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肠镜下使用止血夹辅助Hook刀或圈套器治疗结直肠巨大带蒂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医院普外科治疗的40例结直肠巨大带蒂息肉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患者20例,试验组采用止血夹辅助Hook刀治疗,对照组采用圈套器结合止血夹治疗,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标本完整度、取标本时间及术后随访。 结果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完成了预定手术,术中、术后无穿孔,术后随访12~36个月无复发。试验组在手术时间、标本完整度及取标本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出血方面,对照组优于试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结肠镜下使用止血夹辅助Hook刀或圈套器切除结直肠带蒂巨大息肉均安全、有效,Hook刀组具有手术时间短、取标本时间短、标本完整度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30例结肠巨大带蒂腺瘤样息肉的内镜下氩气刀加钛夹切除结果的回顾性分析,评估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4年7月至2007年10月对30例门诊及住院患者发现结肠巨大带蒂腺瘤样息肉病变予内镜下氩气刀加钛夹切除。结果30例患者均经过1次内镜下氩气刀加钛夹切除治疗后,息肉均消失,无一例肠出血、肠穿孔及肠梗阻发生。结论内镜下氩气刀加钛夹对于巨大带蒂息肉样病变切除效果满意,并发症低,费用低,安全性高,适和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切除结直肠大息肉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2010年12月行内镜下切除的89例结直肠大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9例患者患有大息肉94枚,其中亚蒂或广基20枚,侧向发育型肿瘤9枚,息肉最大直径为2.0~5.5cm;所有息肉均在内镜下完整切除,并发出血6例,穿孔2例,并发症均在内镜下处理成功;术后病理诊断:腺瘤性息肉75枚(79.8%),炎性增生息肉13枚(13.8%),腺癌6枚(6.4%),其中黏膜内癌4枚。术后3例腺瘤患者复发,再次行内镜下切除,随访无复发。结论:内镜下行结直肠大息肉切除安全可靠、创伤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法对直径超过3cm结直肠无蒂息肉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6年10月~2009年6月采用黏膜下注射分片黏膜切除法治疗直径超过3 cm的结直肠无蒂息肉患者37例,术后3~6个月第1次随访,12个月第2次随访.记录并发症、复发率,并分析标本的病理.结果 37例病灶平均直径为(38.2±7.8)mm,34例完全切除,成功率为91.9%,平均耗时50 min.8例发生出血,6例内镜下止血夹控制出血,2例转开腹手术;2例术中发现穿孔后用止血夹夹闭裂孔痊愈.术后病理:良性病变23例,随访21例复发1例,复发率为4.8%;恶性病变11例,3例黏膜下癌(SM)追加了肠段切除,8例黏膜内癌复发2例,复发率为25.0%.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术后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是治疗结直肠巨大无蒂息内的安全有效方法,黏膜内癌患者术后复发率较高,需紧密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无蒂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结直肠无蒂息肉患者300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照组实施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术,对比两组睡眠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息肉完全切除率等。结果 术前两组睡眠质量评分无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热灼伤、术中出血、穿孔3例(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例(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息肉完全切除率149例(9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0例(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结直肠无蒂息肉患者,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降低术后各项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息肉完全切除率,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结肠镜辅助腹腔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治疗直肠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直肠息肉患者78例,按照简单随机数字原则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予腹腔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用,观察组采用结肠镜辅助腹腔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不同手术方法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第1次肛门排气时间、第1次排便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镜辅助腹腔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治疗直肠息肉,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改善胃肠功能,应用安全且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内镜下切除大肠粗大长蒂息肉(头端直径、蒂部长度均大于10mm)时先用组织夹呈倒"V"对吻夹闭息肉根部,以预防出血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1年3月在北京市肛肠医院脾胃病科住院的大肠粗大长蒂息肉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息肉蒂长>10mm,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息肉根部注射生理盐水+亚甲蓝,然后用圈套器圈套息肉,最后切除;观察组先用组织夹呈倒"V"对吻夹闭息肉根部,随后在组织夹上方使用圈套器结扎息肉切除。结果两组66例大肠息肉均顺利切除,对照组2例术中发生根部切口出血,4例在术后72h内出血,用组织夹夹闭创面后血止,术中出血发生率为5.55%,术后出血发生率8.33%。而观察组无一例发生术中、术后出血。Fisher精确检验显示,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所有患者,于出院后随访3个月,均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对大肠粗大长蒂息肉采取组织夹预先呈倒"V"对吻夹闭息肉根部,随后再行切除能有效地预防术中、术后出血,安全、方便、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镜下钛夹钳夹后电凝切治疗胃肠道宽蒂大息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内镜直视下置放钛夹.确认要切除的息肉血流完全阻断后再行高频电切。结果 65例患者均完全成功,无1例出血及穿孔。结论 内镜下钛夹钳夹后电凝切治疗胃肠道宽蒂大息肉安全可靠,操作方便,适用于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7):3242-3244
