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周围血管疾病的发病人群以老年人为主,病情缠绵,病程较长,病理多见气滞血瘀,故易形成寒热错杂证。周围血管疾病寒热错杂证常见的证候类型为上寒下热证和上热下寒证,在辨证时需重视舌脉和四畔辨证。治疗上应治病求本、内外合治,根据辨证,或从湿论,或从虚论,祛邪护正,给邪出路,并注意调畅气血,用药上寒温并举。  相似文献   

2.
周围血管疾病包括:动脉性疾病、静脉性疾病和淋巴管性疾病三大类。临床实践中发现,周围血管疾病是血瘀证疾病。随着病程进展,久瘀成毒,瘀毒互结,具有病程缠绵、难治、难愈的特点。陈柏楠教授认为瘀毒是血瘀病机的延伸,瘀毒症候群是周围血管疾病血瘀后期的重要表现。瘀可化毒,毒可致瘀,瘀毒互结,病势缠绵,难消难愈;瘀毒日久变生急难重症。因此我们需重视瘀毒证治,瘀毒同治,应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类药物,使瘀祛毒清,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3.
刘政  刘明  张玥  宋福晨  王冠 《光明中医》2015,30(2):239-241
侯玉芬教授是第四、五批全国名老中医,擅长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治。本文总结侯玉芬教授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下肢重症缺血的临证经验。侯教授临证注重辨证论治,提出湿热瘀阻是下肢重症缺血的主要病机特点,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同时重视体位疗法及治未病。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证治体会张明亮湖南中医学院附一院(长沙410007)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下称“视网膜炎”),是指发生在视网膜静脉周围间隙或其血管外膜的炎症改变。以视网膜反复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眼底病,亦称Eales氏病,或青年性复发性视网膜玻璃体出血。中医...  相似文献   

5.
蔡炳勤教授治疗周围血管病经验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炳勤教授擅长治疗周围血管病,提出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虚瘀证、动脉硬化闭塞症属痰瘀证、糖尿病足属热瘀证的辨证观点。治疗原则分别予以中西医结合、内外并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分期分型辨治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肢端坏疽治以内外并重,中西并举,尤重外治。  相似文献   

6.
郑则敏教授是福建省名中医,第五批全国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50余载。郑老临床擅治外科疑难杂症,尤其对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与经验。总结学习郑老的临证经验,整理其治疗消渴病脱疽的治法与方药,以飨大众。  相似文献   

7.
一、四大创见1.按部位创主方,分治全身各处瘀血王氏据观察所得的脏腑结构把人体分为三大部分:在外为头面、四肢、周身血管;在内分膈膜上、下两段。从而创立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证,立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证,立膈下逐瘀汤治膈下肚腹血瘀证。由于膈下部位所包含的脏腑较多,范围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中医辨证与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158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证候诊断,收集其TCD检查结果。对TCD检测结果与中医证型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病的四种中医证型中肝火亢盛证48例、痰湿壅盛证46例、阴虚阳亢证34例、阴阳两虚证30例。高血压病各中医证型的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血流流速之间,尤其是虚证和实证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结论:TCD检测可在一定程度上为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榜  董建  吴建萍  崔炎  赵计轩  刘平  刘阳 《新中医》2019,51(11):338-340
简版:正文:全国名中医崔公让教授兼职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顾问,临床诊治周围血管疾病五十余载,在治疗溃疡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其认为缺血和感染是造成糖尿病足截肢的两大因素[1-2]。崔教授感慨于糖尿病足患者越治越多,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不亦晚乎!”提出要重视糖尿病的防治和糖尿病足初期的治疗,提倡外治与内治相结合,尽量减少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周围血管疾病的辨病论治刘明陈会苓(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250011)1周围血管疾病总属“脉痹”,治当活血通脉周围血管疾病是现代医学对发生于外周血管(包括动脉、静脉、毛细血管、淋巴管)的炎症、血栓栓塞、动脉硬化、肿瘤、功能障碍等一大类疾病的总称。...  相似文献   

11.
侯玉芬教授是第四、五批全国名老中医,擅长可贵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治,临证注重内治和外治结合,整体辨证和局部辨证结合,并且运用外治法有独特的经验。本文总结侯玉芬教授外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经验,即重视疾病的特殊性,强调分期外治:急性期,适宜药物外敷疗法,药用复方消肿散、红花散;迁延期,适宜药物溻渍疗法,药用活血消肿散;后遗症期,局部辨证为主,灵活择用药物溻渍、掺药掺布于病变处、中药油膏纱布或软膏外敷等。  相似文献   

