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用发汗药汗解太阳病表证虽据其有汗无汗、脉象浮紧浮缓等表现划分为表虚中风、表实伤寒,但用汗法祛除邪气,理致则一。尽管服麻黄汤或桂枝汤有啜粥与不啜粥的区别,但覆取微似有汗的原则相同,因以汗出方式祛除邪气,故“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的告嘱。要想祛除邪气,必须掌握汗出的程度,“遍身(执水)(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汗出适度,则邪去病解;发汗大过,则损阳伤正,变证  相似文献   

2.
雍晨  汪悦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8,52(5):30-32, 35
以张仲景《伤寒论》"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为引,试从微汗法之法理关键、制法目的、药量权衡、煎服将息之法的运用、微汗的禁忌等方面浅谈《伤寒论》对于微汗法的运用,并阐释了微汗法对后世的影响及现代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第24条云:“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剌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对于这条经文的理解,不少注家均认为:其中所提及的太阳病指的是太阳中风,因而其中所提及的治法自然也指的是太阳中风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的治法。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该条言太阳病,当包括太阳病的两大类型,即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若仅以太阳中风言之,则有欠全面。兹论述于后,以求斧正。 众所周知,由于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之的对之方,故太阳中风患者服桂枝汤后,一般都能(执水)然汗出而解。但是也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服药“不必尽剂”有这样一些论述:如在外感风邪,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而使用桂枝汤、大青龙汤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时,就明确提出:“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意思是说当感冒服用发汗药,若只服了一次,就汗出病愈的话,就没有必要再继续服用了。告诫人们当汗之证,不可过汗,否则汗多亡阳,伤其气阴,导致患者四  相似文献   

5.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使外感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掌握其药效主次与用量多寡的差异,可使之达到解表透邪、消疮退肿、解毒透疹等作用。适用于六淫外袭,邪在肌表;或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包括湿温白(疒咅));以及水肿、痹证、疮疡肿毒初起而有寒热表证者。外感六淫之重者谓之贼风邪气,其闭郁人身阳气不得外卫宣肤充身泽毛,不得若雾露之溉。若不及时疏散外透,则易入里而变生它证。因此,作为宣导疏散外邪为主的汗法,其遣药组方的特点与要求是:一、疗效要快、防其传经;二、除邪务尽,以免变证,所谓“兵贵神速,机园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正是此意。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等从选药到服法,都是如此。请看:如桂枝汤,“温复令一时许,遍身(执水)(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若一服汗出病差,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词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延利 《国医论坛》2002,17(5):51-52
1 似《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温覆令一时许 ,遍身执水 执水 ,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离 ,病必不除。”句中“似”今人大多认为与现代汉语义同 ,译作“好像”,此大误矣。因全句是说让病人发汗 ,只是不能使病人大汗淋漓 ,故把“微似有汗”译为“稍微好像有汗”,则前后矛盾。“似”当是“连续”之义。《广雅·释诂》:“似 ,续也。”清·王念孙《广雅疏证》云 :“似者 ,《小雅·斯千篇》:似续妣祖。《周颂·良耒吕篇》:以似以续。毛传并云 :‘似 ,嗣也。’”又《广韵·止韵》:“似 ,嗣也。”“嗣”即“连续”之义。“似”有…  相似文献   

7.
桂枝法,是针对太阳中风证服用桂枝汤总结出来的一种将息调护方法。桂枝法首见《伤寒论》第14条,其方后“注”中有“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第20、21、22、23、31、35条及《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并治第二”的葛根汤方证里还有“将息前法”,“余如桂枝法将息”,“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等。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的方药服用方法是张仲景学术思想的特色之一,其服用方法十分讲究,不同病情,不同药物,服法绝不可千篇一律。有人曾对105例中药汤剂无效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其中服法不当者10例,占无效总数的9.52%。正如徐灵胎所说:“力一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非特无功,反而有害”。张仲景提倡的服药方法一般是一剂药共煎后分次服,而服药的时间、间隔时间十分讲究。如桂枝汤服法是“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相似文献   

9.
李桂萍 《光明中医》2014,(7):1536-1537
历史研究《伤寒论》的医家都认为,论述桂枝汤禁忌有3条: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19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于是依次总结出桂枝汤禁忌证有三:一曰表实无汗者禁;二曰嗜酒之人,内多湿热者禁;三曰阳热内盛服桂枝汤吐者禁。其中尤其强调了第16条无汗禁桂枝。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药后啜热粥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药后啜热粥是仲景服药法的一大特点,其临床意义不容忽视,小议如下。调和营卫以取汗:药后服热粥是借助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调合营卫,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复感。如服用桂枝汤尤须啜热粥温覆以助药力取汗,即益汗  相似文献   

11.
一、桂枝汤证分类《伤寒论》第13条云:“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后世称“桂枝四症”,凡病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无问中风伤寒或杂病,均当选用桂枝汤。在《伤寒论》中对于桂枝汤的使用大抵有如下分类: 1、六经表桂枝汤证《伤寒论》六经病证,虽各有其特点,但每一经都囊括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的内容。桂枝汤能调和营卫、解肌散风故凡六经经表之证,多用此方治疗,诸如第12条为太阳中风经表证,第234条为阳明经表证等。 2、表里同病桂枝汤证《伤寒论》表里同病而使用桂枝汤者,有两种情况,其一是表证挟有里实者,治当先解表后攻里,如44条云:“太  相似文献   