选取我院收治的86例复杂结直肠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结肠镜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对比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复杂性结直肠息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3%,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29%(P0.05)。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复杂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具有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治疗优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自动弹力线痔疮套扎吻合器治疗低位带蒂直肠良性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60例低位带蒂直肠良性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自动弹力线痔疮套扎吻合器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经肛门镜结扎、切除、电灼等方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30 min及并发症(出血>5 mL)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手术完成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的电子肠镜复查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7 d,观察组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动弹力线痔疮套扎吻合器治疗低位带蒂直肠良性息肉效果显著,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操作简单,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李欣  浦江  刘超群  付山峰  王晓辉  于兰  崔立红 《临床荟萃》2012,27(15):1311-1313
目的 探讨金属钛夹在消化道息肉高频电凝电切术中的应用价值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对253例直径大于0.5 cm的消化道息肉患者进行金属钛夹联合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对于山田Ⅲ型、Ⅳ型息肉先用钛夹钳夹蒂根部后进行高频电凝电切术,对于山田Ⅰ型、Ⅱ型息肉先进行黏膜下注射,息肉隆起后行高频电凝电切术,再用钛夹夹闭创面.结果 253例共312枚息肉,切除307枚,使用钛夹344枚,成功率98.4%.所有病例术中、术后未见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对消化道息肉应用金属钛夹联合高频电凝电切术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疗效好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防止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金属钛夹在结肠息肉高频电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金属钛夹在结肠息肉高频电切除术中的使用治疗效果。方法本院收冶的140例结肠息肉患者随机分为无钛夹组80例和钛夹组60例。钛夹组应用钛夹结合电凝电切术切除结肠息肉,无钛夹组仅应用电凝电切术。观察2组患者的术中、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平均手术时间12min,无肽夹组术后发生结肠穿孔1例、迟发性出血4例;肽夹组无术后穿孔及迟发性出血发生。结论在内镜下电切结肠息肉的治疗中,金属钛夹可以起到迅速止血和预防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透明帽辅助胆道镜在内镜保胆取石术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8年9月因胆囊结石于该院住院行内镜保胆取石术的100例患者,按是否应用透明帽分为接受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组与腹腔镜联合透明帽辅助胆道镜治疗手术组,对比两组在胆囊探查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术后3个月内结石复发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保胆取石手术,其中腹腔镜联合透明帽辅助胆道镜组出现1例患者术后胆漏。两组均未发现因胆道镜操作引起胆囊、胆囊管出血和胆总管损伤等并发症。接受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保胆取石术患者,平均胆囊探查时间为(27.96±12.24)min,术后出现不良反应2例,术后3个月内随访B超检查胆囊结石患者8例;接受腹腔镜联合透明帽辅助胆道镜治疗的患者,平均胆囊探查时间为(12.04±6.01)min,术后出现不良反应2例,术后3个月内随访B超检查胆囊结石患者1例。腹腔镜联合透明帽辅助胆道镜组的胆囊探查时间及术后3个月内胆囊结石患者人数均明显低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组。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实施保胆取石术中,透明帽辅助胆道镜具有明显优势,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普通内镜结合靛胭脂染色在鉴别瘤性与非瘤性大肠息肉中的价值。方法对124个大肠息肉分别行普通内镜及靛胭脂染色内镜诊断,若息肉表面呈沟槽状、脑回状或分叶状结构则定义为瘤性息肉,若表面光滑或有规则小圆点状小凹就定义为非瘤性息肉,并与组织学结果比较,比较2种内镜诊断方法鉴别瘤性与非瘤性大肠息肉的诊断准确率、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靛胭脂染色内镜鉴别瘤性与非瘤性大肠息肉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普通内镜(85.48% vs 70.16%,P<0.005)。染色内镜鉴别瘤性与非瘤性大肠息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11%、84.62%,显著高于普通内镜的72.22%、67.31%(P<0.05)。结论普通内镜结合靛胭脂染色可较准确地鉴别瘤性与非瘤性大肠息肉,有助于实时指导内镜下对大肠息肉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的圈套器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结直肠息肉及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2月-2016年5月利用改良的圈套器完成ESD切除结直肠息肉、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和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改良的圈套器进行ESD术治疗结直肠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治疗时间和并发症等,并与HOOK刀完成ESD术进行比较。