12.
基于聚类分析的径向基神经网络用于证候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优化中医证候诊断模型,为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提供可行性方法.方法:提出用于中医证候诊断的径向基(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利用聚类分析确定RBF神经网络隐层的参数,运用最小二乘确定RBF神经网络输出层的参数.结果:通过模型检验,证候诊断模型判准率比BP网络模型判准率高;证候诊断模型训练速度比BP网络模型快.结论:基于聚类分析的RBF神经网络用于中医证候诊断的研究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CHD)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1],属于中医学中"胸痹"的范筹。近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者对冠心病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诊断方法的相关性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以探求冠心病中医证候诊断的客观性。现将颈动脉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中医辨证研究中的应用近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伤寒论选读》、教材《伤寒论讲义》,均采用按证候归类的方法编写,因证立方。这种编写方法,能够做到提纲挈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通俗易懂,便于自学。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湿热发黄的辨治上,上述教材将其病位,病理和施方等方面的分析归属于阳明病下,而谓阳明病,或阳明病兼变证,均有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15.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入以及多种数据挖掘方法的广泛应用,为中医证候诊断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围绕中医证候的兼挟性、不平衡性、动态性、复杂性特点,梳理近5年来分别应用于其中的多标记学习法、不平衡数据集的处理、拓扑结构及前瞻性队列研究思路、复杂网络及从人脑认知等中医证候诊断客观化研究方法,以期为中医证候客观化诊断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发现目前相关研究仍存在数据资料的采集和证候的判定主观性较大、针对临床证候的不平衡性及动态性研究相对偏少、尚缺乏综合可行的研究方法等诸多问题,建议中医证候诊断的客观化研究应根据研究目的、中医证候特点、数据挖掘方法的使用范围等因素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6.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曰:"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欠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方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甘草、通草、大枣七味组成.具有养血通脉,温经散寒之功效.为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之血虚寒凝致厥证而设[1] .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本方有扩张周围血管,改善微循环及解除肌肉痉挛的功效,治疗某些血管、肌肉、神经等疾患具有较好疗效[2] ,并谨守病因病机,结合血虚寒凝经脉的病理变化规律及其辨证施治的原则,然后再根据每种病证的不同而灵活加减应用,疗效肯定.现将所治疗典型病例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7.
桂枝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太阳中风证的重要代表方,可在临床中辨治诸多疑难杂病并不局限于太阳中风证;本文重点探索桂枝汤方药作用及病位、解读方药及配伍,得出方药组成作用特点并不局限于太阳中风证,并可辨治诸多内伤杂病;权衡桂枝汤方证之发热、恶寒、头痛、汗出、不能食、心下闷、鼻塞,运用桂枝汤辨治长期低热、血管神经性头痛、妊娠大便难、窦性心动过缓,而不能仅局限于某一病变部位或症状表现,临证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气血虚夹寒,用之即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李忠业 《河南中医》2006,26(3):22-24
李中梓所著《医宗必读》为一部汇集医理、药学、方书、证候诊治与病案的医学著作。李氏在学术上继承张元素、李杲、张介宾等易水学派诸家思想,师取众长,持论公允,不偏不倚,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和“气血俱要,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养阴之上”等论断,对于调治老年性疾病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病证候及相关理化指标文献的系统分析,并结合数据挖掘方法,探寻高血压病证候诊断的客观依据,为深入研究高血压病证候生物学基础提供依据。方法:检索现有高血压病证候及相关理化指标文献,采用复杂系统熵统计分析方法,对高血压病证候与理化指标的复杂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病常见证候中以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等4种证型为主,通过统计分析证候与理化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得到与高血压常见证候相关性排名前15位的理化指标。结论:采用复杂系统熵数据挖掘技术探索中医证候与理化指标的复杂联系,既能反映高血压各证型共性的病理改变,又能通过不同证候间理化指标的改变程度及组合模式反映不同证候突出的病理特征,为证候诊断的客观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由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浙江中医杂志社组织编写的《百家名医临证经验》一书,着力发掘中医学术底蕴,侧重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尤其在临床经验介绍方面,不管是名医经验总结、治病经验交流、辨证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