12.
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传统剂型之一。前人在煎药、服药的方法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们也应该吸取这些宝贵的经验.如《伤寒论》中桂枝汤的煎服法:取药1剂用水7杯,微火煎取3杯,去药渣,温服1杯,约半小时再喝热稀粥玉杯以助药力,盖被睡卧,令遍身潮湿出微汗为好。不可令大汗淋漓,如大汗病必不除.如服了第1杯没有出微汗,可缩短服药的间隔时间,照前法再服1杯。病情较重者,可不分昼夜连续服用.辽汗难出者,可连服3剂。又如大承气汤的煎煮方法:用清水10杯,先煮积实、厚朴,取5杯,去药渣,放人大黄,再煎制2杯时去掉药渣,放…  相似文献   

13.
薛武更 《河南中医》2020,40(7):973-977
《伤寒论》中,汗法不仅适用于表证,亦适用于经误治后表不解兼有他证和表里同病须解表者。若汗出不彻尚未转属阳明,病仍在太阳者,亦可用汗法。《伤寒论》中还用汗法治疗水气病、风湿外侵、溢饮、消渴等内伤杂病。汗为人体津液所化,误用汗法,易耗气、伤津、伤血,故《伤寒论》非常重视汗法使用禁忌。汗法的禁忌证有:邪非在表、阴虚、阳虚、阴阳两虚、气血亏虚、太阳温病、少阳病、里热、里虚寒、三阴病等。若表里同病,里证不急或病证在表,先治其表;若里证重且急,或者里证为主证时,先治其里;若表里同病,病势均不急,可表里同治。得汗的尺度以周身微汗为佳,防止汗出不彻或汗出太过,故需要合理服药,并在服药后配合适当护理,以达到最佳得汗效果。服药后一要啜热稀粥或饮暖水;二要温覆;三是服药期间要有饮食禁忌。汗后饮水要适量,饮食不可过饱,需避风寒外邪,不可接触冷水,不可汗出过多,若不慎汗出过多,则以"温粉扑之"。  相似文献   

14.
护理方法与疾病的康复有密切关系,而药后护理无疑将对药物的显效起促进和保障作用。《伤寒论》所述的药后护理法,内容十分丰富,可作为药后护理的典范。一、吃热粥《伤寒论》药后食粥有二方面含义: 一为借谷气充汗源,借热力鼓舞卫阳,驱邪从汗而解。如服桂枝汤后,仲景嘱日“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其发汗力较弱。然药后用粥,既可助药力以发汗,又不致汗出“如  相似文献   

15.
<正> 4、临汗的注意事项欲使疗效圆满,除方剂运用得当外,发汗的具体方法也是很重要的一环。现将发汗法简述如下。温覆:凡发汗,必须室内温暖,关闭门窗,根据气候的冷暖,适当地覆盖被褥,不可频频揭视,使其易于汗出。吸粥:桂枝汤是缓汗剂,发汗力轻微,除温覆外,又须吸热粥以助药力。若一服汗不出,可接服二服、三服,乃至二三剂。麻黄汤发汗力猛,勿须啜粥。若服五苓散,则必须多饮暖水以取汗,促使其体内水饮内外分消。汗量:凡发汗,须从容和缓,以遍体湿润,微似有汗,最为适度。若仅局部有汗,即为“汗出不彻”,必不能中病。反之,若汗  相似文献   

16.
3.2 观察汗出:患者服用解表药后,应注意汗出,以“遍身微似有汗为佳,不可令如水流离”,汗出过多同亡阳,无汗则表邪不解。汗出热退身凉,证明表证已解,不需再服药。若汗出身热不退,说明表邪未解可再投药。若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甚则脉微欲绝,四肢厥冷,即为亡阳暴脱,应及时抢救,不可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17.
汗法是仲景《伤寒论》中所用的治法之一 ,应用范围广泛。历代医家都很重视对汗法的探讨 ,但一般都将微似汗与微汗等同视之 ,将微似汗当作微汗解释为微微发汗 ,发小汗 ,究其曲解的原因 ,几乎都是从病因病机与治则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 ,避“似”字于不释。《尔雅·释黄》中谓 :“似 ,嗣也”。《玉篇》谓 :“嗣 ,续也 ,继也”。根据以上释义 ,“似”字有持续之意 ,含有时间的概念。因此笔者认为“微汗”是微微发汗 ,发小汗 ,而“微似汗”则除了微微发汗 ,发小汗之意外 ,尚要求持续一定的时间。至于应持续多长时间 ,仲景在桂枝汤煎服法中明确指出…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该书所载方剂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所常用,疗效显著,但因该书写作年代久远,方后有一些名词,使初学者不易理解,笔者根据近来的学习体会整理浅释如下: 1.啜热粥发之:(见栝蒌桂枝汤)指给病人喝热稀饭(小米或大米稀饭)促使汗出。 2.(口父)咀:(见葛根汤等方)咀嚼,指古人在无铁器时代,以口将药物咬碎,便于煎服的一种原始药物炮制方法,现今则以切细或捣碎方法。 3.覆取微似汗:(见葛根汤)覆是盖的意思,覆取微似汗是指服药后用棉被覆盖身体,使身体感到潮湿似微汗出。 4.将息:(见葛根汤)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17条为:“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高校五版《伤寒论讲义》对本条的释义中说:“嗜酒之人多里蕴湿热.……故里蕴湿热之人,虽感受外邪患太阳中风证,也当禁用.”笔者重温《伤寒论》,觉得此说既不符合仲景运用桂枝汤的精神,也不符合原文本意,因不揣浅陋,试加辨析.一、里蕴湿热外患中风不禁用桂枝汤《金匮》黄疸病篇16条云:“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从本条上下文文意分析,“假令脉浮”,当指“黄家假如出现脉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伤寒论》桂枝汤原文分析及同其他方剂的对比,从服用方法和药物组成方面提出对于桂枝汤归属于"汗法"的异议,并从组方及运用方面论述桂枝汤中归属和法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