结果共20例病例24处入选并完成ESD术,其中16例病例共20处病灶均顺利完成改良的圈套器行ESD术(实验组),4例病灶采用传统HOOK刀完成ESD术(对照组)。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0%,病灶整块切除率100.0%(24/24);实验组息肉长径为1.2~4.0 cm,平均长径(2.4±0.9)cm,对照组息肉长径为1.5~3.0 cm,平均长径(2.2±0.6)cm;实验组手术时间为45.0~120.0 min,平均时间(83.3±23.9)min,对照组手术时间45.0~80.0 min,平均时间(66.2±15.4)min,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耗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术后病理:结直肠腺瘤15例(其中3例腺瘤伴局部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增生性息肉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NETs 2例共4处病灶,间质瘤1例,两组中除1例来源于固有肌层间质瘤全层切除术以外,无1例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无1例术中、术后转外科治疗。结论改良的单圈套器能够安全、有效地完成ESD术切除巨大结直肠息肉及黏膜下肿瘤,拓展了圈套器在内镜切除术中的使用方法及适应证,但需要更长时间来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透明帽辅助水交换结肠镜联合窄带成像内镜(NBI)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9年6月-2020年3月该院内镜中心拟行结肠镜检查的初诊患者240例,随机分为空气组、水交换组及水交换联合NBI组,每组各80例。空气组为注气结肠镜检查;水交换组为注水结肠镜检查,退镜时采用白光观察;水交换联合NBI组为注水结肠镜检查,退镜时采用NBI观察。结肠镜检查均在非麻醉状态下进行,3组患者结肠镜检查时肠镜头端均携带同一型号的透明帽,由同一位技术熟练的高年资医师完成结肠镜操作。分析比较3组患者的肠镜进镜时间、达盲率、退镜时间、肠道清洁度、腹痛情况、腺瘤检出率、麻醉需求率及愿意再次行肠镜率的差异。结果 水交换组肠镜进镜时间为(5.02±0.70)min、水交换联合NBI组为(5.05±0.85)min,均较空气组肠镜进镜时间(4.02±0.80)min长,3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3.72,P < 0.01);3组患者达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空气组退镜时间为(6.53±0.90)min,短于水交换组的(8.72±0.72)min和水交换联合NBI组的(8.84±0.77)min,3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08.46,P < 0.01);3组患者肠道清洁度(Bosto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53,P > 0.05);空气组腹痛评分为(2.88±1.91)分,高于水交换组的(1.93±1.48)分和水交换联合NBI组的(1.94±1.49)分,3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8.67,P < 0.01);水交换联合NBI组的腺瘤检出率最高(38.8%,31/80),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84,P < 0.05;χ2 = 4.91,P < 0.05);空气组麻醉需求率(21.3%,17/80)高于水交换组(8.8%,7/80)和水交换联合NBI组(6.3%,5/80),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90,P < 0.05;χ2 = 7.61,P < 0.05);空气组愿意再次行肠镜率(71.3%,57/80)低于水交换组(86.3%,69/80)和水交换联合NBI组(88.8%,71/80),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39,P < 0.05;χ2 = 7.67,P < 0.05)。结论 透明帽辅助水交换结肠镜联合NBI检查可提高腺瘤的检出率,减轻患者腹痛感,降低麻醉需求率,提高患者愿意再次行肠镜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病理及镜下特征,评估此术式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指导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取该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行EMR切除息肉的437例(687枚)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腺瘤癌变以及高危性腺瘤-低危性腺瘤-非腺瘤性息肉分组法,以年龄、性别、临床表现以及息肉内镜、病理特征等指标为变量进行统计分析,观察EMR治疗息肉的临床效果,评估其安全性。结果息肉内镜下检出率为48.28%,进行EMR治疗的息肉占全部息肉的34.90%,其中高危腺瘤占17.08%,从非腺瘤性息肉到高危性腺瘤,随着癌变可能性的增加,息肉发生部位从近端结肠向远端结肠转移,其形态更容易表现为有蒂息肉,且黏膜分叶和黏膜改变发生率逐渐增加。大肠息肉癌变与息肉有蒂、分布在远端结肠、直径大于1.0 cm、腺瘤含绒毛样成分、息肉黏膜分叶、充血、粗糙和糜烂有关。EMR治疗息肉,一次性切除率为99.70%,并发症发生率为1.14%。结论高危性腺瘤和癌变腺瘤在结直肠分布及内镜下表现中存在一定的特征,该院针对大小为0.5~3.0 cm的息肉,采用EMR联合钛夹治疗息肉的临床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可有效阻断腺瘤-大肠散发性癌这一演化进程,是防治结直肠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直肠癌合并结直肠息肉的发生情况及腹腔镜结肠镜对直肠癌合并结直肠息肉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06年12月该院25例直肠癌合并结直肠息肉行腹腔镜结肠镜处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直肠癌患者结肠镜检查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率为24.10%,显著高于同期结肠镜检查结直肠息肉检出率的12.19%(P<0.01)。直肠癌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术前、术中行结肠镜息肉摘除16例;术前结肠镜下注射亚甲蓝标记或术中结肠镜引导,腹腔镜行直肠癌根治术的同时行含息肉的结肠部分切除5例;直肠癌合并升结肠息肉恶变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同时行右半结肠切除1例;息肉靠近直肠癌一并行直肠癌根治性切除3例。结直肠息肉切除率100%,未出现并发症。25例术后随访0.5年~4.0年,2例死于肿瘤转移,23例存活,无肿瘤或息肉复发。结论直肠癌患者合并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较高。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前或术中有必要行结肠镜检查,同时根据息肉情况选择结肠镜息肉切除或腹腔镜下息肉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