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对新生儿黄疸早期预测及综合干预对降低病理性黄疸发生率的效果评价.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12年1月武汉市汉南区人民医院产科新生儿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实施早期干预措施,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不给予早期干预措施.比较两组出生后1、7、14、28 d的黄疸指数、总胆红素、甲胎蛋白(AFP)、谷丙转氨酶(ALT)值,以及第一次排胎便时间及转黄时间.结果 ①随孕龄的增加,总胆红素、AFP、ALT逐渐降低.不同孕龄新生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脐血AFP成正相关关系,(r=0.562,P< 0.01).②观察组干预1d黄疸指数(6.83±1.09)与对照组(6.97±1.0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7、14、28 d黄疸指数[(7.19±1.16)、(9.26±2.26)、(9.03±1.90)]均低于对照组[(7.82±1.69)、(13.56±1.84)、(13.88±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第一次排胎便时间[(5.30±1.74)h]与胎便转黄时间[(28.66±1.31)h]均早于对照组[(18.69±3.20)、(60.23±2.18)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早期预测及综合干预,方法简单易行,能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率,在产科应该普遍推广. 相似文献
2.
3.
肖灵芝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5(12):1297-1298
目的研究增加新生儿早早期母乳摄入量对新生儿生理性黄疽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住院分娩的健康、足月顺产且新生儿Apgar评分为10分的母儿300对,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增加新生儿早早期母乳摄入量。结果实验组新生儿24h内母乳的摄入量明显增多;排便次数、排便量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多;新生儿首次胎粪及黄色粪便排出时间明显缩短;3日龄新生儿经皮测胆红素仪换算成血清间接胆红素的浓度实验组普遍低于对照组;目测两组新生儿肤色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提示增加新生儿早早期母乳摄入量的方法,可有效减少新生儿处于饥饿、胎粪排出延迟、脱水等应激状况,促进新生儿胎粪的排泄,降低血清胆红素,从而减轻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约90%有不同程度的黄疸。以往总是等到新生儿黄疸超过一定的临界值才对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干预治疗,并且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治疗,这样就有可能出现血清胆红素水平过高而容易出现核黄疸,进而影响小儿的生长与发育,是小儿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探讨一个早期有效且安全降低新生儿的胆红素的方法,我们对480例新生儿进行早期给予小剂量维生素E的试验,并定期测定其血清胆红素水平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方法纳入该院儿科12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患儿给予早期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值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干预组患儿在治疗效果及血清胆红素下降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黄疸患儿给予早期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减轻新生儿患儿黄疸程度,减少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脐血胆红素早期预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脐血微量胆红素早期预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意义,方法:对130例足月新生儿采用脐血微量胆红素测定及经皮测胆红素测定(TCB),了解两者的相关性,并每日用TCB动态监测胆红素变化,在黄疸高山箕鹞 股静脉血进行血清胆红素测定以了解黄疸程度。结果:脐血胆红素与TCB呈正的直线相关(P<0.01)。当脐血胆红素<20μmol/L时,病理性黄疸发生率为0;当脐血胆红素21-34μmol/L时,黄疸发生率为32.84%,当脐血胆红素>35μmol/L时,黄疸发生率为69.23%,随着脐血胆红素浓度增加,亲手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相应增加,结论:脐血胆红素测定能够早期预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并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 通过早期监测新生儿血清胆红素,预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方法 新生儿出生后1、3、5天采静脉血测胆红素.结果 随出生后24 h血胆红素浓度增高,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增加,需要干预治疗的病例亦增多.结论 早期监测血胆红素水平,可预测新生儿黄疸及黄疸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早期干预的效果.方法 我院产科出生的单胎足月适于胎龄儿100例,除外有宫内窘迫、窒息、头颅血肿、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新生儿ABO溶血病,G-6PD酶缺乏症等并发症患儿.母亲孕期无特殊用药史及家族遗传病史等因素.分为实验组(早期干预组)50例和对照组(非早期干预组)50例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 干预组黄疸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转入新生儿病房例数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 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早期干预,能有效地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有利于预防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有利于提高围产儿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影响因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降低其发生的风险。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月入住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足月ARDS患儿2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并与同期入院的非ARDS患儿402例进行成组资料的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足月新生儿ARDS的发生率为6.29%,发病时间多为生后3~6h(55.56%),且以缺氧和呼吸窘迫为主要特征,其胸部X线以Ⅲ级多见(48.15%)。