出现了一次暴发流行,2006-2008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9年后发病率下降,2013年发病率降至0。2014年疫情有小幅回升,部分地区又出现小的暴发点。每月均有病例发生,以10-12月为发病高峰期,4-6月发病数较少。患者男女性别比为1.51∶1;患者以<3岁散居儿童多见。病例主要分布在9个师24个团场,大部分病例分布在南疆,其中第三师90例,占87.38%。时空聚类分析显示,兵团地区共探测到2个有意义的时空聚集区域,分别是以第三师伽师农场和第四师67团为聚集中心。结论兵团地区2004-2018年黑热病发病总体呈低发病率趋势,但每年在主要流行区仍有病例出现,因此应加强对重点流行区和高危人群的监测,做好黑热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暗娼人群艾滋病病毒(HIV)、梅毒流行趋势,为相关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10-2012年4-7月间,在黑龙江省19个国家级暗娼监测点以重复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娱乐场所暗娼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检测HIV、梅毒抗体。结果 3年间共监测样本22 753例,监测对象HIV抗体阳性检出率(中位数)均为0;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中位数)分别为:1.5%、1.23%、1.5%,各年低档场所暗娼的梅毒检出率分别为3.45%、4.58%、4.97%,高于高档场所的2.43%、1.76%、2.07%,且安全套持续使用率较低,3年分别为42.9%、76.1%、59.5%。各年≥30岁年龄组暗娼的梅毒检出率(2.83%、3.39%、2.95%)高于30岁年龄组(1.60%、1.75%、2.05%),2010、2011年≥30岁年龄组暗娼安全套持续使用率(46.8%、67.6%)低于30岁的(54.1%、72.4%),各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档场所≥30岁年龄组暗娼人群,是黑龙江省暗娼人群干预重点。应进一步探寻高年龄组和低档场所暗娼人群安全套使用率低及梅毒检出率高的原因,探索针对该人群的更为合理的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地区黑热病流行现状和时空聚类特征,为疫情监测和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兵团地区2004-2018年黑热病的疫情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黑热病的三间分布情况,并应用SaTScan 9.6和ArcGIS 10.2软件进行时空聚类分析。结果兵团地区2004-2018年累计报告黑热病103例,年均发病率为0.26/10万;死亡1例,病死率为0.97%。兵团地区在2005年出现了一次暴发流行,2006-2008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9年后发病率下降,2013年发病率降至0。2014年疫情有小幅回升,部分地区又出现小的暴发点。每月均有病例发生,以10-12月为发病高峰期,4-6月发病数较少。患者男女性别比为1.51∶1;患者以3岁散居儿童多见。病例主要分布在9个师24个团场,大部分病例分布在南疆,其中第三师90例,占87.38%。时空聚类分析显示,兵团地区共探测到2个有意义的时空聚集区域,分别是以第三师伽师农场和第四师67团为聚集中心。结论兵团地区2004-2018年黑热病发病总体呈低发病率趋势,但每年在主要流行区仍有病例出现,因此应加强对重点流行区和高危人群的监测,做好黑热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32例黑热病患者的外周血小淋巴细胞进行观察。方法 32例黑热病患者与32例其他不同原因发热患者对照。结果黑热病患者在早期、极期外周血小淋巴细胞≤70%者30例(93.8%),对照组2例(6.3%)。黑热病恢复期外周血小淋巴细胞比例平均升到80%,复发再度降低。结论黑热病患者小淋巴细胞比例较低,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小淋巴细胞增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替比夫定(LDT)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效果及其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4年4月~2016年7月我院诊治的178例CHB患者,其中接受LDT治疗1年以上发生耐药者59例,接受ADV治疗1年以上发生耐药者59例和初始治疗的CHB患者60例,给予LDT联合ADV治疗,观察48 w。检测血清肌酐(Cr)水平,并计算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变化。结果在治疗48 w末,初始治疗患者完全应答率为46.7%,显著高于LDT耐药组的28.8%或ADV耐药组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血清Cr和eGFR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 0.05),在治疗48 w末,初始联合治疗患者血清Cr水平为(63.2±12.3)μmol/L,显著低于LDT耐药组患者的(71.2±14.3)μmol/L或ADV耐药组的(73.2±14.8)μmol/L(P0.05),而eGFR为(111.4±16.1) ml·min~(-1)·1.73m~2,显著高于LDT耐药组的(99.7±13.4)ml·min~(-1)·1.73m~2或ADV耐药组的(99.3±13.1)ml·min~(-1)·1.73m~2(P0.05)。结论对于LDT或ADV治疗耐药的CHB患者采用LDT联合ADV继续治疗有效,或许能改善肾功能损伤,而初始联合治疗也值得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