(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胎龄、分娩方式、胎粪吸入、妊娠合并糖尿病对ARDS的发生有影响(P<0.05)。结论 ARDS发生的影响因素较多,男性、胎龄<39周、选择性剖宫产、胎粪吸入及母妊娠合并糖尿病均为其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黄疸对不同胎龄新生儿听力的影响。方法:对112例新生儿黄疸患儿根据胎龄分为足月儿组73例和早产儿组39例。足月儿于黄疸消退后行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者于生后28天进行复筛,仍未通过者于生后42天再次复筛;早产儿于黄疸消退、纠正胎龄满37周后进行初筛,未通过者于纠正胎龄41周进行复筛,仍未通过者于纠正胎龄43周再次复筛。结果:足月儿组初筛异常16例(21.9%),早产儿组初筛异常16例(41.0%),χ^2=4.55,P〈0.05,有显著性差异,早产儿听力损害明显高于足月儿;复筛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黄疸对早产儿听力的影响大于足月儿,但是经过治疗同样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中国四城市新生儿体格发育现状.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北京、哈尔滨、长沙及广州4个城市单胎活产新生儿体格发育资料,与1986-1987年建立的中国新生儿体格发育参考标准及其有关原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共收集单胎活产足月儿5 140例.与现行参考标准1986-1987年比较,2012年四城市各胎龄足月新生儿体格发育三项指标整体呈不同程度增长,其中体质量增长最显著(P<0.01);不同胎龄出生体质量百分位数变化表现为2012年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值大于参考标准;与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儿童生长标准参考值比较,头围小于WHO参考值,体质量及身长大于WHO参考值.结论 中国四城市足月新生儿体格发育变化呈增长趋势,部分指标已超过我国现行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危因素联合经皮测胆红素在评估新生儿黄疸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在我院分娩的新生儿906例,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各302例.A组用高危因素评估新生儿黄疸情况,B组用经皮测胆红素值评估,C组用高危因素联合经皮测胆红素评估.根据诊断结果给予相应治疗,比较各组诊断正确率和黄疸消退延迟的情况.结果 C组诊断正确率最高,为89.92%;与其余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黄疸消退延迟发生率最低,需要临床干预例数最少;与其余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危因素联合经皮测胆红素能够较好地评估新生儿黄疸的情况,及早诊断病理性黄疸和给予早期干预治疗,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 full-term neonates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Liu J Shi Y Dong JY Zheng T Li JY Lu LL Liu JJ Liang J Zhang H Feng ZC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10,123(19):2640-2644
Background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auses of neonatal respiratory failure and neonatal death, however, it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premature RDS, and these characteristics have not been well documented as yet.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athogenesi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RDS in full-term neonates, with the aim of developing a working protocol for improving the outcome in full-term neonates with RDS. Methods A total of 125 full-term infants with RD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ir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data were collected for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ull-term neonatal RDS. Results (1) The 125 cases included 94 male and 31 female infants, vaginal delivery occurred in 80 cases and cesarean section in 45 cases. (2) The onset time of RDS was (3.11±3.59) hours after birth. (3)The possible reasons included severe perinatal infections in 63 patients, elective cesarean section in 34 cases, severe birth asphyxia in 12 patients, meconium aspiration syndrome in 9 patients, pulmonary hemorrhage in 4 patients and maternal diabetes in 3 patients. (4) Complications included multiple organ system failure (MOSF) in 49 patients, 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newborn (PPHN) in 25 patients, acute renal failure in 18 patients, severe hyperkalemia in 25 patients, severe metabolic acidosis in 6 cases, severe myocardial injury in 9 cases, pulmonary hemorrhage in 3 cases,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in 14 patients and shock in 12 patients.(5) Four patients died, the mortality was therefore 3.2% with the main cause of septicemia complicating of MOSF, but their prognosis was improved whil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measures including early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broad spectrum antibiotics were taken into account. Conclusions RDS is not an uncommon disease in full-term infants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mortality, it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premature RDS, and its onset is earlier and is more likely to develop into PPHN and/or MOSE The main cause of death is severe infection complicating of MOSF and most patients require 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strategies will help to improve patient's prognosi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新生儿黄疸白蛋白和非结合胆红素表达的变化。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86例,血清白蛋白使用ELISA法测定,非结合胆红素使用钒酸盐氧化法测定。结果白蛋白、非结合胆红素和总胆红素的表达水平在病理性黄疸中度组和重度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感染性、溶血性和阻塞性黄疸组之间上述指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白蛋白、非结合胆红素以及总胆红素水平的检测有助于新生儿黄疸的诊断、评估病情以及病因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黄疸时光线疗法量效及总胆红素与经皮胆红素指数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新生儿黄疸时光线疗法 (光疗 )与血清总胆红素浓度的量效关系及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与经皮胆红素指数之间关系。方法 :用固定光疗装置 ,测定 2 0例足月新生儿黄疸的光线疗法前后及其停止光疗 12、 2 4小时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与经皮胆红素指数。结果 :连续光疗 48小时后血清总胆红素均值由 16 .6 mg/dl降至 5 .4mg/dl (P <0 .0 0 1)。连续光疗 72小时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并未进一步降低。停止光疗 12、 2 4小时的血清总胆红素均值无明显反跳。光疗前 ,经皮胆红素指数折算的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并无差别 (t=0 .2 10 0 ,P >0 .0 5 )。光疗 48小时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与经皮胆红素指数也无差别 (t=0 .482 2 ,P >0 .0 5 )。光疗 72小时后经皮胆红素指数折算的胆红素值小于血清总胆红素均值 (2 .5 mg/dl与5 .6 9m g/dl,t=4.6 32 ,P <0 .0 1)。停止光疗 12、 2 4小时后两值无差别。结论 :用所选定光疗装置光照 48小时后血清总胆红素均值下降 11.1m g/dl,连续光照 72小时并未能增加疗效。停止光疗未见血清胆红素浓度值反跳。光疗 72小时 ,皮肤退黄程度大于血清总胆值下降程度。在足月儿黄疸诊治工作中 ,可使用比较简便、无损伤性经皮胆红素仪对足月新生儿黄疸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酶诱导剂加腹部按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110例足月黄疸患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用蓝光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酶诱导剂加腹部按摩,对照组采用蓝光治疗,8 h/d。比较2组患儿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BiL、IBiL下降水平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DBiL下降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酶诱导剂加腹部按摩治疗新生儿黄疸具有安全、经济、方便、有效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延迟脐带结扎对足月新生儿的影响,为延迟断脐带结扎在临床的实施提供理论数据支持。方法 选取2019年6至9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足月顺娩的孕产妇及其新生儿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完全娩出至脐带结扎的时间分为5组,即A组[即刻断脐(<30 s)]、B组(出生后1 min)、C组(出生后2 min)、D组(出生后3 min)及E组(脐动脉搏动消失组),比较各组间新生儿出生后的脐血血气分析、出生后前10 min的脉氧饱和度、出生后3 d的血常规及出生3 d的胆红素值的差异。结果 不同断脐时间下新生儿脐血血气分析各项指标(pH、HCO3、-HB、S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断脐时间下新生儿出生第3天的HB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相比较于B组、C组出生后第3天的HCT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相比较于B组第1天黄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相比较于C组第2天黄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相比较于A组和B组,第1、2 min脉氧饱和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断脐时间的增加,可以预防新生儿贫血的发生,增加新生儿出生过渡期的心血管稳定性,进一步降低近远期并发生的发生率;但是否会增加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和需要光疗治疗的黄疸发生率,仍待进一步数据的验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价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应用DTI序列,结合常规MRI及DWI序列,比较50例具有不同程度(轻度、中度、重度)脑损伤的足月新生儿颅内6个感兴趣区(ROI)的异性分数(FA)值变化情况,并分析FA值与临床新生儿行为神经测查方法(NBN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3个不同程度脑损伤组间脑内不同区域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重比较发现中度与重度脑损伤组间左侧颞叶白质的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余脑损伤组间不同部位脑组织的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脑损伤越严重,FA值降低越明显。各ROI相应的FA值与NBNA评分均呈正相关。结论 DTI可应用于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评估,FA值能精确地反映分子的弥散程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